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圣谛到三宝

回顾

我们持续讨论由达赖喇嘛尊者著作的一段特别偈颂,它解释了我们如何从理解二谛到认识四圣谛的过程,最终对三宝生起信心。我们已经知道二谛是在讨论事物的真实存在:

  • 相对世俗谛是指在我们看来,实际出现的情况皆取决于因缘生发。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事物在世界中之实际运作方式的话,那么这就是我们看见的内容。但不幸地,我们通常看不清这种情况。
  • 究竟胜义谛而言,事物不会以不可能的方式存在,都只是我们对它们的投射想像之困惑而已。例如,我们认为事物是依其自身能力而生发,也就是每当我们遇见它们时的那样,独立产生而不与任何缘由、条件、因素或其他等等相关,但这是错误的。

因此,这就是根基所在。

四圣谛提到我们正确认清现实周遭的困惑之处。当我们对现实有所困惑时,其行为举止即为痛苦之肇因:也就是第二谛的集谛与第一谛的苦谛。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清现实并始终处于专注其间的话,那么我们便进入第三圣谛的灭谛当中。最后的第四圣谛─道谛,则是提供一种真正的止息状态。

当我们对现实一无所知时,我们会在不自觉与困惑的基础上采取行动,并且让我们持续处于无法控制重覆转生的状态中。如果我们使自己摆脱这种不自觉,然后我们便能够予以翻逆─或出离─轮回转生。

三宝


现在我们来探究第三行偈颂:

正量引生坚稳三宝信

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三宝是指佛陀、法理与僧伽。这些原字词汇属于梵文。佛陀释迦牟尼与所有其他诸佛都是已达证悟者,并且教导我们如何与之同行。法理是他们的教导内容。僧伽则是一个高度了悟者的团体社群。这是一种理解层次,但对他们来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存在。

就更深层意义而言,法理是指实际成就─即获致第三与第四圣谛。如同你记得的,第三谛是灭谛,也就是痛苦与其肇因止息的生发阶段。当我们完全做到这一点时,我们就会从无法自主控制的反覆转生(轮回)中获得解脱。当我们持续摆脱阻扰我们无法了解因果关系所有细节的原因,进而能够完善了解如何引领众人达致解脱之时,我们便成为已达证悟的佛陀。第四谛就是了解这种真正止息与其结果的内容。

这两种层次构成了皈依。在这种情况下,皈依能够保护我们,让我们得以免受痛苦与助人之不足。如果我们获致灭谛与道谛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防止自己遭受痛苦以及避免不知如何善加助人的情况。这并非是某人已达证悟,然后我们只是简单地把自己托付给对方,还想着会被某种神奇方式解救出来而已。

有一类称之为「亚伯拉罕一神诸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是著名以历史发展为旨意导向的宗教。当中的每个宗教都有一位历史人物,在一段历史事件里,进而从神之处获得某种天启。然后他们揭露真理并视之为最终结论。我们无法重蹈摩西、耶稣或穆罕默德等人事迹,我们只须对他们产生信心即可,由此便能从痛苦中获救。信仰在这里是指对于某人的人格个性之信心,或是对于他们的教导与启示之信任,例如上帝赋予摩西《十诫》、耶稣阐明《新约》、穆罕默德揭示《古兰经》等等。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即为此类宗教的中心义理。

印度地区的宗教,譬如印度教、佛教与耆那教,可以称之为「法尔宗教」,是相当不同的种类。佛陀、克里希那或摩诃毘罗(耆那教创始者)等人物的历史事实并非主要关注事件。与之相反,其重视我们自己和其他所有人一样,皆能获致与这些人物同等的境界。在佛教脉络中,我们都能够得到解脱与证悟,而其他的法尔宗教也都对解脱有其自身解释。这是西方亚伯拉罕一神诸教与印度地区各宗教间的根本区分之一。

