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到心理舒適和內心平靜的重要性
我確實非常、非常地高興,很榮幸地看到這些真正投身於佛法的人 – 包括藏人。 我有幾點想法和你們分享。
人類有 70 億,正如你們所知,我常常提到,人人都想過快樂的生活。 直到現在,很多人以為快樂生活的終極淵源是金錢或物質條件。 在最近的幾年裡,我想可能是因為世界經濟危機,這些人有了一定警醒,他們曾經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有錢,一切都會好。 現在,人們對我們的存在方式是否確實正確還是有所缺陷提出疑問。 我想,最重要的是,有一些科學家開始認識到,即便對一個健康的身體而言,心理舒適和內心的平靜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我所知,有一個心靈與生命學院,它確實在努力教育人們。 我們必須要更多地關注內心的平靜,從而達到心理平靜。 這裡,我想,各種宗教傳統當然擁有一定的潛力幫助人們提升內在價值。
佛教內部的不同哲學觀點
在佛教中,佛陀講了三乘,被稱為聲聞乘、獨覺乘和菩薩乘。 從哲學的角度講,我們有四種不同部派的思想 – 分別部(說一切有部)、經量部、唯識部和中觀部。 概括地講,我們可以說,是一位個體、思想者、哲學家教導了這些不同的哲學觀點。 為什麼? 佛陀意識到或者說認識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傾向,因此佛陀必須要展示不同的乘(媒介)或者不同的哲學觀念。我們作為那爛陀傳統的弟子,對這些東西都很熟悉。 因此,根據這些例子來理解所有不同的宗教傳統,很有助益。
信教者和不信教者的道德原則
最近,我在一則報導中看到,在 70 億人中,有 1 億人正式放棄了他們的宗教。 這個數字很大呀! 七個人中就有一個是不信教者。 而在這些信教者當中,你經常能夠聽到流言蜚語、剝削利用或者其它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因此,這清楚地表明即便在 60 億信教者當中,很多人並不嚴肅認真。 有時候,我將宗教描繪成一種教我們如何踐行偽善的東西 – 嘴上說好的、做的卻是另一套。 因此,這清楚地表明,這些人只是將他們的宗教傳統作為某種風俗 – 或許一天中有那麼幾分鐘認真嚴肅,但剩下的二十四小時卻並非如此。 這很糟糕,因為這表明在倫理道德上缺乏信念。 因此,我們需要付出認真的努力,帶來對道德倫理的信念。 道德倫理不是宗教的事、或者上帝或佛陀的事;這是我們自己的事,關乎我們自己的事。
任何一個人,只要真正根據道德原則生活,他(她)就會成為一個擁有更多快樂的人,因為有了道德原則,一切行為,語言的和肢體的行為會變得積極。 因此,你能夠懷著一種透明性來工作,而通過這一點,你會擁有更多的朋友,你也會獲得更大的自信。
世俗主義
我認為有些宗教在“世俗”一詞上確實優柔寡斷。 根據佛教,當然通常根據印度傳統,“世俗主義”的概念已經存在了三千多年。 根據印度人對世俗主義的理解,一個人應該尊重不信教者。正如我早先提到的,如果今天佛陀蒞臨,他同樣會嚴肅地視不信教者為人類的一員,而不會給他強加給某種信仰體係要他們必須來接受。 因此,就佛法中心和佛教社團而言,我們首先一定要嚴肅考慮如何主要通過世俗的方法,為倫理道德的提升做出貢獻。
我常常說,我們作為佛教徒不應該宣揚我們自己的傳統。 在過去的數十年裡,我曾有機會在美國、歐洲以及很多其它非佛教國家講解和解釋佛教哲學及佛法,但是我總是很清楚地表明,最好是堅守你們自身的傳統。 改變宗教信仰並非易事。 我想你們都明白這一點,因此,我從來沒有嘗試做宣傳。 當然,我是個佛教徒,如果有人對佛教表現出真正的興趣,我很開心。 但是我永遠不會告訴任何人,他 們應當追隨佛教。 這有點像干預他們的個人權利,在西方或非佛教徒國家尤其如此。
