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讲菩萨戒:四~ 十

复习

我们之前谈菩萨戒,我们已经了解它们在佛教道路上的作用。 我们也已经知道,为了受戒,我们需要已经通过道次第的各个次第,在佛道上发展自己。 我们需要训练自己来发菩提心,而随着菩提心的发展,我们首先会进入发愿的境界,单纯希望为了利益他人而证觉; 进到承诺境界是我们要承诺永不放弃。 我们已经知道与这种承诺状态相关的修持。 然后非常简短地,我们学了如何持菩萨戒和此戒的性质。 

我们也开始讨论菩萨戒本身,我们讲了前三个戒。 首先是避免赞美自己/贬低他人。 要嘛两者都做,要嘛单独犯其中一个。 这里规定的是,我们说这些话的对象是地位比我们低的人。 就赞美自己而言,我们的动机是渴望和贪求从那个人那里得到一些东西—要嘛得到物质利益,要嘛得到赞美、爱或尊重。 贬低对方的动机是嫉妒此人。 我们说的话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 真假并不重要。 

有一条次要的菩萨戒与此类似(不赞扬自己/贬低他人),但动机不同。 在那种情况下,动机是骄傲; 我们为自己感到非常自豪并且非常傲慢—换句话说,装腔作势。 “我太棒了” 这是赞美自己的动机,而不是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而贬低某人的动机是愤怒(只是不喜欢他们),而不是嫉妒他们。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根本戒是关于赞美自己,我们想从自赞对象此人那里得到一些东西。 那其实是在剥削别人,不是真的想帮助他们,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什么。 这对我们的菩萨行来说,比仅因为我们太骄傲、太狂妄自大而赞美自己,伤害要大得多。 此外,因为我们嫉妒另一个人而贬低他—再次强调,这与嫉妒有关,因为我们想得到另一个人所拥有的东西,例如很多追随者。 同样,这对我们可能会帮助的他人是有害的。 仅因为我们不喜欢或对他们生气而贬低他人,并没有真的涉及我们试图帮助的其他人。 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一个是根本戒,另一个是次要戒。破坏我们帮助他人的方法是更为严重的。 

第二根本戒是不分享佛法教义、我们的财富或财产,或我们的时间。 在这里,动机是执着和吝啬,这意味着我们想把一切都留给自己。这会严重损害我们帮助他人的能力。 而有一条次要的菩萨戒也很相似,叫做“不给有意学佛的人说法”。其动机不是我们想把一切都留给自己,而是“我生气,我不喜欢这个人,所以我不想教他们。” 这可能是出于恶意—他们做了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所以我们会对他们狠心,或者我们嫉妒:如果我们教这个人,他们就会发展得更好,变得比我更有名气。 也可能是出于懒惰或冷漠:我们只是不在乎。 出于这些动机而不教导或分享佛法,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烦恼; 反之,如果我们不教是因为我们想把法教留给自己,那是出于自私。为了自私心而不去作,把一切留给自己,是最违背菩萨施予的规矩。 

第三戒是不听别人的道歉,还打人。这两种行为的动机主要是愤怒。 这条戒指的是我们对某人大骂或打人的实际情况,那个人要嘛请求,“请原谅我。 请停止”,或者其他人代表他们请求,但我们仍不停止。 有一条次要戒是拒绝别人的道歉,这边是事后的意思:当我们对对方怀恨在心,对方求饶或道歉之后。 第一种状况更严重,是犯根本戒,因为当我们生气并且实际上伤害对方时,那个时候我们自然必须停止。 若我们只是之后怀恨在心,那时我们实际上并没有伤害那个人的身体,也没有在口头上欺凌他们,所以这是次要的; 它不那么沉重。 换句话说,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实际上伤害对方,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只是无视他们(的道歉)。

(四) 诽谤大乘,说相似法

第四根本戒,不弃大乘教法却宣扬相似法。 在这里,我们否定大乘的正确教法,编造一些类似大乘教法的虚假东西,并声称这是佛教的正教。 这条戒不是对我们自己而言—例如我们编造一些我们并不真正了解的错误理解,只因为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 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教法,却因为不喜欢而把它们丢掉;反而编造了一些对我们来说更舒服的东西。 不仅给我们自己,而且我们还把它教给别人,让他们跟随我们作为他们的老师。 那就破了这条菩萨戒。 

