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人生安全和有意義的方向

00:32
皈依是所有佛教教義和實踐的基礎。它被稱之為“進入佛教之路的門戶”。當我們理解到皈依意味著是對自身努力時,我們能看到,它是把我們的生命放置在一個安全而有意義的方向的積極過程。我們通過佛陀所教授的方法去努力,擺脫我們自身的迷惑、干擾性情緒和強迫性的行為,並發展所有良好品質。這就是佛陀以及有高度覺悟的大師們所做的一切,也是我們跟隨他們的腳步所要嘗試著去做的。

消除關於生活中佛教修行目的之誤解

我被請求來談關於皈依與日常生活的關聯性。這使人想起了十世紀末,來到西藏的印度大師阿底峽尊者的例子。佛教最初從印度引入西藏,然後衰退之後, 他是幫助佛教在西藏復興的偉大大師之一。當時西藏的情況是有很多對佛教的誤解,尤其是關於密宗和一些更高等的教義。那時也沒有真正合格的老師。事實上,並沒有任何老師能夠真正地將一些事情做比較清楚的解釋。儘管有很多的典籍被翻譯過來,顯然能夠閱讀到這些典籍的人並不是那麼多,而且抄本也不多。即使他們能夠閱讀,也很難找到對他們所閱讀內容的任何闡明。

為了解決這一情況,西藏西部的一位國王派遣了一些非常有勇氣的學生去印度,去邀請一位偉大的佛教大師隨他們返回西藏。他們步行前往,學習語言,並應對氣候。在去的途中或者抵達印度後,他們中的很多人去世了。但無論如何,他們還是設法請到了阿底峽尊者這位來自印度的偉大大師同返西藏。很多年間,他所教授的主要是皈依和業因果。事實上,他被稱為“皈依和業果喇嘛”。這是西藏人給他取的名字。

阿底峽尊者是一個與現今十分相關的例子。現在關於佛教以及其日常層面的修行意味著什麼,也是有很多迷惑。而且對於密宗和其他的高級的教義也有很多的誤解。人們在只有一點點或者根本沒有基本佛教教義的基礎時,就跳入這些修行中。他們想當然耳的認為,進行了某種神奇的儀式就意味著佛教修行。輕視皈依的相關性和重要性,以及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造成的差別,讓他們錯過了重點。

不管我們的生活狀況如何,佛教修行的目的是努力於改變自己,努力提高自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它並不是我們的業餘愛好或者是一項體育運動似的,可以放在一邊、每天只做半個小時的事情,也不是當我們感覺很累,在工作之餘每週作一次的短活動。反之,它是我們始終需要試著去做的一些修行——一直對自身努力。這意味著既要意識到我們的缺點,也要意識到我們的良好品質,然後去學習各種方法,削弱前者並增強後者的力量。目標是最終消除我們自己的所有缺點,並且充分實現我們的優良品質。儘管我們自己肯定會在活得更快樂這個層面受益,但這不僅僅只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利益,也是為了更加有效的幫助他人,也就是為了利益他人。這就是佛教修行的目標。佛教更與眾不同的地方,是能夠實現這些目標所用到的方法,皈依意味著我們轉向這些方法,並且將其運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

視頻: 仁古祖古 — 「什麼是法教修行?」
請點擊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圖樣以開啟字幕。要更改字幕語言,請點擊「設定」圖樣,然後點擊「字幕」選擇想要的語言。

皈依不是被動的

皈依三寶——佛寶,法寶和僧寶——是所有佛教教義的中心。事實上,皈依是劃分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之間的分界線。簡而言之,法寶象徵著於自身努力的方法以及我們可以實現的目標;佛寶是教導這些方法並且完全實現了這些目標的人;僧寶是部分實現這些的人。“法寶”一詞,事實上意味著“預防措施”——我們為了防止自己和或許他人產生問題的措施。這是我們保護自己的步驟。

儘管起初常把這個梵文術語“皈依”(sharana)翻譯成避難,意味著“保護”以及甚至可以用作“庇護所”,我們需要有正確的理解,它的內涵是符合法寶的意義的。這不僅僅是被動地向一些能夠給予我們保護的外部資源投降。在佛教背景下,“皈依”是非常的積極的;我們自己需要做一些保護自己的事情。

我的導師們常用下面這個例子。假如今天下雨了,而附近有一個山洞,如果我們只說,“我要去山洞躲避一下;我要去山洞躲一下雨,” 然而僅僅只是站在雨裡,不停重複地這樣說,這是無濟於事的。我們事實上需要走進山洞去。同樣,如果我們只是說,“我皈依佛寶,法寶,僧寶,並向它們尋求庇佑,”但事實上不是往那方向走,也不把它們放在我們的生活裡,這也是無濟於事的。我們需要執行其所代表的內容,以至於可以使我們自己能夠被庇佑,從而免受問題之困擾。這就是為什麼我試著用“安全的方向”和“安置安全方向於我們的生活當中”,來說明皈依。

