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人生安全和有意义的方向

00:32
皈依是所有佛教教义和实践的基础。它被称之为“进入佛教之路的门户”。当我们理解到皈依意味着是对自身努力时,我们能看到,它是把我们的生命放置在一个安全而有意义的方向的积极过程。我们通过佛陀所教授的方法去努力,摆脱我们自身的迷惑、干扰性情绪和强迫性的行为,并发展所有良好质量。这就是佛陀以及有高度觉悟的大师们所做的一切,也是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所要尝试着去做的。

消除关于生活中佛教修行目的之误解

我被请求来谈关于皈依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性。这使人想起了十世纪末,来到西藏的印度大师阿底峡尊者的例子。佛教最初从印度引入西藏,然后衰退之后, 他是帮助佛教在西藏复兴的伟大大师之一。当时西藏的情况是有很多对佛教的误解,尤其是关于密宗和一些更高等的教义。那时也没有真正合格的老师。事实上,并没有任何老师能够真正地将一些事情做比较清楚的解释。尽管有很多的典籍被翻译过来,显然能够阅读到这些典籍的人并不是那么多,而且抄本也不多。即使他们能够阅读,也很难找到对他们所阅读内容的任何阐明。

为了解决这一情况,西藏西部的一位国王派遣了一些非常有勇气的学生去印度,去邀请一位伟大的佛教大师随他们返回西藏。他们步行前往,学习语言,并应对气候。在去的途中或者抵达印度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去世了。但无论如何,他们还是设法请到了阿底峡尊者这位来自印度的伟大大师同返西藏。很多年间,他所教授的主要是皈依和业因果。事实上,他被称为“皈依和业果喇嘛”。这是西藏人给他取的名字。

阿底峡尊者是一个与现今十分相关的例子。现在关于佛教以及其日常层面的修行意味着什么,也是有很多迷惑。而且对于密宗和其他的高级的教义也有很多的误解。人们在只有一点点或者根本没有基本佛教教义的基础时,就跳入这些修行中。他们想当然耳的认为,进行了某种神奇的仪式就意味着佛教修行。轻视皈依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造成的差别,让他们错过了重点。

不管我们的生活状况如何,佛教修行的目的是努力于改变自己,努力提高自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它并不是我们的业余爱好或者是一项体育运动似的,可以放在一边、每天只做半个小时的事情,也不是当我们感觉很累,在工作之余每周作一次的短活动。反之,它是我们始终需要试着去做的一些修行——一直对自身努力。这意味着既要意识到我们的缺点,也要意识到我们的良好质量,然后去学习各种方法,削弱前者并增强后者的力量。目标是最终消除我们自己的所有缺点,并且充分实现我们的优良质量。尽管我们自己肯定会在活得更快乐这个层面受益,但这不仅仅只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更加有效的帮助他人,也就是为了利益他人。这就是佛教修行的目标。佛教更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实现这些目标所用到的方法,皈依意味着我们转向这些方法,并且将其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视频: 仁古祖古 — 「什么是法教修行?」
请点击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图样以开启字幕。要更改字幕语言,请点击「设定」图样,然后点击「字幕」选择想要的语言。

皈依不是被动的

皈依三宝——佛宝,法宝和僧宝——是所有佛教教义的中心。事实上,皈依是划分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之间的分界线。简而言之,法宝象征着于自身努力的方法以及我们可以实现的目标;佛宝是教导这些方法并且完全实现了这些目标的人;僧宝是部分实现这些的人。“法宝”一词,事实上意味着“预防措施”——我们为了防止自己和或许他人产生问题的措施。这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步骤。

尽管起初常把这个梵文术语“皈依”(sharana)翻译成避难,意味着“保护”以及甚至可以用作“庇护所”,我们需要有正确的理解,它的内涵是符合法宝的意义的。这不仅仅是被动地向一些能够给予我们保护的外部资源投降。在佛教背景下,“皈依”是非常的积极的;我们自己需要做一些保护自己的事情。

我的导师们常用下面这个例子。假如今天下雨了,而附近有一个山洞,如果我们只说,“我要去山洞躲避一下;我要去山洞躲一下雨,” 然而仅仅只是站在雨里,不停重复地这样说,这是无济于事的。我们事实上需要走进山洞去。同样,如果我们只是说,“我皈依佛宝,法宝,僧宝,并向它们寻求庇佑,”但事实上不是往那方向走,也不把它们放在我们的生活里,这也是无济于事的。我们需要执行其所代表的内容,以至于可以使我们自己能够被庇佑,从而免受问题之困扰。这就是为什么我试着用“安全的方向”和“安置安全方向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来说明皈依。