当我们探究三宝时,重要的是不要通过西方人成长过程中熟悉的亚伯拉罕一神诸教之投射想像方式来予以看待。其并非是说佛陀是唯一获致证悟者,只要我们相信他,我们便会得到救赎。所以通常我会避免强调「庇佑救护」之意,因为这透露出相当被动的味道,就好像是我们只要动口说着「佛陀啊,救救我!」然后我们就会被解救了。这并非佛教之道。我其实比较偏好「安全导航」之意,即佛、法、僧三宝为我们指出一条前进的安全要道,进而我们自身亦能获致佛陀所达之境界。尽管佛陀教导我们保护自身的方法,但我们还是必须要付诸实践。这是为了我们自身成就而自行努力不懈,这将有助于保护我们免受痛苦。

法宝

当我们论及甚深法宝时,宝字便是表示稀有且珍贵之意,在藏文中的字面翻译亦是如此。之前讨论过的灭谛与道谛,便是从中生发出现与产生结果。这些是我们自身需要实现的目标,所以我们必须确信它们是可以实现的。针对二谛和四圣谛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解脱和证悟乃真有其事,而且我们自身即能予以实现。

佛宝

诸佛是那些已达解脱并全然证悟者。不只包括释迦牟尼佛,还有许多其他佛陀的存在。他们给予教导并指明我们自身能够获致成就境界的方法。他们以两种方式指引我们:教授内容与以身作则,两者皆基于他们的认知与了悟。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表明我们不但能够配合口语教授学习,亦能经由教法活生生的案例仿效来帮助他人。法理不是某种抽象教义,而是一种他人与我们皆能具体实践的东西。

僧宝

有人可能会想,为何我们需要这第三宝─僧伽?有了佛陀与法理不就足够了吗?虽然比丘与比丘尼等出家二众代表僧伽,但这并非是僧宝实义所在。如同雕塑与绘画表现出佛陀样貌、经典书籍代表着法理教义一般,它们都仅是某种表徵而已。作为示现佛、法、僧的事物,这些雕塑、书籍、比丘与比丘尼等,都是让我们展现尊重的焦点所在,因为要对抽象事物表达出敬意并非易事。当然,这一切都还具备着更深一层的内涵。

僧宝是非常重要的。僧伽是指圣者,或是那些基于二谛并以非概念式的方式认清四圣谛之人。因为他们以非概念式的方式了解真谛,进而达到灭谛与道谛的某种程度,但并非全然获致圆满。精进的圣者会在灭、道二谛上收获更多,直到他们最终达成解脱以至证悟。因此四圣谛被定义为圣者真理─此为「圣者」意义所在─即那些针对现实以非概念性的方式认知真谛之人─视之为真实情况。这告诉我们:

  • 不只佛陀能够感知一切,并且获致灭谛与道谛。而且,这还是一种渐进历程。
  • 甚至在获致解脱或证悟之前,我们就开始铲除与摆脱诸类大小苦谛要素,因为我们正在脱离其集谛的各个层次。

解脱与证悟都是属于渐进过程,在我们成为佛陀或超脱圣者的久远之前便已开始。圣者通常要比佛陀之境界较易达到,因为他们仍然存有一些问题等等,而且他们当中某些人尚未从无法自主重覆转生中完全地超脱,但他们已达部份出离状态。所以,这就比较容易达到他们的境界。

如果我们想要安全导航以达到他们境界的话,圣者僧伽提供了鼓励和启发,一步接着一步,然后我们便也可以获致解脱和证悟的究竟目标。即使我们无法一路迈向终点,但在这段过程中,我们将使自己从某种程度上的痛苦里脱离出来,因为我们能够让自己从某种程度上造成痛苦之因的不自觉里脱离出来。其端看我们处于全然专注现实之多少上头。如果你处于圣者境界,你无法一直保持专注状态,但如果你能做到的话,那么你就是佛陀。

解脱和证悟并非相同。解脱是我们从无法自主重覆转生当中脱离出来,此时此刻我们便是罗汉,即为解脱者。而证悟则是我们不只是从觉受迷惑─恼人情绪与我们存在方式的不自觉─中脱离出来,更是从认知迷惑─不自觉的持续惯性─中脱离出来。