繼續山洞這一畫面:只進入山洞,而站在那兒希望裡面有一些東西,可以使我們不僅只避免被雨淋濕,還可以把我們從生活中的某些問題中拯救出來。關鍵是,我們需要持續不斷地努力,以嘗試接近佛寶,法寶和僧寶所象徵的理想。當我們認為得到佛寶,法寶和僧寶的護佑就足夠了之時,那麼,就很容易跟基督教中救世主的這類思想混淆:佛陀會以某種方式拯救我們。這樣的話,佛陀就像是上帝,聖僧就像是聖人。畢竟,大多數西方社會都多多少少受到基督教潛在的影響。這種想法讓我們祈禱某種奇跡般的超能力將拯救我們。用佛教術語來說,就是奇跡般的使我們從所有的問題和苦難中解脫。

如果只是這樣的情況的話,那我們所要做的就只是,獲得一個藏文的法名,掛上一條紅線,誦讀一些有魔力的咒語,努力祈禱,那麼我們就會被拯救。尤其是在誦讀一些我們一個字也不懂的藏語祈請文時,我們可能認為它具有更大的神秘力量。宗薩欽哲仁波切,一個偉大的喇嘛,他最近到柏林,我所住的城市。他說了一些很深刻的話。他說,如果西藏人需要用德語誦讀所用的經文,用藏語的字母音譯出來,那麼他們對這些所講的內容將完全一無所知,他想知道還會有多少西藏人會修行佛教。當然很多人都笑了。但是如果我們想一想,這是真的很深刻的,不是嗎?我們可能在看待皈依時,認為它能夠給我們的問題提供某種有魔力的,神秘的方法,因而我們所要做的是屈服於這種巨大的力量。我們要去克服任何這種傾向心態,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這裡所涉及的真正的問題是:“我的人生在做什麼?” “我的人生該往何方去?” 我們許多人可能已經開始覺悟到,我們的生活毫無方向;它似乎只是在繞圈子。我們不是在討論一個深層次的迴圈:輪迴,而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似乎不知道通往哪裡了,而且似乎毫無意義。我們究竟為什麼活著?這感覺似乎有點悲傷的狀態,不是嗎?這不是一個令人開心的狀態。因此,我們的生活需要有一個有意義的方向,某種目的或者目標。而這是我們需要放置到我們的生命中的東西。它是一個積極的過程。生命裡有了一些有意義的目的或者目標,那麼某種方式上我們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使我們覺得更加有安全感一點,更安全一點,不是嗎?

視頻: 仁古祖古 — 「佛教是消極的嗎?」
請點擊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圖樣以開啟字幕。要更改字幕語言,請點擊「設定」圖樣,然後點擊「字幕」選擇想要的語言。

讓人生擁有有意義的目標

我們將什麼樣的目標放在我們的生命裡?通常,我們定義目標是根據目前不理想的狀況,以及希望通過把這些目標放在生活中,從而擺脫這種不理想狀態。在最基本的層面上來看,我們可以說,人人都想要快樂,沒有人想要不快樂。這是佛教中的一個既定公理,而且在生物學上也是如此。我們想要避免痛苦。我們想要避開苦難。甚至連昆蟲和蠕蟲都是如此希望,不是嗎?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問題是我們看到了多少痛苦或者不滿?我們是否僅想解決這些問題,還是也打算解決我們其它所有的問題呢?其他問題可能是譬如:我們很窮,經濟方面有苦難,所以我們的目標是找到一個好一點的工作去賺很多錢。若是沒有好工作,那還可以變成罪犯而迅速致富。無論如何,就是要賺很多錢。但是如果我們調查一下,有很多錢的人,你與他們真誠地交談,讓他們誠實地談論自己的生活,我們就會發現這些人並不必然快樂。永遠都沒有足夠的錢財。不管他們有幾百萬,他們總是想要更多。他們絕不會感到滿意。

我覺得這很有意思。有一些人,這麼說吧,有10億美元,但是由於目前世界經濟不景氣,現在只有5億美元了。因為現在只有5億美元了,他們覺得很沒有安全感,他們不再捐贈或者不再參加任何形式的慈善工作了。他們覺得必須節省,必須通過某種方式變回之前的10億美元,然後才能夠與人分享財富。然後他們總是看股市報告,成天總是擔心財產可能損失更多。他們由於害怕別人會從他們的房子裡偷東西或者綁架他們的孩子,他們有可能會雇私人保鏢或者採用其它類似的保安方式。這在拉丁美洲的富人中很常見。此外,別人對他們的友好態度,他們從來都是採取懷疑態度,懷疑是不是想要他們的錢。很顯然,儘管他們不存在貧窮的問題,但是擁有很多錢卻帶來了其它的問題。

