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摄略经》警告了未来的一场侵略。侵略由非印度人发起,他们追随一先知传承体系: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摩尼(源自伊朗的摩尼教创立者)、穆罕默德和马赫迪(伊斯兰教的救世主)。为 了应对这一威胁,香巴拉国王联合印度教徒和佛教徒,进行时轮金刚加持,形成单一的种姓。形成一团结的社会后,香巴拉子民就可以在未来追随佛教的救世王击败入侵势力、建立新的黄金统治。
本文分析:
- 识别非印度人入侵者,
- 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中的救世主(弥赛亚)预言及其天启战争,
- 描述非印度人入侵者先知的文化背景,
- 佛教徒回应侵略威胁的历史背景,
- 侵略及战争所呈现的佛教密修
要点
时轮金刚教义的主旨之一是物理世界、人体和佛教密修之间的对应。 据此, 时轮金刚法所警告的入侵者、 香巴拉将要击败的势力在历史、生理及禅修层面上各有深意。 在此,我们将只关注三者中的一、三 两层意义。
从外层(历史)意义上说,操非印度语的入侵者指10世纪晚期伊斯兰教中宣扬救世主的教派 – 具体而言即以斯玛利什叶派。该派宣称救世主马赫迪将成为他们的精神和政治领袖。救世主马赫迪将联合、并 统治伊斯兰教世界、恢复伊斯兰教的纯洁、在达加勒(伊斯兰教中的反基督)莅临之前使全世界皈依伊斯兰教、接着是基督(伊斯兰教中的先知)复临、天启战争和世界末日。
10世纪晚期,巴格达的逊尼派阿拔斯帝国统治者及其仆从国担心有类似野心的其他伊斯兰教帝国的侵略。具体而言,他们担心来自劲敌埃及以斯玛伊法蒂玛帝国及其仆从木尔坦(巴基斯坦信德北部地区)的入侵。由 于广泛流布此世界将在穆罕默德之后的500年 – 12世纪初将终结这一信条,这种担心成为那一时代的主导情绪。
因此,时轮金刚文本对非印度人入侵者的描绘极有可能出自10世纪晚期阿富汗东部和乌金(巴基斯坦西北部斯瓦特谷地)佛教徒的经历之谈。这些佛教徒居于木尔坦和巴格达之间的印度沙希治下,可 能同样感受到了和他们比邻而居的穆斯林的担忧。976年阿拔斯帝国的逊尼派伽色尼盟军统治阿富汗东部更加剧了这一担忧。
尽管对入侵者信仰的描述指向当时木尔坦的以斯玛伊派,但将摩尼纳入非印度人入侵者之先知表明这是一以斯玛伊什叶派和摩尼什叶派之融合。后 者是8世纪晚期在逊尼派阿拔斯帝国首都巴格达效力的阿富汗和印度佛教徒译师可能遭际的一伊斯兰教异端。
根据时轮金刚诗文,侵略者将来自阿修罗种姓。意思是他们将是好妒的天神的追随者。他们将威胁、对抗香巴拉婆罗门的神众。征服德里周围印度的领土后,这一非印度人的群体将成为香巴拉的侵略者。时 轮金刚预言的这点或许表明后来记录文本之层次,在此当中将1015年或1021年伽色尼人侵略克什米尔未果之经历掺杂入初期版本。
尽管乌金是佛教密宗的重要中心之一,克什米尔却是佛教和印度教裟埃维特密宗之发源地。这两种密宗形式相互竞争。因此,为了使印度教受众对入侵的威胁有更为明快的了解,时 轮金刚法运用了印度教对物质世界的分析:物质世界由三个根本成分或曰特征构成 – 纯质(脑力)、激质(激动之极点)、以及翳质(暗牛)。
翳质(暗牛)在印度教数论派中是三个根本成分或曰特征之一。其余两个根本成分是激质(激动之极点)和纯质(脑力)。为了使印度教婆罗门更加便于理解和接受,时轮金刚时常运用数论派的术语,如翳质、激 质和纯质。时轮金刚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这种三重图式,但意义也随之而异。编著《吠陀》的圣贤具有纯质的组成特点,而毗湿奴的阿梵达(化身)具有激质特征。非印度人入侵者先知主要有翳质的组成特点,这 意思是他们将对印度文化具有破坏性。