例如,我们想在那些对性爱持开放态度的人中,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大师,所以我们摒弃了关于邪淫的佛教教义,教义中纳入了一些大多数人不愿意放弃的各种常见的性行为。我们反而教导说,菩萨戒中正确的性行为只是不要伤害任何人。 然而,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教法,但我们认为“嗯,如果我教那个,每个人都会离开; 没有人会接受佛教,所以我来教一个打折扣的版本,然后说这就是佛陀的真意”—只为了让更多的人跟随我们。 佛教戒律的基础是指出要避免的各种行为,因为它们是由非常强烈的烦恼情绪驱动的。 在性行为的情况,通常是出于非常强烈的欲望跟情欲。 佛教的性伦理基础是为了帮助我们减少色欲和欲望的行为。 这与我们西方的人道主义自由主义观点非常不同,后者是基于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道德观。 

编造这样的教法,声称这是佛陀的实际教法,然后将它教给其他人,好让他们跟随我们,这是欺骗他人。 这不是传授真正的佛法。 但是,如果我们教导,像我所做的那样,明确“轻简版佛法”和“真正佛法”之间的不同。 完全清楚说明轻简版不是真正的东西,但就此生而言,是一个更容易修行的层次,想只能利益此生。 然后作为佛教道德的第一步来教授:不要因我们的性行为伤害任何人—只要我们不说这是佛陀的全部教义—那这就是很好的。 因为,当然佛陀会同意:不要因我们的性行为伤害他人。 然而,这不是大乘佛教的唯一要点—好吧,不仅是大乘佛教—这是共通的佛教教义。 佛教教义旨在引导他人解脱和成正觉,为此个人必须克服欲望和情欲。

(五) 盗夺三宝物

第五戒是不取用三宝(佛、法、僧)的供养物。 意思是要嘛偷窃、要嘛盗用,意味着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而使用,无论是个人,还是让别人为我们做这件事。 对象是供养给或属于佛、法、僧的任何东西,而我们认为它是我们的。如果有人供养佛、法、僧,例如供养佛教中心,或造像、印刷佛法书籍或翻译它们,或供养一群僧尼,我们拿走这笔钱或供养给自己,这是不合适的。 这是犯了这条戒。 在这种情况下,僧伽指的是任何由四名或更多比丘或比丘尼组成的团体。 这里指的不是圣僧伽。 

当然,如果我们致力于翻译或出版佛法典籍,如果有人提供供养用作我们的薪水,那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弘扬佛法—如果它是我们工作获得报酬的标准程序。 这里说的是我们并不特别从事佛教工作,只为自己收取供养的时候。 

为什么是根本菩萨戒呢? 因为供养佛、法、僧,是进一步让佛法可帮助他人解脱觉悟的条件。作为菩萨,我们努力让这些方法可派上用场。 这并不是说一定要成为一名僧人,而是要让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他人。 我们不如此,反而通过偷窃来阻止它发生,这就犯了第五菩萨戒。

(六) 舍弃佛法

第六戒是不舍弃佛法。 在这里是说我们“否定”佛法,意味着不仅要否认它,而且要试图激烈地驳斥它; 我们否认,或者通过表达我们的意见导致其他人否认。我们在这里谈论的是什么? 我们拒斥的是什么? 就是声闻、辟支佛—这是小乘或大乘的两个部分—的经典教义,这些教义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佛语。我们试图否证这些是佛陀的话。 我们强烈否认,无论是小乘佛教还是大乘佛教,是佛陀的教义——要嘛是所有这些经典,要嘛只是其中的一些经典。此处的关键是,佛陀所教导的所有不同的经典、不同的乘门,都是为了帮助人们实现解脱或证觉—不仅是人类,而是所有众生。 说某些不是佛陀教导的,我们就是在说它们不属于佛教,就是在劝阻其他人遵循某些可能非常有益且适合他们的教义。 