世俗目標具有不穩定的基礎

除了有很多錢以外,佛教裡提到很多其它的所謂的“世俗目標”。然而 “世俗”一次在英文裡是貶義詞,似乎幾乎是批判性的。這不是重點。我的老師色貢仁波切解釋了“世俗”(jig-ten)這一藏語單詞的兩個音節,顯示了其真正的含義。它們暗示一個具有基礎(ten)的東西將要崩潰(jig)。如果我們目標於一些將要瓦解的事物,那顯然這不會帶給我持久的幸福。因為它沒有堅實的基礎,它只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譬如,假如我們的人生目標是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養很多孩子,並且假設以後當我們老了他們會照顧我們,我將感到很幸福和有安全感。這並不會總進行得那麼理想,不是嗎?另外一個例子是,力爭成名。當我們越有名,就會有越多的人打擾我們並耗費我們的時間。我們可以看一看電影明星,因為人們會圍堵他們,如果不戴點偽裝的話,他們甚至都不能出門。事實上,成為天王巨星有點像身處地獄。

如果我們認真地看一看我們的生活,那麼,只擁有一些舒適的物質條件或者情感上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對於幫助克服我們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這是因為當我們還有憤怒,執著,貪婪,嫉妒,傲慢,無知以及所有這些時,那麼不管我們在所謂的“世俗”層面上有多麼的成功,我們仍然還會遇到問題。

干擾性情緒

由於我們有所謂的“干擾性情緒”(煩惱)而產生的強制性行為,建立起一些負面潛能,產生佛教所說的在來生中可能會發生的各種苦難和可怕的事情。佛教清楚地說,這些是很糟糕的,如果我們知道什麼是有益於我們的,我們必須要去避免這些糟糕的東西,因為負面潛能會帶給我們問題和不快樂。

但是,由於大多數西方人不信來生,我們也可以就今生而進行討論。看一看我們現在的生活,如果我們更深入的研究一下,就會發現情緒問題的真正根源是內在的。外部因素僅僅只是觸發它的環境。事實上,是我們的干擾性情緒——我們的憤怒,執著,貪婪等等這些搶走了我們內心的平靜和快樂。它們阻止了我們使用任何我們所有的良好品質。我們可能嘗試去幫助別人,這是良好品質,但是後來我們卻對他們生氣。我們嘗試著去給他們一些好的意見,但是他們不採納或者與我們爭辯,然後我們失去了耐心。這些干擾性情緒阻止我們真正地幫助他人。

當這些發生在我們的孩子身上時,這尤其困難,當我們認為我們知道什麼最適合孩子,但他們並沒有按照我們所說的去做,我們就失去耐心,我們對他們生氣。這就使得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很困難,不是嗎?關鍵是我們要意識到,如果我們不對此做點什麼的話,會變得越來越糟糕。也許隨著年齡的增長,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多的精力了,我們會變的有點軟化,但是這並不意味我們的憤怒以及諸如此類情緒就會自行消失。他們不會自己消磨掉的。

與之相關而所需要發展的, 佛教裡用了“恐懼”一詞。但是“恐懼”這一詞在很大多數語言裡是一個很難的詞。它的名聲並不好。有時候,我更加偏好“畏忌”,但是翻譯成別的語言並不是那麼容易。“畏忌”的含義更多的是“我們真的不想這些事情發生”。 譬如,工作中,我們必須要參加一個非常無聊的會議。這並不是說我們恐懼會議,而是我們避免去,我們真的不想去。

但是,更確切地說,我們需要區分兩種類型的恐懼,不管我們是在討論對於糟糕來生的恐懼,或者是對悲慘老年的恐懼,亦或是對於任何事物的恐懼。有一些恐懼我們看不到出路,我們感到無助和絕望。這使得我們幾近癱瘓,不是嗎?儘管我們時常經歷這種恐懼,我認為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恐懼方式。但是,在皈依背景下所討論的恐懼是另一種類型,因為我們可以看到,有一種可以避免這些問題的方式。因此不是絕望的,而我們也不是完全的無助的。但就像我之前所說的,並不是某種超能量或者某種力量能夠把我們從懼怕的情況裡拯救出來、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夠努力去祈禱、然後我們就會被解救並免於恐懼。

關鍵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保護自己。什麼使得我們能夠避免我們生活中面對的所有問題?是什麼使得這有可能性呢?在大多數的境況下,引起問題的其實是所有這些干擾性情緒——我們的憤怒,貪婪,執著等等——均源自于對現實的迷惑。所有這些干擾性情緒實際上都不是思想的本來特質。他們可以永久被移除而永不再發生。佛法表明,它們可以被“真正地停止”。

