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谛到四圣谛

朝着精神目标努力

有两种方式我们可以朝着精神目标努力:

  • 信念的基础上─我们相信是有可能达成目标。在这种信念的基础上你会朝此前进,在你的训练中逐渐有所进展,最终打从心底相信这是有可能达成的目标。举例来说,如果你的目标是要永远克服与排除痛苦,那么你就要相信这是可行的,并朝此方向努力,一旦你的痛苦减少,便会确信要达成你的目标是可能实现的。作为进展的一部份,你加紧研习与禅修,由此在逻辑上你也会确信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 信服的基础上─你则是通过推理与逻辑确信此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然后你再朝之予以努力。

如果我们想要将此置于古典佛教模式当中的话,那么通常是根据两类发展菩提心的方式来讨论上述两种方法。

首先,我们发展出相对菩提心,旨在为了我们个人未来的证悟,虽然现在尚未发生但总会达成。我们想要藉此利益众生,因为我们理解到我们如果要帮助一切众生的唯一方式,便是获得证悟境界,从中我们已全然了解因果关系,并利用最有效的方式来帮助他人。此外,我们相信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然后随着我们不断地进步,我们得以发展出究竟菩提心,其是指对于(空)无的理解─也就是事物不会以不可能的方式存在之事实。我们了解现实,并明白心识特色,即其能够不加以投射幻想,而只是感知现实自身。透过了解这一点,我们在逻辑上便能确信此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然后我们的信念便会转成信服。

另一种方法则是先发展出对于现实的认识,在此情况下,我们认为证悟是可能的─也就是以究竟菩提心为首要。从这个基础上,我们确信我们能够获致证悟,然后因为这份信服,我们得以努力达标。第二种方法可在龙树菩萨的著作中找到,他是一位优秀的印度大师,该书名称为《释菩提心论》(梵:Bodhichittavivarana)。

这种方法曾在上述讨论中的偈颂里出现,即从二谛衍生四圣谛,然后再从四圣谛引出─三宝。本次演说的目的是要帮助我们认识到解脱和证悟是可能的,因为它们都是立基于现实当中。

  • 解脱」是指永远不受无法控制反覆转生的状态:全然脱离轮回,因此我们得以永远免受痛苦。那些获致解脱者称作「罗汉」,意为解脱之人。
  • 证悟」是指永远不受所有迷惑的状态,这些迷惑限制你去理解帮助一切有限众生同样获致解脱和证悟的最有效方法。此类证悟者即被称为「」。

一旦我们确信这不仅是有可能的,我们便都能─不只是释迦牟尼佛─得以获致解脱和证悟,其给予我们在精神修持上很大的力量与安稳。尽管如此,这还是相当不容易理解的,但是,从来没人说过此为轻而易举之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