这些苦谛之教义来自尊贵的贡唐仓大师(藏文:Gung-thang-tshang dKon-mchog bstan-pa'i sgron-me)(1762-1823年 )之《经验老人之劝世箴言》(藏文:Nyams-myong rgan-po'i 'bel-gtam)。书中收录了很多寓言。这些寓言出自佛经,以韵文形式连贯成故事。故事的主旨在于帮助我们培养克己功夫和寻求解脱之决心,总之,为使众生获得觉悟的菩提之心预备资粮。
向清洁无污的佛陀致敬,他成功摆脱了无法驾驭的转生之种子,这种子源自生生不息的羯磨之力和诸烦恼,他也因之不再经历老、病、死之苦厄。
在辽阔、旷寂、轮回、荒蛮的轮回之原野,住着一位老者。一个少年来拜访他。少年对自己的年少和健康颇为自得。他们谈论如下:
“哎呀,老头子!你的言行举止为什么那么与众不同呢?”
老者回答说,“如果你认为我言行举止和别人不一样,不要以为你在天马行空。像我一样躺在地上,听我说吧。”
有些年轻人认为年老是老年人的事,永远不会发生在他身上。他们自以为是,对与老人交往毫无耐心。
老者继续说道,“几年前,我比你更体魄强健、英俊潇洒、精力充沛。我也并非生就如此。那时侯,如果跑起来,能抓住飞跑的马。”
大多数老人都如是说。现在永远没有过去好。
“那时候,如果抓东西,我能徒手捉住草原上的牦牛。我身体矫捷,轻灵如燕凌空。我身体康健,如同神仙年少。我穿着最鲜丽的衣服,戴上各种金银饰物。尽情享用佳肴糖果,骑上高头骏马。我几乎不会无所嬉戏玩乐地独处。我几乎无福不享。”
“那时候,我从未想过人生无常或此生有尽。我也没想过会遭受现在的衰老。”
我生活过的一个地方,曾经有一个年轻人,生活奢侈,沉湎于享乐。然而他日见衰老,弯腰驼背,财富萎缩。他向朋友们诉说,“我从来没想到,垂暮之年来得如此迅疾。”
“和朋友嬉闹、聚会玩乐、尽情玩闹,在笑声中老年会悄然莅临、控制住你。”
格西噶玛巴说,“我们自当庆幸,老年杉杉来迟。如果它骤然而至,必然无法承受。如果而立之年,一觉 醒来发现自己成了耄耋老人,我们可能不敢再正视自己了。我们不了解年老一事。对我们而言,如何变老完全是一个谜。如果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老了,要接受这一现 实需要时日。尽管说死前修行数小时佛法于我们有利益,念颂经咒需要体力合宜。因此乘年轻时开始密修非常重要。”
“老了照镜子时,我们不喜欢自己的样子。那时侯的我们身心都是衰弱的。从头到脚,我们的整个身体都在衰退。我们垂着脑袋,如同接受持久的灌顶。”
“我头上不见青丝,全是白发,这不是纯洁的信号,这是出自死神之口的霜箭射中了我的头颅。我额头的皱纹也不是胖嘟嘟的婴儿吃奶时挤堆的,这是死神之 使来告知我年岁的次数。我眯着眼睛并不是因为烟熏,这表明我视力减退了。我尽力将手放在耳朵边去听,这并不是我想说悄悄话,这表明我听力减退了。”
“我流口水、流鼻涕,它们可不是珍珠面饰,这是老年的阳光融化青春活力之冰的缘故。掉牙也不是小孩儿换新牙,这表示咀嚼的工具坏掉了,死神正将它们 取走。说话时候口水乱淌,这不是要去洗涤尘土的净水,这表明我已经说无话可说了。当我说话断断续续、结结巴巴时,并不是我在说什么外国话,这只表明我的舌 头已经因为无聊的闲话疲惫不堪了。”
“我面目变得丑陋,这不是我打算把我自己藏在猴子面具之后。这表明我所借居的皮囊完全衰弱萎缩。我脑袋不断摇晃,这不是说我不同意你,这表明死神之鞭打在头上的神力使我不胜负荷。我佝偻而行,那不是在找丢失的针头,这清楚明示我体内器官已经衰退。”
“我四肢并用地起床,这不是我在模仿哪个四足兽。这是因为我的双腿已经力量不逮。我坐时(一屁股落座),像一个掉落的袋子。这不是说我对朋友生气了,我已经无法驾驭自己的身体。”
“我走路慢腾腾,并不是我想装自己是个大官僚。这是因为我已经完全丧失了身体的平衡感。我的手在抖,这不是我在招呼要什么东西。这是对死神要从我身 边带走一切的恐惧的表现。我只能吃喝少许,这不是因为我吝啬或小气,这表明我身体消化能力的减退。我穿着不多,这不是我打算要模仿健儿好手,是因为我身体 虚弱,穿任何衣服都是负担了。”
“我吸气困难。呼吸时有时无时,并不是我在通过念经咒治疗病人。这表明我身体虚弱、精力枯竭。我无所事事或很少活动,这不是我有意控制我活动量。这 是因为老年人活动能力有限。我健忘,着不是我认为别人没什么重要的(值得我去记忆),或者我看不起人家。这表明我的记性退化了。”