心或者心理活動

在佛教裡,當我們談論思想時,若不太過詳細地論說的話,我們是在討論心理活動。它是即使是睡覺之時也會發生的個體瞬間的心理活動。心涉及心理活動的主觀體驗方面,而腦科學將之描述成心理基礎。無論哪種情況,這種心理活動的自然本質都不一定是有迷惑,或者有憤怒,或者任何這些。基本上來說,每一個時刻升起的,都是我們可以用心理全景圖來形容的一種東西。譬如,從物理角度來看,光子進入我們的眼中,而被轉換成某種類型的電脈衝,該電脈衝通過神經遞質到達大腦,而我們的大腦據此產生某種內部全景圖。這被稱之為“看見”東西,對嗎?當然,如果這些是通過人的眼細胞,相對於通過蜘蛛的眼睛細胞或者蒼蠅的眼睛細胞,這將是非常不同的。同樣,通過涉及振動,我們稱之為“聲波”,的類似過程,我們經驗到聽覺。心理全景圖可以是任何的感受或者甚至只是想法。

就視覺而言,該過程是不同於光子進入相機並轉換成一些電脈衝,然後成像這樣一個過程。它不盡相同,是因為心理全景圖的出現是伴隨有某種類型的“認知參與”的。不管你是有意識或者無意識,注意到或者沒有注意到,它仍然是有某種類型的認知特點。

心理活動也不同於電腦。我們按下這些小小的鍵,一些電脈衝會輸入機器,然後機器以某種方式將輸入轉換成出現在螢幕上的圖像或者揚聲器上的聲音。某種意義上來說,因為借助人工智慧,電腦處理資訊,我們可以說電腦也有某種認知意識。但是電腦與生物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與電腦的區別在於,除了那些之外,我們還可以經驗到伴隨心理活動產生的某種程度的快樂或不快樂。而電腦並不會。一台電腦不會對任何事情感到開心或者不開心。它並沒有在思考。“親愛的,我剛發生了一個內部錯誤,而當我重啟時,我把正在處理的檔案刪除了”, 然後因此感到不快樂。並不是這樣的,對嗎?另一方面,如果類似的事情發生了,我們有可能會非常不開心。

這種時時刻刻的心理活動,是我們生命中每一個瞬間都在發生的。有某種形式的心理全景圖出現,某種形式的心理參與在其中,以及某種層次的快樂或不快樂的感受。甚至當我們睡覺的時候,全景圖可以是黑暗的,而參與其中的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但是仍然有一些意識,否則的話,我們絕對不會聽到鬧鈴響,因為心尚未完全關閉。當我們沒有在做夢的時候,也是有一些感覺的,甚至有一些既不是快樂也不是不快樂的中立感覺。如果我們在夢中,那麼很顯然,伴隨著憤怒,貪婪以及所有這些東西,會有一些快樂或者不快樂的感覺在那兒。但是這些干擾性情緒並不是這個時時刻刻進行中的整個過程的一個必備部分。

顯然,我們可以通過很多的複雜的思路來思考,使我們變得越來越相信心理活動的基本純度。今天這個場合不是要做這件事。不過,我們對此思考越多,我們就會越相信有擺脫我們心理活動中這些干擾性內容的可能性。

干擾性情緒的定義是,它是某種東西,當它出現的時候,會引發我們失去內心的平靜並且失去自我控制。因此,基於憤怒,貪婪等等,我們以某種干擾性的方式衝動地行事,而這會帶來很多的問題。譬如,我們失去自我控制力,朝別人大吼,不經思考說一些事情,而事後我們又真後悔自己所說的。儘管如此,它會建立起一些所謂的“負面潛能”,而後感到不快樂。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在將來更深入地避免問題,我們需要擺脫所有這些干擾性情緒和迷惑。事實上,這是有可能擺脫的,因為它們(即這種心理活動)並不是我們思想先天自然的一部分。此外,如果我們對這種我們時刻都有的心理活動進行更多的思索,其中一項奇妙的特徵是,要讓該心理活動去理解事情,是有可能的。我們可以理解一些東西。我們也可能有其它的正面品質,比如說慈愛和悲憫心等等。這些正面的品質是可以不斷的發展下去的。

那兩者有什麼區別呢?干擾性的方面是基於迷惑。正面的方面,比如說理解,則基於現實。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迷惑也許會像:“我是宇宙的中心。我是最重要的一個。必須總是用我的方式來。我應該總是被關注的焦點”,等等。因此,當我們不是被關注的焦點之時,當沒有按照我們的方式之時,我們變得生氣。就像一隻狗一樣,對別人吠或者咆哮。“你沒有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去做。” 這些都是基於迷惑。現實是,我們都在這裡,而且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但那是不可能的。事實是,我們必須學會以某種方式與他人生活。

