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讲菩萨戒:一 ~ 三

介绍菩萨戒根本堕

当我们受菩萨戒时,我们发誓要戒除两类行为。 虽然在西方语言中通常被称为菩萨根本戒和菩萨次要戒,但这并不是它们在原始语言中的实际名称。 有 18 种行为,如果作了就会变成“根本堕”。“根本堕”是指丧失菩萨戒。之所以称为“堕”,是因为它会导致我们的精神发展向下,阻碍我们善功德的增长。 “根”这个字,之所以叫作根,是因为这是要拔掉跟铲除的根。 我们想要拔除会导致我们犯戒堕落的根源。 根据论典,这是它所得名的原因。 简言之,在西方我们称它们为菩萨根本戒,但实际上我们发誓避免十八根本堕。 

此外,有四十六种“过犯”(直译),通常称为“菩萨次要戒”。 如果我们违背任一条菩萨根本戒,并且具足所有必要的因素而违犯,我们就会在心相续中失去戒律。 换句话说,必须具足某些因素,所谓的四支。如果当我们违背任一条根本戒律时,若这四者都出现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就会失去心相续中的所有戒律;我们不再持有菩萨戒。除了两种例外情况。 例外是两条誓戒,我们甚至不需要完成四支; 如果我们只是违背这两者,我们就会失去戒体。 然而,这四十六种不善业,即使四支都圆满,我们也不会失去菩萨戒。 这就是差别所在。 

顺便提一下,我们之前说过,菩萨戒是生生世世存有直到证悟。 假设我们在过去的一生中接受过它们,但在这一生中还没有受戒,然后我们有全部这些支分。 如果我们在这一世受了戒,然后如果这四支都圆满,那我们就会从心相续中失去戒体。 但如果,在我们今生受戒之前作了这些事,具备了这四支,我们并不会失去菩萨戒。 然而,今生第一次受戒将加强我们前世所受的。 

让我们看看这些根本堕是什么:所谓的“菩萨根本戒”。 虽然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不同的注释和讲解,它们的侧重点可能略有不同,但现在将遵循宗喀巴大师的注释。 顺便一提,菩萨戒的传承有好几种,都是从不同的佛经衍生出来的,藏人所遵循的其中一个印度传统就是出自一个经典(不好意思我没有去查阅跟提醒自己经名),但中国传统跟源自汉传的传统有一套不同的,来自另一部经的菩萨戒。就像西藏和中国所遵循的出家戒传统一样,略有不同。 尽管在上座部,可能还有其他小乘传统,他们确实承许有菩萨,他们也确实承许佛陀在成佛之前是菩萨,但这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会遵循的道路; 而且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菩萨戒的上座部版本。 当然,在上座部也有佛陀前世的故事。 现在,十八菩萨根本戒是 18 种恶业,如果我们在四支圆满的情况下违背它们,就会导致根本堕。 对于其中的每一个,我们都需要了解它们的实际含义,有几项规定和规定的内容。

(一)自赞毁他

菩萨戒的第一条,要我们避免和承诺不做的负面行为,就是赞美自己和/或贬低他人。 与我们对话的人必须是地位比我们低的人。 我们的动机一方面是渴望和贪婪地从那个人那里得到物质利益、赞美、爱、尊重等等; 另一方面,嫉妒我们贬低的人。 我们说的话,在赞美自己和贬低对方时,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虚假的;这都没关系。 

基本上,我们试图从这个地位比我们低的人那里得到一些东西,无论是尊重、金钱还是其他什么,宣称我们是最好的,其他人都不好。 一个例子是一位心理学家,急切地为客户做广告:“我是一名佛教心理学家,只对帮助他人感兴趣,而所有这些非佛教心理学家都只是为了钱。” 然而,他真正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 “我是最好的老师。 我是最高的老师。 其他人都没有我好。” 

不幸的是,我们的整个民主和选举制度都是基于这种,在选举中赞美自己和贬低对手以获得选票和权力的原则。 这就是为什么民主和选举这整套对藏人来说很难真正付诸实践,因为任何人说“我是最好的候选人,另一个人不好。 投票给我。” 藏人自然不会信任这样的人,因为他们违背了菩萨戒。 大多数藏人会非常谦虚:“哦,我真的不合格,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等等。他们会非常谦虚,当然,没有人会投票给他们。 整个民主选举的投票制度,藏人很难真正理解。 

然而,如果我们从菩萨道的角度来思考,对于这些戒律来说,如果我们作了我们说我们不会做的事,那会怎么损害我们帮助他人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明白。 那会如何损害我们帮助他人的能力? 我们需要分析和思考。 如果我们遇到某人说“我是最好的,其他人都不好”的人,我们真的会相信他们吗? 我不知道。 也许很多西方人会。 我们的整个广告系统都基于此,不是吗? “这是洗衣服最好的肥皂; 其他的都不好。 买这个!” 如果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我们就会知道他们只是想得到我们的钱。 如果我们要标榜自己:“我是最好的菩萨。 我是最能帮助你的人。 我会解决你所有的问题。 到我这里来。 没有人比得上我。” 即使这可能是真的,这也表明了一种非常唯物主义的动机。 如果这只是想吸引更多学生,那我们必须注意这一点。 何况佛教是最好的,难道其他的都不好? 其他的灵性道路不好吗? 如果我们那样做,是不是违背了这个誓言? 你怎么看?