继续山洞这一画面:只进入山洞,而站在那儿希望里面有一些东西,可以使我们不仅只避免被雨淋湿,还可以把我们从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中拯救出来。关键是,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以尝试接近佛宝,法宝和僧宝所象征的理想。当我们认为得到佛宝,法宝和僧宝的护佑就足够了之时,那么,就很容易跟基督教中救世主的这类思想混淆:佛陀会以某种方式拯救我们。这样的话,佛陀就像是上帝,圣僧就像是圣人。毕竟,大多数西方社会都多多少少受到基督教潜在的影响。这种想法让我们祈祷某种奇迹般的超能力将拯救我们。用佛教术语来说,就是奇迹般的使我们从所有的问题和苦难中解脱。

如果只是这样的情况的话,那我们所要做的就只是,获得一个藏文的法名,挂上一条红线,诵读一些有魔力的咒语,努力祈祷,那么我们就会被拯救。尤其是在诵读一些我们一个字也不懂的藏语祈请文时,我们可能认为它具有更大的神秘力量。宗萨钦哲仁波切,一个伟大的喇嘛,他最近到柏林,我所住的城市。他说了一些很深刻的话。他说,如果西藏人需要用德语诵读所用的经文,用藏语的字母音译出来,那么他们对这些所讲的内容将完全一无所知,他想知道还会有多少西藏人会修行佛教。当然很多人都笑了。但是如果我们想一想,这是真的很深刻的,不是吗?我们可能在看待皈依时,认为它能够给我们的问题提供某种有魔力的,神秘的方法,因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屈服于这种巨大的力量。我们要去克服任何这种倾向心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所涉及的真正的问题是:“我的人生在做什么?” “我的人生该往何方去?” 我们许多人可能已经开始觉悟到,我们的生活毫无方向;它似乎只是在绕圈子。我们不是在讨论一个深层次的循环:轮回,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不知道通往哪里了,而且似乎毫无意义。我们究竟为什么活着?这感觉似乎有点悲伤的状态,不是吗?这不是一个令人开心的状态。因此,我们的生活需要有一个有意义的方向,某种目的或者目标。而这是我们需要放置到我们的生命中的东西。它是一个积极的过程。生命里有了一些有意义的目的或者目标,那么某种方式上我们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使我们觉得更加有安全感一点,更安全一点,不是吗?

视频: 仁古祖古 — 「佛教是消极的吗?」
请点击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图样以开启字幕。要更改字幕语言,请点击「设定」图样,然后点击「字幕」选择想要的语言。

让人生拥有有意义的目标

我们将什么样的目标放在我们的生命里?通常,我们定义目标是根据目前不理想的状况,以及希望通过把这些目标放在生活中,从而摆脱这种不理想状态。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来看,我们可以说,人人都想要快乐,没有人想要不快乐。这是佛教中的一个既定公理,而且在生物学上也是如此。我们想要避免痛苦。我们想要避开苦难。甚至连昆虫和蠕虫都是如此希望,不是吗?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问题是我们看到了多少痛苦或者不满?我们是否仅想解决这些问题,还是也打算解决我们其它所有的问题呢?其他问题可能是譬如:我们很穷,经济方面有苦难,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一个好一点的工作去赚很多钱。若是没有好工作,那还可以变成罪犯而迅速致富。无论如何,就是要赚很多钱。但是如果我们调查一下,有很多钱的人,你与他们真诚地交谈,让他们诚实地谈论自己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并不必然快乐。永远都没有足够的钱财。不管他们有几百万,他们总是想要更多。他们绝不会感到满意。

我觉得这很有意思。有一些人,这么说吧,有10亿美元,但是由于目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现在只有5亿美元了。因为现在只有5亿美元了,他们觉得很没有安全感,他们不再捐赠或者不再参加任何形式的慈善工作了。他们觉得必须节省,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变回之前的10亿美元,然后才能够与人分享财富。然后他们总是看股市报告,成天总是担心财产可能损失更多。他们由于害怕别人会从他们的房子里偷东西或者绑架他们的孩子,他们有可能会雇私人保镖或者采用其它类似的保安方式。这在拉丁美洲的富人中很常见。此外,别人对他们的友好态度,他们从来都是采取怀疑态度,怀疑是不是想要他们的钱。很显然,尽管他们不存在贫穷的问题,但是拥有很多钱却带来了其它的问题。