“唉,年轻人,不要捉弄嘲笑我。我现在遭遇的人人概莫能外,都要经历。你等着瞧吧,三年后,年老的第一个信使会来造访你。你不会相信,也不会喜欢我 所说的一切,但你会通过经历了解它们。经过这五种衰退,你将有幸和我一样苍老。即便你能活的和我一样长久,你说的也不会比我多多少。”
少年回答道,“与其像你这样长命、这样丑陋、被别人遗弃、与野狗为伴,不如死了更好。”
老人笑了。“年轻人啊,你好无知愚昧,幻想长命快乐而青春永驻。死亡听起来何其简单,但并不容易哩。要死得安详、死得快乐,你得是这样的人:不曾接受取之无道或者有违十善行的供养,聆听了足够的佛法教诲、观想和禅修。如是,死亡方能简单。”
“然而,我不这样想。我没有信心,没有善行。我害怕死亡,为能苟存一天而满怀感激。我非常希望每天能得以苟活。”
少年想法有所改变,说,“老人家,你说的都对。别人告诉我的有关老年的苦难和我在你身上见到的一样。你对年老的说法对我很有裨益。年老的苦难让我心神不安。啊,智慧老人啊,如果你听说过逃避年老的方法,请不要将它秘而不宣,请你和我共享,也告诉我吧。”
老人欣喜地说道,“的确有一个方法。如果你掌握了此法,很容易做到长生不老。通过些许努力,我们可以迅速解脱年老之苦厄。尽管凡为人所生者必当有一 死,老而后死的人却极少。许多人都是没有来得及到老年就死了。这一方法出自佛陀教法。当中有诸多获得解脱修成觉悟的方法,也就是说,能脱离生、老、病、 死。但是,我们没有修习此法。”
曾经在一座寺院里,有一位自学成才的喇嘛。他在寺院里地位较低,大多数喇嘛并没在意他。有一次,众 喇嘛在讨论寺院的将来。这位喇嘛说准备些绳子和木板做捆扎尸体用。大家都很生气,说他的话很不吉利。接着他们又讨论每个人应该如何帮助寺院。他说禅修无 常。通过这些言辞,他大大地教导了众喇嘛。后来,历辈达赖喇嘛对这位喇嘛赞扬有加。一个人要为将来做准备,则需为死亡做准备。
“人人想着长生不老和获得长生不老的方法。但是有生无死是不可能的。即便千千万万圆满觉悟者,包括佛陀释伽牟尼,无不示寂。至于历代菩萨和上师,只有 其名永存。世界之历史亦然。那些历史名人都成枯骨。因此,我们必须记住这一现实 – 死亡近在咫尺。即便是当今之大德,也有一死。今天降生的婴孩,百年之后 都是亡者。因此,年轻人啊,怎么期望就你一个人可以长生不老呢?因此,明智的是,精神上为死亡做准备吧。”
“金钱和感官享受都不能使生命长久。如果你心怀自信,知道你此生中需要什么,那么随着你身体渐老,心智将更快乐年轻。如果你感官上大肆享受而生活空 洞,那么越老会越痛苦。你必须像旅途中人一样流浪,籍此分散对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即使你心怀只有些许自信,距离死亡越近,你越会感觉自己如同返回快乐 家园的浪子。你不会反感死亡,而是期待绵延不绝的生活之快乐。”
曾经有一位伟大的精神导师说过,“我无所担心,因为我对自身将来的转生完全有信心。死亡可以随时降临,我欢迎它。”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么让我们为此做点什么,而不是坐以待毙。生而为人,我们就拥有试以众多方法的智慧。年轻人啊,即使佛陀也无法给予你更加具体 入微的指引了。这是我的肺腑之言。尽管这是我的由衷劝勉,切不要只依我一己之言,你要自己作出分析。去修行不老之法吧。有谚语说,‘听别人的话,拿自己的 主意’。如果你要众人为你出主意,众人会给你各不相同的建议。”
年轻人说道,“你说的很正确,使我获益非浅。但是,近几年,我无法去做这些事情。我还有别的事要做。我有一座很大的庄园,还有很多财富。我必须经营我的生意、照看我的财产。过几年,我一定再来看你。那时候,我就可以修行了。”
老人很不高兴地说,“这样的话,你刚才说的全是了无意义的空话了。我也有过和你一样的事,和你一样的想法,但我也什么都没做成却已垂垂老矣。我知道 我说的无济于事了。今后几年需要处理的事永无穷尽。你只能日复一日地推脱。今后几年需要处理的事就像老人的白发,今天剃光了,明天长出得更多。明日复明 日,很快你会发现生命已到尽头了。人人受此推托佛法修行想法的愚弄。对你修行佛法,我一点信心都没有。因此,我们谈话,全是浪费。回去做你想做的吧,我要 念嘛尼(经咒)了。”
年轻人很感意外,也觉得有伤自尊。他说道,“你怎么想到给我说这些话呢?请告诉我,此生如何才能尽快完成世俗之事?”