端看我们的动机

这没错,但什么才是这样作的正确动机呢?

利益他人

嗯,这是不是很天真? 佛法道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吗? 如果我们看达赖喇嘛尊者对其他宗教的看法,他说—这是对存在单一真理、单一真正宗教的整体理论的回应—佛教对他来说是最好的,但他不能说这是最适合你的。 每个传统都讨论自己的精神目标。 基督教不会说如果我们遵循基督教的道路,我们就会达到佛教的正觉,而是说我们会达到基督教的目标,因此没有理由对此提出异议。 通俗点说,祈求去佛教的天堂,就会去佛教天堂; 如果我们祈祷去基督教的天堂,我们就会去基督教天堂。 我们不会祈祷去佛教天堂然后跑到基督教天堂。这是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说。 在特定的时间,不同的精神路径可能更适合其他人。 尊者总是非常尊重其他精神传统,关于佛教传统,他唯一说的是:显然那是实现佛教目标的最佳方式—解脱和正觉,这是佛教定义的方式。 

讲到第一条戒。当我们的动机一方面是欲望和贪婪,另一方面是嫉妒时,要避免赞美自己和贬低他人。 当然,如果我们要做生意的话,这很难实践,我们该怎么打广告? 我认为,如果我们用负面的广告来说其他产品有多糟糕,那肯定是不符合誓言的。 如果我们赞美自己—我们的产品多棒; 它比其他一切都好—也可能不符合这个誓言。 那我们如何打广告呢? 当我们打广告时,我们的动机是什么? 是为了赚取大量利润,还是将我们的产品提供给其他人,因为对他们有好处和帮助? 你们当中有人说,一切都取决于动机,这一点非常重要。 

许多商人对这些誓戒有疑问。 他们问,如何在佛教伦理的基础上做生意?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我们唯一的动机是利润? 我认为美国的医疗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最近几十年一直以盈利为导向。 医院由持有医院股份的集团所有,整个想法是为股东提供越来越多的利润。 他们想从病人身上赚到最多的钱,他们会尽可能减少病人在医院的时间,以便让更多的病人进来; 他们不希望有人只是占用一张床。 整个方向似乎偏离了为患者提供真正适当的治疗,因此我们发现药物的质量经常下降。 如果我们帮助他人的动机只是为了利益,那么这种帮助的质量似乎总是会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追随菩萨道时,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不是为了为自己获得什么而这样做,尤其是如果我们想以牺牲其他修行者—其他老师的代价来获得它。

(二)悭吝财法不施

菩萨戒第二条,我们发誓要避免的恶业是不分享佛法教义或财富。 这里的动机是执着和吝啬。 例如,我们可能占有我们的佛法笔记、我们的计算机或计算机文件,不想与他人分享,为此找各种借口。 “如果我把我的书借给你,你会把咖啡洒在上面,所以我不想借给你。” 我们会占有欲很强,不与他人分享财富。 就像告诉人们“你不能参加这个佛法课程,因为你没有钱付费。”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在把佛法教义留给自己; 我们不与其他人分享参加课程的可能性。 

我们也可能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不跟他人分享时间以帮助他们。 例如有些人非常重视周末:“今天是我的休息日。 不要找我帮忙。” 这是我们经常发现的。 我营运这个网站,有时会出现各种需要网络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处理的事情。 往往人们会说,“嗯,周末不要让我做任何事情:这是我不可侵犯的时间。” 那不是真正的菩萨行,对吗? 如果有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不是讲不断滥用他人的时间—但如果有人真的需要我们的帮助,那么无论是白天、晚上、周末还是其他任何时间,我们都会帮助这个人。 就像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哭或从床上掉下来,我们不会说“好,我早上来帮你,抱歉,现在是我睡觉时间。” 

此外,如果我们真的帮助对方,我们不应该一直抱怨。 从菩萨行的角度来看,当别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我们应该很高兴。 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目的,像佛一样时时刻刻帮助每一个人。 如果有人真的需要我们的帮助,那就太好了。 如果有人想向我们学习一些东西或借阅我们的佛法笔记,或者其他任何东西,那我们会很高兴能与他们分享这些。当然啦,如果他们是真诚的,并且这些教义对他们来说是适当的。 有时人们要求东西的动机可能有点奇怪。 

