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Tantra)的定义
佛陀的教导包括显宗(sutras)和密宗。显宗展示从轮回(梵文:samsara)中获得解脱的修行的基本主题,在此之上,根据尽可能帮助别人的能力,达到佛的觉悟状态。这些主题包括培养道德自律、专注、慈爱、悲悯、以及正确理解事物如何真正存在等的方法。密宗展示显宗基础上的高级修行。
梵文词语 tantra,意思是织布机的纱线或者发辫。就像纱线的丝,密宗修行作为结构编结各种显宗主题,编织成一幅觉悟的织锦。此外,密宗把每一种修行的身(身体)、语(语言)和意(心理)的表达结合起来,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道路。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没有提前对每一种显宗主题单独做出训练的情况下同时整合它们并进行修行,所以密宗修行是极其高级的。
词语 tantra的词根意思是伸展或者不间歇地继续。藏人学者们强调这个内涵,把这个词语译作举(藏文:rgyud),意思是不间断地持续。这里的所指是时间的持续,就像一场电影中时间的连续,而不是空间的持续,例如像路段的延续。此外,密宗中讨论的连续类似于永久片:它们没有开始,没有结束。
两张胶片永远不会一样,即便是同样的电影的两卷胶带也永远不会有同样的胶卷。同样,永恒的持续总是保持其个体性。此外,胶片的每一帧一次展示一幅,所有东西随着每一帧而改变。于此相同,永恒持续中的时间是瞬息性的,贯穿整个持续之中,每次都是一刹那而没有任何实在的持续存在。
作为密宗的心识
一种永恒的持续的绝佳例子是心识(心识,意识流),即一个个体心理在时间上的永恒持续。在佛教中,心理(mind)指一个个体的、主观的、对某种东西纯粹的体验,而不是指一种物理的或者非物质的对象,它进行这种体验或者作为一个人用来体验事物的工具。此外,一个心识并不是一种源源不断的体验,它以这种方式积累着,即,一个人较之另一个人有着更多的体验。一个心识只是包含一种心理活动时间的不断持续 – 对事物的纯粹体验。体验的事物包括所见、所听、感情、思想、睡眠,甚至死亡。纯粹暗示着对它们的体验无需有意而为、在情感上打动人、或者甚至有意识的。
此外,对一个事物的体验总是个体性和主观性的。两个人可能体验欣赏同一部影片,但他们对它的体验可能不一样 – 一个人可能喜欢这个电影,而另一个人则不然。他们如何体验电影,取决于很多相互关联的因素,例如他们的心情、健康状况、他们的同伴、甚至座位。
独立的个体就是那些有着心识的生命体。他们存在的每一分钟都在体验事物。他们怀着目的而为 – 即便没有观念性地计划 – 并主观地体验他们所作所为的即时的和长期的结果。因此,独立的个体的心识 – 他们对事物的体验 – 每时每刻在变化,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其心识从一生延续到另一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佛教不仅接受心识永恒持续的现实,也接受它们缺乏绝对的开始 – 不管是出自造物主的劳作、出自物质/能量、或者产生于无 – 的现实。
独立的个体,由此心识,二者相互作用,但保持差异,即便在佛性方面依然如此。尽管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在觉悟的成就方面相当,但他们并非同一人。每个人与不同的生命体有独特的联系,这就解释了有些个体能够遇见并得益于某一尊特定的佛而不是别的佛这样一个事实。
电影胶片保持其个体性,并不需要或者包含内在的固定标志,例如它们的名称,作为每一时间的一部分而经常存在,单独通过自身的力量给予电影个体的认同。电影通过仅仅依赖相互交织的变化性因素如结构的合理排序来维护个体的认同。同样,持续不断的心识在没有内在的固定标志 – 如灵魂、自我、或者品性的情况下在继续,它保持在一生中、以及从此世到下一世不受影响和不发生变化,通过自身的力量,给予它们个体的认同。要维护它们的个体认同,心识仅仅取决于相互交织的变化性因素,例如根据行为的因果原理(梵文:羯磨,业力)体验事物的合理排序。即便在更普遍的层次上,心识缺乏内在固有的认同如人类、蚊子、男性、或者女性。个体生命基于它们的行为,在每一次生命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 有时候怀着更多的苦难和麻烦,有时候则更少。