真正的停止

我們進行的研討越多,就會越發現我們的迷惑不會持久。迷惑是錯謬的。另一方面,正確的理解是可被驗證的。它是真的。因為這些,理解變得更強,並且可以超越迷惑。如果專注並且守戒律,我們可以對現實始終有正確的理解,那麼迷惑就不再有機會浮現出來。它就將這樣終止。

這就是皈依的中心點之所在。我們放什麼樣的方向在我們的生活中呢?什麼樣的意義?我們要有什麼樣的目標呢?目標是對所有的迷惑達到一個“真正的停止”,完全消除它,使它永遠不再出現。無論是討論今生還是來生,這種迷惑是引起問題的真正原因。它是有可能完全地、永遠地被擺脫的,因為它並不是我們心理活動的天生特徵。可以通過改用正確的理解來消除它。失去了迷惑後,我們不再有干擾性情緒,也不再為自己製造問題和痛苦。

有兩方面涉及其中。一方面,我們可以永遠地消除所有這些干擾性情緒,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增加並發展正面方面。正面方面是正確的理解。我們可以把這個放在常被翻譯成“四聖諦”的理解背景下,或者在佛教教導的主要主題或者結構之下。第一個聖諦是,我們有真實的苦,這裡指我們所面臨的所有的不同問題。其次,有真正的起因,而它就是我們的迷惑。第三點是,真正停止所有這些,使它們不再浮現出來,這是可能實現的。最後,通過被稱為“正道”的,我們可以實現真正的止息。但是,使用“道路”一詞,我們需要將之理解為“一種能作為道路的理解”。 這種理解能夠帶來真正的止息,是擺脫所有干擾成分之後所引生的理解。

顯然,這就是我們想放在我們人生當中的方向——獲得真正止息以及正道之心的方向。這就是皈依法寶。當我們說我們正在對自己努力,當我們使用該術語時,所指的就是這個。

我們越來越努力嘗試去擺脫這種干擾性的方面,並且越來越意識到我們正面方面的潛力。我們這麼做,因為我們恐懼(以健康的方式),如果我們繼續目前這種方式的話,就算我們得到了一大筆錢,有很多朋友,變得非常有名,我們仍然還是會有很多問題。這是由於我們依然很貪婪、依然沒有安全感、仍然會生氣等等。我們恐懼這些會發生,但是也看到有一種避免它的方法。這好似,我們害怕被火燒傷,但是我們知道如果小心的話,是可以避免受傷的。有一些恐懼,但是一種健康的恐懼。我們不是在說偏執。

我們看一看,如果我們繼續生氣,朝人大叫,尤其是對著我們的親人和朋友,當我們老去時,會發生什麼?我們將成為一個孤獨的老太婆或老頭子,因為與我們相處是如此的痛苦,沒有人想要拜訪我們,沒有人想要照顧我們。我們所做的一切全都是朝人抱怨和叫喊,那誰會想要和我們在一起呢? 沒有人。解決方案並不是養很多孩子,讓他們覺得有義務照顧我們,或者在銀行裡有夠多的錢,讓我們可以待在舒適的養老院中,那樣我們仍然會很痛苦。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努力改變我們的個性,把它用非常樸素的語言表達出來。

人人均有改變的能力

我們常以為我們的性格是固定的,認為我們就是這個樣子的。“我脾氣不好,你最好學會與我一起生活”。 這是行不通的,不是嗎?擺脫所有這些干擾性方面並且意識到所有的良好品質,是有可能辦到的。對於將發生的事情,出於一種健康的恐懼感(如果我們不為之努力改變),加上自信,是有可能擺脫這些干擾性方面的東西的,並且增加和加強正面方面也是可能的,然後我們把這個安全的方向放在我們的生活中。

如果我們想要以所謂的“大乘”的方式來做到這一點的話,我們把悲憫心加進來。基本上來說,大乘的觀點是,如果我們對別人生氣,那麼我們又如何能夠幫助別人呢?我們真的想要能夠幫助別人,而我們也害怕由於我們生氣、執著或者嫉妒等等這些,會把事情完全搞砸。我們擺脫了所有這些干擾性情緒和迷惑,才能夠以最佳方式幫助別人。這種感覺是,我們真的希望能夠幫助他人,但是我們害怕自己將無能為力。我們沒有足夠的耐心或足夠的理解。我們害怕造成弊大於利的結果。也許我們甚至害怕我們育兒失敗。這是非常可怕的,對嗎?恐懼驅使我們把對自身努力的安全方向放在生活當中。

