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度:檀那波罗蜜多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经常被告知要分享我们的玩具和糖果,但是即使作为成年人,慷慨之举也并非总是那么的轻易和自然而然的。我们时常觉得,如果我们放弃我们珍贵的所属物,就不会再有什么东西可供享受。然而,佛陀的教诲是,布施度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实践,不仅直接让他人受益,而且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喜悦和满足。 本文以布施度作为六度之首。

简介

六度,通常被称为“六种完美”或者“六波罗蜜”,是六种心理状态,让我们以可能的最佳方式改进自己和帮助别人。六度直接抵消阻碍我们成功的主要障碍,比如懒惰和愤怒,因而它们对每个人都有帮助。我们称之为“度到彼岸”,是因为在佛教理论中,当我们全面发展六度的时候,它们使我们能够抵达我们局限和问题的海洋的对岸。如果我们受出离心所启发-决心从所有苦中解脱-六度将会引导我们通往解脱。若受菩提心的启发-愿成佛而让众生受益-六度将会引导我们通往完全的证觉。

六度是:

  • 布施度
  • 持戒度
  • 忍辱度
  • 精进度
  • 禅定度
  • 智慧度(明辨的觉知)

我们在禅修和日常活动中训练六度。就像我们健身来锻炼肌肉一样,当我们不管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让这些心理状态参与越多, 它们就会越强大。最终,它们将会被融入我们的生活,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如何与自己跟别人连结的一部分。

布施度

布施度是我们愿意将别人需要的任何东西都给出去的一种态度。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绝对需要把所有的一切都给出去,然后自己变得贫困潦倒,如在一些宗教里那样,彷佛贫穷本身是一种美德。这里,布施度是指我们愿意毫不犹豫、无阻碍的给予,而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这需要我们运用明辨慧。如果有人想用枪去杀人,我们并不会给他一把枪,想着“哦,我是如此的慷慨,这是给你的枪的钱。”另外一个不恰当的布施的例子可以是,给钱给某人买毒品。

练习布施度并不必须要富有;甚至当我极度的贫穷而没有任何东西去施舍的时候,我们仍然有给予的意愿。否则,穷人岂不是永远不能发展布施度了吗?所以,每当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日落的时候,我们可以慷慨的希望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它。在面对美丽的自然景观、好天气、美食等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做同样的事。这些都是布施度的范畴!慷慨不仅仅是对于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而且也包括那些并不属于任何一个人的事物。在禅修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把所有美好的事物给别人,但是如果我们有一些东西真的对某些人来说很有帮助,而且他们需要这些,那我们不仅仅只是想象,而是真的给他们。

布施度的反面是吝啬,是不愿意分享任何事物或者给任何人任何东西。吝啬常常伴随着这样一种感受:如果我们给别人,我们自己就不剩下什么了。但是,相反: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自己,那么还有什么剩下来给别人呢?– 西藏有一个说法

我们要小心而不去变成狂热分子。我们努力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需要吃和睡。我们需要照顾好我们自己,所以布施度更加是在讨论关于分享我们所拥有的。超级进阶的菩萨可以牺牲他们自己的生命去帮助别人,但是我们所处的阶段,现实上我们并不能真的这样做。所以我们不能而且不应该给出去所有的一切,然后活活饿死。但是我们应该仍然愿意给出我们的身体去帮助别人,可以是以帮忙困难或繁琐的工作,或者甚至体力劳动的形式。我们不应该害怕把手弄脏了!

布施度还包括分享我们所说的“善根”,它是我们建立的任何正面力量的正面潜能。我可以举我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例子:由于我前世的建设性的行为而建立的正面潜能,我才能在印度遇到一些伟大的佛教大师并与他们一起学习,且被邀请到世界各地、与很多很棒的人建立正面的关系。而这些甚至建立了更多的正面潜能,作为我们实践的一部分,我试图去与人分享这些“善根”,而不仅是把那些能在他们身上成熟的善留给自己。适当的时候,我也通过介绍这些大师们和其他世界上学识渊博、乐于助人的人们,把我的关系网分享给别人。我试着去分享我在大学教育中所学到的东西,以及我在印度几十年所学和禅修的东西。这就是分享善根的意义:为别人打开大门。

一般来说,我们谈论四种类型的布施度:

