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續的意思

密續(Tantra)的定義

佛陀的教導包括經(sutras)和密續(tantras)。經展示從輪迴(梵文:samsara)中獲得解脫的修行的基本主題,在此之上,根據盡可能幫助別人的能力,達到佛的覺悟狀態。這些主題包括培養道德自律、專注、慈愛、悲憫、以及正確理解事物如何真正存在等的方法。密續展示經基礎上的高級修行。

梵文詞語tantra,意思是織布機的紗線或者髮辮。就像紗線的絲,密宗修行作為結構編結各種顯宗主題,編織成一幅覺悟的織錦。此外,密宗把每一種修行的身(身體)、語(語言)和意(心理)的表達結合起來,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發展道路。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在沒有提前對每一種顯宗主題單獨做出訓練的情況下同時整合它們並進行修行,所以密宗修行是極其高級的。

詞語tantra(密續)的詞根意思是伸展或者不間歇地繼續。藏人學者們強調這個內涵,把這個詞語譯作(藏文:rgyud),意思是不間斷地持續。這裡的所指是時間的持續,就像一場電影中時間的連續,而不是空間的持續,例如像路段的延續。此外,密宗中討論的連續類似於永久片:它們沒有開始,沒有結束。

兩張膠片永遠不會一樣,即便是同樣的電影的兩卷膠帶也永遠不會有同樣的膠卷。同樣,永恆的持續總是保持其個體性。此外,膠片的每一幀一次展示一幅,所有東西隨著每一幀而改變。於此相同,永恆持續中的時間是瞬息性的,貫穿整個持續之中,每次都是一剎那而沒有任何實在的持續存在。

作為密續的心識

一種永恆的持續的絕佳例子是心識(心識,意識流),即一個個體心理在時間上的永恆持續。在佛教中,心理Mind)指一個個體的、主觀的、對某種東西純粹的體驗,而不是指一種物理的或者非物質的對象,它進行這種體驗或者作為一個人用來體驗事物的工具。此外,一個心識並不是一種源源不斷的體驗,它以這種方式積累著,即,一個人較之另一個人有著更多的體驗。一個心識只是包含一種心理活動時間的不斷持續 – 對事物的純粹體驗。體驗的事物包括所見、所聽、感情、思想、睡眠,甚至死亡。純粹暗示著對它們的體驗無需有意而為、在情感上打動人、或者甚至有意識的。

此外,對一個事物的體驗總是個體性和主觀性的。兩個人可能體驗欣賞同一部影片,但他們對它的體驗可能不一樣 – 一個人可能喜歡這個電影,而另一個人則不然。他們如何體驗電影,取決於很多相互關聯的因素,例如他們的心情、健康狀況、他們的同伴、甚至座位。

獨立的個體就是那些有著心識的生命體。他們存在的每一分鐘都在體驗事物。他們懷著目的而為 – 即便沒有觀念性地計劃 – 並主觀地體驗他們所作所為的即時的和長期的結果。因此,獨立的個體的心識 – 他們對事物的體驗 – 每時每刻在變化,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其心識從一生延續到另一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佛教不僅接受心識永恆持續的現實,也接受它們缺乏絕對的開始 – 不管是出自造物主的勞作、出自物質/能量、或者產生於無 – 的現實。

獨立的個體,由此心識,二者相互作用,但保持差異,即便在佛性方面依然如此。儘管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在覺悟的成就方面相當,但他們並非同一人。每個人與不同的生命體有獨特的聯繫,這就解釋了有些個體能夠遇見並得益於某一尊特定的佛而不是別的佛這樣一個事實。

電影膠片保持其個體性,並不需要或者包含內在的固定標誌,例如它們的名稱,作為每一時間的一部分而經常存在,單獨通過自身的力量給予電影個體的認同。電影通過僅僅依賴相互交織的變化性因素如結構的合理排序來維護個體的認同。同樣,持續不斷的心識在沒有內在的固定標誌 – 如靈魂、自我、或者品性的情況下在繼續,它保持在一生中、以及從此世到下一世不受影響和不發生變化,通過自身的力量,給予它們個體的認同。要維護它們的個體認同,心識僅僅取決於相互交織的變化性因素,例如根據行為的因果原理(梵文:羯磨,業力)體驗事物的合理排序。即便在更普遍的層次上,心識缺乏內在固有的認同如人類、蚊子、男性、或者女性。個體生命基於它們的行為,在每一次生命中表現出不同的形式 – 有時候懷著更多的苦難和麻煩,有時候則更少。

