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的真实性

密宗来源

密宗修行要求坚信密宗的真实性,正确理解密宗的步骤和理论,确定它们作为引导到觉悟的有效性。根据藏人传统,释迦牟尼佛本身就是密宗的源头。但是很多学者,包括西方学者和佛教徒,已经驳斥了这个观点。但是,根据西方科学的标准,没有一本经典可以归结到佛陀身上 – 包括显宗和密宗 – 能够通过真实性的检测。问题在于,这是否对密宗修行者来说是关键性的,还是别的标准与他们更加相关。

藏人解释说,释迦牟尼佛教导了引领到最高灵修目标的三乘或者三种修行之道。最普通的乘,小乘,引领至解脱,而大的车乘,大乘,引领至觉悟。尽管小乘(Hinayana )是一个只出现在大乘典籍中的贬义词,但是我们将在这里使用它,作为广为接受的普通语汇用于前大乘佛教的十八种派别,而不包含负面的内涵。密乘,秘密的车乘 – 也称之为金刚乘,是金刚石般坚硬的车乘 – 是大乘佛教的分支。小乘只传播显宗,而大乘既传播显宗又传播密宗。

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言教或者做指导性的对话的时候,并没有人记录下来,因为在当时,印度人把使用书写限制在商业和军事方面。但是,在佛陀去世后的一年,他的五百名弟子在一次会议上集合,其中,佛陀的三名主要弟子讲述了佛陀言教的三个不同部分。然后,不同群体的僧人负责记诵,并且定期地颂读其中特定的部分。这种责任从一代弟子传递到下一代。这些言教成为小乘经典。它们宣称的真实性在于独断地相信,最初的三群弟子有着完美的记忆,在场的所有人证实他们都记着同样的言教。但这两种规定不可能被科学地确立起来。

即便最初的传诵没有变质,很多杰出的后辈弟子也缺乏完美无瑕的记忆。在佛陀去世的百年内,小乘经典中产生了很多异见。结果,出现了十八种派别,每一派对佛陀的言教都有自己的说法。甚至在第一次集会上记诵了多少佛陀的教导和对话,这些派别都意见不一致。根据有些版本,佛陀的好几位弟子未能参加集会,但他们向自己的弟子们单独口传了他们所记的教导。最突出的例子是关于知识的特殊主题的经典(梵文:abhidharma,阿毗达磨、阿毗昙)。多年以来,后辈人在正式认可的会议之外记诵它们,只有后来的集会才将它们添加到小乘佛教的文集中。

公元1世纪中叶,即在佛陀之后的四个世纪,出现了第一批文字经典。它们是南传派上座部的小乘经典。其它十七种小乘派别的文字形式的显宗经典也逐渐出现了。尽管南传派的版本是第一种以书写的形式出现的,尽管南传派是唯一完整流传至今的小乘派别,但这两个事实并不能确切证明上座部的经典就是佛陀可靠的言教。

上座部的经典是巴利语的,但是其它十七种版本是各种印度语的,例如梵文和佛陀生活的地区 摩揭陀方言的。但是,人们无法确定释迦摩尼只是用一种语言还是用所有这些印度语言做了教导。因此,在语言的基础上,小乘佛教经典的版本不能断言其真实性。

此外,佛陀建议他的弟子们用任何明白易懂的形式传播他的教导。他不希望追随者们将他的言教固化成古代印度经典《吠陀经》般神圣古奥的语言。与这种指导原则相一致,佛陀的小乘教义的不同部分首先以多种不同的印度语文字形式出现,在结构和语法上风格不同,从而与时代相适应。大乘显宗经典和密宗经典同样展现出语言和风格上的巨大多样性。从传统的佛教观点看,语言的多样性表明了真实性而非于此相悖。

根据藏人传统,在佛陀的教导诉诸文字之前,弟子们在大型的僧伽聚会上公开背诵小乘经典,在小规模的私下群体中背诵大乘经典,而密宗经典则极端地私密。大乘经典首次露面是在公元2世纪早期,密宗开始出现或许是在随后的一个世纪了,当然,断定出任何确切的时日是不可能的。