的確,這些佛法工作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就皈依而言,對於我們的狀況和問題,它是非常誠實的。我們所有人都有這些問題。我們所有人都有干擾性情緒。這並沒什麼特別。也許相較於一些人,某些人具有比較強的所有不同類型,但是我們所有人都有這些情緒困難。在這裡,我們並不是討論心理方面有很深困擾的某些人們。我們是討論大多數人認為正常的這些。但危險之處是:我們有時卻生氣,有時候變得貪婪和自私以及嫉妒等等,我們認為這些是正常的。我們認為,這是正常的,是可以的。但這其實是不行的,因為它產生問題,不僅是給我們自己帶來問題,而且也可能給我們試圖去幫助的人帶來問題。

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學會如何與我們的憤怒一起生活,或者把憤怒控制在一定可控範圍之下。我們的目標不僅只是削弱它,而是要完全地消除所有這些干擾性的東西。我們不只想在某時發展一點點理解,而是要對現實發展一個全面的理解,瞭解我們是如何存在的,理解每個人是如何存在的,理解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並隨時對所有這些有所理解。這是完全可能的,因為心理活動的本質基本上是純淨的,且有所有良好品質的潛能。

佛陀表象層面的優良品質(功德)

當我們討論指示安全方向或皈依的對象時,我們討論佛寶,法寶和僧寶。對這三者有幾個不同層面的理解:每一個都有一個表象層次,一個最深層次,以及代表它們的東西。讓我們先看一下每種表象層面的優良品質。

佛陀具有非凡的身體功德以及非常特殊的象徵。例如,佛陀能夠隨時去任何地方,將其身體化身成無限的形式,同時出現在任何地方,等等。這一些更像是幻想故事,不是那麼容易可信的。另外,當佛陀說話之時,每個人能用他們自己的語言理解,而不管他們離得有多遠,他們仍然能夠很清楚地聽清佛陀所說。不僅如此,佛陀是博愛的,他無所不知,他平等地愛每一個人,同時理解和瞭解一切。

這些聽起來十分地像幻想故事,很難令人置信。所以如果我們對佛陀僅保持這種水準的思考的話,那麼,就有可能陷入一個錯誤想法的巨大危險之中。聽起來會像是投向某種神奇的超凡生物,幾乎就像上帝,是嗎?但是例如所謂遍知的意義,不是說佛陀知道每一個人的電話號碼,而是說佛陀知道造成每一個人的現在狀況的原因所在,以及影響這些的因素。當一位佛陀教導一個人這些或者那些的時候,是意識到結果將是什麼,不僅是對這個人而言,而且也對他所涉及到的其他人的影響。因此,佛陀精準地知道教導每一個人的最佳方法。這是非常好的,不是嗎?若能夠做到這樣那真是太好啦。

我們相信佛陀理解我們,知道什麼是幫助我們的最佳方式。佛陀會說我的語言,只要我們需要,他可以及時出現。如果我們順著“佛陀是上帝”這樣一個方向去思考,那麼就變得有一點太個人了。“他可以親自幫助我。他將會理解我。沒有別人理解我,但是佛陀會理解我”。 但是我們知道,佛陀對每個人的愛是平等的。“好極了。即使我希望他對我的愛超過對其他任何人的愛。但是,這樣也是可以的”。 佛陀對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愛,而更好的是,這似乎與我們做了什麼沒有關係。我們沒有必要祈禱或者供奉佛陀。不管怎麼樣,佛陀都會幫助你。所以這很划算。我們不需要任何付出。多麼好的一個交易啊!另外,因為佛陀有如此的耐心,如果我們去找別的宗教傳統裡的一些導師,他也決不會嫉妒,而且他也不會發怒而以閃電或者諸如此類的東西擊倒我們。這是很安全的。

不管是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這是一個常見的錯誤。我們認為佛陀是更加划算和更安全的上帝形象的代替品。在教典裡說,佛陀是不會讓你失望的,以及所有類似的話。聽起來不錯。但我們可能也讀到,佛陀真的不能像拔掉腳上的刺那樣剔掉你的苦難。佛陀不是無所不能的。我們不要過於認真對待這一點。那是佛陀的表象,這是對佛陀的常識思維。但僅只是停留在這個水準,而不做更深的理解,就會帶來危險認知:把佛陀看作是一個上帝的替代品,能夠拯救我們。

佛像和佛畫代表佛陀。好吧,他們非常漂亮,但是我們是否要將其與東正教的聖像混淆?它是什麼?我們是否像穆斯林可能指控的那樣崇拜這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在佛像面前我們真的需要頂禮佛足嗎?我認為,如果我們對佛陀的理解只是停留在這個水準的話,會有相關的問題。是有可能有誤解的。但很顯然地,對於一些人來說,以這種方式思考佛陀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這並不是最深層次的理解。在這個水準上,他們以佛像和畫作所代表,類似上帝的形象而存在,而我們崇拜它們。