世俗目标具有不稳定的基础

除了有很多钱以外,佛教里提到很多其它的所谓的“世俗目标”。然而 “世俗”一次在英文里是贬义词,似乎几乎是批判性的。这不是重点。我的老师色贡仁波切解释了“世俗”(jig-ten)这一藏语单词的两个音节,显示了其真正的含义。它们暗示一个具有基础(ten)的东西将要崩溃(jig)。如果我们目标于一些将要瓦解的事物,那显然这不会带给我持久的幸福。因为它没有坚实的基础,它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譬如,假如我们的人生目标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养很多孩子,并且假设以后当我们老了他们会照顾我们,我将感到很幸福和有安全感。这并不会总进行得那么理想,不是吗?另外一个例子是,力争成名。当我们越有名,就会有越多的人打扰我们并耗费我们的时间。我们可以看一看电影明星,因为人们会围堵他们,如果不戴点伪装的话,他们甚至都不能出门。事实上,成为天王巨星有点像身处地狱。

如果我们认真地看一看我们的生活,那么,只拥有一些舒适的物质条件或者情感上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对于帮助克服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当我们还有愤怒,执着,贪婪,嫉妒,傲慢,无知以及所有这些时,那么不管我们在所谓的“世俗”层面上有多么的成功,我们仍然还会遇到问题。

干扰性情绪

由于我们有所谓的“干扰性情绪”(烦恼)而产生的强制性行为,建立起一些负面潜能,产生佛教所说的在来生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苦难和可怕的事情。佛教清楚地说,这些是很糟糕的,如果我们知道什么是有益于我们的,我们必须要去避免这些糟糕的东西,因为负面潜能会带给我们问题和不快乐。

但是,由于大多数西方人不信来生,我们也可以就今生而进行讨论。看一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果我们更深入的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情绪问题的真正根源是内在的。外部因素仅仅只是触发它的环境。事实上,是我们的干扰性情绪——我们的愤怒,执着,贪婪等等这些抢走了我们内心的平静和快乐。它们阻止了我们使用任何我们所有的良好质量。我们可能尝试去帮助别人,这是良好质量,但是后来我们却对他们生气。我们尝试着去给他们一些好的意见,但是他们不采纳或者与我们争辩,然后我们失去了耐心。这些干扰性情绪阻止我们真正地帮助他人。

当这些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时,这尤其困难,当我们认为我们知道什么最适合孩子,但他们并没有按照我们所说的去做,我们就失去耐心,我们对他们生气。这就使得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困难,不是吗?关键是我们要意识到,如果我们不对此做点什么的话,会变得越来越糟糕。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了,我们会变的有点软化,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们的愤怒以及诸如此类情绪就会自行消失。他们不会自己消磨掉的。

与之相关而所需要发展的, 佛教里用了“恐惧”一词。但是“恐惧”这一词在很大多数语言里是一个很难的词。它的名声并不好。有时候,我更加偏好“畏忌”,但是翻译成别的语言并不是那么容易。“畏忌”的含义更多的是“我们真的不想这些事情发生”。 譬如,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参加一个非常无聊的会议。这并不是说我们恐惧会议,而是我们避免去,我们真的不想去。

但是,更确切地说,我们需要区分两种类型的恐惧,不管我们是在讨论对于糟糕来生的恐惧,或者是对悲惨老年的恐惧,亦或是对于任何事物的恐惧。有一些恐惧我们看不到出路,我们感到无助和绝望。这使得我们几近瘫痪,不是吗?尽管我们时常经历这种恐惧,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恐惧方式。但是,在皈依背景下所讨论的恐惧是另一种类型,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有一种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方式。因此不是绝望的,而我们也不是完全的无助的。但就像我之前所说的,并不是某种超能量或者某种力量能够把我们从惧怕的情况里拯救出来、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够努力去祈祷、然后我们就会被解救并免于恐惧。

关键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保护自己。什么使得我们能够避免我们生活中面对的所有问题?是什么使得这有可能性呢?在大多数的境况下,引起问题的其实是所有这些干扰性情绪——我们的愤怒,贪婪,执着等等——均源自于对现实的迷惑。所有这些干扰性情绪实际上都不是思想的本来特质。他们可以永久被移除而永不再发生。佛法表明,它们可以被“真正地停止”。