如前所述,根据几种小乘传统的说法,在主要的僧伽集会把它们接纳到公开背诵的文集之前,私密的圈子甚至口头传播了一些最著名的小乘经典。因此,一本经典在第一次僧伽集会的议程中不在场并不能反证它的真实性。

此外,参与密宗背诵期会的人发誓保守秘密不向外人透露密宗。因此,没有发现关于密宗集会的个人记录,这一点毫不奇怪。所以,要证明或者反证成文前密宗的传播以及秘密集会都很困难。此外,就像第一次集会中不存在的小乘经典的例子一样,即便有人接收密宗成文前的传授,但也不可能确定这种传授是如何以及什么时候开始的。

正如印度大师寂天在《入菩萨行论》(梵文:Bodhicaryavatara)中所说的,证明或者否定大乘经典真实性的推理线索同样也可以用在小乘经典上。因此,密宗的真实性一定基于标准而不是语言因素和最初的编纂时间。

对佛陀作为导师的不同观点

努力要弄清楚密宗经典来源的一个主要的混乱的渊源似乎是西方的佛教学家、小乘佛教的学者和大乘佛教的权威人士,对释迦牟尼佛都有不同的看法。佛教学家把释迦牟尼视为一位历史人物、伟大的教师,但并不把他看作拥有超自然的力量、甚至被视为超人类的,在去世之后仍然在继续施教。尽管小乘学者认可释迦牟尼佛具有超乎寻常的力量,能够教导一切众生,但他们很少强调这些品质。此外,他们说,释迦牟尼的去世标志着他的教导活动的结束。

显宗和密宗的大乘学者解释说,释迦牟尼在很多劫前就已经成佛,只是在作为悉达多王子的这一生展示了成就觉悟的各阶段。自此往后,他继续用各种各样超自然能力,以各种形式显现并进行教导。他们引述了《法华经》,释迦牟尼在这里面宣称,他在将来会作为灵修导师而显现,其教导和论述就像释迦牟尼本人的言语一样真实。此外,大乘学者们接受,诸佛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地方以多种形式显现,其中每一个化身教导一个主题。例如,作为释迦牟尼出现时,在北印度的灵鹫山上教授了《般若波罗蜜多经》,佛陀还在南印度作为时轮金刚显现,在达尼雅卡达卡城(吉祥米聚塔)阐述了四部密宗。

大乘佛教关于佛陀如何施教的观点,延伸到他亲教众弟子之外了。例如,释迦牟尼还启发其他的佛和菩萨(即那些完全致力于达到觉悟并帮助他人者)代替他来施教,例如观音菩萨在佛陀跟前阐释了《心经》。佛陀还容许其他人教导他的想法,例如《维摩诘经》中的维摩罗。

此外,到了后来,释迦牟尼和其他诸佛和众菩萨容许以纯粹的观想形式向高度发展的弟子们展现,替他传教,揭示更多的显宗和密宗教义。例如文殊菩萨向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创立者萨钦贡嘎宁波开示了《离四耽著》,金刚持反复出现在印度和西藏的大德面前开示更多的密宗。此外,诸佛和众菩萨为了教导弟子还将他们转运到其它境界。例如,弥勒菩萨把印度大师无著领到他的净土界,在那里给他传授了《弥勒五论》

因为佛陀教义的聆听者由各种生众组成,不仅是人类,其中有些为后来 – 为更富有成效的时代卫护了材料。例如,半人半蛇的在它们位于一个湖泊底下的地下王国里保存了《般若经》,直到印度大师龙树来取回它们。智慧空行母,一位超自然的女性能手,在乌金国保存了《怖畏金刚怛特罗》,直到印度大师游戏金刚根据文殊菩萨在纯粹观想中的建议旅行到那里。此外,印度和西藏的大师们都藏匿经典,保存在实实在在的地点上或者将它们作为潜能种植在特定弟子的心里。后几代的大师们作为伏藏(藏文:terma, gter-ma)找出来。例如,无著埋藏了弥勒菩萨的《无上密续》,印度大师梅纪巴在数世纪后把它挖掘了出来。莲花生大士在西藏找到了无以数计的密宗经典,后来的宁玛派大师们在寺庙的 壁凹或者他们的心识中发现了它们。