我们必须更小心地看这点。因为如果我们从所谓科学的佛学、历史的角度,根据各种文本的语言等等看,那么受过西方方法学训练的学者们会 认为许多文本,如大乘佛教和密续,若以语言跟文本为基础,其写成的时间比佛陀时代晚得多。 所以他们不可能是历史上的佛陀教授的。 然而,在佛陀时代,所有的教法都没有写下来,都是口耳相传,这意味着当时人们的记忆力非凡,可以记住佛陀的所有教法—不 一定是一个人把它们全部记住了—并且代代相传,它被传承和记住了。 

其实,如果我们想想西藏寺院的习俗,这并没有那么牵强或荒谬,并不是那么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在现在的寺院里,寺院的每个部门—我指的是主要的格鲁派寺院—负责特定的密续经典及其仪式。 所有的僧侣都被要求记住那组特定经典的所有经文,所以如果我们要记忆所有佛陀的教法,每个寺院的每个小部门负责一部或另一部经文,那么我们是可以把佛陀的全部教法都以这种方式可信地口传下去,即使没有任何内容被写下来。 即使是现在,西藏僧侣仍能背诵数千页的经文,因为他们在七八岁左右时就开始背诵,而人类的大脑在这么小的年纪最能记住并保留一辈子我们所学到的东西。 

按照传统,小乘比大乘更公开,甚至大乘比密宗更公开; 然而它们都是这样口头传播的。 当文本最终被写下来时,佛陀的训诫之一就是要用不同的语言来传授教法,要用自己的语言。 文本首次出现所用的语言是其出现时特定历史时期的语言,这一点并不矛盾。 有些文本是用巴利文写下来的,有些文本(最终,当它们被写下来的时候)是用梵文写下来的,还有一些是用新的梵文写下来的。 这与佛陀自己推荐的方法是一致的,所以这并不一定证明文本不是来自佛陀。

寂天本人在此对那些认为小乘经典真实而大乘经典不真实的人进行了非常出色的反驳。 他说,任何我们用来试图反驳大乘经典是佛语的理由,我们都可以用同样的论据来证明他们的小乘经典不是佛语。因为他们也依赖口头传讲,直到几个世纪后才被写下来。 同样的,任何我们用来证明其经典是佛语的论据,我们都可以用同样的论据来证明大乘经典是佛陀的话。 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推理。 另外,如果我们要分析一个经文是不是佛陀所教导的,就得看小乘经文中的佛陀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谁在教他们? 大乘经典中的佛是什么样的? 讲密续的佛是什么样的? 这些揭示了对佛陀的三种截然不同的描述。 传授小乘教法的佛就是小乘经典中描述的佛。 在大乘经典中,对佛陀另有一个说法。 密续中甚至还有第三种。 这是关于佛陀是什么的三幅截然不同的形相。 

教导小乘经典的佛陀是历史上的佛陀,他在那一世证悟为释迦牟尼佛,在他圆寂后,在涅盘时,那是他的终结,心相续的终结。当我们说大乘经和大乘密续是佛陀所教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是历史上的佛陀所教导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仅限于历史上的佛陀的观点。 

教导大乘经典的佛陀不仅是历史上的佛陀,而且在亿万年前就已经开悟,可以在任何时候、永远以各种化身和报身的形式化现成百万种不同的化身,在不同佛土教导,等等。 大乘的佛不只是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 这里要用缘起法来看,大乘经典的本师就是大乘经典中所描述的佛,这和佛说大乘没有矛盾,即使是佛在不同时期出现。 无论如何,我们在经典(在大乘佛教有,我不太确定在小乘佛教中是不是)中看到过,佛陀启发他人帮他传法,而佛陀在场,就像在《心经》中一样; 最终这些也是真正的教法。 

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教言都可以是佛语,佛陀并不一定必须亲口说出它们。 如果我们看一下密续经典中对佛陀的描述,我们就会对佛陀是谁有更广泛的认识。 我们还有像金刚总持或普贤王如来这样的佛陀,每个人心中最微细意识层次的本净,等等。基本上,金刚总持佛以净相和各种法门来开示教法,让其他人写下来,然后我们才得到密续,这并不矛盾。 有人可以从纯粹的法身佛陀—最微细的心的清明等等—得到启示的教义,无论是在净相中,还是其他方式,这都没有矛盾,因为这就是密续的起源方式。 金刚总持以某种方式告诉某人,然后他们将其记录下来,通常是在净土中。