要应对这一威胁,需要香巴拉的不同种姓停止规避互相间的社会交往。他们需要通过时轮金刚曼荼罗结成一个种姓,形成和谐的统一战线。只有当所有社会成员通力合作,泛 印度人的弥赛亚救度王才能阻止非印度人的弥赛亚马赫迪之威胁。
这并非号召民众皈依佛教。在时轮金刚号召团结的过程中,佛教只是以其人之道回应业已确立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将其他宗教追随者囊括于自己保护下之政策。印度教早已宣称佛陀是毗湿奴的第九位阿梵达,从 而将所有佛教徒出落成出色的印度教徒。时轮金刚同样也将前面的八位阿梵达视作佛陀的化身,从而将所有印度教徒出落成出色的佛教徒。
印度教和佛教都接受救度王就是预言中打败非印度人入侵者的弥赛亚救世主,并会引领他们进入一新的黄金时期。因此,香巴拉的佛教徒国王认为,印度教徒也可以加入到佛教徒中。因为印度教徒接受他的后继者、二 十五世之后作为印度教徒自己经典中的预言毗湿奴的第十位、也是最后一位阿梵达的救度王将出生在香巴拉。
正统的穆斯林也担心“欺骗者弥赛亚”之军队的入侵,他们宣称将出现真正的弥赛亚马赫迪,也可能欢迎和佛教徒、印度教徒的同盟联合战线。当时的伊斯兰教法将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接受为“有经人”,这 样在其法律体系下就涵盖了和他们一道生活的这两个宗教之追随者。同样,佛教也可以在穆斯林的团结梦想中涵盖后者,因为他们的教义含有两大宗教共有的主题。
在佛教密修的别类层面,入侵者象征无明、惑、不善性以及出自这些的不正业力。要将不同的种姓合和成一个种姓象征身上所有互不相容、却支持法我造现的气心需要消解在明光之心。香 巴拉的军队象征明光之心实现对空性理解之极乐,其因之拥有克服给众生带来痛苦之无明的力量。
结论
在时轮金刚典籍中,佛教被描述成不是反穆斯林、反基督徒、反犹太人抑或是反印度教徒的。它只是对那个时代的反应 – 对入侵的普遍担心、天启战争、世界末日 – 对救世主降临的普遍关注。面对威胁,时 轮金刚给出了它自己关于预言的版本,并举荐了一个已经为印度教和统治的阿拔斯穆斯林所沿袭的政策。这个政策就是表明佛教也开放了宗教教条之门,以在它的界内涵纳其它宗教。一 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应付外来侵略需要立足的重要基础是人间的宗教和谐。把其它宗教的信仰者集聚在时轮金刚曼荼罗就是这种合作之举措。
时轮金刚对非印度人入侵者先知和对未来战争及其追随者的描述必须在这个历史文化语境中予以理解。尽管有举荐的政策,当时的佛教领袖或大师都未发起一场现实的运动,把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纳入它的信众中来。也 没人意欲因此目的而实施时轮金刚加持。不过,一部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群体厌恶时轮金刚结成一体的号召,并且将香巴拉未来的佛教国王认作是他们自己经典中预言的伪救世主。
当几个宗教共同持有一种真救世主将在一场天启战争中击败伪救世主的信仰,这些宗教的信仰者相互又很邻近时,可能会有两种结果:其中的几个宗教可能努力团结起来,宣 称他们共同拥有一个真救世主以反对一个共同的伪救世主。反之,他们可能视别的宗教的真救世主为他们所预言的伪救世主。历史表明,这两种策略都会导致不信任和纷争。
简言之,历史上时轮金刚教义的首要目的是以时轮金刚禅修高级阶段相对等的方式描述未来事件。它既没有反映、也没有影响佛教徒对当今世界现状的观照。 《摄略经》明确表述道,“ 和非印度人入侵者领导人的战斗实发生于有形众生之体内。从另一方面说,外层(战斗层面)实际上是一虚幻形式。(因此),就和麦加之非印度人入侵者的战争而言,它不是一场(实际)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