以自身為榜樣
有一則藏人諺語說,要想不危害別人,就要以身作則。 設想某種非佛教的宗教在藏人居住區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廟宇,我想藏人會感到不舒服。 作為一個有著猶太 – 基督教背景的國家,這裡也一樣。 如果我們開始建造巨大的藏人佛教中心,有些人可能覺得沒什麼,但同時這實際上乾擾了他們的信仰。 曾經在法國,有一位捐助者想建造一個大型的中心,但是我建議說,在法國這樣做是不合適的。 如果你確實想進行捐贈,或者想建造一個大中心,那麼選擇泰國或者別的哪一個佛教國家、或者印度,那更可取。 這是你們要銘記在心的是,要保持一種敏感。 你們應該想一想自己,如果別人這樣做,你們身上會發生什麼。
排斥宗教與排斥道德
正如早先所提到的那樣,佛法與聽眾的秉性相吻合,因此,佛陀教導了不同的哲學和不同類型的方法。 現在,我們到了 21 世紀,有很多不信教者,因此我們必須要嚴肅考慮如何讓這些不信教者變得更通情達理、更富有悲憫心。 唯一的辦法是通過教育,通過科學發現以及運用我們自身的常識和經驗 – 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教育不信教者。 是的,你可以繼續作為一名不信教者,這完全合適。 即便你是反宗教者也沒關係。 但是,你必須是一位更加富有悲憫心腸的人,因為這關係到你的福祉。 因此,排斥宗教是可以的,但是排斥道德將必然導致毀滅。
我認為,我們不同地區現存的佛教中心應該作出更多考慮,不僅僅是向佛教修持者傳達信息,而是如何為你所在的社會的改善做出貢獻,即便是很微薄的貢獻。 有一次,我在澳大利亞訪問了一家臨終關懷中心,這是為瀕臨死亡的人所設立的。
在那裡,一些藏人佛教尼僧和歐洲佛教尼僧在照料病人,她們確實在做一些有用的事。
佛教典籍中如何應對負性情緒
在過去的 30 多年裡,因為與科學家和其他人的共同會議和一系列嚴肅的討論,人們最終認識清楚了,有些科學家確實在佛教經典中找到了一些關於思維、情緒、以及如何應對情緒的有用信息。 在過去的兩三年裡,我說三百卷甘珠爾和丹珠爾可以分成三部分。 一部分是有關事務、時間、思維和情緒 – 我們可以視這一部分為科學部分。 第二部分是哲學的,關於中觀哲學,這與量子物理學很像。 因此,不要把這一部分視作同樣是宗教修 持。 這樣,我們就有兩部分 – 科學、哲學。 最後,我們有第三部分,即宗教。
我們各個中心應該開課講授有關思維、情緒等等,但是不要提涅槃和解脫。 當然,我們自己堅信解脫,但這很難達到! 我們常說解脫呀解脫( moksha, moksha )、願眾有情得利樂、願眾有情得解脫( semchen tamche, semchen tamche ),但在現實中,我們的行為達不到那個層次。 因此,對其他人不要談涅槃和來世,要單單成為一名更加快樂的人,我認為學一學佛教科學和佛教哲學就很管用。 正如我以前說過的,快樂的終極淵源是我們的思維,真正的麻煩製造者是我們的情緒。
情緒保健
為了應對我們的麻煩製造者,即這些破壞性情緒,我們需要認識整個情緒系統。 這些日子,我在談“情緒保健”,就像“身體保健”一樣。 作為我們教育的一部分,我們通常接受一些關於如何保護身體健康的課程,與此類似,作為一種學術性的、與健康有關的主題,但與任何宗教無關,我們需要接受一種關於如何維護情緒健康的課程。 當然,我們佛教徒有大量關於這些情緒和心理狀態、如何將我們的情緒轉化到涅槃狀態的知識,但是在這些世俗的領域,這僅僅需要認識如何處理破壞性的情緒如憤怒、憎恨、恐懼等等。
