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 洛炯 ,態度訓練)很有幫助,因為它鼓勵我們提升自己。 阿底峽大師很讚賞修心,說道,“遵循修心之道,尊重一切傳統,不持宗派成見,擇取所有優點 — 此為提升自己。”如果我們要想獲得覺悟,就必須要認識修行的這八個要點,否則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偈語 說:
(1) 我願珍愛有限生,視彼超勝無企及,祈願諸種如意寶,成就殊勝之追求
諸種如意寶 只能夠滿足此生的願望,但是 珍愛 有限生( 眾有情 )會帶來今世和來世的饒益。 通過珍愛所有其他有限眾生,我們能夠為自己和別人獲得終極的饒益,即獲得覺悟。
你自己的成就和覺悟基於兩件事 — 有限眾生的善意和和菇如上師的善意。 這二者是平等的。 有一位大師說過,“人們的態度很可憐。他們忽視有限眾生,而對菇如上師關注太多,但是兩者的善意是同樣的。 ”格西京俄瓦說,“作為修法之人,我們需要反常人之道而行,他們珍愛重要的人,忽視不重要的人。因此,我們要比珍視諸佛更珍視有限眾生。
(2)隨處與人交往時,視己最為卑俗者,誠心珍重眾他者,自我內心深深處。
如果我們擁有這種態度,那麼它就會自動防止我們輕視和藐視他人。 通過記念他們的優秀品質,我們能夠生起對遇見的所有人的慈悲態度。 噶當派的大德們真正將這些教義付諸修行:
仲頓巴有一次去一座寺院,那里人們正為他舉行盛大的迎接。 大師在路上碰到一個薈供回來的人,這個人累得鞋子都拖不動。 他沒有認出穿著破舊衣衫的仲頓巴,於是要求給他提鞋。 仲頓巴雙手接過鞋子說,“嗷呀”,然受把鞋子搭在肩上。 仲頓巴到那座寺院受到盛大的列隊歡迎。 要他拿鞋的那個人十分尷尬,就跑掉了。
曾經有一個人總是談論佛法。 有一次仲頓巴路過,這個人喊道,“嗨,你!過來向我頂禮,我給你教法。”仲頓巴頂禮了,聆聽他淺薄的論道。 仲頓巴彬彬有禮地不斷提問,到了後來,仲頓巴談的比他多了。 這個人滿腹疑惑,說,“你可能是仲頓巴吧。”仲頓巴說,“人們就這麼稱呼我。”
我們都擔心別人不了解我們的品質。 我們填造履歷表,在說話之前先展示給別人。 仲頓巴從來沒有誇示過。 他內在富有成就,但外表極其普通。 仲頓巴根據這一格言來修行:“低就乃快樂之城,高位是不快樂之城。”
(3)吾常檢點諸行持,諸名煩惱生起時,我願直面力避之,因它損人不利己。
不管你在做什麼 — 不管你坐著、走著、睡著 — 自我檢點。 不要總是監察別人。 要查看自己。 一個真正的學法之人,他 做的事情是審查自我,而不是別人。 但是,我們卻是別人的職業偵探。 我們總是找別人身上的錯誤。 我們不看自己的謬見。 這就像我們拿手電筒照亮別人,而不是自己。 八世達賴喇嘛說,“我們太多向外看,找別人的過失,而不留意自己的錯誤,所以沒有機會能夠引領別人到高處。”如果鄰居打架,我們只是作壁上觀,然後又告訴給別人,那麼我們對誰也沒有幫助。 現在是把手電筒照給自己,認識自身錯誤的時候了。
有煩惱情緒時,我們需要佛法。 佛法是煩惱情緒的對治。 如果我們有煩惱情緒時不運用佛法,那什麼時候再用呢? 貢唐仁波切說,“你不應該只是在表面上像一個修法人,就像一個人好吃好喝時行為合佛法,環境糟糕時行為比普通人更糟。”
(4)旦見性惡之眾生,屈就不善烈苦中,我願珍重待他們,猶如苦尋如意寶。
能夠幫助別人是一種難得的機遇,因此我們不應該從中抽出身去,而應該視若珍寶。 對於布施的對象和忍耐的對象,應當像對待皈依的對像一樣。
(5)有人嫉恨虧待我,責難侮辱復重重,我願坦受此虧損,供奉大勝卻給他。
忍耐的對像比布施的對象少。 世界上有眾多的乞丐;但是一個人對你做了壞事而成為你忍耐的對象,你首先必須對他做出壞事。 所以,如果有人自願成為一個忍耐的對象,不要失去對他們忍耐以待的機會。寂天建議 [《入菩薩行論》 第六章 ]:
(106)此生施捨眾,傷我者稀有,無人傷害我,我未曾害故。
(107)我因敵人喜,彼如財墜屋,毫不費力得,助我菩薩行。
因此,在受到批評時不要不耐煩。 它有助於我們認識自身的錯誤。 如果我們總是受到讚揚,我們的錯誤就被隱藏了,而後我們就會產生驕傲。 批評會讓你思考所做的錯事,然後你就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
格西朗日塘巴在另一部著作中說,“大乘教義中描述的所有錯誤都是我所具備的,而所有優秀品質都是別人的。”後世的大師們說,這表明他對自他交換修行有充分的理解。