换句话说,因为我们的习惯是去相信不可能发生的投射想像─我们的心理活动持续制造出这些投射想像,并且我们一直去相信它们是跟现实有所相应的。从这当中我们得到了恼人情绪。一旦我们停止相信这些欺瞒表象是与现实相应的状态时,我们便会获得解脱。我们了解到这全都是垃圾,虽然事物有可能看起来像这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尽管我们的感知仍会受限,并倾向于假定事物存于框架之中且独立自生,但我们都将知道那并非是它们的真实状态。

即使在非常简单的原子物理层次看来,我们了解原子和力场等存在,但所有事物周围皆无明显实线存在,你不能说:「在边缘线条的一边是物体,而另一边则不是。」事物并非看起来那样的具体实存。如果我们摆脱了导致我们做出这些欺瞒表象之认知迷惑的话,那么心识便会停止投射想像出它们,我们即可获致证悟。当我们获致证悟时,我们会当下全然理解一切事物间的相互关联性。这将使我们理解到引领他人迈向其解脱与证悟的最佳善巧方式。

当我们论及圣者时,我们不只是讨论以证悟为目标的菩萨圣者。我们也是在讨论那些仅以解脱为目标的圣者。当我们在安全导航的脉络下讨论三宝时,我们是在讨论那些仅以解脱为目标之人,也是在讨论以解脱和证悟为目标之人,而不只是光以证悟为目标的菩萨们。

对三宝培养坚信

如果我们了解我们如何被困于轮回当中以及如何摆脱之二谛和四圣谛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变得坚定相信甚深法宝的确存在,这是个事实。我们非常清楚地了解到,造成我们对不可能发生事物之欺瞒表象的迷惑状态,并不是我们心理活动的一种天性特徵。为什么?因为当我们专注在不自觉的完全相反情况时,我们便能摆脱它。

换句话说,当你专注于事物如何存在的二谛自觉时,你就不会出现欺瞒表象,当然你就不会相信它们。如果你能全然专注于此自觉真道之上的话,那么你便能实现一种真正的阻断,而此是透过逻辑加以支持的。你可以证实这是顺应现实的,而且会产生出效果。你不再遭受到烦恼忧愁与凡俗快乐之起伏不定的痛苦,你不再会有无法自主重覆的存在发生。

但你可能会反驳说到:「好吧,如果你一直处于专注在不自觉状态,那么你就不会有认知或自觉意识。」那么在处于专注不与现实相应的不自觉状态,或处于专注与现实相应的自觉状态两者间,哪一个才更加有力呢?

如果我们对此进行分析的话,我们会了解到,并没有东西能够实质地支撑不自觉状态,而逻辑却是能够支持正确的认知情况。因为一切事物皆由因缘生发出现,它们不会只以其自身力量而存在。此外,如果我们能够一直处于正确的认知情况下,那么就会产生出效果:我们不再经历痛苦或轮回转生。

这里又把我们带回四圣谛。我们的目标为何?我们想要一直受苦,永远下去吗?如果我们想要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中,然后我们便会受苦;相当简单。随时欢迎!但如果你想要从中解脱的话,那么其目标即为佛教精神之道,然后很显然地你就必须要处于立基现实的自觉状态下。

此种讨论皈依主题的方法,是建立于有效认知之上,然后我们相信三宝皈依乃是一种事实进而坚定不疑。我们不再假定或期待着,如果我们朝此前进的话,我们将会从痛苦中解脱,全都只是因为我们相信「老师这么说就是了!」这其实是立基于有效认知、推论理解与逻辑概念之上。

具备有效认知有两种方式─不是透过推论逻辑就是赤裸觉受,也就是像以自身非概念式的方式来进行观看、聆听或体验事物。关于第二种方法,其困难度在于你必须达到亲自体验的高度层级,所以你还是要先从推论作为有效认知的基础开始。