心或者心理活动

在佛教里,当我们谈论思想时,若不太过详细地论说的话,我们是在讨论心理活动。它是即使是睡觉之时也会发生的个体瞬间的心理活动。心涉及心理活动的主观体验方面,而脑科学将之描述成心理基础。无论哪种情况,这种心理活动的自然本质都不一定是有迷惑,或者有愤怒,或者任何这些。基本上来说,每一个时刻升起的,都是我们可以用心理全景图来形容的一种东西。譬如,从物理角度来看,光子进入我们的眼中,而被转换成某种类型的电脉冲,该电脉冲通过神经递质到达大脑,而我们的大脑据此产生某种内部全景图。这被称之为“看见”东西,对吗?当然,如果这些是通过人的眼细胞,相对于通过蜘蛛的眼睛细胞或者苍蝇的眼睛细胞,这将是非常不同的。同样,通过涉及振动,我们称之为“声波”,的类似过程,我们经验到听觉。心理全景图可以是任何的感受或者甚至只是想法。

就视觉而言,该过程是不同于光子进入相机并转换成一些电脉冲,然后成像这样一个过程。它不尽相同,是因为心理全景图的出现是伴随有某种类型的“认知参与”的。不管你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注意到或者没有注意到,它仍然是有某种类型的认知特点。

心理活动也不同于计算机。我们按下这些小小的键,一些电脉冲会输入机器,然后机器以某种方式将输入转换成出现在屏幕上的图像或者扬声器上的声音。某种意义上来说,因为借助人工智能,计算机处理信息,我们可以说计算机也有某种认知意识。但是计算机与生物是不尽相同的。我们与计算机的区别在于,除了那些之外,我们还可以经验到伴随心理活动产生的某种程度的快乐或不快乐。而计算机并不会。一台计算机不会对任何事情感到开心或者不开心。它并没有在思考。“亲爱的,我刚发生了一个内部错误,而当我重启时,我把正在处理的档案删除了”, 然后因此感到不快乐。并不是这样的,对吗?另一方面,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了,我们有可能会非常不开心。

这种时时刻刻的心理活动,是我们生命中每一个瞬间都在发生的。有某种形式的心理全景图出现,某种形式的心理参与在其中,以及某种层次的快乐或不快乐的感受。甚至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全景图可以是黑暗的,而参与其中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但是仍然有一些意识,否则的话,我们绝对不会听到闹铃响,因为心尚未完全关闭。当我们没有在做梦的时候,也是有一些感觉的,甚至有一些既不是快乐也不是不快乐的中立感觉。如果我们在梦中,那么很显然,伴随着愤怒,贪婪以及所有这些东西,会有一些快乐或者不快乐的感觉在那儿。但是这些干扰性情绪并不是这个时时刻刻进行中的整个过程的一个必备部分。

显然,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的复杂的思路来思考,使我们变得越来越相信心理活动的基本纯度。今天这个场合不是要做这件事。不过,我们对此思考越多,我们就会越相信有摆脱我们心理活动中这些干扰性内容的可能性。

干扰性情绪的定义是,它是某种东西,当它出现的时候,会引发我们失去内心的平静并且失去自我控制。因此,基于愤怒,贪婪等等,我们以某种干扰性的方式冲动地行事,而这会带来很多的问题。譬如,我们失去自我控制力,朝别人大吼,不经思考说一些事情,而事后我们又真后悔自己所说的。尽管如此,它会建立起一些所谓的“负面潜能”,而后感到不快乐。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在将来更深入地避免问题,我们需要摆脱所有这些干扰性情绪和迷惑。事实上,这是有可能摆脱的,因为它们(即这种心理活动)并不是我们思想先天自然的一部分。此外,如果我们对这种我们时刻都有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多的思索,其中一项奇妙的特征是,要让该心理活动去理解事情,是有可能的。我们可以理解一些东西。我们也可能有其它的正面质量,比如说慈爱和悲悯心等等。这些正面的质量是可以不断的发展下去的。

那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干扰性的方面是基于迷惑。正面的方面,比如说理解,则基于现实。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迷惑也许会像:“我是宇宙的中心。我是最重要的一个。必须总是用我的方式来。我应该总是被关注的焦点”,等等。因此,当我们不是被关注的焦点之时,当没有按照我们的方式之时,我们变得生气。就像一只狗一样,对别人吠或者咆哮。“你没有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去做。” 这些都是基于迷惑。现实是,我们都在这里,而且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但那是不可能的。事实是,我们必须学会以某种方式与他人生活。