  1. 给予物质援助
  2. 给予教学和建议
  3. 给予保护令其免于恐惧
  4. 给予慈爱

给予物质援助的布施度

给予物质援助的布施度涉及到我们的财产、食物、衣服、金钱和任何我们拥有的东西。它包括恰当时机的给予以及有尊重感的给予,而不是像扔骨头给狗那样。练习给予物质援助的布施度,并不需要我们很富裕或拥有很多的物质财富,因为我们也可以给予一些并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像现代版的罗宾汉那样出去偷东西!我们是说一些公共事务,比如把环境卫生弄好,因此其他人能够享受它。那是给别人的一个很美妙的礼物。我们也可以分享任何快乐的体验,比如“愿每个人都能享受美好的天气,”等等。

我们不应该仅仅只是想着实际中的物体。我可以也以我们的时间、我们的工作、兴趣、精力和鼓励等等的形式来给予我们的身体。所有这些都是有技巧的物质布施。显然,给人提供毒品、武器或者任何可能会被用来伤害他们自己或者别人的东西都是不恰当的。

给予教学与建议的布施度

在佛教背景下,这是关于给予佛法—佛教教义—但是我们也可以延伸到非佛教领域。这不仅是关于教学,翻译,抄写,出版或者在教育中心创作和工作,而且也包括回答人们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给予一些建议和信息,等等。

萨迦派传统里也有三摩地供献(禅定),我们可以给别人不同方面的佛教实践。我们从学习和阅读中学到的一切,我们给予他人并用来帮助他们。我们用我们获得的所有知识,信念,纪律,洞察力和专注力,以及我们对教义的解释,来做同样的事情。这将属于给予佛法布施度的范畴,然而,我们当然是可以把这个延伸到与他人分享任何我们所了解而且可利益他人的事情。

给予保护免受恐惧的布施度

这种布施度是指说明身处不好状态的众生。包括解救将被屠宰的动物,让被关在笼子里和围栏中的动物可以自由地行动。从游泳池里营救一只溺水的苍蝇,保护人和动物免受酷热和严寒—所有这一些都是给予保护。如果我们公寓里有一只甲虫,我们不仅仅只是把它丢出窗外,除非证明它在跌落五楼后不会受伤。给予保护而免受恐惧的布施度,应该温和的把它带到外面。我们绝不会把它冲到厕所里,祝它一路好运!

这里也可以包括安慰受到惊吓的个体,无论是我们的孩子或者也许是一个正在被猎杀的动物。比如,若一只猫正在折磨一只老鼠,我们应该尝试去保护那只老鼠被带走。 在密宗里,给予保护而免受恐惧的布施度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解释,那就是把我们的平等舍给别人。这意味着,他人完全不会对我们有任何的惧怕,因为我们不会对他们以贪心执着、或以愤怒和敌意来拒绝他们,或者因无知忽略他们。这里,我们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开放,这是送给任何人的真正绝佳礼物。

给予慈爱的布施度

密宗还谈到了第四种施度,称为给予慈爱。这不是说四处行走去拥抱每一个人,而是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快乐。这是慈爱的定义—希望其他人快乐并拥有快乐的因。

如何恰当的给予

当我们在练习每一个深刻意义的度的时候,我们试着去将其与其它的五个度也纳入其中。在练习布施度中:

  • 结合道德规范(持戒度),我们摆脱掉我们自身的所有错误的或不恰当的、不可告人的动机。
  • 结合耐心(忍辱度),我们不介意承担任何相关的困难。
  • 结合坚持不懈(精进度),我们乐于奉献,而不只是因为职责或者义务而行动。
  • 结合稳定心态(禅定度),我们专注于回向那些通过给予而建立的正面力量。
  • 结合明辨觉知(智慧度),我们意识到作为给予者的我们,接受者以及所给予的对象,所有这些都没有自我建立的存在。它们都是互相依存的。没有接受者,就不存在给予者。

布施度与不恰当的动机

有很多的情况表明我们错误地给予,而我们需要避免这些。我们可能希望给人深刻的印象,认为我们真的是很有信仰人很好;或者很常见地,我们给予的时候期待得到回报,甚至仅是一句谢谢。然而当我们给予的时候,期待任何回报是不适当的。甚至连谢谢都不该期待,更别说期待大大成功地改善他们的状况。那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业力。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但是我们不应该期待成功或者对方回报以感激。