有一次我在为我的老师色贡仁波切做翻译(那是嬉皮年代),一个精神恍惚的嬉皮进来看他说:“哦,我想学习那洛六瑜伽。 请教我六瑜伽。” 仁波切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个人说:“很好,你想研究这个。 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但是要学它,首先你要学这个学那个,整个过程自己去练习。” 他对佛法并不吝啬,却没有教这家伙那洛六瑜伽。 当然,这家伙还没准备好。然而他以一种最终会引导他走向佛法的方式来引导他,这是对付他的适当方式。 

记住我之前提到的一般原则:较低层次的菩萨不会尝试高层次菩萨也难以做到的修行。 如果有人向我们寻求帮助,而我们无力提供,我们不会假装我们能做比我们所能做的更多。 我们不得不说“我希望我能做到,但我真的没有资格。” 如果我们对藏人这么说,藏人会觉得我们只是谦虚,实际上我们有资格,我们只是谦让:“哦,不,不,不,我没有资格。 我做不到”而他们会坚持。 结果我们真的必须坚持,“不,我不仅仅是谦虚; 我真的没有资格这样做。” 

让我举个例子。在意大利的一个佛法机构,喇嘛宗喀巴学院,他们有所谓的硕士课程,研究寺院训练的主要课题,适用于居士和僧侣。 这是一个为期六年的计划。 他们有一位格西教授本课程的第一个主题; 然而到了开始第二个主题,也就是中观的时候,他说:“我没有资格讲这个”。当然,大家都非要他去做不可,认为他只是谦虚,他却说:“不行,我真的不够资格。” 他们跟他的同学和他的老师核实过,他确实不够格; 这不是他的强项,尽管他是格西。 他提出,如果能找到另一位合格的格西来教书,他愿意留下来帮忙那位格西。 该研究所最后找到了另一位同意教授的格西。 第一个格西说“我不合格”,但留下来帮忙。 他不分享佛法并没有违背他的菩萨戒; 事实上,他是在实修愿菩提心的誓愿状态,而不是假装拥有他所没有的品质。 

如果有人要我们解释一些佛法教法或分享我们的笔记,我们可以说:“很好,你可以读我的笔记,但它们写得并不很好,”或“它们并不清楚,”或“我的理解力不太好。” 对此要诚实。如果我们不明白,我们会说:“我不明白。 我无法向你解释。” 不去分享我们时间等等这件事,我们也必须使用我们的辨别慧。 菩萨行的一部分是知道我们什么时候需要休息,以便我们有足够的力量继续帮助他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说:“我很想帮助你,但我真的很累。 我需要休息一下。 我真的没办法。 

同样困难的是,当很多人同时向我们寻求帮助时; 我们无法将自己变成一千种不同的形式来同时帮助每个人。 我们还不是佛。 我们无法同时帮助所有人。 不幸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 那我们该如何选择; 我们如何确定优先级? 达赖喇嘛尊者为此给出了一些指导方针。 “看看它是什么,”他说,“如果你是最有资格提供帮助的人,而且没有那么多别人做同样的事情,那就把你的主要重点放在这一点上。 对于其他人能做的和你一样好的事情,推荐别人。 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你独特的能力上。” 以我自己为例。 如果有人来找我说:“我想学藏语。 请教我藏语。” 嗯,还有很多其他人也在教藏文,还有很多其他我可以教的东西,那些东西没有那么多人可以教。 在那种情况下,我会说,“还有其他人……”我会推荐其他老师让他们去学习藏文,尤其是藏文的初级水平。 

另一个原则,就我们如何确定优先次序而言,是我们是否与另一个人有非常特殊的联系,并且他们非常容易接受我们。 让我举一个关于达赖喇嘛尊者和他的导师的很好的例子。有上师林仁波切的转世,还有所谓的助教转世,也就是我自己的老师色贡仁波切。色贡仁波切的这个头衔其实不是“助教”,而是“辩论师”,但此处不必一一赘述。他是尊者的老师。他们的出生时间相差大约一岁,年龄相差无几。儿时,我想他们只有三四岁时, 尊者给他们上了阅读藏文字母的第一课。 显然尊者并没有继续担任他们的字母老师并教他们如何阅读。 然而,就他与他的老师之间的这种非常特殊的亲密关系而言,当他们的转世被发现时,他是给他们上第一课的人。