在精神之道上前进

现在,我们讨论第四行偈颂内容:

安立解脱道根祈加持

当我们讨论解脱心道时,它可以由几种方式表述,其一就是发心的三种范畴,通常是以藏文词汇「lam-rim(道次第)」为人知晓。此套道次第法门是由三个渐进目标组成:

  • 第一个范畴是避免更糟的转生,期待获得较好的来世。我们希望得到较好转世、较少痛苦,因为当我们具备最佳条件时,才能够持续在精神之道上前进。如果转世成为一只蟑螂的话,就精神发展来说,我们确实无能为力。为了要避免更糟的转生,我们需要让自身摆脱关于相对世俗谛─即因果关系的自我迷惑。造成更糟转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破坏性行为,因为我们对于自身举止的不自觉结果,或是认为它们能让我们快乐起来,而采取了破坏性行为。
  • 其次中间的范畴是争取从所有三类痛苦─烦恼忧愁、凡俗快乐与其两者根基,即我们无法自主控制的反覆转生当中解脱出来。为此,我们需要透过对于空无的认识,得以摆脱我们对究竟胜义谛的迷惑。事实上,我们需要一直了解所有四圣谛的情况。要随时随地始终处于专注在这些内容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们需要更进一步。
  • 最后进阶的范畴则是获致如佛陀般的证悟境界,使得我们以尽其可能的善巧方式来帮助众人。在处于专注究竟胜义谛之际,我们亦能全然了解相对世俗谛。唯有佛陀才能随时随地始终处于专注在二谛的状态中。

如果我们更深入地探究这段行续─「从二谛到四圣谛;再从四圣谛到三宝」,就会发现此为上述三种范畴的根柢,进而实践而导向目标。这里说它是根柢而非种子是有原因的。根柢是赋予植物稳定与强度的要素。如果我们在逻辑上信服这三种目标是可以达成且存在的话,那么我们能够实现这些目标一事便是真实的,然后当然,其将给我们带来稳定性,能够支持实现目标的整个精神之道。

另一个说法提到这三种范畴之根柢即为与精神上师彼此间的健全关系,基本上你可以在所有的道次第法本中找到相关内容。此处所谓的健全关系是整个精神之道的根柢,就是我们从上师之处获得启迪,正是这种鼓舞使我们有力气与能量持续朝着目标前进。

再一次,针对我们如何以稳定方式在精神之道上前进一事,我们发现到有两点不同之处:

  • 其一是利用我们跟自身精神上师彼此间的关系,从中发展出来的力量与启迪。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了一条推理路线:「我的上师是所有讯息的有效来源,因此,无论上师说什么,即便提到获致证悟是有可能等等之类的事情,都是正确无误的。没有理由我的上师会对此编造虚构。」尽管这里涉及到某种逻辑概念。但大多数人还是会在情感层次中体验到它,也就是上师在情感上激发我们甚多,给予我们无穷力量得以在路途上前进。它类似于两种发展菩提心中的第一类。经由这个举动,我们开始发展出世俗菩提心,致力帮助他人,并基于相信此为可行之事而从此致力获得证悟。唯有直到后来,我们才会以逻辑方式产生信服,认为这是可以实现之事。
  • 另一种方式则为,当我们思考最初发展胜义菩提心的实践方式时,我们对空无产生出信服之感,正如上述偈颂中描述般。首先,我们确信有可能实现目标,然后朝着证悟针对情绪方面切实处理,并试着打开心胸等等。

上述两者都是通往精神之道的有效方法,这一切皆取决于我们自身范畴与能力为何。在文本中曾描述到,那些具备才思睿智的敏捷之人,会发现到依靠逻辑展现方式会更适合他们的个性。而那些不具敏捷之人,则会在情感上发挥较大作用。关于第二组人士,最有效的方式便是依赖来自上师的启迪与以关爱慈悲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情绪觉受。