藏人传统认为释迦牟尼是密宗的来源时,其意思是佛陀恰如大乘显宗和密宗都描述的那样。如果潜在的密宗修行者仅仅通过接受佛教学家和小乘佛教学者的立场走近真实性,那么佛不可能教导过密宗。但是,对这些人来说,这当中没有关联。密宗修行者并没有致力于成就为佛教学家和小乘佛教学者所描绘的佛。他们通过密宗修行,目的要成为大乘佛教显宗和密宗教义所描述的佛。他们既然接受释迦牟尼是这样一尊佛,他们当然也接受,释迦牟尼用各种奇迹般的方式教导各种传承所联系的密宗。

佛教密宗和印度教密宗的关系

大约在公元3世纪,密宗文献开始在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传统中都出现了。但是,确切的日期无从得知,两种传统都无疑把各自经典出现的时间往前推了。尽管哲学的和伦理的语境有所差异,但是两者中信仰实践,瑜伽练习,母系制、部落制、剥夺种姓的习俗等多个方面都很突出。例如,两种体系都包含有多臂、多面孔的形象,都包含通过能量中心(梵文:chakras脉轮)对灵量的运用,对女性的尊敬,使用骨制装饰物和乐器,娱乐场和屠宰场的意象,以及对不洁净的身体产品的转化。因此,很难证明一个是另一个某一具体特征的渊源。一个人只能说,两者是同时期发生的运动。此外,因为佛教和印度教密宗的修行者经常出入于同样的圣地,两个群体或许互相有所影响。

佛教学者和传统的密宗学者都同意,佛教的编年史根据不用的文化环境改编了佛教的基本主题,但是他们在对过程的解释上有所不同。佛教学者不接受佛陀教导密宗的说法。他们设想,后世的大师们发展出了佛教的密宗形式,为了迎合当时印度的时代精神而编纂了密宗经典。另一方面,传统的密宗学者主张,佛教远离世俗的能力使他能够预见到文化的发展,因此他亲自教授了密宗以适应未来的人们。因此,“时机成熟时”,那些秘密传播了密宗的人 – 口传或者埋藏在其心识中 – 使之能够让善于接受者获得。或者,佛陀向那些首先记录密宗的获得极高成就的大师们以观想的形式揭示它们。每一个学者群体的解释,符合其对佛陀特定的认识,符合善巧方便的普通佛教教义原理。

作为密宗最深刻渊源的明光心的连续统

印度大师月称在《灯显论》中解释说,最高级的密宗经典中的论述有多层意思,只有当中一些层次可能对一定的群体有效。例如,某些层次只对最高级密宗的修行者有效,还有一些对一些被称作较低层次的佛教教义的追随者同样可以接受。此外,有着共同意义的论述可能既有字面意义也有非字面意义的解读,或者只有其中之一。如果论述符合接受它的群体的体验,这些论述就具有字面意义;如果论述指向最深层的意义,它们就具有非字面意义。

让我们把月称对论述的分析付诸释迦牟尼佛通过超常手段 – 如启发 – 教导密宗上面。有些佛教学者可能接受这个论述有着非字面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但是他们可能排斥一种表面价值的解释,因为启发处在他们个人体验的范围之外。但是,论述却符合无数大乘显宗大师的经历,因为他们和很多密宗大师都通过启发接受过佛教教义。因此,大乘佛教显宗和密宗的追随者都接受其论述有字面意义。

月称进一步解释说,最高级密宗论述的非字面意义指向一个关于明光心的连续统的终极意义层次。无数的密宗经典说,佛陀在教导这些内容的时候显现为三曼多跋陀罗(普贤)、金刚持、或者本初佛(原初佛)时轮金刚 – 象征明光心的连续统的三位本尊。因此,论述的终极的非字面意义就是,密宗深刻的渊源是佛之觉悟的明光心识的连续统。