真正的停止

我们进行的研讨越多,就会越发现我们的迷惑不会持久。迷惑是错谬的。另一方面,正确的理解是可被验证的。它是真的。因为这些,理解变得更强,并且可以超越迷惑。如果专注并且守戒律,我们可以对现实始终有正确的理解,那么迷惑就不再有机会浮现出来。它就将这样终止。

这就是皈依的中心点之所在。我们放什么样的方向在我们的生活中呢?什么样的意义?我们要有什么样的目标呢?目标是对所有的迷惑达到一个“真正的停止”,完全消除它,使它永远不再出现。无论是讨论今生还是来生,这种迷惑是引起问题的真正原因。它是有可能完全地、永远地被摆脱的,因为它并不是我们心理活动的天生特征。可以通过改用正确的理解来消除它。失去了迷惑后,我们不再有干扰性情绪,也不再为自己制造问题和痛苦。

有两方面涉及其中。一方面,我们可以永远地消除所有这些干扰性情绪,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增加并发展正面方面。正面方面是正确的理解。我们可以把这个放在常被翻译成“四圣谛”的理解背景下,或者在佛教教导的主要主题或者结构之下。第一个圣谛是,我们有真实的苦,这里指我们所面临的所有的不同问题。其次,有真正的起因,而它就是我们的迷惑。第三点是,真正停止所有这些,使它们不再浮现出来,这是可能实现的。最后,通过被称为“正道”的,我们可以实现真正的止息。但是,使用“道路”一词,我们需要将之理解为“一种能作为道路的理解”。 这种理解能够带来真正的止息,是摆脱所有干扰成分之后所引生的理解。

显然,这就是我们想放在我们人生当中的方向——获得真正止息以及正道之心的方向。这就是皈依法宝。当我们说我们正在对自己努力,当我们使用该术语时,所指的就是这个。

我们越来越努力尝试去摆脱这种干扰性的方面,并且越来越意识到我们正面方面的潜力。我们这么做,因为我们恐惧(以健康的方式),如果我们继续目前这种方式的话,就算我们得到了一大笔钱,有很多朋友,变得非常有名,我们仍然还是会有很多问题。这是由于我们依然很贪婪、依然没有安全感、仍然会生气等等。我们恐惧这些会发生,但是也看到有一种避免它的方法。这好似,我们害怕被火烧伤,但是我们知道如果小心的话,是可以避免受伤的。有一些恐惧,但是一种健康的恐惧。我们不是在说偏执。

我们看一看,如果我们继续生气,朝人大叫,尤其是对着我们的亲人和朋友,当我们老去时,会发生什么?我们将成为一个孤独的老太婆或老头子,因为与我们相处是如此的痛苦,没有人想要拜访我们,没有人想要照顾我们。我们所做的一切全都是朝人抱怨和叫喊,那谁会想要和我们在一起呢? 没有人。解决方案并不是养很多孩子,让他们觉得有义务照顾我们,或者在银行里有够多的钱,让我们可以待在舒适的养老院中,那样我们仍然会很痛苦。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努力改变我们的个性,把它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

人人均有改变的能力

我们常以为我们的性格是固定的,认为我们就是这个样子的。“我脾气不好,你最好学会与我一起生活”。 这是行不通的,不是吗?摆脱所有这些干扰性方面并且意识到所有的良好质量,是有可能办到的。对于将发生的事情,出于一种健康的恐惧感(如果我们不为之努力改变),加上自信,是有可能摆脱这些干扰性方面的东西的,并且增加和加强正面方面也是可能的,然后我们把这个安全的方向放在我们的生活中。

如果我们想要以所谓的“大乘”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把悲悯心加进来。基本上来说,大乘的观点是,如果我们对别人生气,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帮助别人呢?我们真的想要能够帮助别人,而我们也害怕由于我们生气、执着或者嫉妒等等这些,会把事情完全搞砸。我们摆脱了所有这些干扰性情绪和迷惑,才能够以最佳方式帮助别人。这种感觉是,我们真的希望能够帮助他人,但是我们害怕自己将无能为力。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或足够的理解。我们害怕造成弊大于利的结果。也许我们甚至害怕我们育儿失败。这是非常可怕的,对吗?恐惧驱使我们把对自身努力的安全方向放在生活当中。

