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道次第的主要重點
道次第分為三種範疇,每一種都具備著不同心態,並作為途徑使我們達至證悟。這種結構最初是由卓越的11世紀印度大師阿底峽創立,他也是日後第二波把佛法從印度帶至西藏的有功人物,他在名為《菩提道燈論》的文集中呈現其教授內容。
我們可以追溯噶當傳統至阿底峽。隨著時光變遷,出現眾多分支,之後由宗喀巴進行改革,從而成為格魯傳統。噶當傳統對於其他傳統也產生影響,因為「lojong」或稱之為「修心」的教法,曾被廣泛地被教導著,其主要便是來自噶當傳承。另一個噶當影響的例子可見於岡波巴,從他身上許多噶舉傳統因而衍生出來,他是結合噶當與大手印的傑出大師。
阿底峽從寂天《入菩薩行論》的一行偈頌中,衍生出此種為道次第設計方案的主意,該原文寫道:
善緣等我者,見此容獲益。暇滿極難得,既得能成利,倘若利未辦,後世豈復得?
正如阿底峽所闡述的那樣,「等我者」指的就是來自三種範疇的三士道之人。
初級範疇下士道包括的主題有與精神導師維持良好關係、我們的寶貴人身、死亡與無常、下三惡趣的痛苦、皈依或安全導向、佛、法、僧三寶的特質、業力討論以及避免負面行為。
中級範疇中士道呈現轉生上三道的痛苦,以及輪迴或與之無法控制重複轉生的痛苦。這當中包含展示惱人情緒、四聖諦脈絡下的心理因素,以及遭受痛苦的真正原因。裡頭也有更加專門詳細解釋十二緣起的內容,以及我們的惱人情緒是如何從第一聖諦─苦諦中真正地生發出來。接著展示三種高階訓練,即道德自律[戒]、專注[定]、明辨自覺[慧],這是擺脫輪迴與獲致解脫的方法。此外,就更高階的道德自律來說,還涉及寺院與其僧尼等人之誓言戒條的討論。所有這些都是屬於出離心 (決意要自由超脫) 的整個心理框架,並且構成動機的中級範疇部份。
就高級範疇上士道來說,其提供的教授涉及到發展菩提心目標的各種方法。當中有七支因果禪修,從安寧基礎開始,首先瞭知每個人都曾是我們的母親。第二種方法則是平等與交換我們對於自我和他者的態度,包括「tonglen」,即自他相換的練習。宗喀巴則介紹一套具有11部份的禪修程序,用於把兩種發展菩提心目標的方式結合起來。另外,也還介紹受菩薩戒與相關解釋的內容。我們亦須進行六度廣行實踐,當中非常廣泛地介紹如何通過奢摩他[止]的獲得,即處於一種平靜和安定的心態,來達到深度的心理穩定或專注狀態。就如何發展毗婆舍那[觀]─一種特殊覺知心態─的教授來說,其間也表述了深刻明辨自覺的闡明。所有這些內容都是在高級範疇上士道中出現的。
從以上很快地回顧中我們可以發現,道次第教授包含大量材料,若以經論和密續而言,所有內容都可以在經論教導的範圍中找到。另外在所有這些領域中,達至一定的熟練程度是密續修行的必要先決條件,這一點是全部藏傳佛教傳統都同意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