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所有佛教傳承都強調修道之路上上師的重要性。上師不僅僅
-
給予信息,
-
回答問題,
-
檢驗弟子(學生)的理解程度,
-
檢查弟子的智力、情緒、以及禪修的進步情況。
上師還
-
賦予戒咒和加持,
-
作為主要楷模,
-
通過他們的個人經驗提供啟發,
-
作為一個傳承回溯到佛陀的鏈接。
導師和弟子都有很多不同的層次,因此,在修道之路上聯繫的方式也不同。
文化背景
現代西方跟隨上師研修的環境和傳統亞洲的情形完全不一樣。
在傳統亞洲,大多數佛法弟子
-
是和尚或者尼姑,所有時間都投諸靈修之道,
-
除了 研究和修持佛法,沒有其他重要活動,
-
從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孩童開始就進行研究佛法,
-
結果,作為成人,他 們只有極少的“世俗”科目的教育,例如數學、社會研究和科學,
-
在婦女地位和權威結構觀念上,接受傳統亞洲社會的價值觀 – – 婦女低於男人,等級制度就是規範。
在現代西方,大多數弟子
-
是俗人,忙於工作和個人生活,
-
很少有時間研修佛法,
-
開始研修佛法時是接受了教育的成人,
-
要求性別平等和民主的社會結構。
從資金方面講,傳統亞洲社會為上師提供社會性支持。有些人即便不是弟子,也會提供供奉。而在現代西方,上師需要自謀生路。很多人懷著資金、組織和管理的考慮在經營佛法中心。
所有這些因素都影響著弟子 – – 導師的關係。很多靈修追求者頗受饒益,同時也有很多誤解、很多錯誤,以及精神上的創傷。
危險
在藏傳佛教傳承中,危險因為“依止上師”的各種經典而增加了。 這些經典的聽授者是堅守戒咒的和尚和尼姑,在準備密宗加持時需要重新檢視。 這些指導從來沒有打算用在對佛教一無所知的佛法中心的初學者身上。
我們需要避免兩種極端:
-
將上師奉若神明,給愚昧和辱沒大開方便之門。
-
將上師妖魔化,大開妄想之門,關閉了獲取真正啟示和深奧饒益之門。
一個非傳統的分析範式
在《 Relating to a Spiritual Teacher: Building a Healthy Relationship( 關於上師:建立一種健康的關係)》 (Ithaca: Snow Lion,2000 )中,我分析了這個問題,並就形成健康的關係做了建議。這裡,我願意介 紹一個分析這個問題的補充性、< < l / t p 非傳統的範式,這是根據家庭治療和情景治療的創立者之一 – – 匈牙利精神病專家伊万·波澤門伊 – 納吉博士的工作而得到啟示並展開的。
關係的六個維度
我們可以根據六種因素或者維度,從弟子和導師兩個方面對關係進行分析。如果一個關係中存在問題,這會有助於認識問題出在何處,這樣每一方就能夠做出調整和適應,從而帶來健康的平衡。
這六種因素是:
-
關乎每一方的事項、以及關乎關係的背景;
-
每一方對關係的目的,以及影響它的心理因素;
-
每一方自我定義的角色,以及他人在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每一方由此產生的期待,以及每一方對自身的感受;
-
每一方對該關係的承諾和介入層次,以及影響它的心理因素;
-
每一方的其它心理因素;
-
關係如何發揮作用,以及它對每一方產生的影響。
第一:關乎每一方的事項、以及關乎關係的背景
每一方影響關係的事項包括
-
性別和年齡,
-
文化淵源 – – 亞洲或歐洲
-
擁有共同語言或者需要翻譯 – – 個人交流和/ 或教授
-
僧侶還是俗人;
-
佛法和俗世教育的量;
-
就情感和道德的成熟程度而言,成為一名上師或者弟子的資質;
-
每一方給對方能夠付出時間的長短;
-
其他弟子的數量;
-
導師是定居者、或者只是偶爾來訪。
環境可能在
-
一個西方的佛法中心 – – 市中心或者住宅中心;
-
佛法中心是否是一個獨立的、還是一個較大佛法組織的一部分;
-
一座寺院 – – 亞洲的或者西方的。
第二:每一方對關係的目的以及影響這種關係的心理因素
在任何關係中,雙方關於關係的目的幾乎總是混雜的。弟子 – – 導師之間的關係概莫能外。
弟子可能找導師
-
獲取信息和了解事項,
-
學習禪定,
-
為他或她的個性而努力,
-
提升此生的事情,
-
提升來世,
-
從無法控制的轉生(輪迴)中獲得解脫,
-
獲得覺悟,從而幫助所有其他人獲得相似的解脫和覺悟,
-
學習如何放鬆,
-
和志趣相投的弟子進行社會交往,
-
獲得走進新奇事物的門徑,
-
對一些生理或情緒問題找到一種靈丹妙藥,
-
從一位極具魅力的導師那裡得到“佛法修理”,就像一名“佛法愛好者。”
此外,弟子尋找導師,或許是為了
-
在佛法之道上得到指導和啟示,
-
心理治療,
-
牧師般的指導,
-
父母的替代品,
-
認可,
-
一個告訴他或她生活中該做些什麼的人。
回過頭來,上師可能想著
-
給予事實;
-
給予口頭翻譯和維護佛法;
-
為塑造弟子的個性努力;
-
為饒益弟子的來世播下種子;
-
幫助弟子達到更好的轉生、解脫和覺悟;
-
建立一個佛法中心或者佛法中心的王國;
-
為他或她的傳承獲得皈依者;
-
得到資金來支持在印度建造一座寺院或者在西藏重修一座寺院;
-
為難民找一個安全的基地;
-
謀生或致富;
-
通過控制別人獲得力量;
-
獲得色相。
影響雙方的負性心理因素包括
-
孤獨,
-
厭倦,
-
苦難,
-
不安全,
-
想引領時尚,
-
群體壓力。 .