的确,这些佛法工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皈依而言,对于我们的状况和问题,它是非常诚实的。我们所有人都有这些问题。我们所有人都有干扰性情绪。这并没什么特别。也许相较于一些人,某些人具有比较强的所有不同类型,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有这些情绪困难。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讨论心理方面有很深困扰的某些人们。我们是讨论大多数人认为正常的这些。但危险之处是:我们有时却生气,有时候变得贪婪和自私以及嫉妒等等,我们认为这些是正常的。我们认为,这是正常的,是可以的。但这其实是不行的,因为它产生问题,不仅是给我们自己带来问题,而且也可能给我们试图去帮助的人带来问题。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学会如何与我们的愤怒一起生活,或者把愤怒控制在一定可控范围之下。我们的目标不仅只是削弱它,而是要完全地消除所有这些干扰性的东西。我们不只想在某时发展一点点理解,而是要对现实发展一个全面的理解,了解我们是如何存在的,理解每个人是如何存在的,理解世界是如何存在的,并随时对所有这些有所理解。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心理活动的本质基本上是纯净的,且有所有良好质量的潜能。

佛陀表象层面的优良质量(功德)

当我们讨论指示安全方向或皈依的对象时,我们讨论佛宝,法宝和僧宝。对这三者有几个不同层面的理解:每一个都有一个表象层次,一个最深层次,以及代表它们的东西。让我们先看一下每种表象层面的优良质量。

佛陀具有非凡的身体功德以及非常特殊的象征。例如,佛陀能够随时去任何地方,将其身体化身成无限的形式,同时出现在任何地方,等等。这一些更像是幻想故事,不是那么容易可信的。另外,当佛陀说话之时,每个人能用他们自己的语言理解,而不管他们离得有多远,他们仍然能够很清楚地听清佛陀所说。不仅如此,佛陀是博爱的,他无所不知,他平等地爱每一个人,同时理解和了解一切。

这些听起来十分地像幻想故事,很难令人置信。所以如果我们对佛陀仅保持这种水平的思考的话,那么,就有可能陷入一个错误想法的巨大危险之中。听起来会像是投向某种神奇的超凡生物,几乎就像上帝,是吗?但是例如所谓遍知的意义,不是说佛陀知道每一个人的电话号码,而是说佛陀知道造成每一个人的现在状况的原因所在,以及影响这些的因素。当一位佛陀教导一个人这些或者那些的时候,是意识到结果将是什么,不仅是对这个人而言,而且也对他所涉及到的其他人的影响。因此,佛陀精准地知道教导每一个人的最佳方法。这是非常好的,不是吗?若能够做到这样那真是太好啦。

我们相信佛陀理解我们,知道什么是帮助我们的最佳方式。佛陀会说我的语言,只要我们需要,他可以及时出现。如果我们顺着“佛陀是上帝”这样一个方向去思考,那么就变得有一点太个人了。“他可以亲自帮助我。他将会理解我。没有别人理解我,但是佛陀会理解我”。 但是我们知道,佛陀对每个人的爱是平等的。“好极了。即使我希望他对我的爱超过对其他任何人的爱。但是,这样也是可以的”。 佛陀对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爱,而更好的是,这似乎与我们做了什么没有关系。我们没有必要祈祷或者供奉佛陀。不管怎么样,佛陀都会帮助你。所以这很划算。我们不需要任何付出。多么好的一个交易啊!另外,因为佛陀有如此的耐心,如果我们去找别的宗教传统里的一些导师,他也决不会嫉妒,而且他也不会发怒而以闪电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击倒我们。这是很安全的。

不管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这是一个常见的错误。我们认为佛陀是更加划算和更安全的上帝形象的代替品。在教典里说,佛陀是不会让你失望的,以及所有类似的话。听起来不错。但我们可能也读到,佛陀真的不能像拔掉脚上的刺那样剔掉你的苦难。佛陀不是无所不能的。我们不要过于认真对待这一点。那是佛陀的表象,这是对佛陀的常识思维。但仅只是停留在这个水平,而不做更深的理解,就会带来危险认知:把佛陀看作是一个上帝的替代品,能够拯救我们。

佛像和佛画代表佛陀。好吧,他们非常漂亮,但是我们是否要将其与东正教的圣像混淆?它是什么?我们是否像穆斯林可能指控的那样崇拜这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佛像面前我们真的需要顶礼佛足吗?我认为,如果我们对佛陀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这个水平的话,会有相关的问题。是有可能有误解的。但很显然地,对于一些人来说,以这种方式思考佛陀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这并不是最深层次的理解。在这个水平上,他们以佛像和画作所代表,类似上帝的形象而存在,而我们崇拜它们。