密續一詞指佛性

儘管心識,而且由此個體生命,缺乏通過自己的力量賦予其認同的內在靈魂,但是作為其本質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有其它的特徵伴隨著它們。這些內在的方面同樣組成密宗 – 無始無終的時間之持續。轉變成佛帶來覺悟的各方面的持續的內在,或者讓每一種心識成為佛的心識,組成這種連續統的佛性因素

例如,物理表象、交流、以及心理作用(身語意)時間的不斷持續,優秀品質的運作,以及活動,都永遠伴隨每一個心識的時間持續,雖然這五者的特定形式每時每刻在變化。物理表像對於人類的眼睛或許是可見的;交流或許是無意的,並僅僅通過身體語言;心理作用或許是極其微小的,如同睡眠或者無意識。優秀的品質,例如理解、關愛、以及能力,或許會在極微的層次上運作或者僅在蟄伏狀態;而活動可能只是自然而然的。儘管如此,每時每刻都個體地、主觀地體驗一個事物需要持續地擁有物理表象、某種信息的某種形式的交流、某種心理作用,優秀品質在某種層次上的運作、以及某種活動。

五種內在方面在時間上不斷持續,伴隨著每個生命體在每次轉生中的心識,這樣一種現實說明這五者的持續,同樣作為佛而繼續伴隨著每個生命體的連續統。從另一個觀點看,即便在覺悟之後,五者的時間在不斷的持續中繼續發生著,但是現在它們的形式體現為佛的五種覺悟方面。在它們是最有效的引導別人達到覺悟的意義上講,它們是啟發性的。

無始有終的持續

作為密宗時,一個個體的佛性因素永遠持續,它們每時每刻聯合起來形成和諧的整體,像一個網絡一樣一起運作。從另一種意義上講,永遠的連續性組成經線的絲,在此之上,心識的進一步伴隨性特徵的時間之持續交織上去。很多交互的特徵同樣是無始的,但是並非所有的都會永遠繼續下去。有些會有其結束,從而不會形成連續統之本性的必要的方面。最重要的是對事物如何存在的困惑的無始的持續,這種困惑的習慣、以及無法控制的反復發生的問題及其所產生的局限。這裡,為了簡化這種討論,我們用了困惑)這個詞來替代無意識(忽視),但不包括任何分解組織、失去方向、或者癡呆等言外之意。

不同層次的困惑的沒有開頭的時間的持續及其習慣會結束,因為它們完全對立,理解之時間的持續及其習慣會永遠替代並消除它們。在困惑的沒有開頭的時間的持續及其習慣伴隨著心識時,它們的佛性因素無法盡其所能地發揮功能。只要心識處於這種狀態,個體就被它們視為有限眾生(有情眾生)。只有通過完全消除所有限制性的特徵或者“轉瞬即逝的污漬”,即完全消除所有層次的困惑及其習慣,各因素才在最高層次發揮功能。所有限制性特徵的持續永遠停止時,個體不再是有限眾生了。它們作為個體的無盡持續會繼續,但是生命體現在昇華成佛了。

寧瑪派和噶舉派對密宗的解釋

所有藏傳佛教四大派 – 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和格魯派 – 都接受密宗是佛性諸因素在永續不斷的時間中相互交織的意義。每一個傳統的具體解釋對這個主題有進一步的闡明,而且互為補充。首先,讓我們看一看寧瑪派和噶舉派共同的總體表述,因為就宏觀的佛性而言,這種表述在討論中有所專論。寧瑪派和噶舉派的解釋源自彌勒菩薩的《寶性論》(無上密續)。

彌勒菩薩解釋說,儘管佛性諸因素時間上的永續永遠持續,但它們或許未曾得到完善、部分得到完善、或者完全得到完善。其中的區別源自一切層次的困惑(痴)在時間上的永續及其習慣沒有中斷地伴隨著、只有當中部分在有時候有所伴隨、或都未曾伴隨。永遠持續的佛性諸因素的這三種條件就是基礎道路)和作為結果)的密宗。

作為基礎的密宗,諸佛性因素隨時可得的持續性是獲得覺悟的關鍵。從這個視角看,一切層次的困惑(痴)在時間上的永續及其習慣和這些因素每時每刻相互交織、將其功能的發揮限制在不同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些因素沒有得到完善或者是“不純粹的”。

在覺悟之道上,修行者努力漸進地通過斷滅來消除這種限制、消除各種層次的困惑及其與軀體、交際、思維、優秀品質、以及行動相纏繞的習慣的延續。結果,在淨化過程中,佛性因素之持續,作為道密宗,部分獲得完善而部分沒有被完善。有時候,充分的理解階段伴隨著各種因素;而在另一些時間,僅僅是理解的態勢在生髮。偶爾,困惑的時間持續會臨時停止。此後,一些層次的持續重新開始,但逐漸地,它們無一會返回來。同樣,困惑的習慣偶爾也會中斷困惑時段的產生;但到最後,困惑的習慣將永遠停止。