因此,我們的中心,不是僅僅在一些人在角落裡睡覺的時候舉行一些薈供或者祈禱或者唪誦 [ 笑聲 ] ,這對佛教信徒來說當然可以,而且還應該包括有關情緒、有關思維、有關邏輯,或者研究思維的一些課程。 同樣,《阿昆達磨俱舍論》和《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包含了很多有關情緒的信息。 但是我想僅此還不夠。 在《釋量論》(陳那《集量論》的注疏)能夠找到對心理功能的更詳細、更深刻的解釋。 在全部章節,尤其是第三章,法稱解釋了直覺,以及我們的直覺如何運用於物體。 我認為這些純粹屬於一些學科。
最後,我想我們的中心可以作為學習中心,教育中心,而不是宗教中心。 有時候,對那些有需要的佛教信仰者,可以做薈供或者禪修以及類似的東西。 但是,在一般情況下,通過有關佛教科學的信息和思維,從純粹的學術層面出發是非常有用的。 受眾可以分為兩類 – 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但也可以包括佛教徒) – 只是教給有關思維、情緒、或者我稱之為情緒地圖或思維地圖 – 這樣一些知識。
為了處理這些破壞性的情緒,首先我們需要一幅關於情緒和思維的廣闊的信息領域的全景圖。 最近,我覺得現代科學家在這些問題上接受的教育並不好,思維的科學並沒有得到充分發展。 我想在這一點上,古代印度傳統可能很有用。
成為一名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
就我們佛教徒而言,我常說我們需要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 它的內涵是,我們的祈禱和禪修應該根據整個佛教體系的全部知識來修行。 研究和修行禪定固然重要,但是禪修的真正資源是知識,這是完全必要的。 我們各種各樣的中心應該來努力解釋整個佛教體系。
有一次在美國,我在一次會後正吃午餐,一位美國女士告訴我,我提到藏人傳統是那爛陀傳統時,有些噶舉派和薩迦派人士並不完全贊同,當時我既沒有爭辯也沒有作進一步的解釋。 但實際上,薩迦派源自毗魯巴,這是一位那爛陀寺的頂尖學者。 他作為一名佛教學者進行研究和教授時,名字叫乃丹曲迥(藏文: gNas-brtan chos-skyong)或護法(達瑪帕拉。 在圓測做注的《解深密經》中很多地方引述了護法的典籍,後來他改名為毗魯巴。 因此,薩迦傳承源自這裡,毗魯巴自己就是那爛陀的大德。 至於噶舉傳承,它源自瑪爾巴、米拉日巴和岡波巴,而瑪爾巴的主要上師是那洛巴,後者也是一位那爛陀的大德。
不同教派間的宗派性與和諧性
我想,知道這些東西非常重要,否則看起來薩迦派只是自創的,沒有師承關聯。 格魯派或噶當派也同樣如此。 每一派都或多或少獨立存在,但是這樣“我們”和“他們”的區別就來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宗派主義,然後就是壞事要發生,因此,我們必須避免這一點。 我認為藏人的佛法是最全面、最豐富的佛教傳統形式。 這一點毫無疑問。
藏語同樣很重要,因為它是用來敘述那爛陀傳統下細密的思想和哲學的最佳語言,我想你們知道這裡有很多優秀的翻譯者。 你們比我更了解。 在這樣一個時代,所有的藏傳佛教修持者一定要找到和諧之道,因此,緊密聯繫極其重要。 宗派主義其實很愚蠢,表現出對現實完全缺乏認識。 有時候,我認為宗派主義只是因為帽子顏色的不同而產生的。 我們有紅色的帽子、黃色的帽子、黑色的帽子,以及白色的帽子。 迄今為止,還沒有綠色的帽子。 我想我們可以發明一種綠色的帽子來表示生態 [ 笑聲 ] 。 因此,這些都是很愚蠢的,是因為心胸狹隘,全局意識不夠所致。
因此,請當心。 這就是我要告訴你們的。 就是這些。 今天確實一直在下雨,天氣真糟糕。 我想登機以後我們必須得等一個多小時。 但是最終,感謝上帝的恩典,我們到這兒了! [ 笑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