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与灵性导师之间关系的因素

导论

所有佛教传承都强调修道之路上上师的重要性。上师不仅仅

  • 给予信息,

  • 回答问题,

  • 检验弟子(学生)的理解程度,

  • 检查弟子的智力、情绪、以及禅修的进步情况。

上师还

  • 赋予戒咒和加持,

  • 作为主要楷模,

  • 通过他们的个人经验提供启发,

  • 作为一个传承回溯到佛陀的链接。

导师和弟子都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因此,在修道之路上联系的方式也不同。

文化背景

现代西方跟随上师研修的环境和传统亚洲的情形完全不一样。

在传统亚洲,大多数佛法弟子

  • 是和尚或者尼姑,所有时间都投诸灵修之道,

  • 除了研究和修持佛法,没有其他重要活动,

  • 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孩童开始就进行研究佛法,

  • 结果,作为成人,他们只有极少的“世俗”科目的教育,例如数学、社会研究和科学,

  • 在妇女地位和权威结构观念上,接受传统亚洲社会的价值观 – 妇女低于男人,等级制度就是规范。

在现代西方,大多数弟子

  • 是俗人,忙于工作和个人生活,

  • 很少有时间研修佛法,

  • 开始研修佛法时是接受了教育的成人,

  • 要求性别平等和民主的社会结构。

从资金方面讲,传统亚洲社会为上师提供社会性支持。有些人即便不是弟子,也会提供供奉。而在现代西方,上师需要自谋生路。很多人怀着资金、组织和管理的考虑在经营佛法中心。

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弟子 – 导师的关系。很多灵修追求者颇受饶益,同时也有很多误解、很多错误,以及精神上的创伤。

危险

在藏传佛教传承中,危险因为“依止上师”的各种经典而增加了。这些经典的听授者是坚守戒咒的和尚和尼姑,在准备密宗加持时需要重新检视。这些指导从来没有打算用在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佛法中心的初学者身上。

我们需要避免两种极端:

  1. 将上师奉若神明,给愚昧和辱没大开方便之门。

  2. 将上师妖魔化,大开妄想之门,关闭了获取真正启示和深奥饶益之门。

一个非传统的分析范式

在《 Relating to a Spiritual Teacher: Building a Healthy Relationship关于上师:建立一种健康的关系)》(Ithaca:Snow Lion,2000)中,我分析了这个问题,并就形成健康的关系做了建议。这里,我愿意介绍一个分析这个问题的补充性、非 传统的范式,这是根据家庭治疗和情景治疗的创立者之一 – 匈牙利精神病专家伊万·波泽门伊-纳吉博士的工作而得到启示并展开的。

关系的六个维度

我们可以根据六种因素或者维度,从弟子和导师两个方面对关系进行分析。如果一个关系中存在问题,这会有助于认识问题出在何处,这样每一方就能够做出调整和适应,从而带来健康的平衡。

这六种因素是:

  1. 关乎每一方的事项、以及关乎关系的背景;

  2. 每一方对关系的目的,以及影响它的心理因素;

  3. 每一方自我定义的角色,以及他人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每一方由此产生的期待,以及每一方对自身的感受;

  4. 每一方对该关系的承诺和介入层次,以及影响它的心理因素;

  5. 每一方的其它心理因素;

  6. 关系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它对每一方产生的影响。

第一:关乎每一方的事项、以及关乎关系的背景

每一方影响关系的事项包括

  • 性别和年龄,

  • 文化渊源 – 亚洲或欧洲

  • 拥有共同语言或者需要翻译 – 个人交流和/或教授

  • 僧侣还是俗人;

  • 佛法和俗世教育的量;

  • 就情感和道德的成熟程度而言,成为一名上师或者弟子的资质;

  • 每一方给对方能够付出时间的长短;

  • 其他弟子的数量;

  • 导师是定居者、或者只是偶尔来访。

环境可能在

  • 一个西方的佛法中心 – 市中心或者住宅中心;

  • 佛法中心是否是一个独立的、还是一个较大佛法组织的一部分;

  • 一座寺院 – 亚洲的或者西方的。

第二:每一方对关系的目的以及影响这种关系的心理因素

在任何关系中,双方关于关系的目的几乎总是混杂的。弟子 – 导师之间的关系概莫能外。

弟子可能找导师

  • 获取信息和了解事项,

  • 学习禅定,

  • 为他或她的个性而努力,

  • 提升此生的事情,

  • 提升来世,

  • 从无法控制的转生(轮回)中获得解脱,

  • 获得觉悟,从而帮助所有其他人获得相似的解脱和觉悟,

  • 学习如何放松,

  • 和志趣相投的弟子进行社会交往,

  • 获得走进新奇事物的门径,

  • 对一些生理或情绪问题找到一种灵丹妙药,

  • 从一位极具魅力的导师那里得到“佛法修理”,就像一名“佛法爱好者。”