我自己的朋友艾伦·特纳 (Alan Turner) 与色贡仁波切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艾伦从未真正学过藏语,但色贡仁波切给他上了第一堂课,播下了藏语的种子。 他没有对其他人那样做。尊者没有给其他人上过藏语课,除了他自己老师的转世,两人的关系是如此亲密。 这就是我们优先考虑的。 什么是特殊需求? 如果我教这个人,他们能给别人多少利益? 就我们花的时间而言,我们是否有真正紧密的联系? 那个人真的能接受我吗? 或者,总体来说,我最有资格做的事情是什么,同时此事没有那么多人在做? 对于要花我们时间的其他要求,我们可以尝试做一点点,并提出建议。 我们不会生气地说“别管我。 离开。” 那样是违背菩萨行的。 

我向林古祖古问了这个问题—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噶举派上师。 他说,考虑到我们仍然是轮回众生而不是佛陀这个事实,在我们如何安排时间优先级方面,可以考虑的一个因素也是我们喜欢做什么。 有一点这种自私的动机其实很好,因为它有助于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和热情。 这很好,只要这不是我们的主要考虑因素就好。 因此,在我们如何花时间帮助他人和做事造福他人方面,我们可以考虑一系列因素。 

然后,我们要考虑我们要不要发菩萨戒,我们能不能持这个戒? 我们能做到吗? 考虑一下,我们是否可以持守它们。 我们要避免因为执着、贪婪、嫉妒别人而自赞毁他。 我们必须避免因为执着和吝啬而不分享佛法、财产、时间或其他任何东西。 如果我们出于其他动机而不分享佛法教义,例如懒惰或愤怒“我不喜欢你,所以我不会帮助你或分享任何东西”这是菩萨次要戒之一, 我们需要避免这种情况。 但这并不是根本誓言。 问题是,为什么? 为什么一个是根本戒,另一个是次要戒? 因为作为一个菩萨,我们需要愿意给予每个人,而不是只为自己保留东西。 当我们有执着和吝啬时,这意味着我们不想分享,那真正违背了整个菩萨的目标。 若我们只是太懒了,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思维,不是吗? “我很想帮你,但我懒得做。”

(三)不受他人忏谢,兼以捶打

第三条菩萨戒,我们要避免的是不听别人的道歉,或者打人。 这里涉及两件事; 首先是不听别人道歉,以及打人,而这两种行为的主要动机是愤怒。 第一项,是指我们对某人大吼大叫或殴打的实际情况,例如我们顽皮的孩子。 要嘛是那个人请求宽恕,要嘛是其他人,比如我们的妻子求我们停下来,而我们拒绝了。 另一个纯粹是殴打某人。 如果我们怀恨在心且在事后拒绝他人的道歉,这违犯菩萨次要戒。 

这里有两种情况。 有人乞求原谅,“请停止对我大喊大叫”,而我们实际上有大喊大叫或殴打他们,或者出于愤怒对他们非常刻薄。 对方说:“请停止这样。 我很抱歉。” 显然我们需要停下来; 我们该原谅他们并接受他们的道歉。 虽然,宽恕是一个很奇怪的概念,不是吗? 事实上我甚至想不出藏文中“宽恕”这个词。 基本上,我们需要停止生气和打他们。 “宽恕”听起来好像我们有能力将他人从业果中分别出来; 但那不是佛教的概念。 这边只是说我们实际上对别人大喊大叫,同时还在生气或拒绝原谅他们这类问题。 

菩萨次要戒是对事后而言的。 我们还在生他们的气,或者怀恨在心; 若是之后他们说,“我很抱歉。” 那时我们不接受道歉,也不放下怨恨。 我认为这里的区别在于,强烈的愤怒会促使我们做出破坏性的行为,比如对人大喊大叫、殴打,或者对他们做一些负面的事情。而另一种情况是怀恨在心—内在保持忿怒,但实际上并没有动作。 

显然,如果我们想帮助别人,即使我们暂时生气,我们也需要放下它,放下愤怒或怨恨。 这个戒的另一个方面是不打人,这边说的是发怒而打人。 在某些情况下,打人可能是必要且有益的,但绝非出于愤怒。 我们可以举一个印度的例子:为了让你的水牛走路去某个地方,我们可能需要拍打它的背。 如果我们只是对我们的水牛说,“请到那边去”水牛可能不会理解。 那并不是一怒之下打水牛。 水牛是我们在印度和尼泊尔随处可见的一种动物。 它很大,比一头牛大得多。 它是黑色的,有角,并且会产生非常丰富的牛奶。 也许我们没有水牛,或者根本不知道水牛是什么;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水牛,甚至没有那些打了才会走的马或骆驼。 

有的时候即使是很调皮的孩子,如果孩子马上要跑到马路上,有被撞到、被撞死的危险,我们就得用很暴力的手段去抓、打,才不会让他们跑去路上。 这不是出于愤怒。 同样,各种行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动机的影响; 在这第三条戒中,动机是愤怒或恶意。我们想伤害对方。如果在这个时候,那个人说:“请不要那样做,请停下来。”我们拒绝了,那就是违犯了这条戒。 这就是菩萨第三根本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