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洛炯,态度训练)很有帮助,因为它鼓励我们提升自己。阿底峡大师很赞赏修心,说道,“遵循修心之道,尊重一切传统,不持宗派成见,择取所有优点 – 此为提升自己。”如果我们要想获得觉悟,就必须要认识修行的这八个要点,否则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偈语说:
(1)我愿珍爱有限生,视彼超胜无企及,祈愿诸种如意宝,成就殊胜之追求。
诸种如意宝只能够满足此生的愿望,但是珍爱有限生(众有情)会带来今世和来世的饶益。通过珍爱所有其他有限众生,我们能够为自己和别人获得终极的饶益,即获得觉悟。
你自己的成就和觉悟基于两件事 – 有限众生的善意和和菇如上师的善意。这二者是平等的。有一位大师说过,“人们的态度很可怜。他们忽视有限众生,而对菇如上师关注太多,但是两者的善意是同样的。”格西京俄瓦说,“作为修法之人,我们需要反常人之道而行,他们珍爱重要的人,忽视不重要的人。因此,我们要比珍视诸佛更珍视有限众生。”
(2)随处与人交往时,视己最为卑俗者,诚心珍重众他者,自我内心深深处。
如果我们拥有这种态度,那么它就会自动防止我们轻视和藐视他人。通过记念他们的优秀品质,我们能够生起对遇见的所有人的慈悲态度。噶当派的大德们真正将这些教义付诸修行:
仲顿巴有一次去一座寺院,那里人们正为他举行盛大的迎接。大师在路上碰到一个荟供回来的人,这个人累得鞋子都拖不动。他没有认出穿着破旧衣衫的仲顿巴,于是要求给他提鞋。仲顿巴双手接过鞋子说,“嗷呀”,然受把鞋子搭在肩上。仲顿巴到那座寺院受到盛大的列队欢迎。要他拿鞋的那个人十分尴尬,就跑掉了。
曾经有一个人总是谈论佛法。有一次仲顿巴路过,这个人喊道,“嗨,你!过来向我顶礼,我给你教法。”仲顿巴顶礼了,聆听他浅薄的论道。仲顿巴彬彬有礼地不断提问,到了后来,仲顿巴谈的比他多了。这个人满腹疑惑,说,“你可能是仲顿巴吧。”仲顿巴说,“人们就这么称呼我。”
我们都担心别人不了解我们的品质。我们填造履历表,在说话之前先展示给别人。仲顿巴从来没有夸示过。他内在富有成就,但外表极其普通。仲顿巴根据这一格言来修行:“低就乃快乐之城,高位是不快乐之城。”
(3)吾常检点诸行持,诸名烦恼生起时,我愿直面力避之,因它损人不利己。
不管你在做什么 – 不管你坐着、走着、睡着 – 自我检点。不要总是监察别人。要查看自己。一个真正的学法之人,他做的事情是审查自我,而不是别人。但是,我们却是别人的职业侦探。我们总是找别人身上的错误。我们不看自己的谬见。这就像我们拿手电筒照亮别人,而不是自己。八世达赖喇嘛说,“我们太多向外看,找别人的过失,而不留意自己的错误,所以没有机会能够引领别人到高处。”如果邻居打架,我们只是作壁上观,然后又告诉给别人,那么我们对谁也没有帮助。现在是把手电筒照给自己,认识自身错误的时候了。
有烦恼情绪时,我们需要佛法。佛法是烦恼情绪的对治。如果我们有烦恼情绪时不运用佛法,那什么时候再用呢?贡唐仁波切说,“你不应该只是在表面上像一个修法人,就像一个人好吃好喝时行为合佛法,环境糟糕时行为比普通人更糟。”
(4)旦见性恶之众生,屈就不善烈苦中,我愿珍重待他们,犹如苦寻如意宝。
能够帮助别人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因此我们不应该从中抽出身去,而应该视若珍宝。对于布施的对象和忍耐的对象,应当像对待皈依的对象一样。
(5) 有人嫉恨亏待我,责难侮辱复重重,我愿坦受此亏损,供奉大胜却给他。
忍耐的对象比布施的对象少。世界上有众多的乞丐;但是一个人对你做了坏事而成为你忍耐的对象,你首先必须对他做出坏事。所以,如果有人自愿成为一个忍耐的对象,不要失去对他们忍耐以待的机会。寂天建议[《入菩萨行论》第六章]:
(106)此生施舍众,伤我者稀有,无人伤害我,我未曾害故。
(107)我因敌人喜,彼如财坠屋,毫不费力得,助我菩萨行。
因此,在受到批评时不要不耐烦。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错误。如果我们总是受到赞扬,我们的错误就被隐藏了,而后我们就会产生骄傲。批评会让你思考所做的错事,然后你就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
格西朗日塘巴在另一部著作中说,“大乘教义中描述的所有错误都是我所具备的,而所有优秀品质都是别人的。”后世的大师们说,这表明他对自他交换修行有充分的理解。
噶当派的大师们说过,诸菩萨把赞美和批评都看作是回音。如果受到赞美,他们就认识到别人同样有可能责备他们,反之亦然。因此,诸菩萨都非常稳健,过着一种坦荡的生活 – 如果受到赞美,不会得意洋洋;如果受到责难,不会情绪低落。这就是为什么修心被称为“解脱之城。”