无论如何,我认为最好两者兼备。在此我们甚至可以再加上第三种的虔诚因素。有些人通过参加法会与进行仪轨而获得启迪以遵循证悟之道,当中涉入的修行人士历史已达千年之久。我们不该略而不顾其他的佛教修道途径,只因为对我们个人来说以某种特定方式实现会觉得更加舒适而已。如果我们要全然发展自身与潜能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权衡这三种方法。

这些就是达赖喇嘛尊者在〈十七大班智达祈请文〉中数行偈颂的基本说明。就像我的上师总是说到,如同挤牛奶般,你可以从这些短句偈颂中,挤出很多意义出来。

问题与解答

四圣谛的实际应用

譬如我有一个朋友总是在担心,我会告诉他放轻松,不要太严肃。这对我们自己和他人都是一个提醒。但假如我是自私的,在应对他人时,是否有某种口头禅或提示语可以使用,能够让我不会忘记检视到底何处是我自私心灵的投射想像?何处才是现实情况?

根据伟大西藏大师宗喀巴所云,除了当我们以非概念式的方法专注于空无之外,我们的心识活动总会投射想像出不可能的存在情况。这一直在发生着。此处要反驳的对象是我们经历的每一时刻,而非在深沉禅修当中。

有许多小诀窍可以帮助我们解构我们感知的欺瞒表象。一个协助场景是把幻想假象的「气球戳破」,但这需要以非二元概念的方式才能完成,正如这里没有「我」拿了一根大头针,而那里出现一个大气球,然后「我」去戳破气球。于是气球─事物存在的夸大情景─被戳破了,就这么简单。此处出现的欺瞒表象有可能是「你很害怕」或「我所处的当下情况太可怕了」,但这都是我们无法在所有因缘脉络中去认清事态,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类似状况。然后我们便会认为「我真可怜!」但其实我们只需想像着全都破灭就好了。

另一个协助场景则是出现一本敞开书本,当中某一页写到:「可怜的我受此痛苦」,还有其他我们无法处理的糟糕情况。这就像是一部悲惨童话故事。但只要我们改变心理场景如同阖上书本般,这部童话故事便结束终了。我们可以视之为阖上二元概念的书本,可把更多术语带入此种思维中。

如果你想要一句口头禅,你可以说「垃圾废物」或「胡扯瞎闹」,以便记住出现生发于我们眼前或身上的事物,基本上都是胡扯瞎闹。此举的主要问题在于我们需要记住勿忘。当我们正在经历强烈恼人情绪时,此时此刻最需要它。藏人使用的例子是当被诬赖犯下错事时,就会出现「我没做过!凭什么叫我是骗子小偷?!」的強烈感受。於是當下一個固執不化的自我強烈感受便出現了。

佛教与其他法尔宗教的区别

你提过其他的法尔宗教,每个都认为人生问题无所不在,但亦能从中获致解脱。当然,每个宗教都会说自身方法是最棒的,那么你能从这个角度解释佛教的特殊内容吗?

你没错。印度教、佛教与耆那教都谈论着从无法自主重覆转生当中获致解脱,并且描述解脱状态为何。每一个都提到透过认识现实,即其描述现实的方式,而获致解脱之法为何。以此看来,佛教的确完全符合印度地区宗教的脉络背景。但关于佛教的与众不同之处,乃为四圣谛之法理。佛教教导着:

  • 其他人可能会描述痛苦为何,但佛陀则是讨论真正的痛苦所在;
  • 其他人可能会说出某种不自觉是痛苦的原因,但佛陀则是说明不自觉的究竟胜义,此乃真正肇因。
  • 其他法尔宗教可能会认为真正的止息,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或是并非全然出离。
  • 对于它宗说法的认识,仅可以带你进入某种程度,但这并非是真正的心灵之道,能够引领你直入解脱境界。

当然,所有其他人也都会对佛教说出同等的驳斥内容,因此必须详加考察何谓现实。正如我们在偈颂中所见,精神之道的整个基础─对印度教与耆那教来说亦是如此,并非只有佛教而已─即为对现实的观点。这必须通过逻辑、经验与认知来加以测试。

