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回族穆斯林的歷史

穆斯林少數民族

根據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國現有穆斯林一千七百六十萬,其中回族有八百六十萬、維吾爾族七百六十萬,哈薩克族一百一十萬、柯爾克孜族三十七萬五千人、塔吉克族三萬三千五百人、烏孜別克族一萬四千五百人。回族主要講漢語,塔吉克族語言屬於印歐語族、和波斯語有親屬關係,其它民族語言都屬於突厥語系。在官方認可的五十六個民族中,回族很特殊,因為宗教(伊斯蘭教)是他們唯一的民族區別特徵。他們沒有統一的可資民族區別的語言、和漢族族際通婚頻繁、幾乎遍布全國各大市鎮。他們有一個自治區 – 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甘肅南部和內蒙古之間有兩個自治州,全國有九個自治縣。漢語中以前用“回”字指(國內外的)穆斯林。

回族來源

儘管回族是國內一個少數民族,在祖源上並不單一。他們的祖先可能追溯到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和蒙古人。他們通過幾次浪潮進入中國。第一個阿拉伯使團來中國是651年(唐朝),即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後十九年、征服波斯後一年。從那時起,主要是阿拉伯人、也有一部分波斯商人定居在東南沿海一帶。758年,唐朝皇帝請求巴格達阿拔斯哈里發派兵兩萬以幫助平定安祿山叛亂。事後,阿拉伯和波斯士兵留駐在中國,居住在西北地區寧夏、甘肅地區。801年,吐蕃在和西南地區雲南的南詔王國交戰時僱傭了二萬阿拉伯和粟特僱傭軍。儘管吐蕃戰敗,穆斯林士兵仍然留駐該地區。另一個移民浪潮在1070年和1080年,一萬五千名阿拉伯士兵在北宋皇帝的邀請下在北宋東北地區和擴張的契丹帝國(大遼)之間建立了一道緩衝區域。

然而,回族最大的部分係出1270年左右蒙古統治者忽必烈汗作為後備軍帶到中國的二、三百萬中亞穆斯林。1279年,這些人幫助忽必烈汗征服南方。此後,他們定居中國,成為商人、農民和工匠。

忽必烈汗的一個孫子 – 阿難答由波斯的穆斯林繼父母撫養成人。1285年,阿難答成為安西王。安西包括被征服的地跨甘肅、寧夏和四川的唐古特王國(西夏)。唐古特人信仰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一種混合形式。1295年,阿難答和他的侄子 – 西突厥斯坦伊利汗國的合贊汗一道皈依了伊斯蘭教。結果,十五萬強大的安西蒙古兵和大多數唐古特人也接受了伊斯蘭教信仰。因此,至1368年即元朝末年,回族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少數民族。

明朝對回族的保護

根據許多學者研究,明朝 – 元朝後統治中國的漢人王朝的創立者事實上是回族後裔,只是保密周詳(而不為人知)。打敗蒙古人之後,他給予回族宗教、政治和經濟上的自由。然而,為了保護他們免受漢人歧視,他下令回族要和漢人婚配、講漢語、穿漢服。自此,回族就失去了他們的多元文化根基。

清朝時滿人對穆斯林的迫害

作為明朝對回族保護的反動,統治中國的後一個王朝 – 滿人清朝(1644 – 1912年)開始迫害中國的穆斯林。這種迫害延及東突厥斯坦(新疆)的維吾爾族穆斯林。在1648至1878年間,前後十次穆斯林反抗清王朝的鬥爭當中,回族和維吾爾族穆斯林共有一千二百萬人喪生。而藏人和回族維持著較好的關係。例如,在1625年,五世達賴喇嘛去北京覲見中央政府皇帝途中拜訪了銀川 – 現在寧夏首府的伊斯蘭教領袖,他們就宗教和哲學諸問題作了探討。

遷徙吉爾吉斯斯坦 – 東干人

十九世紀發生了兩次回族向俄羅斯統治下的西突厥斯坦遷移的浪潮。第一批來自陝西和甘肅。 1878年,他們經歷了一場失敗的針對清王朝的起義。第二批於1881年來自遙遠的東突厥斯坦西部伊利河谷地帶。1871年,俄羅斯佔領該地區。但是1881年《聖彼得堡條約》(國內稱《收回伊犁條約》 – 譯註)之後,中國收回該地區,要求當地人在公民身份上作出選擇。這兩批移民都居住在吉爾吉斯斯坦楚河流域比什凱克附近。這些移民自稱東干人。

東部回族和西部回族

目前,回族可以分成兩部分。西部回族以寧夏為中心、也居住在甘肅(安多藏區內外)、青海、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山西、河南和河北。這部分穆斯林中有一大批進入西藏中部,現在擁有拉薩的三分之一的商店。他們的文化和宗教中心是臨夏,該地區位於拉卜楞寺院和蘭州之間。東部回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東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