在一些密续中有这样的描述,佛陀在灵鹫山讲授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同时,佛陀同时出现在南印度的达亚卡塔卡佛塔,化身为胜乐金刚,有四个面孔,并且从他的四个面孔中的每一个面孔 ,同时教授不同层级的密续。 讲密续的佛陀,跟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大不相同,小乘、大乘契经、大乘密续这几类佛法究竟是什么佛来传授的,跟佛陀的描述有关,在这些文本中都有讲到。 

为了公平地说谁是教导特定文本的佛陀,它必须依赖于该文本本身对佛陀的描述。 认为佛陀是实存—作为自性实存的对象—历史上的佛陀必须教导所有不同的乘门,这是不公平的。 一个人对佛陀的看法,必须取决于教导它的佛陀文本中的描述。 我们在密续中对佛陀的理解和描述是最广泛的,包括了大乘当中的佛陀描述; 而在大乘佛经的描述中,涵括了历史上的佛陀。 当我们说大乘是广大的车乘时,它对佛的描述也是广大的,比我们在小乘经典中找到的佛的描述要广泛得多。 

有人问我们怎么知道那些声称他们在净相中得到的教法,真的是金刚总持、普贤王如来或其他任何人向他们揭示的真实教法? 为此,指导方针非常明确。 净相或伏藏(gter-ma)的文本,所取出文本中的教法必须与佛教教义的要点一致,而不是与之矛盾。 例如,佛陀所讲的主要主题:皈依、出离心、菩提心、解脱、佛果,以及基本教义:菩提心、四圣谛、一切有为无常、苦。 净相所得的教导必须与这些一致。 

当然,它可以对不同点有略微不同的哲学解释,但主旨是一致的; 合格的瑜伽士和修行者可以通过遵循这些经典中描述的方法,获得这些经典中描述的证悟和成就。 推论方面,它可以被证实为佛陀的正确教法。 如果它具有所有的主要特点,那么人们可以推论它是佛陀的教法,并且修持它并获得其所描述的证悟的人,能给予有效的直截了当的确认。 这些就是标准。 

有一个类似的次级菩萨戒,叫做“舍弃大乘”。在这里我们承认大乘教法是佛陀的真实教法。 与根本戒不同,我们承认大乘教法是佛语,但我们批评某些我们不喜欢的方面。 这是专指大乘经典中描述的所有这些广泛的佛行,如佛可以同时变化无数不同的形式,同时无处不在。 此外,佛陀能理解所有的语言,当佛陀说话时,每个人都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它。 我们说:“这太荒谬了。 我喜欢大乘佛教,我喜欢整个菩提心、慈悲心的概念,但对不起,这太离谱了。” 我们批评那些,或批评空性的甚深教法,认为它们太复杂了,并且说,谁需要那个? 这是犯次级戒。

我们可以用四种不同的方式之一来批评教义。 一是内容低劣,像说佛能化成那么多形相是胡说。 劣等的意思是不好的,愚蠢的。 就像密勒日巴能够缩小并进入牦牛角的尖端。 “这太荒谬了”我们说。 “这是一种低劣的教义,不适合有想法的人,也许适合游牧民族或类似的人。” 这是一种很高傲的态度。 二是他们的表达方式是低劣的—意思是不好的或质量差的。 我们说这写得很差或它的写作方式毫无意义。 三是说作者低人一等。 有很多评论之类的。 基本上就是说这个作者不好。 四是用处低劣,认为它对谁都没有好处。 说密勒日巴走进了牦牛的角尖对任何人都没有用。 这些是次级菩萨戒; 我们发誓不会这样做。 

这条戒还蛮常被违犯的,有此种佛法的某方面是荒谬的,我们想忽略它的态度,实际上是很常见的。 我们只想要”好”的教法,而那些我们不太喜欢的教法,例如关于地狱或性道德的,我们会忽略。藏族有句谚语:“不要像没牙的老人吃饭,只吃煮地薯,却把肉吐出来。” 也就是说只吃容易咀嚼的东西,把难嚼的东西吐出来。