密宗一词指佛性
尽管心识,而且由此个体生命,缺乏通过自己的力量赋予其认同的内在灵魂,但是作为其本质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有其它的特征伴随着它们。这些内在的方面同样组成密宗 – 无始无终的时间之持续。转变成佛带来觉悟的各方面的持续的内在,或者让每一种心识成为佛的心识,组成这种连续统的佛性因素。
例如,物理表象、交流、以及心理作用(身语意)时间的不断持续,优秀品质的运作,以及活动,都永远伴随每一个心识的时间持续,虽然这五者的特定形式每时每刻在变化。物理表象对于人类的眼睛或许是可见的;交流或许是无意的,并仅仅通过身体语言;心理作用或许是极其微小的,如同睡眠或者无意识。优秀的品质,例如理解、关爱、以及能力,或许会在极微的层次上运作或者仅在蛰伏状态;而活动可能只是自然而然的。尽管如此,每时每刻都个体地、主观地体验一个事物需要持续地拥有物理表象、某种信息的某种形式的交流、某种心理作用,优秀品质在某种层次上的运作、以及某种活动。
五种内在方面在时间上不断持续,伴随着每个生命体在每次转生中的心识,这样一种现实说明这五者的持续,同样作为佛而继续伴随着每个生命体的连续统。从另一个观点看,即便在觉悟之后,五者的时间在不断的持续中继续发生着,但是现在它们的形式体现为佛的五种觉悟方面。在它们是最有效的引导别人达到觉悟的意义上讲,它们是启发性的。
无始有终的持续
作为密宗时,一个个体的佛性因素永远持续,它们每时每刻联合起来形成和谐的整体,像一个网络一样一起运作。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永远的连续性组成经线的丝,在此之上,心识的进一步伴随性特征的时间之持续交织上去。很多交互的特征同样是无始的,但是并非所有的都会永远继续下去。有些会有其结束,从而不会形成连续统之本性的必要的方面。最重要的是对事物如何存在的困惑的无始的持续,这种困惑的习惯、以及无法控制的反复发生的问题及其所产生的局限。这里,为了简化这种讨论,我们用了困惑(痴)这个词来替代无意识(忽视),但不包括任何分解组织、失去方向、或者痴呆等言外之意。
不同层次的困惑的没有开头的时间的持续及其习惯会结束,因为它们完全对立,理解之时间的持续及其习惯会永远替代并消除它们。在困惑的没有开头的时间的持续及其习惯伴随着心识时,它们的佛性因素无法尽其所能地发挥功能。只要心识处于这种状态,个体就被它们视为有限众生(有情众生)。只有通过完全消除所有限制性的特征或者“转瞬即逝的污渍”,即完全消除所有层次的困惑及其习惯,各因素才在最高层次发挥功能。所有限制性特征的持续永远停止时,个体不再是有限众生了。它们作为个体的无尽持续会继续,但是生命体现在升华成佛了。
宁玛派和噶举派对密宗的解释
所有藏传佛教四大派 – 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和格鲁派 – 都接受密宗是佛性诸因素在永续不断的时间中相互交织的意义。每一个传统的具体解释对这个主题有进一步的阐明,而且互为补充。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宁玛派和噶举派共同的总体表述,因为就宏观的佛性而言,这种表述在讨论中有所专论。宁玛派和噶举派的解释源自弥勒菩萨的《宝性论》(无上密续)。
弥勒菩萨解释说,尽管佛性诸因素时间上的永续永远持续,但它们或许未曾得到完善、部分得到完善、或者完全得到完善。其中的区别源自一切层次的困惑(痴)在时间上的永续及其习惯没有中断地伴随着、只有当中部分在有时候有所伴随、或都未曾伴随。永远持续的佛性诸因素的这三种条件就是基础、道路(道)和作为结果(果)的密宗。
作为基础的密宗,诸佛性因素随时可得的持续性是获得觉悟的关键。从这个视角看,一切层次的困惑(痴)在时间上的永续及其习惯和这些因素每时每刻相互交织、将其功能的发挥限制在不同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因素没有得到完善或者是“不纯粹的”。