噶當派的大師們說過,諸菩薩把讚美和批評都看作是回音。 如果受到讚美,他們就認 識到別人同樣有可能責備他們,反之亦然。 因此,諸菩薩都非常穩健,過著一種坦蕩的生活 — 如果受到讚美,不會得意洋洋;如果受到責難,不會情緒低落。 這就是為什麼修心被稱為“解脫之城。”
(6)即便我曾幫助他,對彼心怀大希冀,報我不公之傷害,我視其為聖教師。
那些你和藹以待但卻以厭惡回報你的人是因果之師。 我們在過去對他們做了什麼糟糕的事,所以他們的厭惡是我們此前對他們的破壞性行為的結果。 因此我們需要自我承諾,經常認識因與果之間的聯繫。 也要承諾不管別人對我們的行為有什麼樣的反應,都不要沮喪或者憤怒;我們要對他們做出更多好事。 發生任何事情時,都不要以此世來考慮。 檢查我們過去做了什麼從而導致它,而不是我們現在所做的該受此報。 要心存感激,對於我們過去所做的負性事情,這個結果並非更糟。
眾菇如上師說過,我們永遠不應該因為過去所做的破壞性的事情而喪失信心。 同樣,如果有人過去 很糟糕而現在進步了,如果對他們的負面的行為喋喋不休,這表明我們對佛法以及佛法改善我們的力量沒有信心。 因此,不要根據過去,而應根據現在來作出判斷。
同樣,不管你做出什麼好事,不應該懷著期待有良好回報的動機。 把這些人視為我們的菇如上師,在教導我們珍視自我的錯誤,揭露我們對所做的好事沒有得到積極的回應時感受的那種自私的本性。 正如 《利器之輪》 中所言,將這些作為檢查你自己的本性,以及培養用一種無私的方式繼續修行的勇氣之教導。
噶當派的大德們說,人們有多種方法可以成為你們的菇如上師。 他們無需說任何事,或者是寺院裡穿著僧袍的和尚,如此等等。 即便是疾病和不利的環境也是菇如上師,這些教導我們,如果不想受苦,就需要做出建設性的行為。
(7)如實真實供眾母,一切利樂帶給彼,母之煩惱與痛苦,我願悄然來承受。
這是指偉大的 施受( tonglen )和自他相換菩薩行。 不管我們做什麼修行,它不應該是為了表面的緣故。 我們需要真誠為之,懷著由衷的慈悲動機。 例如,不要為了別人會認為你心腸慈悲才給乞丐施捨食物。
到目前為止,本經典從世俗的菩提心的角度論述修心。 下一首偈語從最深刻的菩提心的角度談談修心。 首先有世俗的菩提心,然後是最深刻的菩提心,這是針對我們這樣才智愚鈍的人。 對那才思些敏銳的人可以首先教最深刻的菩提心。
(8)心識不受名垢染,由此關切八逝法,自知一切為幻影,破枷無執得自由。
前面偈語中的修行,永遠不應該通過一種外在的方式、混雜著對此世八世間法的關切而予以實踐。 這被描述為一種不成熟的象徵或者是一種孩童的行為。
龍樹菩薩的 《親友書函》 列出了生活中的八世間法 — 得或失,事物發展的利或衰,讚美或批評,聽到美好的或糟糕的消息。 生活中的八世間法可能難以認清。 它們分為三層 — 黑、白、黑白混雜。 [ 當這些情感生起,是因為執著於此生的快樂、並有著自我珍愛的態度和緊抓一個真實存在的 我 時,它是黑灰色的。 當它們生起時並沒有這種執著,但仍然有著後兩種動機,它是黑白混雜的。 當這些情感生起,既沒有對此生快樂的執著,也沒有珍愛自我,而只是因為緊抓一個真實存在的 我 時,它是白色的。 ]
不管我們是這八世間法的施動者還是還是接受者,我們通常都反應過份,從而失去了平衡,變得興奮、沮喪、或者不舒服。 放棄此生的八世間法意味著放棄這八種事物,而不是放棄我們的父母、妻子、孩子、家、等等。 這不是要努力逃避我們的日常生活及其責任。 在竹巴噶舉傳統的六味平等中有著調整和平衡這些相反感情的教義。
有一次,米拉日巴正在洞穴裡修行,他看到洞中有滴漏,於是想堵住漏洞讓洞穴變得好看。 這時他認識到,對八世間法的關切伴隨他進入了洞穴。
一個孩子病了,他媽媽向占星家討教該怎麼辦。 挽救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孩子帶到一個喇嘛跟前,讓他宣布孩子是他自己的。 正在這個喇嘛向數以千計的弟子講法的時候,這個母親把孩子交給格西朗日塘巴,說道,“給,這是你的孩子。”格西愉快地接受了,並且說,“生生世世,你是我的孩子。”一半弟子對他失去信仰,以為他就是孩子的生身父親。 另一半留了下來。 講法結束時,這位婦女做了供奉並做出道歉,格西把孩子送回她跟前。 他擁有了完全的平等。 留下來的那一半弟子的信仰也是這樣 — 擁有了完全的平等。 但是我們可能無法承受這種事;我們可能大動干戈,盡量證明自身的清白。 但是對格西朗日塘巴來說,這並沒有什麼不同。 如果我們保持內在的純淨,我們無需刻意要給人外在上留下我們純潔的印象 — 例如像用一種虛假的方式做作神聖,或者努力要從這個世界上掩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