我记得有一次在印度达兰萨拉的雨季,有一只老鼠淹死在水坑里。我把它从水里捞出来,放到地上去晾干,当它躺在地上的时候,一只大老鹰飞下来把它抢走了。即使我们试着去帮助,所有的事情都是依赖于个体的业力的。我们可以提供给某人机会和帮助去获取成功,但是这些仍然有可能变成一个可怕的失败。

进一步说,如果最后取得一个良好的结果,我们绝对不能向对方沾沾自喜,或者提醒他我们所做的和给予的一切。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绝不应该轻视他们,认为我们正在帮一个很大的忙。事实上,是他们在帮我们忙,藉由接受和允许我们建立一个使得我们迈向证觉的正面力量,从而让我们能够尽可能的去帮助更多人。

由于罪恶感或道义感而去给予也是不恰当的动机,例如当别人捐赠的时候,会觉得我们也需要做同样的事情或甚至要捐更多以盖过他们。

布施度与正确的动机

当练习布施度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唯一想法是让接受者获得暂时和最终的益处。我们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至于成功与否,至少我们试过。这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当然,我想要去帮助众生,”而我们甚至自己洗碗都嫌麻烦!

当然,布施度可以往两个方向走。如果别人想慷慨地帮我们,我们不应该太骄傲而拒绝去接受邀请或者礼物。当有人尝试去给他们买一些东西、甚至像午餐这么小的东西,很多人是如此拒绝的。我们这样做,剥夺了他们建立正面力量的机会。事实上,这在菩萨戒中有说,我们需要去接受邀请和别人提供的帮助,除非这对对方有害。

曾经有一次我和色贡仁波切在意大利,有人向他请教问题。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他们把一个放了捐赠的信封放在门旁边的桌子上。色贡仁波切对我说了一个很重要的点,“这是正确的给予方式。这些人并不是走进来,做秀般的亲自递给喇嘛,以至于喇嘛知道谁给的并且非常感激,然后更好的想着他们。”匿名给予和静静地给予总是更恰当一些,而不是只做一场大秀。以这种令人愉悦和尊重的方式去做,是最好的。

不要让其他人等着我们想给予的,或者提供帮助但是却明天才给予。这就又像给供养金一样。色贡仁波切是达赖喇嘛尊者的老师,因此很多人过去常常去看他。他指出,人们一直会等到能够直接在他正前方才做繁复的大礼拜,他觉得这有一点不体贴跟荒谬,他说,“这做的一切事都是浪费我的时间,我不需要看到他们礼拜,他们顶礼并不会给我带来利益。他们应该要在进房之前就做这些,好让他们能够直接开始说他们想要说的。” 对于西藏人来说,给喇嘛们哈达-仪式用的丝巾-是很平常的,但是不应该是为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做的。记住,顶礼是利益我们自己的,不是老师。

亲自给予

无论我们决定去给予什么,我们亲自去给是很重要的。阿底峡尊者有一个仆人,他想帮老师做所有的供养,例如给供杯添水,等等。阿底峡尊者说,“我自己亲自来做至关重要。你也要帮我吃饭吗?” 只要可能,我们自己应该亲力亲为去做这些事情。

如果我们决定去给予一些东西,我们不应该改变主意或者后来后悔把它收回来。此外,一旦我们给出了一些东西,我们不应该坚持认为,它们应该被我们原先期待的那样被使用;这尤其是针对当我们给钱的时候坚持钱如何被花。这就像我们给人一幅画,然后我去他们家,画并没有挂在墙上—我们觉得有点受伤。事实上,一旦我们给出了一些东西,它就再也不属于我们了。

我记得有一次在达兰萨拉,有一个寺院食物质量非常差,因此有一些僧侣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我们从我们这些西方人手里,筹集了一些钱给他们去买更好的食物。最后,他们用这些钱买了更多的砖头,继续建造了更大和更好的寺庙。他们没有用这些钱去买食物,这使得很多西方人非常恼火而闹得很大。如果真的想让他们吃得更好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是,我们得去给他们买食物。这样,他们不得不吃!我们得聪明些。尽管如此,我们得买一些他们想吃的东西,而对西藏人来说就是肉类,即使一些西方人并不赞成。买一些豆腐或者一些他们绝不会吃的东西并不太合适。