此外,弟子寻找导师,或许是为了

  • 在佛法之道上得到指导和启示,

  • 心理治疗,

  • 牧师般的指导,

  • 父母的替代品,

  • 认可,

  • 一个告诉他或她生活中该做些什么的人。

回过头来,上师可能想着

  • 给予事实;

  • 给予口头翻译和维护佛法;

  • 为塑造弟子的个性努力;

  • 为饶益弟子的来世播下种子;

  • 帮助弟子达到更好的转生、解脱和觉悟;

  • 建立一个佛法中心或者佛法中心的王国;

  • 为他或她的传承获得皈依者;

  • 得到资金来支持在印度建造一座寺院或者在西藏重修一座寺院;

  • 为难民找一个安全的基地;

  • 谋生或致富;

  • 通过控制别人获得力量;

  • 获得色相。

影响双方的负性心理因素包括

  • 孤独,

  • 厌倦,

  • 苦难,

  • 不安全,

  • 想引领时尚,

  • 群体压力。.

第三:每一方对自身的定义和对方根据这种关系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每一方所持有的期待,还有每一方的自我感觉

上师可能自认为,或者弟子可能认为导师是

  • 佛学教授,提供佛教的信息;

  • 佛法指导者,指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佛法;

  • 一名禅定或仪式的教练;

  • 灵修的顾问,赋予戒咒;

  • 一位密宗大师,赋予密宗加持。

弟子可能自认为,或者上师可能认为弟子是

  • 佛学学生,想获得信息,

  • 佛法学童,要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佛法;

  • 一名禅定或仪式的受训者;

  • 一名只是跟着老师持戒的信徒;

  • 一名得到导师亲自指点的信徒。.

这一维度的另一面是,他或她因为这种关系而自我如何如何。

弟子可能觉得自己

  • 得到了保护,

  • 隶属于某人,

  • 完整的,

  • 圆满的,

  • 一名仆人,

  • 组织中的一员。

上师可能觉得他或她是

  • 一位大师,

  • 一名谦卑的修持者,

  • 一名救星,

  • 一名牧师,

  • 一名心理学家,

  • 一个佛法中心或者佛法王国的管理者,

  • 寺院资助者。

第四:每一方忠诚于并介入到这种关系的层次,以及影响它的心理因素。

弟子或许

  • 缴纳设置费,给予檀那捐赠,或者给导师不给任何酬劳或供奉而学习,

  • 随便参与或者深深沉浸在佛教、导师、以及(或者)某一传承之中,

  • 有或没有导师的情况下,意欲持守或者业已持守戒咒,

  • 负担起帮助导师的责任,

  • 感到有所蒙恩,

  • 感到有所施恩,

  • 觉得他或者她必须要忠诚 – 群体压力的作用在这里很显著,

  • 觉得他或者她如果做了什么错事就会下地狱。

上师可能

  • 负担起在道德上引导弟子的责任,

  • 想着要管理弟子的生活,告诉他们要做什么,

  • 完成自己的责任,因为他或她的导师派遣他(她)来施教,

  • 把自己看做只是在做一份工作。

影响这一维度的负性的心理因素包括

  • 害怕承诺,

  • 害怕权威,或许是因为一种堕落的背景,

  • 一种有用或者被爱的需求感,

  • 想要感受注意,

  • 想要控制他人,

  • 想要提升自己。

第五:每一方的其它心理因素

这些包括各方是否

  • 性格外向或内向,

  • 智慧、情感丰富或者虔诚,

  • 温暖或冷漠,

  • 安静或坏脾气,

  • 对时间和关注度贪心不足,

  • 对其他弟子或导师满怀嫉妒,

  • 只有自尊低下或者傲慢自大。

第六:关系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它对每一方的影响

弟子和导师共同来自

  • 一个良好的还是糟糕的团队,

  • 这样一个团队里,双方都能激发出对方最佳的能力,或者给对方的能力造成障碍,

  • 这样一个团队,互相因为不同的期待而浪费时间,

  • 这样一个团队保持着权威结构,学生在其中感到被剥削、被控制,因此感到低人一等(强化了卑微);导师认为自己是权威、高人一等 – 注意,一方之所感觉与另一方之所感觉不一致,

  • 这样一个团队,双方都感到深受启发或者精疲力竭。

结论

我们需要根据全部这六种维度以及每一维度的构成要素来评估弟子 – 导师之间的关系。如果构成要素相互不符,双方都要努力调整、使之和谐、或者适应。如果有一方因为文化差异或情感因素而对这种处理方式不接受,另 一方就需要自己做出调整或者与这种关系保持一种距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