法宝在表象层面的优良质量(功德)

法宝的表象层面是所有的教义。这是佛陀自己所体会到的,并且也是他所教导的。理解这一点的常见方式是,我们有自己的上帝:佛陀,并且我们有佛经来取代圣经或者古兰经,我们有佛陀的典籍。这就像是我的佛教圣经,它所述说的每一个词都是神圣的。没错,我们对它存有敬意,但是佛陀自己也说:“别只因为是我说的话,出于敬意就相信我所说的所有一切,而你自己应该测试一下,如同购买金子之时那样”。佛陀总是鼓励他的追随者们,对他的教导进行批评指正。但是当我们懒惰时,我们不想分析和检测一切。就日常生活而言,这个层面的相关性是,佛陀爱我们,佛陀理解我们,这本圣书里记载了所有相关的规定,我们只需要遵循则可。当然,这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这真的不是佛教。现在,当然这可能对一些人有用,但是目的不该是为了把佛教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基督教。

僧宝在表象层面的优良质量(功德)

那么,僧宝又如何呢?不幸的是,在西方,我们习惯于将我们造访过的佛教中心里的所有成员称为“僧伽”。这当然不是藏语和梵文里这一词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僧伽”仅仅意味着我们的会众,我们佛教教会的成员。当一些成员非常的让人不安时,那么我们是否真的要皈依呢?现在我的意思不是说要贬低组建一个有同样目标、志同道合且能相互给予支持和回馈的精神团体的重要性。这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它却并不是皈依的目的。

另一个层面的僧宝,我们可以理解为出家僧团,即是佛教男僧和女尼。但是,同样的,我们不总是能够找到完美的僧尼榜样,不是吗?有一些非常令人不安的人穿着僧袍。但如果他们真诚地尝试通过成为出家人而对自身努力,那么尊重和支持他们仍然非常重要。可是一些僧侣和尼姑穿上僧袍仅仅只是为了逃离生活上的困难,就像我的一个朋友所说的那样,可以享受免费午餐!

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僧宝。我们可能从密宗上师那里听到,僧宝实际上是我们所谓的“密续本尊”,比如观音,度母,文殊菩萨等等。现在我们可能开始祈祷圣母或者度母,而她将拯救我们。其实这些佛教形相,被我们称之为“密续本尊”的,绝对不是以(基督教)圣人的方式,成为某种中介(中保)而帮助我们更加接近佛陀(=上帝)。

佛宝,法宝,僧宝的最深层次含义

如果我们审视一下佛宝,法宝和僧宝最深层次的含义,我们就会发现法宝最深层的含义是真正的停止所有这些迷惑,以及真正的觉悟或者真正的所谓道或心相续的道路。那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我们让心相续如此实现,这将能够保护我们免受痛苦。我们可以消除所有的迷惑,干扰性情绪和问题,并且获得完全了悟。佛陀完全实现了这些,并且教导我们如何去实现。僧宝事实上是指那些被认为是“圣僧”的人,他们是非常有成就的高级修行者,但尚未实现全部的真正停止和真正的了悟。你看,事实上我们需要消除的迷惑,是分为很多不同级别和程度的,而许多渐次增强的了悟水平将与之抗衡。消除它们的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圣僧尚未实现全面消除它们,但是已消除了一些,而他们正在实现更多的道路之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佛陀和圣僧,这些过去和现在的伟大的印度和西藏大师是非常鼓励人心的。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希望。当我们看到一个或者遇到一个鼓舞人心的人,譬如达赖喇嘛尊者。他是如何变成他的样子的呢?是通过法宝。这与他是佛陀与否,并无关系。如果我们可以成为变成他那样,那将是相当不错的。我不仅只是说他具有能够在佛法领域教授几乎任何东西的能力,也不只是说他是一个专家,是最知识渊博,最有见地的老师。也不只是说他所遵循的日程表:他总是旅行于世界各地,试着教授和帮助他人,以及种种一切。而在此之上,他是中国的第一公敌。你可以想象一下,被超过十亿人视为魔鬼,又对你的族群做各种糟糕的事情,但是你仍然对他们有慈爱和悲心。他没有愤怒,并且他能够以快乐和平静的心态去做所有的事情。这是不可思议的,对吗?除非我们能够摆脱这些干扰性情绪并且获得觉悟,不然我们又如何能够完成其中的任何一项呢?这是不可能的。他是否已经完全走完成佛之路,这并无关紧要。