根据最高级的密宗对佛性的解释,尤其是宁玛派的解释,每个人明光心识的连续统的精修部分内在地拥有一切觉悟的品质。因此,正如愚昧伴随每个人的粗俗部分可能会引发一个江湖骗子误导人的教导,精修部分可能会成为佛陀更进一步教导的来源。因此,即便一个人的明光心的连续统作为密宗之道,稍逊于那完全精修者、并仍然在流动不定,如果存在合适的内在和外在条件,其精修部分会自发地产生新的密宗教义。在“时机成熟”、自发地产生之前,教义以一种隐藏的形式,作为一个人明光心的连续统中未实现的潜能,世代相续地传递着。如果一个人身上油然自发的部分接受大乘佛教关于启发的概念框架,他或她很有可能会根据这个框架来描述并主观地体验各种现象。这种描述和体验对本人是有效的。

另一方面,想一想接受超人心理学主张的佛教学家的例子,例如,宣称嵌于每个人潜能的无意识是达到自我实现的关键。心理阻隔,在很多神话中通过隐藏于地下的恶龙一样的生物如龙作为象征,在暗地里守护着它们。自我实现的方法在无意识中保持着隐蔽状态,直到有人达到足够的灵修发展水平、揭示它们的“时机成熟”。因为这种佛教学家把无意识看作明光心的连续统的对等物,他们能够接受一个与密宗修行者共享的意义层次,这个层次就是佛陀教导密宗的论述,尽管他们坚决拒绝其字面意义。他们只在佛陀代表无意识的意义上,能够接受佛陀是密宗教义的来源。换句话说,密宗教义源自各种大师们的无意识,而他们的思维油然自发。

确定密宗真实性的标准

确定一则教义是真实佛法的主要标准是,它能够不间断地回溯到佛陀的传承 – 不管一个人根据古典佛学、超人心理学、还是小乘佛教、普通的大乘佛教、或者最高级的密宗乘的观点进行描绘。但是,任何人可能会宣称通过观想已经从佛陀那里接收了密宗传承、或者发现了伏藏 – 地底下或他(她)心中的经典。因此,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任何密宗经典,需要确定密宗真实性的标准。

在《大般涅盘经》(梵文:Mahaparinirvana Sutra)中,释迦牟尼讨论了有人可能宣称拥有佛陀亲自开示的教义之外的真实教义的问题。佛陀规定说,假如、惟其假如它符合他的教义的所有内容,他的追随者可以接受其真实性。

印度大师法称在《[陈那]释量论释》中对此作了详细解释,他针对佛教典籍的真实性提出了两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标准。佛陀的教导主题种类繁多,但只有那些在他的教义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才会表明佛陀真正的意愿。这些主题包括皈依、理解行为的因果律、培养更高尚的道德纪律、专注、事物如何真实存在的区别意识、对众生产生慈爱与悲悯。如果一个典籍符合这些主题,它就是真实的。真实性的第二个标准是合格的修行者正确履行其教导一定会带来佛陀在其它地方反复指示的同样的结果。正确的修行一定导向获得解脱或觉悟的最终目标,以及在此路径上的灵修成就的即时性目标。

佛陀教导的几个重要主题相互交织存在、以及过去和现在的大师们的体验和成就,都通过这两种标准肯定了密宗的真实性。这些标准也确定了密宗的真实性,因为他们的正确修行造就了他们所描绘的结果。此外,通过正确地遵循密宗教导,个人可以亲自证明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认定一个观点是建立在觉悟之言语基础上的四法印

作为对法称关于真实性标准的解释,弥勒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指出四法印以认定一个观点乃基于佛之言教。如果一组教义包含这四法印,它就拥有作为佛法教义的真实性的印鉴,因为它的哲学观点符合佛陀言教的内涵。