在觉悟之道上,修行者努力渐进地通过断灭来消除这种限制、消除各种层次的困惑及其与躯体、交际、思维、优秀品质、以及行动相缠绕的习惯的延续。结果,在净化过程中,佛性因素之持续,作为道密宗,部分获得完善而部分没有被完善。有时候,充分的理解阶段伴随着各种因素;而在另一些时间,仅仅是理解的态势在生发。偶尔,困惑的时间持续会临时停止。此后,一些层次的持续重新开始,但逐渐地,它们无一会返回来。同样,困惑的习惯偶尔也会中断困惑时段的产生;但到最后,困惑的习惯将永远停止。
在佛性的结果性层面上,佛性因素的延续,作为结果的密宗,在其永远完全自由、在其伴随着任何层次的困惑或者其习惯的意义上,完全得到完善。因此,佛性因素作为佛的相互交织的觉悟性方面在永续地发挥着功能,例如作为佛的觉悟性的物理的、交际的、以及心理的能力、优秀的品质、以及各种活动。
密宗中本尊的作用
在完全理解的时间之持续伴随着其延续时,本尊象征完善或者“纯净”阶段的佛性因素。因为本尊有身躯、交流、思维、优秀的品质、以及行为,这些就像一个整体的网络一样共同运行,它们很适宜象征这些佛性因素。此外,本尊的形象往往拥有多个脸、胳膊、和腿。头和肢体的排列象征显宗的主题,其中很多同样是佛性的因素。密宗修行者在禅修中用这些形象作进一步的纯化过程。
梵文中表示本尊的词语是ishtadevata,意思是选择的神灵,即为了修行成佛而选择的神明。它们是超越那些寻常的生命体的意义上的“圣灵”,但是它们既不控制人们的生命,也不需要崇拜。因此,藏人学者将它翻译成 lhagpay lha (藏文:lhag-pa'i lha),即特殊的神灵,从而将它们与世俗的神明或者造物主区别开来。
一个更常见的藏文对应词语是yidam (藏文:yi-dam),更加清楚地指出了目的意义。Yi 的意思是思维,而dam代表 damtsig (藏文:dam-tshig,梵文: samaya),紧密的联系。密宗修行者通过想象自己拥有这些本尊的生理表象、交流、心理功能、优秀品质及其活动,与这些男性和女性的本尊 – 例如观世音菩萨和度母紧密联系。更确切地说,作为道密宗,在他们佛性因素的持续性仍然部分得到完善之际,修行者将此与想象中本尊的彻底完善的方面相联系、相匹配。即便修行者仅仅获得了对事物如何存在的不完全的理解,想象其部分完善的佛性因素作为彻底完善的本尊的各方面在发挥作用,是消除困惑阶段转瞬即逝的污渍及其源自永远持续的佛性因素之习惯的惯常的密宗方法。
简而言之,不管它们作为基础、道路、还是结果的密宗而发挥作用,佛性因素保持着同样性。心识总是体现为某种形式的物理表象、事物的联系、心理运作,以及优秀品质在某种层次的运作和某种活动。唯一的区别是不同层次的困惑的时间之持续程度,它们的习惯伴随着这些因素的持续程度,以及限制它们发挥功能的程度。
因此,根据宁玛派和萨迦派的解释,密宗的主题是构织永远持续的佛性因素的基础、道路、以及结果性条件,织成一个达到觉悟的方法。具体而言,密宗关心的是根据佛性因素的阶段性而努力的方法,作为道路密宗而净化为基础密宗之因素的持续,这样,它们最终作为结果密宗之永续性而发挥作用。密宗修行通过把未完善的佛性因素之持续性与本尊觉悟的方面所体现的它们完善的状况的时间之持续相连接,影响这种转化。
萨迦派的呈现
萨迦派对密宗意义的呈现出自《喜金刚本续》,这是一个属于最高级别的密宗。这种呈现阐述了在密宗修行中,本尊和日常的生命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容许两者对应方面的连接。
最高级别的密宗有一个独有的主题,就是明光的连续统(明光心),即每个人最精微层次的心识。一切心识都有体验事物的明光层次,这就像终极的佛性,给它们提供了最深刻的永续性。体验事物的更加粗糙的层次,例如那些感知和概念性思维发生其上的层次,不会从此生到下一生没有停顿地真正持续。此外,它们随着成就觉悟而永远停止下来。即便在成就为佛之后,只有明光层次的持续会没有中断地持续。如果个体生命如同收音机,那么它们心识更加粗糙的层次就类似于收音机在不同的电台播放,而明光层次就像收音机只处在开机状态。但是,这种类比并不确切。收音机会停止播放,而心识永远不会停止流动。