(6)即便我曾帮助他,对彼心怀大希冀,报我不公之伤害,我视其为圣教师。
那些你和蔼以待但却以厌恶回报你的人是因果之师。我们在过去对他们做了什么糟糕的事,所以他们的厌恶是我们此前对他们的破坏性行为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自我承诺,经常认识因与果之间的联系。也要承诺不管别人对我们的行为有什么样的反应,都不要沮丧或者愤怒;我们要对他们做出更多好事。发生任何事情时,都不要以此世来考虑。检查我们过去做了什么从而导致它,而不是我们现在所做的该受此报。要心存感激,对于我们过去所做的负性事情,这个结果并非更糟。
众菇如上师说过,我们永远不应该因为过去所做的破坏性的事情而丧失信心。同样,如果有人过去很糟糕而现在进步了,如果对他们的负面的行为喋喋不休,这表明我们对佛法以及佛法改善我们的力量没有信心。因此,不要根据过去,而应根据现在来作出判断。
同样,不管你做出什么好事,不应该怀着期待有良好回报的动机。把这些人视为我们的菇如上师,在教导我们珍视自我的错误,揭露我们对所做的好事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时感受的那种自私的本性。正如《利器之轮》中所言,将这些作为检查你自己的本性,以及培养用一种无私的方式继续修行的勇气之教导。
噶当派的大德们说,人们有多种方法可以成为你们的菇如上师。他们无需说任何事,或者是寺院里穿着僧袍的和尚,如此等等。即便是疾病和不利的环境也是菇如上师,这些教导我们,如果不想受苦,就需要做出建设性的行为。
(7)如实真实供众母,一切利乐带给彼,母之烦恼与痛苦,我愿悄然来承受。
这是指伟大的施受(tonglen)和自他相换菩萨行。不管我们做什么修行,它不应该是为了表面的缘故。我们需要真诚为之,怀着由衷的慈悲动机。例如,不要为了别人会认为你心肠慈悲才给乞丐施舍食物。
到目前为止,本经典从世俗的菩提心的角度论述修心。下一首偈语从最深刻的菩提心的角度谈谈修心。首先有世俗的菩提心,然后是最深刻的菩提心,这是针对我们这样才智愚钝的人。对那才思些敏锐的人可以首先教最深刻的菩提心。
(8)心识不受名垢染,由此关切八逝法,自知一切为幻影,破枷无执得自由。
前面偈语中的修行,永远不应该通过一种外在的方式、混杂着对此世八世间法的关切而予以实践。这被描述为一种不成熟的象征或者是一种孩童的行为。
龙树菩萨的《亲友书函》列出了生活中的八世间法 – 得或失,事物发展的利或衰,赞美或批评,听到美好的或糟糕的消息。生活中的八世间法可能难以认清。它们分为三层 – 黑、白、黑白混杂。[当这些情感生起,是因为执着于此生的快乐、并有着自我珍爱的态度和紧抓一个真实存在的我时,它是黑灰色的。当它们生起时并没有这种执着,但仍然有着后两种动机,它是黑白混杂的。当这些情感生起,既没有对此生快乐的执着,也没有珍爱自我,而只是因为紧抓一个真实存在的我时,它是白色的。]
不管我们是这八世间法的施动者还是还是接受者,我们通常都反应过份,从而失去了平衡,变得兴奋、沮丧、或者不舒服。放弃此生的八世间法意味着放弃这八种事物,而不是放弃我们的父母、妻子、孩子、家、等等。这不是要努力逃避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其责任。在竹巴噶举传统的六味平等中有着调整和平衡这些相反感情的教义。
有一次,米拉日巴正在洞穴里修行,他看到洞中有滴漏,于是想堵住漏洞让洞穴变得好看。这时他认识到,对八世间法的关切伴随他进入了洞穴。
一个孩子病了,他妈妈向占星家讨教该怎么办。挽救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孩子带到一个喇嘛跟前,让他宣布孩子是他自己的。正在这个喇嘛向数以千计的弟子讲法的时候,这个母亲把孩子交给格西朗日塘巴,说道,“给,这是你的孩子。”格西愉快地接受了,并且说,“生生世世,你是我的孩子。”一半弟子对他失去信仰,以为他就是孩子的生身父亲。另一半留了下来。讲法结束时,这位妇女做了供奉并做出道歉,格西把孩子送回她跟前。他拥有了完全的平等。留下来的那一半弟子的信仰也是这样 – 拥有了完全的平等。但是我们可能无法承受这种事;我们可能大动干戈,尽量证明自身的清白。但是对格西朗日塘巴来说,这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保持内在的纯净,我们无需刻意要给人外在上留下我们纯洁的印象 – 例如像用一种虚假的方式做作神圣,或者努力要从这个世界上掩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