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六度的第二个是持戒度(自我规范)。这不是那种学习乐器或者运动需要学会的自律。而是与我们自己的伦理行为有关的。这也与监督他人,训练你的狗或者在部队中控制人们无关。我们只讨论我们自己的纪律,我们有三种这样的纪律。
避免破坏性的行为
第一种持戒度是避免破坏性的行为,这涉及到我们如何行动,说话和思考。这意味着一般来说,我们避免十种破坏性的行为,比如杀生,偷窃,说谎等等,如果我们立誓去避免这些妨碍我们精神发展的行为,那么我们就要守住这些誓言。
当我们谈到避免某些破坏性的行为,其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自然破坏性的行为,比如杀戮和偷窃,这是容易理解的。有一些行为,可能对自己没有破坏性,但是佛说对于特定的人或者在特定时间最好避免。比如,僧尼需避免晚上吃东西,但是并不需要所有人都这样。这个规定是基于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我们想晚上澄明我们的头脑,以至于早上可以禅修,那么,晚上最好不要吃东西。另一个例子是,作为僧侣或者尼姑,建议不要留长发,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增加对自己的美貌的依恋,而且每天早上梳洗头发也是浪费时间的一件事情!很显然,这个建议并不是给每一个人的,仅是给僧尼们的。
从事建设性的活动
第二种持戒度是去参与积极的、建设性的行动,这些行为建立起我们证觉所需要的积极力量。这意味着,规范自己去参加教学和研究,佛法的思惟与禅修,完成我们的四加行(高级密续修行的初步修行),比如五体投地,供养,等等。
同样地,相比起实际行为,持戒度更加是一种心态。是来自于我们脑子里的纪律,而这些纪律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确保我们从事积极正面的事情,避免破坏性和不恰当的行为。没有这些纪律,我们完全失去控制,容易受到干扰情绪所影响。
致力于利益其他人
第三种持戒度是为其他人的实际利益而去帮助他们。这里,我们明辨帮助他人的利益和避免因我们不想或不特别喜欢对方而不去帮助。
帮助他人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总体来说,我们规范自己参与所谓的“在我们积极影响下四种聚集其他人的方式。” (四摄法) 我们采取多种的行为方式,使其他人更加容易接受我们,如此以至于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教导更深刻的东西。
这四种方式是:
- 慷慨
- 以愉悦的方式说话
- 帮助其他人实现他们的目标
- 对这些目标有持续性
关于六度的教学中有讲到特定11种人,我们尤其需要更加努力的为之去尝试、去帮助和使之受益。当我们遇到这些人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仅仅只是认为这是一个清单, 而应该是把它当作一个很具体的指示、给这些人实际的帮助,而不是忽略他们。
- 那些正在痛苦的人,
- 那些正迷惑于如何去帮助自己的人,
- 那些帮助过我们的的人,
- 那些充满了恐惧的人,
- 那些被心理悲伤占领的人,
- 那些贫困潦倒的人,
- 那些对我们执着的人,
- 那些我们能够按照他们意愿而帮助的人,
- 那些过着正直生活的人,
- 那些过着破坏性的生活的人,
- 那些需要我们使用我们所可能拥有的非凡能力(神通)的人。
寂天谈论持戒度
寂天在他的入菩萨行论里有两个章节讨论持戒度。第一章节,称之为“关心的态度”,是持戒度的基本,这里我们关心我们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关心能否不受烦恼情绪所影响。我们很认真的对待其他人的感觉,假如我们的行为具有破坏性,那么我们会伤害到他们。我们在乎我们的行为,因为它在将来会对我们自己造成后果。所有这些形成了持戒度的基本。如果我们真的不在乎伤害别人或者不在乎我们自己的将来,那么,我们没有必要以道德的方式行事。
在很多语言里,关心的态度是翻译起来一个十分困难的术语。它包括在乎并因此更加小心行事,但是它也所指它所衍生的:严肃的看待我们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所造成的影响。
第二个寂天致力于该主题的章节是讲正念和警觉性,正念是使心续保持在纪律中,不屈服于烦恼。它是把心跟戒律结合的粘合剂,就像当我们正在节食的时候,路过一个蛋糕房,看到一个我们最钟爱的蛋糕,但我们却设法控制住了。我们不放弃我们的节食计划:“我不会在我的贪婪和执着影响下而去买那个蛋糕的。” 警觉性让我们开始留心。当我们对节食计划动摇了,说,“好吧,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蛋糕而已!”我们的警觉性响起了一个内部警报, 我们克制并且返回我们的自控。我们需要警觉这些东西。正念和警觉性是持戒度的支撑。它们使我们能够恪守纪律的工具,而这是我们以后可以利用来培养禅定的。
最后,寂天指出三个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和保持正念的因素:
- 和精神老师相伴在一起。如果不能,我们可以想象我们在他们面前。如果我们在他们面前,为了对他们的尊重,很简单地就不会愚蠢地或者破坏性地行事。这样想是很好的,“如果我在老师面前,也会这样做事情或者这样说话吗?”如果我们不会,那么寂天建议我们“不动像木头一样,”就是不要去做。它有助于我们保持正念—很显然,如果我们和我们的老师共进晚餐,我们不会把我们的脸埋在蛋糕里或者朝别人大吼大叫。
- 遵循我们老师的建议与指导。试着记住老师们所说的,帮助我们始终保持正念。
- 害怕失念而导致的后果。并不是因为我们害怕,而是我们基于自尊和自我价值感而不想去体验失念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对我们自己有充分的正面想法,所以不想仅仅由于受愤怒、贪婪等等的影响而走下坡路,。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对我们的精神老师产生一种敬畏感。“敬畏”是一个难以理解的词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都害怕我们的精神老师—好像他们会骂我似的。敬畏是指我们十分尊重我们的精神老师和佛教,因此,如果我们的消极行为将会映射到他们,我们会而感到很糟糕。我很惧怕如果因为我们,别人会这样“哦,这个老师的学生的行为就是这样的?”或者“你是佛教徒吗?!但你总是喝醉,打架,生气。”由于敬畏和尊重,我们保持我们的正念,遵循伦理规范。
总结
我们都体验过一个事实,那就是:纪律是使我们生活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无论是学习字母表,为考试而学习或者试图减肥—没有自我规范,是很难达成任何事的。
这跟佛教实践是完全一样的,佛教实践也需要遵守行为纪律,才能在道途上取得进步。若我们在乎我们自己和他人,那么持戒度不是一个不相干的概念,而是很自然的、常识性的东西。在精心培养建设性的行为里,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不去伤害其他人,我们创建一些基础和起因,使我们的今天与明天更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