法寶在表象層面的優良品質(功德)

法寶的表象層面是所有的教義。這是佛陀自己所體會到的,並且也是他所教導的。理解這一點的常見方式是,我們有自己的上帝:佛陀,並且我們有佛經來取代聖經或者古蘭經,我們有佛陀的典籍。這就像是我的佛教聖經,它所述說的每一個詞都是神聖的。沒錯,我們對它存有敬意,但是佛陀自己也說:“別只因為是我說的話,出於敬意就相信我所說的所有一切,而你自己應該測試一下,如同購買金子之時那樣”。佛陀總是鼓勵他的追隨者們,對他的教導進行批評指正。但是當我們懶惰時,我們不想分析和檢測一切。就日常生活而言,這個層面的相關性是,佛陀愛我們,佛陀理解我們,這本聖書裡記載了所有相關的規定,我們只需要遵循則可。當然,這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但是這真的不是佛教。現在,當然這可能對一些人有用,但是目的不該是為了把佛教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基督教。

僧寶在表象層面的優良品質(功德)

那麼,僧寶又如何呢?不幸的是,在西方,我們習慣於將我們造訪過的佛教中心裡的所有成員稱為“僧伽”。這當然不是藏語和梵文裡這一詞想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僧伽”僅僅意味著我們的會眾,我們佛教教會的成員。當一些成員非常的讓人不安時,那麼我們是否真的要皈依呢?現在我的意思不是說要貶低組建一個有同樣目標、志同道合且能相互給予支持和回饋的精神團體的重要性。這其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它卻並不是皈依的目的。

另一個層面的僧寶,我們可以理解為出家僧團,即是佛教男僧和女尼。但是,同樣的,我們不總是能夠找到完美的僧尼榜樣,不是嗎?有一些非常令人不安的人穿著僧袍。但如果他們真誠地嘗試通過成為出家人而對自身努力,那麼尊重和支持他們仍然非常重要。可是一些僧侶和尼姑穿上僧袍僅僅只是為了逃離生活上的困難,就像我的一個朋友所說的那樣,可以享受免費午餐!

還有另一個層面的僧寶。我們可能從密宗上師那裡聽到,僧寶實際上是我們所謂的“密續本尊”,比如觀音,度母,文殊菩薩等等。現在我們可能開始祈禱聖母或者度母,而她將拯救我們。其實這些佛教形相,被我們稱之為“密續本尊”的,絕對不是以(基督教)聖人的方式,成為某種仲介(中保)而幫助我們更加接近佛陀(=上帝)。

佛寶,法寶,僧寶的最深層次含義

如果我們審視一下佛寶,法寶和僧寶最深層次的含義,我們就會發現法寶最深層的含義是真正的停止所有這些迷惑,以及真正的覺悟或者真正的所謂道或心相續的道路。那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我們讓心相續如此實現,這將能夠保護我們免受痛苦。我們可以消除所有的迷惑,干擾性情緒和問題,並且獲得完全了悟。佛陀完全實現了這些,並且教導我們如何去實現。僧寶事實上是指那些被認為是“聖僧”的人,他們是非常有成就的高級修行者,但尚未實現全部的真正停止和真正的了悟。你看,事實上我們需要消除的迷惑,是分為很多不同級別和程度的,而許多漸次增強的了悟水準將與之抗衡。消除它們的過程是分階段進行的。聖僧尚未實現全面消除它們,但是已消除了一些,而他們正在實現更多的道路之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佛陀和聖僧,這些過去和現在的偉大的印度和西藏大師是非常鼓勵人心的。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希望。當我們看到一個或者遇到一個鼓舞人心的人,譬如達賴喇嘛尊者。他是如何變成他的樣子的呢?是通過法寶。這與他是佛陀與否,並無關係。如果我們可以成為變成他那樣,那將是相當不錯的。我不僅只是說他具有能夠在佛法領域教授幾乎任何東西的能力,也不只是說他是一個專家,是最知識淵博,最有見地的老師。也不只是說他所遵循的日程表:他總是旅行於世界各地,試著教授和幫助他人,以及種種一切。而在此之上,他是中國的第一公敵。你可以想像一下,被超過十億人視為魔鬼,又對你的族群做各種糟糕的事情,但是你仍然對他們有慈愛和悲心。他沒有憤怒,並且他能夠以快樂和平靜的心態去做所有的事情。這是不可思議的,對嗎?除非我們能夠擺脫這些干擾性情緒並且獲得覺悟,不然我們又如何能夠完成其中的任何一項呢?這是不可能的。他是否已經完全走完成佛之路,這並無關緊要。