我们可能无法体会佛陀本人的所有质量,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像达赖喇嘛尊者这样的人的质量。这是非常的令人鼓舞的。如果有人可能达到这种水平,譬如达赖喇嘛尊者,那么考虑到心的本质是纯洁的,并且拥有所有的潜能,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到。所有人都没有理由不能做到。很显然地,这将需要巨大的努力,但是是可能的,而朝着这个方向是非常值得的。如果达赖喇嘛尊者已经近于佛陀,那么现在一些正在教导的伟大喇嘛,也许他们没有达赖喇嘛尊者的质量,但是他们类似于圣僧,他们也具有很多这方面的质量。这也是令人非常受鼓舞的。

达赖喇嘛尊者和其他这些伟大的大师,有什么共同点呢? 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消除了愤怒,贪婪,仇恨,嫉妒以及所有种种这些。他们已经获得了非常好的质量,比如理解,悲心,耐心,等等。我们看到不同的喇嘛实现了不同的等级。这就是像我所说的,相比像佛陀或者密勒日巴和其它的历史榜样,也许我们很难体会理解他们,(如果我们能接触现世上师们的话) 这些会是更加生动的榜样。我们可能觉得历史上师们的故事很好,但是我们真的相信有像这样的人存在过吗?我们读到莲花生大师从莲花中出生,但我们真的相信这一点吗?这体会起来也许有点困难。但反之,我们可以达赖喇嘛尊者和这些伟大的大师们为例,看到他们的缺少负面质量和具备正面质量,他们现在就正如佛陀和圣僧。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也有能力做到,这就是法宝:真正的停止和正道心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我们是可能做到这一点的,这给我们一个安全的,稳定的,有意义的方向,置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皈依或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方向

从时间的层面上来看,把佛宝,法宝,僧宝的方向置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们总是要于自身努力。这样做的话,比如当我们心烦意乱的时候,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或者当我们行为自私的时候,我们会对此变得越来越有意识。我们会注意到这些。这并不是说我们让自己很沉重并惩罚我自己,认为“我这么坏或者我是如此糟糕,因为我仍然生气”。 当然不是这样的,当然也不是另一种极端的认为,这只是正常状态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是注意到它,认为“那又如何呢?我还会继续这样。” 也不是这样的。但是,即使只是意识到了我们的干扰性情绪,并且将其视为我们想要摆脱的东西,也能削弱它们的力量。

但关键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这些干扰性的负面东西出现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了,最理想的做法是学习一些方法,试着去克服它们。我们需要意识到,如果我们生气,我们需要发展忍耐。当某人以一种可怕的方式对待我时,这表明他们是非常的不开心的。有一些东西正在令他感到不安。与其生气,还不如对他们有一点点悲悯心。

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生气了而对自己生气;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也不要像对待婴儿那样的对待自己,说没关系或者没事。我们将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克服我们的愤怒,因为我们意识到,做到这一点是有可能的。也许我们不能很快的摆脱它,肯定的是,我们不会很快的摆脱它,然而,这就是我们终其一生想要为之努力的方向。我们要这么去做,因为我们知道,事实上是有可能摆脱这些东西的。朝着这个方向,而不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徒劳尝试。

当我们面临困境时,我们有一点点耐心或者一点点理解,或者一点点仁慈的感觉,我们需要意识到,这是我们可以增加的东西。我们可以使这些变得越来越强大。这样做是可能的。别人做到了,那么我们也可以做得到。别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我们也没什么特别的。这就是皈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安全方向,因为在这条路上走得越远,我们就越能避免麻烦和问题。

结语

我们需要理解皈依(这个安全的方向)意味着什么,以及把这个安全的方向置于我们生活里的原因是什么。它被认为是佛教徒修行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事情。很多人轻视它,这真的很可惜。我们是否在生命中有这个方向,将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改变,也是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最大的不同之处。皈依不仅指我们去参加一个仪式,把我们的头发剪下来,并得到一个藏文名字,现在我们脖子上缠上了红线,我们加入了这个俱乐部。这是对整个问题的轻视,并且使它成为了一种毫无意义的事情。

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问自己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已经皈依了的佛教徒,事实上我有把这个方向放置于我的生活中吗?” 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这是否具有重大意义,而不只像是加入一个俱乐部呢? 如果皈依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重大的差异,那么我们就真的需要为之努力。在没有这层基础的情况下,尝试作任何更加高级的修行,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微小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