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度:尸羅波羅蜜多

紀律。這個詞也許與一些人在學校被留校察看或者一些嚴格的飲食的形象有關。在佛教裡,持戒度使我們能夠意識到我們的行為對我們自己和他人的影響。遵循持戒度與其說是限制自己,不如說是給我們自由去給我們自己和我們周圍的人帶來最大的利益。

簡介

六度的第二個是持戒度(自我規範)。這不是那種學習樂器或者運動需要學會的自律。而是與我們自己的倫理行為有關的。這也與監督他人,訓練你的狗或者在部隊中控制人們無關。我們只討論我們自己的紀律,我們有三種這樣的紀律。

避免破壞性的行為

第一種持戒度是避免破壞性的行為,這涉及到我們如何行動,說話和思考。這意味著一般來說,我們避免十種破壞性的行為,比如殺生,偷竊,說謊等等,如果我們立誓去避免這些妨礙我們精神發展的行為,那麼我們就要守住這些誓言。

當我們談到避免某些破壞性的行為,其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自然破壞性的行為,比如殺戮和偷竊,這是容易理解的。有一些行為,可能對自己沒有破壞性,但是佛說對於特定的人或者在特定時間最好避免。比如,僧尼需避免晚上吃東西,但是並不需要所有人都這樣。這個規定是基於一個事實:那就是如果我們想晚上澄明我們的頭腦,以至於早上可以禪修,那麼,晚上最好不要吃東西。另一個例子是,作為僧侶或者尼姑,建議不要留長髮,因為這樣做可能會增加對自己的美貌的依戀,而且每天早上梳洗頭髮也是浪費時間的一件事情!很顯然,這個建議並不是給每一個人的,僅是給僧尼們的。

從事建設性的活動

第二種持戒度是去參與積極的、建設性的行動,這些行為建立起我們證覺所需要的積極力量。這意味著,規範自己去參加教學和研究,佛法的思惟與禪修,完成我們的四加行(高級密續修行的初步修行),比如五體投地,供養,等等。

同樣地,相比起實際行為,持戒度更加是一種心態。是來自於我們腦子裡的紀律,而這些紀律塑造了我們的行為方式—確保我們從事積極正面的事情,避免破壞性和不恰當的行為。沒有這些紀律,我們完全失去控制,容易受到干擾情緒所影響。

致力於利益其他人

第三種持戒度是為其他人的實際利益而去幫助他們。這裡,我們明辨幫助他人的利益和避免因我們不想或不特別喜歡對方而不去幫助。

幫助他人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總體來說,我們規範自己參與所謂的“在我們積極影響下四種聚集其他人的方式。” (四攝法) 我們採取多種的行為方式,使其他人更加容易接受我們,如此以至於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教導更深刻的東西。

這四種方式是:

  1. 慷慨
  2. 以愉悅的方式說話
  3. 幫助其他人實現他們的目標
  4. 對這些目標有持續性

關於六度的教學中有講到特定11種人,我們尤其需要更加努力的為之去嘗試、去幫助和使之受益。當我們遇到這些人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僅僅只是認為這是一個清單, 而應該是把它當作一個很具體的指示、給這些人實際的幫助,而不是忽略他們。

  1. 那些正在痛苦的人,
  2. 那些正迷惑於如何去幫助自己的人,
  3. 那些幫助過我們的的人,
  4. 那些充滿了恐懼的人,
  5. 那些被心理悲傷占領的人,
  6. 那些貧困潦倒的人,
  7. 那些對我們執著的人,
  8. 那些我們能夠按照他們意願而幫助的人,
  9. 那些過著正直生活的人,
  10. 那些過著破壞性的生活的人,
  11. 那些需要我們使用我們所可能擁有的非凡能力(神通)的人。

寂天談論持戒度

寂天在他的入菩薩行論裡有兩個章節討論持戒度。第一章節,稱之為“關心的態度”,是持戒度的基本,這裡我們關心我們行為所造成的影響,關心能否不受煩惱情緒所影響。我們很認真的對待其他人的感覺,假如我們的行為具有破壞性,那麼我們會傷害到他們。我們在乎我們的行為,因為它在將來會對我們自己造成後果。所有這些形成了持戒度的基本。如果我們真的不在乎傷害別人或者不在乎我們自己的將來,那麼,我們沒有必要以道德的方式行事。

在很多語言裡,關心的態度是翻譯起來一個十分困難的術語。它包括在乎並因此更加小心行事,但是它也所指它所衍生的:嚴肅的看待我們的行為對自己和他人所造成的影響。

第二個寂天致力於該主題的章節是講正念和警覺性,正念是使心續保持在紀律中,不屈服於煩惱。它是把心跟戒律結合的粘合劑,就像當我們正在節食的時候,路過一個蛋糕房,看到一個我們最鍾愛的蛋糕,但我們卻設法控制住了。我們不放棄我們的節食計畫:“我不會在我的貪婪和執著影響下而去買那個蛋糕的。” 警覺性讓我們開始留心。當我們對節食計畫動搖了,說,“好吧,也許只是一個小小的蛋糕而已!”我們的警覺性響起了一個內部警報, 我們克制並且返回我們的自控。我們需要警覺這些東西。正念和警覺性是持戒度的支撐。它們使我們能夠恪守紀律的工具,而這是我們以後可以利用來培養禪定的。

最後,寂天指出三個可以幫助我們發展和保持正念的因素:

  • 和精神老師伴在一起。如果不能,我們可以想像我們在他們面前。如果我們在他們面前,為了對他們的尊重,很簡單地就不會愚蠢地或者破壞性地行事。這樣想是很好的,“如果我在老師面前,也會這樣做事情或者這樣說話嗎?”如果我們不會,那麼寂天建議我們“不動像木頭一樣,”就是不要去做。它有助於我們保持正念—很顯然,如果我們和我們的老師共進晚餐,我們不會把我們的臉埋在蛋糕裡或者朝別人大吼大叫。
  • 遵循我們老師的建議與指導。試著記住老師們所說的,幫助我們始終保持正念。
  • 害怕失念而導致的後果。並不是因為我們害怕,而是我們基於自尊和自我價值感而不想去體驗失念所帶來的影響。我們對我們自己有充分的正面想法,所以不想僅僅由於受憤怒、貪婪等等的影響而走下坡路。

綜上所述,我們需要對我們的精神老師產生一種敬畏感。“敬畏”是一個難以理解的詞彙。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都害怕我們的精神老師—好像他們會罵我似的。敬畏是指我們十分尊重我們的精神老師和佛教,因此,如果我們的消極行為將會映射到他們,我們會而感到很糟糕。我很懼怕如果因為我們,別人會這樣“哦,這個老師的學生的行為就是這樣的?”或者“你是佛教徒嗎?!但你總是喝醉,打架,生氣。”由於敬畏和尊重,我們保持我們的正念,遵循倫理規範。

總結

我們都體驗過一個事實,那就是:紀律是使我們生活進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無論是學習字母表,為考試而學習或者試圖減肥—沒有自我規範,是很難達成任何事的。

這跟佛教實踐是完全一樣的,佛教實踐也需要遵守行為紀律,才能在道途上取得進步。若我們在乎我們自己和他人,那麼持戒度不是一個不相干的概念,而是很自然的、常識性的東西。在精心培養建設性的行為裡,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不去傷害其他人,我們創建一些基礎和起因,使我們的今天與明天更加快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