在佛性的結果性層面上,佛性因素的延續,作為結果的密宗,在其永遠完全自由、在其伴隨著任何層次的困惑或者其習慣的意義上,完全得到完善。因此,佛性因素作為佛的相互交織的覺悟性方面在永續地發揮著功能,例如作為佛的覺悟性的物理的、交際的、以及心理的能力、優秀的品質、以及各種活動。

密宗中本尊的作用

在完全理解的時間之持續伴隨著其延續時,本尊象徵完善或者“純淨”階段的佛性因素。因為本尊有身軀、交流、思維、優秀的品質、以及行為,這些就像一個整體的網絡一樣共同運行,它們很適宜象徵這些佛性因素。此外,本尊的形象往往擁有多個臉、胳膊、和腿。頭和肢體的排列象徵顯宗的主題,其中很多同樣是佛性的因素。密宗修行者在禪修中用這些形像作進一步的純化過程。

梵文中表示本尊的詞語是ishtadevata,意思是選擇的神靈,即為了修行成佛而選擇的神明。它們是超越那些尋常的生命體的意義上的“聖靈”,但是它們既不控制人們的生命,也不需要崇拜。因此,藏人學者將它翻譯成lhagpay lha (藏文:lhag-pa'i lha),即特殊的神靈,從而將它們與世俗的神明或者造物主區別開來。

一個更常見的藏文對應詞語是yidam (藏文:yi-dam),更加清楚地指出了目的意義。 Yi 的意思是思維,而dam代表damtsig (藏文:dam-tshig,梵文: samaya),緊密的聯繫。密宗修行者通過想像自己擁有這些本尊的生理表象、交流、心理功能、優秀品質及其活動,與這些男性和女性的本尊 – 例如觀世音菩薩和度母緊密聯繫。更確切地說,作為道密宗,在他們佛性因素的持續性仍然部分得到完善之際,修行者將此與想像中本尊的徹底完善的方面相聯繫、相匹配。即便修行者僅僅獲得了對事物如何存在的不完全的理解,想像其部分完善的佛性因素作為徹底完善的本尊的各方面在發揮作用,是消除困惑階段轉瞬即逝的污漬及其源自永遠持續的佛性因素之習慣的慣常的密宗方法。

簡而言之,不管它們作為基礎、道路、還是結果的密宗而發揮作用,佛性因素保持著同樣性。心識總是體現為某種形式的物理表象、事物的聯繫、心理運作,以及優秀品質在某種層次的運作和某種活動。唯一的區別是不同層次的困惑的時間之持續程度,它們的習慣伴隨著這些因素的持續程度,以及限制它們發揮功能的程度。

因此,根據寧瑪派和薩迦派的解釋,密宗的主題是構織永遠持續的佛性因素的基礎、道路、以及結果性條件,織成一個達到覺悟的方法。具體而言,密宗關心的是根據佛性因素的階段性而努力的方法,作為道路密宗而淨化為基礎密宗之因素的持續,這樣,它們最終作為結果密宗之永續性而發揮作用。密宗修行通過把未完善的佛性因素之持續性與本尊覺悟的方面所體現的它們完善的狀況的時間之持續相連接,影響這種轉化。

薩迦派的呈現

薩迦派對密宗意義的呈現出自《喜金剛本續》,這是一個屬於最高級別的密宗。這種呈現闡述了在密宗修行中,本尊和日常的生命體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容許兩者對應方面的連接。

最高級別的密宗有一個獨有的主題,就是明光的連續統(明光心),即每個人最精微層次的心識。一切心識都有體驗事物的明光層次,這就像終極的佛性,給它們提供了最深刻的永續性。體驗事物的更加粗糙的層次,例如那些感知和概念性思維發生其上的層次,不會從此生到下一生沒有停頓地真正持續。此外,它們隨著成就覺悟而永遠停止下來。即便在成就為佛之後,只有明光層次的持續會沒有中斷地持續。如果個體生命如同收音機,那麼它們心識更加粗糙的層次就類似於收音機在不同的電台播放,而明光層次就像收音機只處在開機狀態。但是,這種類比並不確切。收音機會停止播放,而心識永遠不會停止流動。