(七) 逼凌僧侣,例如盗袈裟

在第七菩萨戒中,我们要做的是避免凌剥僧众,比如偷他们的袈裟。在这里,是作出伤害一个、两个或三个佛教僧尼的事情。还记得我们曾经讲过夺三宝供养吗? 那是给四个僧侣或更多。 这是一、二或三。 他们的道德是否堕落,如果他们没有正确穿着袈裟,诸如此类,都无关紧要。 此外,他们是否进行大量学习和修行也不重要。 不管怎么说,这个戒说的是恶意,比如我们不喜欢他们,我们生他们的气,我们打他们,或者愤怒地辱骂他们,或者没收他们的东西。 

一个现代的例子是弄掉或偷隔壁寺院的收音机,因为他们的收音机打扰了我们的禅修。 我们砸坏收音机或从那里偷走它。 如果比丘或比丘尼破了四重戒中的一条,那么他们就不再是比丘或比丘尼,要被逐出寺院。 我们不是在说那种情况。 如果他们四重戒都没有破过,我们只是不喜欢他们,或者他们很难相处等,就踢他们出去,剥夺他们的袈裟,或者说他们不能再在那里了,这就是破了这条戒。 显然,关键是我们尊重僧伽,我们努力帮助那些至少在成为僧尼的正确方向上迈出一步的人,即使他们没有真的好好持戒。

(八) 造任一无间罪 

第八菩萨戒是不犯五极重罪中的任何一种。 在英文当中这不是很好的翻译“令人发指的罪行”。这些是非常强大的破坏性行为,此人死后没有间断会立即进入可怕的转世。 这些是最强烈的负面行为:杀父亲、母亲、阿罗汉(解脱者),怀着恶意令佛陀身体出血。 我们不是在讨论佛陀捐血之类的, 我们说的是试图伤害佛陀。 第五大罪是造成僧团分裂。 

我们要了解导致僧团分裂的真正含义。 这并不是说像脱离佛法中心并开始另一个佛法中心,不是这样的事。 这指的是不仅为僧尼规定额外的戒律,而且恶意地这样做。 比如说,我们在佛教僧团之外又组成了一个僧团,我们对佛陀的出家团体很负面,对佛和僧伽也很负面。 

有一个发生这种情况的历史例子。 有十三种头陀行—梵文和巴利语单词是“dhutanga”,是观察或遵循的修行分支—在遵循这十三种修行的基础上,我们才有例如泰国的丛林僧团传统。有一些在西藏传统中进行三年闭关的人也修习。 这些修行最初是由佛陀的表弟提婆达多提出的,他对佛陀非常负面。成立遵循这十三种传统的团体,不会导致僧团分裂。 但若我们不但那样做,还说佛陀的僧团不好,并且对佛陀的僧团充满愤怒和恶意时,这就造成分裂。

这十三项是什么? (1) 首先是穿用破布补缀的袍子(用破布缝在一起)—我们指的是出家僧尼。 (2) 只穿三衣,所以没有毛衣之类的东西。 (3) 化缘乞食,换句话说,乞讨我们的食物,不接受邀请; 换句话说,只是端着钵走来走去,但不接受邀请进去坐下吃饭。 (4)四是次第乞食,不跳过任何一家。 有时有些家户不愿提供美味的食物,或者他们态度差,非常讨厌之类的,我们可能会说“我今天不去那家。” (5) 第五是无论我们接受什么施舍,都一次吃完。 换句话说,我们不会把一些留着以后吃或保存起来,例如,把它放在冰箱里的塑料盒里,我们明天可以吃,以防未来吃不饱。 (6) 第六是只吃我们钵能容纳的量。 (7) 第七是在我们开始进食后拒绝额外的食物。除非我们有一个巨大的钵,这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吃的量。 (8) 第八是只生活在森林或丛林中。 (9) 第九是住在树下。 (10) 第十是住在户外,不在屋子或庇护所里。 (11) 第十一是大部分时间都在尸林里。尸林是墓地的一种,他们要嘛焚烧尸体,要嘛将尸体切碎喂给狗和秃鹰。那是关于死亡和无常的强烈教导,在那种地方而不是在一个漂亮干净的墓地公园,有鲜花、灌木、树木和长椅,而且只有艺术家雕塑的墓碑。 (12) 第十二是对我们在继续从一个到另一个地方游荡时找到的任何地方感到知足。 我们不只待在一个地方,就像我们发现可以住在一棵漂亮的树下。 我们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 (13) 第十三是坐姿或打坐的姿势睡觉,从不躺着睡觉—这是我们三年闭关时作的。 