遵循精神之道前进,在今生成为一个更好更善良的人以及想要获致解脱两者间,的确存在着很大区别。如果我们谈及证悟的话,你会基于逻辑和辩论进行检视,了解何种解释是最佳有效性的。然而,多数人修持精神之道并不是真正地想要以解脱为目标。他们可能会说他们是[想要以解脱为目标],但他们却不知道本义为何,只是尽其一生改善生活好坏而已。其实此举无妨,也没有错。

所以,当达赖喇嘛尊者被问到哪个宗教最好时,他说到最好的宗教是能够帮助你个人变得更好更善良的人。但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不能说只有一条更加有效的路径,得以发展慈悲、友善、耐心、宽恕等等。依据着许多不同宗教,它们可以平等地发展下去。这就是宗教和谐的基础。

如何在精神之道上前进

我想要询问关于在这条道路上取得进展的情况。在苏联时期,我们曾经为了经济发展制定出五年计画。也许你可以为那些正开始从事佛教修持的人士提供建议,指引他们在一年、三年或五年间可以做些什么,以免误入歧途。

至少在我受训的传统中,最常见可靠的方式,就是透过道次第予以进行。它逐步展示我们需要理解、消化和发展的内容,以便在精神之道上前进。

遵循道次第的传统方法是,当你获得一个要点后,便加以进行而毋须知道下一步为何。一旦你理解这部份后,你才移往下一处。但今日整条途径已在书本当中展露无遗,所以你可以一次浏览全局,但你仍需要在每一要点上花费大量时间。即使你已经浏览过全局,你将也需要回顾看看每一要点是如何与其他部份相互联系。

我们必须记住,这个进程并非线性发展,而总是会起伏不定。所以某一天进展顺利而隔天则否─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你只要持续下去。我上师年轻转世的最爱一句话是:「这没有什么特别的。」你的经历体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无论进展顺利与否。那又怎样?

所以,制订一个五年计画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每个人的进展皆不相同。但是,达赖喇嘛尊者的确说到,要知道你是否取得进展的方式,不是每日或每月加以察看,而是要以五年为期来审视之。我们可以比较若遇到困难时,之前我们是怎么处理的,而现在又是怎么处理的。我们是否更加平静?然后就能知晓我们的进展为何。

当然也还有其他方式,例如从事前行修持,即完成十万遍的礼拜与皈依等等。人们通常以此为始。我认为上述两种方式反映出法理教授的两条途径。当你以前行为始,这通常是基于从上师之处获得启迪。你可能所知不多,但受到上师的极大启发,并且确信对方解释的一切将有所助益,于是你进行十万遍的前行修持。

而我受训的方式就是我从这段偈颂中解释的内容,是达赖喇嘛本人通常教授的方式。首先你获得信服并对路径有所认识─其可行性为何?目标为何?等等之类─然后你再从事前行修持。

显然地,人们可以在两者中行中庸之道。在开始从事前行早先时,你也开始努力使自己对能够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充满信心。或者你对此部份展开研习或练习时,你也能开始前行修持。因此有许多种方式能够把它们放在一起。我觉得,在我解释过的此种结构内,不同西藏上师都有教授法理的一套方式,这都适合。其可追溯至龙树菩萨与发展菩提心的两种不同方式─先相对世俗后究竟胜义,或先究竟胜义后相对世俗。自己必须决定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摘要

四圣谛如何与佛法教授中的现实二谛有所关联,并由此转向三宝,这是一套非常进阶的分析模式。其不仅阐明所有真谛与珍宝为何,更为佛教哲学与实践提供清晰结构。我们使用达赖喇嘛尊者撰写的一段简短却深刻之偈颂为基础,得以对这些认识进行更深的探究。其惊人结果不仅显示出增进我们理解的逻辑顺序,更彰显了每一种基本佛教认识如何相互支持的方式。由此,揭示出一个错综复杂的精神之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