  1. 一切受影响的(受到条件制约的)现象是非静止的(无常)。
  2. 一切受到愚昧污染的现象导致麻烦(苦)。
  3. 一切现象缺乏无法估量的认同。
  4. 从一切麻烦中解脱(梵文:nirvana,涅磐)是一种完全的安定。

佛教密宗的观点与四法印相符。

  1. 事物都无时不刻受到因缘和条件变化的影响。即便通过密宗的方法达到了觉悟,悲悯依然会继续促使佛以千变万化的方式饶益他人。
  2. 作为一种获得觉悟的方法,最高级的密宗控制烦恼情绪如贪婪的力量。但是,这种方法完全将修行者的烦恼情绪和愚昧抛诸身后。一个人需要将这些永远消除殆尽,因为一切受到污染的现象会带来问题。
  3. 在控制了潜藏在烦恼情绪如贪婪下面的力量之后,一个人据此进入明光心的连续统。这是最有利于非概念性认知的思维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一切现象缺乏无法估量的认同。
  4. 一个人通过这样认识空或者完全的不在场安定下来,消除各种层次的愚昧、它们的习惯、以及它们带来的麻烦在时间上进一步的持续。达到这种完全的安定就是从所有麻烦中完全解脱。因此,密宗的观点符合真实佛法的标准。

培养对密宗真实性的坚定信念

一个人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密宗修行,作为达到解脱和获得觉悟的方法,需要怀着认定密宗是真实的佛教教义的坚定信念(mopa,藏文:mos-pa,信解),专注于密宗。以这种方式专注的能力产生于相信现象的真实(daypa,藏文:dad-pa,信)。印度大师世亲在《阿毗达磨俱舍论》中,他的弟弟无著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清楚说明了专注于一个现象时会发生的这两种心理因素或者行为的意思。这两种心理行为都没有指向专注于这样一件事情,它可能真实或不真实,也没人理解它。

相信一件事是事实需要三个方面。

  1. 清醒地相信,一件事实是一个心理行为,它明白一件事实,厘清针对目标的烦恼情绪和态度的思维。例如,如果一个人头脑清晰地相信密宗是佛教教义,那么他明白密宗运用烦恼情绪,例如贪婪,作为一劳永逸地清除烦恼情绪的手段。相信这个事实,就厘清了通过密宗体验贪婪的思维本身只是一个目的。因此,头脑清晰地相信一件事是事实源自于理解它的正确信息。
  2. 基于推理而相信一件事是事实乃是这样一种思维活动,它在思考证明其原因的基础上,认为一件事是真实的。例如,一个人或许只有在他能正确地认定其渊源时,确定一个教义源自于这个源头。根据密宗经典,只有佛陀像在密宗中描述的那样交代了这些教义。这些经典并没有宣称佛陀正如小乘佛教学者或者西方佛教学家所教导那样。此外,密宗经典包含着佛陀在其它地方反复教导过的重要主题,尤其是四法印验证了密宗的哲学观点建立在佛陀之言教的基础上。理解这些原由,一个人就能够信心满满地相信密宗是真实的佛教教义。
  3. 怀着对它的渴望相信一件事实,这是认为二者都乃真实的心理活动 – 认为一件事是实际的,认为一个人达到长期心怀渴望的目标的能力是实际的。在前面两方面的基础上,认为密宗是真实的佛法教义这项事实,一个人可能还会相信,我会通过其方法达到觉悟,所以我们因此应该努力正确地修行它。

如果一个人根据全部这三种方法坚定地相信密宗是真实的佛法,它就对这个事实培养了坚定的信念。坚定地相信一项事实是这样一种心理行为,它聚焦于一个事实,对此一个人有效地确定它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它使一个人的信仰非常坚定,其它人的论辩和意见无法说服他。坚定的信念来自于长期熟悉因为相信一项事实而产生的结果,即源自看到一个人通过正确的密宗修行所获得的饶益。但是,即便在开始修行密宗之前,一个人也需要对其有效性怀有坚定的信念。因此,密宗灌顶的加行(准备仪式)包括在它最初的步骤中,给予灌顶的大师为了再次确定潜在弟子们不屈的信念对密宗作出解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