不管發生其上的層次如何,純粹的、個體的、主觀的體驗事物需要造就事物的表象(明淨),需要心理上與它們(認知)嚙合。換句話說,一個人並不直接認識識到外在的物體,而僅僅是它們作為認識之行為的一部分而出現的表像或者心理呈現。這裡,表像不僅包括事物的景象,而且包括它們的聲音、氣味、味道、物理感受、以及關於它們的思想。西方科學從物理學的視角描述了同一點。在認識事物時,一個人並不真正認識外在物體,而只是神經系統和大腦裡代表物體的電化脈衝集合體。儘管所有層次的體驗事物需要其表象的顯現,但明光心是讓所有表象形成的真正淵源。

心理上投入表象意味著看、聽、嗅、嘗、生理感受、或者思考它們,或者情感上對它們有所感觸。心理投入或許是下意識的甚至無意識的。更進一步講,給事物賦予表象和心理上投入它們是描繪同一現象的兩種方式。產生一個想法和思考一個想法實際上是同樣的心理事件。一個想法沒有產生,而後一個人思考它:兩種心理行為同時發生,因為它們描繪了同樣的事件。

薩迦派對密宗的討論聚焦在一個具體的佛性因素上,即明光心從自身那裡產生表現內在活動之時間的永續。表象的形成是自動的、非蓄意的、和無意識的。一個人可能會故意看某個東西;但是當他看見它的時候,他的明光心並不會故意建構一個它的表象。此外,從明光心中產生的表像或許是連續統(心)的物理基礎 – 或者它所認識到的任何別的物體。

這裡,要點在於表象的形成在兩個層次上不可分地發生了:粗糙的和精微的。不可分地(yerme,藏文:dbyer-med 無別)意思是,如果一個層次上有效地發生,另一個層次上也有效地發生。在此語境下,粗糙的表像是有關日常生物及其環境的;精微的表像是有關本尊及其周遭的。

日常生物和本尊就像明光心的總層次。小於原子的粒子有多個能量的總層次,在這些層次上它們同樣有效地進行共振。在任何時候,一個粒子發生共振的層次是一種概率功能:一個人無法確定地說這個粒子只在一個層次上發生著共振而在另一個層次上卻沒有。實際上,根據量子力學,一個粒子可以同時在多個層次上發生共振。同樣,因為一個明光心在層次此之上在任何時間出現是一種概率功能,所以,無法說一個個體生命在特定時間只有一種表象而沒有其它的。

產生這種內在相連的一組表象的心理活動的永續性或許是不完善的、部分完善的、或者完全不完善的,這取決於有關困惑及其伴隨著它的習慣的時間之持續。由此對本尊修行之持續的進程淨化了這種佛性因素,這樣它產生一種永續的表象,這種表象完全脫離伴隨著的困惑時段,它們的習慣是薩迦派所討論的密宗的首要主題。

格魯派的解釋

格魯派在解釋密宗作為一種永續的意義時,傳統地遵循著《密集金剛密續》(《秘密集會》)。這裡強調佛性的主要方面是心識的空 – 它不存在不可能的存在方式。心識在本質上並非作為內在固然有瑕疵的和不純淨的存在,永遠不曾有、也永遠不會有。沒有永續的內在特徵伴隨它們,通過其自身的力量,使它們以不可能的方式存在。因為這種完全的不存在一直如此,當修行者完全理解這個事實時,他們會從伴隨著他們的心識中斷滅困惑(痴)及其習慣的延續,這樣,他們的佛性因素可能會作為佛的覺悟性方面而完全發揮功能。因為心識作為永續之物而一直存在,他們的空總是保持能夠淨化和轉化的真實。

淨化方法指對本尊的修行次第。與常人不同,本尊不會有結胎、成長、或死亡。因為它們總是以同樣的形象可以獲致,根據它們靜修能夠形成一種永續性。淨化過程的結果是佛性的永續。

簡而言之,通過與本尊相聯繫的靜修的永續性,密宗修行者基於其心識之空的永恆事實,獲得佛性的永續性。因為密宗修行需要一個人自身形成作為本尊的表象,這些本尊類似於覺悟的結果性狀態,密宗被稱作果乘。

總結

密宗的主題關係到與心識相接的連續性。連續性包括基本優秀品質、體驗事物的明光層次、它形成自我表象的活動、空性等這樣一些佛性因素。連續性還包括本尊和覺悟狀態。四大藏傳佛教傳統解釋的方法各異,其中,這些永恆的持續性之時間的連續相互交織作為基礎、路徑和結果。它們共享這樣一個特徵,即為了作為結果而達到覺悟,密宗涉及到根據本尊來修行以淨化基礎。它們也同意本尊的物理特徵作為多價表現,並提供了交織各種顯宗修行主題的偏差。詞語密宗指複雜交織的主題和探討它的經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