虽然我几乎每天都见色贡仁波切,我习惯总是给他带一点点东西。一段时间之后,他骂我,说,“为什么你要给我所有这些哈达和香呢?我不需要这些垃圾!”他称之为垃圾!“我拿着1000条哈达干什么?”他说,“如果你还给我带东西,带一些我喜欢的和可以用的东西。”我知道他喜欢香蕉,所以我给他带一个香蕉。如果我们想要给予别人东西,我们应该有技巧一点,给予一些他们会喜欢的东西。相信我,这些喇嘛的香够用了!

在另一方面来说,带好质量的东西是很重要的,不仅仅只是我们不喜欢或者没有用途的东西。有一些人从不接受任何东西,所以我们可能说,“有人给我这个,我绝不会用它。请收下吧。我真的不想把它扔掉。”还有一些物品给出去是很不恰当的,比如给素食主义者一个汉堡。如果某人遵循一个特殊的饮食,我们也要遵循它。我们不要给一个有严格节食的人带一个蛋糕。

给予佛法

就给予佛法而言,如果有人想要以嗔怒、贪执、骄傲的心态来辩论,或者仅无聊好奇心的动机,我们不应该辩论或者给他们佛教经典。我们只给愿意接受的人教学或与之讨论佛法。如果某人不是愿意接受的人,那么给予他们教学或者与他们讨论是不恰当的。事实上是浪费时间,而且只会导致他们的负面心态和敌意。我们要教思想开放、想要学习的人们。

如果我们教学,我们要在对方的层次上教。我们不会把整个我们学的知识一股脑全部倒给他们,以证明我们是多么的聪明。我们不给太高级的教学,除非给予一点会很有帮助。有时候,更高级的教学可以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去尝试或者理解,如果对方有一点傲慢,给点高深教导也是很有帮助的。有时候,达赖喇嘛尊者给大学教授等等讲授很复杂的教学,以展示佛教教义是多么的复杂。这有助于消除认为佛教是原始的或者退步的任何想法。

我记得有一次色贡仁波切访问了一个西方的佛法中心,他们希望他在两天里可以教授寂天的文本里关于性空的章节。这实际上是很荒谬的!仅仅那一段文本就需要大概一年才能完全彻底的完成。仁波切用那个章节里最高级和最复杂的层面开始解释,展示每一个字,仅仅表明有多么的复杂。没有人知道他在说什么,而正是这样,也指出了仅仅想用两天的教学来被教或者吸取东西是多么的傲慢。然后,他放慢步伐至他们的水平,仅仅解释了一小部份文本的大概意思。

当达赖喇嘛尊者向一大群人施教的时候,他会为不同水平的人都做一些事。大部分的时间,他教的是很高等的课,直接针对任何在场的大喇嘛,格西和堪布。因为他比所有人的水平都高级很多,它可以在这个级别上教学,然后这些人可以用一种比较不那么复杂的方式解释给他们的学生听。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教最低的共通内容,因为其他人可以负责进一步处理。你教最高级的水平,然后它可以在整个教学序列中逐渐降低,就像那样。

最后,只给予那些需要的人们是很重要的。如果有人不需要它, 但是仅因贪婪和执着而想要—就像小孩整天都想要巧克力—那么给予就是不恰当的。我们需要用我们的鉴别能力去决定何物,何时,何人适合和不适合被给予。创巴仁波切创造了一个美妙的术语“白痴同情心”;我们不会帮助每个人去做任何他们想做的,因为这也行是相当愚蠢的!我们的慷慨必须跟随我们的智慧。

总结

实践布施度并不要求我们富裕或者拥有大量的财富。无论我们身处何处或正在做什么,我们可以通过精神上分享我们所享受的一切而开始发展一个慷慨的心态—我们呼吸的新鲜空气,我们享受的美丽日落,我们吃的美味佳肴。希望别人也能享受到我们做的一切,这是下一步的基础,实际上,我们给予别人他们所需要的。

如果可能的话,那么给予物质援助是极好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慷慨的利用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当我们以一个纯粹的动机愉悦地给予,慷慨变成了一个很有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保证我们自己以及其他人的幸运与快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