我們可能無法體會佛陀本人的所有品質,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像達賴喇嘛尊者這樣的人的品質。這是非常的令人鼓舞的。如果有人可能達到這種水準,譬如達賴喇嘛尊者,那麼考慮到心的本質是純潔的,並且擁有所有的潛能,我們沒有理由做不到。所有人都沒有理由不能做到。很顯然地,這將需要巨大的努力,但是是可能的,而朝著這個方向是非常值得的。如果達賴喇嘛尊者已經近於佛陀,那麼現在一些正在教導的偉大喇嘛,也許他們沒有達賴喇嘛尊者的品質,但是他們類似於聖僧,他們也具有很多這方面的品質。這也是令人非常受鼓舞的。

達賴喇嘛尊者和其他這些偉大的大師,有什麼共同點呢? 他們在不同程度上,消除了憤怒,貪婪,仇恨,嫉妒以及所有種種這些。他們已經獲得了非常好的品質,比如理解,悲心,耐心,等等。我們看到不同的喇嘛實現了不同的等級。這就是像我所說的,相比像佛陀或者密勒日巴和其它的歷史榜樣,也許我們很難體會理解他們,(如果我們能接觸現世上師們的話) 這些會是更加生動的榜樣。我們可能覺得歷史上師們的故事很好,但是我們真的相信有像這樣的人存在過嗎?我們讀到蓮花生大師從蓮花中出生,但我們真的相信這一點嗎?這體會起來也許有點困難。但反之,我們可以達賴喇嘛尊者和這些偉大的大師們為例,看到他們的缺少負面品質和具備正面品質,他們現在就正如佛陀和聖僧。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也有能力做到,這就是法寶:真正的停止和正道心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我們是可能做到這一點的,這給我們一個安全的,穩定的,有意義的方向,置於我們的生活之中。

皈依或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方向

從時間的層面上來看,把佛寶,法寶,僧寶的方向置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我們總是要於自身努力。這樣做的話,比如當我們心煩意亂的時候,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或者當我們行為自私的時候,我們會對此變得越來越有意識。我們會注意到這些。這並不是說我們讓自己很沉重並懲罰我自己,認為“我這麼壞或者我是如此糟糕,因為我仍然生氣”。 當然不是這樣的,當然也不是另一種極端的認為,這只是正常狀態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是注意到它,認為“那又如何呢?我還會繼續這樣。” 也不是這樣的。但是,即使只是意識到了我們的干擾性情緒,並且將其視為我們想要擺脫的東西,也能削弱它們的力量。

但關鍵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這些干擾性的負面東西出現的時候,我們注意到了,最理想的做法是學習一些方法,試著去克服它們。我們需要意識到,如果我們生氣,我們需要發展忍耐。當某人以一種可怕的方式對待我時,這表明他們是非常的不開心的。有一些東西正在令他感到不安。與其生氣,還不如對他們有一點點悲憫心。

需要說明的是,一方面我們不要因為自己生氣了而對自己生氣;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們也不要像對待嬰兒那樣的對待自己,說沒關係或者沒事。我們將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克服我們的憤怒,因為我們意識到,做到這一點是有可能的。也許我們不能很快的擺脫它,肯定的是,我們不會很快的擺脫它,然而,這就是我們終其一生想要為之努力的方向。我們要這麼去做,因為我們知道,事實上是有可能擺脫這些東西的。朝著這個方向,而不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徒勞嘗試。

當我們面臨困境時,我們有一點點耐心或者一點點理解,或者一點點仁慈的感覺,我們需要意識到,這是我們可以增加的東西。我們可以使這些變得越來越強大。這樣做是可能的。別人做到了,那麼我們也可以做得到。別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我們也沒什麼特別的。這就是皈依,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安全方向,因為在這條路上走得越遠,我們就越能避免麻煩和問題。

結語

我們需要理解皈依(這個安全的方向)意味著什麼,以及把這個安全的方向置於我們生活裡的原因是什麼。它被認為是佛教徒修行中最重要,最基礎的事情。很多人輕視它,這真的很可惜。我們是否在生命中有這個方向,將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改變,也是能給我們生活帶來最大的不同之處。皈依不僅指我們去參加一個儀式,把我們的頭髮剪下來,並得到一個藏文名字,現在我們脖子上纏上了紅線,我們加入了這個俱樂部。這是對整個問題的輕視,並且使它成為了一種毫無意義的事情。

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問自己的問題是:“作為一個已經皈依了的佛教徒,事實上我有把這個方向放置於我的生活中嗎?” 對於我們的生活而言,這是否具有重大意義,而不只像是加入一個俱樂部呢? 如果皈依並沒有給我的生活帶來重大的差異,那麼我們就真的需要為之努力。在沒有這層基礎的情況下,嘗試作任何更加高級的修行,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微小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