事实上,色贡仁波切告诉我,在他在西藏的下密院,他们在大殿必须以坐姿睡觉,所有的僧侣都坐在人群中,并排坐着。 因此,当唤醒他们的铃声响起时,他们所做的就是睁开眼睛,开始祈祷和禅修。 他说僧人们过去常常互相靠着睡觉,把头靠在隔壁的身上。 显然这是一种极其困难的学习。 如果我们坐着没有墙可以靠,自然会摔倒; 没有地方可靠,所以他们互相依靠。 丛林传统中要遵守这种戒律—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严格遵守,但作为僧团内部的一个特殊次团体,这并不是问题。 问题是想着:“啊,那些其他的僧侣都不好。” 这就会导致僧团的分裂。

(九) 执持邪见

第九条是持有扭曲、好斗的观点(邪见)。 这不仅是否认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有价值的。 例如,业力法则、生命的安全方向、皈依(佛、法、僧)、转世、解脱、正觉、慈悲和帮助他人。 不仅否认这些是真的,有价值的,有益的,而且我们也反对这些教导,去争辩证明这些都是不好的。 这是一种非常封闭无知的心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非常固执,想要否定、争论和反驳某些真实或有价值的东西。 这样做的对象必须是存在的或真实的东西,我们必须充分相信我们自己对它的否定是正确的,我们必须真正想要与正确的观点作斗争。 

这种动机必须包括—宗喀巴大师详细阐述关于邪见—五种扰乱的态度。 我们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思维方式; 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真的要上法庭去争什么,但我们计划和考虑它。 第一种是盲目,不知道轮回等现象是如何运作或存在的。 我们只是不知道。 我们是盲人。 我们不接受某些事是真的。 

第二个是好辩,是一种以负面为乐的倒错态度。“我喜欢打架。 和你争论感觉很好。 你说什么其实并不重要。” 确实有这样的人; 这是一种态度,不是吗? 有些人就是很负面,喜欢反对我们所说的任何事情,不是吗? 他们喜欢给别人添麻烦。 

三是被彻底洗脑,完全相信我们对一些现象的果断分析,但想得不正确且扭曲了真实或现实。 我们完全相信—基于我们不正确的分析—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固执地坚持它。 

第四种是全然恶意,态度恶劣。像我们说布施、帮助他人、任何修行等等都是没有意义的。 

五是固执己见,试图反驳他人的信念:我们想占上风,完全不因为好斗而感到丝毫羞耻。 “我想在这场讨论中打败你。” 就像这样。 你若说帮助别人有好处,我就抱着这种扭曲的态度说:我不管你说什么,我要跟你争辩,我要辩赢你; 我很乐意摧毁你的信仰。对于我试图摧毁你对正面事物的信念的这种行为,我丝毫不感到羞耻,而且我认为这没有任何问题,事实上我还认为这很有趣。” 这是扭曲的、好斗的思维。 当我们通常听到这被翻译成“错误观点”时,请理解这比仅对某事有错误的理解要复杂得多。 从各方面来看,这都是一个重大的负面行为。

(十) 摧毁城邑

第十戒是破坏城镇之类的地方。 这基本上是说破坏一个城市、城镇、乡村的环境,或者投掷炸弹摧毁它。基本上,它使某些地方变成对人类或动物有害、居住起来很困难或不健康。显然,我们应该为他人提供福利,而不是破坏他们居住的地方。 我们想提供住处, 我们想把一切都给别人。 我们当然不该想破坏他们居住的地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