不管发生其上的层次如何,纯粹的、个体的、主观的体验事物需要造就事物的表象(明净),需要心理上与它们(认知)啮合。换句话说,一个人并不直接认识识到外在的物体,而仅仅是它们作为认识之行为的一部分而出现的表象或者心理呈现。这里,表象不仅包括事物的景象,而且包括它们的声音、气味、味道、物理感受、以及关于它们的思想。西方科学从物理学的视角描述了同一点。在认识事物时,一个人并不真正认识外在物体,而只是神经系统和大脑里代表物体的电化脉冲集合体。尽管所有层次的体验事物需要其表象的显现,但明光心是让所有表象形成的真正渊源。
心理上投入表象意味着看、听、嗅、尝、生理感受、或者思考它们,或者情感上对它们有所感触。心理投入或许是下意识的甚至无意识的。更进一步讲,给事物赋予表象和心理上投入它们是描绘同一现象的两种方式。产生一个想法和思考一个想法实际上是同样的心理事件。一个想法没有产生,而后一个人思考它:两种心理行为同时发生,因为它们描绘了同样的事件。
萨迦派对密宗的讨论聚焦在一个具体的佛性因素上,即明光心从自身那里产生表现内在活动之时间的永续。表象的形成是自动的、非蓄意的、和无意识的。一个人可能会故意看某个东西;但是当他看见它的时候,他的明光心并不会故意建构一个它的表象。此外,从明光心中产生的表象或许是连续统(心)的物理基础 – 或者它所认识到的任何别的物体。
这里,要点在于表象的形成在两个层次上不可分地发生了:粗糙的和精微的。不可分地(yermey,藏文:dbyer-med无别)意思是,如果一个层次上有效地发生,另一个层次上也有效地发生。在此语境下,粗糙的表象是有关日常生物及其环境的;精微的表象是有关本尊及其周遭的。
日常生物和本尊就像明光心的总层次。小于原子的粒子有多个能量的总层次,在这些层次上它们同样有效地进行共振。在任何时候,一个粒子发生共振的层次是一种概率功能:一个人无法确定地说这个粒子只在一个层次上发生着共振而在另一个层次上却没有。实际上,根据量子力学,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在多个层次上发生共振。同样,因为一个明光心在层次此之上在任何时间出现是一种概率功能,所以,无法说一个个体生命在特定时间只有一种表象而没有其它的。
产生这种内在相连的一组表象的心理活动的永续性或许是不完善的、部分完善的、或者完全不完善的,这取决于有关困惑及其伴随着它的习惯的时间之持续。由此对本尊修行之持续的进程净化了这种佛性因素,这样它产生一种永续的表象,这种表象完全脱离伴随着的困惑时段,它们的习惯是萨迦派所讨论的密宗的首要主题。
格鲁派的解释
格鲁派在解释密宗作为一种永续的意义时,传统地遵循着《密集金刚密续》(《秘密集会》)。这里强调佛性的主要方面是心识的空 – 它不存在不可能的存在方式。心识在本质上并非作为内在固然有瑕疵的和不纯净的存在,永远不曾有、也永远不会有。没有永续的内在特征伴随它们,通过其自身的力量,使它们以不可能的方式存在。因为这种完全的不存在一直如此,当修行者完全理解这个事实时,他们会从伴随着他们的心识中断灭困惑(痴)及其习惯的延续,这样,他们的佛性因素可能会作为佛的觉悟性方面而完全发挥功能。因为心识作为永续之物而一直存在,他们的空总是保持能够净化和转化的真实。
净化方法指对本尊的修行次第。与常人不同,本尊不会有结胎、成长、或死亡。因为它们总是以同样的形象可以获致,根据它们静修能够形成一种永续性。净化过程的结果是佛性的永续。
简而言之,通过与本尊相联系的静修的永续性,密宗修行者基于其心识之空的永恒事实,获得佛性的永续性。因为密宗修行需要一个人自身形成作为本尊的表象,这些本尊类似于觉悟的结果性状态,密宗被称作果乘。
总结
密宗的主题关系到与心识相接的连续性。连续性包括基本优秀品质、体验事物的明光层次、它形成自我表象的活动、空性等这样一些佛性因素。连续性还包括本尊和觉悟状态。四大藏传佛教传统解释的方法各异,其中,这些永恒的持续性之时间的连续相互交织作为基础、路径和结果。它们共享这样一个特征,即为了作为结果而达到觉悟,密宗涉及到根据本尊来修行以净化基础。它们也同意本尊的物理特征作为多价表现,并提供了交织各种显宗修行主题的偏差。词语密宗指复杂交织的主题和探讨它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