第三:每一方對自身的定義和對方根據這種關係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每一方所持有的期待,還有每一方的自我感覺
上師可能自認為,或者弟子可能認為導師是
-
佛學教授,提供佛教的信息;
-
佛法指導者,指出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佛法;
-
一名禪定或儀式的教練;
-
靈修的顧問,賦予戒咒;
-
一位密宗大師,賦予密宗加持。
弟子可能自認為,或者上師可能認為弟子是
-
佛學學生,想獲得信息,
-
佛法學童,要學習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佛法;
-
一名禪定或儀式的受訓者;
-
一名只是跟著老師持戒的信徒;
-
一名得到導師親自指點的信徒。 .
這一維度的另一面是,他或她因為這種關係而自我如何如何。
弟子可能覺得自己
-
得到了保護,
-
隸屬於某人,
-
完整的,
-
圓滿的,
-
一名僕人,
-
組織中的一員。
上師可能覺得他或她是
-
一位大師,
-
一名謙卑的修持者,
-
一名救星,
-
一名牧師,
-
一名心理學家,
-
一個佛法中心或者佛法王國的管理者,
-
寺院資助者。
第四:每一方忠誠於並介入到這種關係的層次,以及影響它的心理因素
弟子或許
-
繳納設置費,給予檀那捐贈,或者給導師不給任何酬勞或供奉而學習,
-
隨便參與或者深深沉浸在佛教、導師、以及(或者)某一傳承之中,
-
有或沒有導師的情況下,意欲持守或者業已持守戒咒,
-
負擔起幫助導師的責任,
-
感到有所蒙恩,
-
感到有所施恩,
-
覺得他或者她必須要忠誠 – – 群體壓力的作用在這裡很顯著,
-
覺得他或者她如果做了什麼錯事就會下地獄。
上師可能
-
負擔起在道德上引導弟子的責任,
-
想著要管理弟子的生活,告訴他們要做什麼,
-
完成自己的責任,因為他或她的導師派遣他(她)來施教,
-
把自己看做只是在做一份工作。
影響這一維度的負性的心理因素包括
-
害怕承諾,
-
害怕權威,或許是因為一種墮落的背景,
-
一種有用或者被愛的需求感,
-
想要感受注意,
-
想要控制他人,
-
想要提升自己。
第五:每一方的其它心理因素
這些包括各方是否
-
性格外向或內向,
-
智慧、情感豐富或者虔誠,
-
溫暖或冷漠,
-
安靜或壞脾氣,
-
對時間和關注度貪心不足,
-
對其他弟子或導師滿懷嫉妒,
-
只有自尊低下或者傲慢自大。
第六:關係如何發揮作用以及它對每一方的影響
弟子和導師共同來自
-
一個良好的還是糟糕的團隊,
-
這樣一個團隊裡,雙方都能激發出對方最佳的能力,或者給對方的能力造成障礙,
-
這樣一個團隊,互相因為不同的期待而浪費時間,
-
這樣一個團隊保持著權威結構,學生在其中感到被剝削、被控制,因此感到低人一等(強化了卑微);導師認為自己是權威、高人一等 – – 注意,一方之所感覺與另一方之所感覺不一致,
-
這樣一個團隊,雙方都感到深受啟發或者精疲力竭。
結論
我們需要根據全部這六種維度以及每一維度的構成要素來評估弟子 – – 導師之間的關係。如果構成要素相互不符,雙方都要努力調整、使之和諧、或者適應。如果有一方因為文化差異或情感因素而對這種處理方式不接受, 另一方就需要自己做出調整或者與這種關係保持一種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