老人笑了,“既然你问我这些问题,因此我想我得答复你,完成这些俗事得需多长时日了。南方住着死神,他才不关心你是否做完事情了哩。他随心所欲。如 果你和他能关系友好,得到他的容诺,一生中可以完成些事情,那么你就有空了。否则你永无闲暇。人有茶喝到一半时候、饭端到桌子上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就死 了,甚至来不及闻一闻死亡的气息。”
“这种事可能在任何人身上会发生,即便你是高僧大德。许多高僧大德的教义并没有完成,著述未竟就圆寂了。因此,死神来临时你不能说‘我有一座很大的 庄园,还有很多事要做。’在他跟前,你没什么可好夸耀的,只能放弃一切。在这点上,我们都无能为力。我们无法决定寿数。因此,如果你能行动,现在就开始修 行吧。这才是有意义的。否则你的财富毫无意义。但是现今,少有人会告诉你什么对你有益。听从真诚良言的人更少。”
年轻人深有触动,对老人心生无限敬意,他后退了几步,然后给老人叩首行礼,说道,“没有金幢护身的喇嘛、格西或瑜行者有您这样深沉的教诲了。您外表 只是一位其貌不扬的老者,但实际上是一位伟大的精神伙伴。我向您保证,对您所教诲的,将来我会尽我所能去修行。请给我更多的教导吧。”
老人表示同意接受年轻人的请求。他说道,“我知道的不多,但我经验丰富,可以据此教你。最困难的是做好开头,立身佛法。等到老了才开始修行会更吃力。因此,年轻时就开始修行很重要。”
“年轻时记忆鲜活,思维活跃,有精力通过身修积修善业。年轻时你的气力和脉力都很强健,利于念颂经咒。如果年轻时就能够断绝对外物的贪和执著而献身精神修持,则贵不可言。一旦领受佛法,理解其精义、深入其精神,那么你之所为、所言、所思,具是佛法。”
米拉日巴和热译师同样说过,“我的食、行、坐、睡具是佛法修行。”
“佛法并没有严规苛则。因此,且勿思虑过多,也不要思维善变。从现在开始,一心专注佛法。心思不可瞬息即变。从现在开始投身佛法修持,自身至言至意。”
接着,老人告诉年轻人修持佛法必须的事,“首先,找一位胜任的上师,全身心依止上师。你能饶益他人的程度取决于找到一位合宜的精神导师以及与他心意无间的紧密关系。”
阿底峡尊者很强调这一点。他常说,他对的他一百五十五位上师都同样全身心地依止。
“然后,你当注意信守诺言和誓言,力行十善行。爱护它们,如同爱护你的眼睛。断绝对此岸世界的执著,如同野象挣断锁链。听闻、观想、禅修,三者同修。再通过七肢修行加以支护。这就是积修正力善行的方法。完成这些,佛性就在你的指尖(比喻佛性之亲近可得)。”
五世达赖喇嘛说过,如果上师、弟子俱相胜任,成佛即在掌中。米拉日巴也说过,如过上师、弟子、佛法修行俱相胜任,则佛法在此而不在他处。但是应强调,上师必当合宜。
“幸福在于斯,快乐在于斯。亲爱的孩子,如果你这样修行,你的所有愿望都将得以实现。”
上述教导对调服思维极其有益,能使顽劣思维和顺。谚语说,“不要像装酥油的皮袋,不要像溪流里的砾石。”不管里面装上多少酥油,皮袋不会变柔软;不管在溪流里呆多长时间,砾石不会变柔软。
从当天起,年轻人开始修行脱离无常幼稚的八俗世情的纯净佛法。
我们需要同样如此。听到的教法越多,越需要我们通过这些教法进行修行,而不是像溪流中的砾石一样顽冥不灵。
老人说道,“这些教义是我听我精神导师说的,也来自我的经验。但愿能够饶益无尽众有情,以为它们的快乐。”
著者结语:尽管我修行些微、缺乏佛法历验,然而,由于众有情禀赋有异,上述教义可能只会饶益部分有情。我心怀饶益部分有情之思维的愿望,动机纯洁、满怀真诚,写下上面的话。上述关于人生无常的教义并不是我突发而想的言说,都是基于圣天菩萨的《四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