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正規佛法前,輕簡佛法的必要性
當我們在菩薩道上致力行進時,我們試著克服我們的私心關注,並針對他者施予關懷。但是,除非直到我們成為羅漢─一位解脫者,要不然我們將不會克服所有我們的惱人情緒。直到那時候,我們肯定還會有某種程度上的自私在意,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不必為此感到愧疚,因為至少我們正試著努力。我們正試著減少去除私心,並且以關懷他者為主要對象。因此,我們需要對菩薩道抱持實際態度。
我們要致力於把只對今生關心的相同分析,轉化到針對來生、解脫與證悟的關注之上。期待不去設想今生境遇是不切實際的,所以當我們談論輕簡佛法和正規佛法時,並不是說它們彼此矛盾與互斥,其實兩者間存有某種連續性。
至少以西方人而言,對此生的關心似乎屬於地基,然後在此之上建立起道次第的第一、第二與第三階。就像是我們的地基一如安寧,然後由上發展對菩提心的七支因果禪修。為什麼我們需要地基呢?嗯,我確定我們當中的許多人,甚至都不願意起身進行嘗試,以求改善此生。他們可能迫切需要治療,但卻不願考慮採取行動,更不用說求助於輕簡佛法。所以我們需要這種輕簡佛法的步驟模式,如同以私心關注對上他者關懷,我們要試著最終減少我們只對此生的主要關心,然後增加對來生的關注。然而,關於此生總會存有某些掛念,所以尊者達賴喇嘛曾經說過「50/50」,也就是我們對於此生給予一半的關心,然後對於來生等等再給予另一半的關注。
正規佛法:作為四聖諦所在的心續
在進入正規佛法前,再一次我們要回到四聖諦之上,也就是痛苦的真相[苦諦]、造成痛苦的真實肇因[集諦]、真正止息痛苦與其成因[滅諦],以及朝此邁進的真理心靈道路[道諦]。那麼四聖諦位於何處呢?就是在每個人的心續當中。
痛苦一定是在心續中發生。第三種痛苦的真相[行苦],是指無法控制的重複蘊體,生生世世,構成我們的心續。它們形成前兩者的痛苦類型─不悅煩惱[苦苦]與世俗歡愉[壞苦]的經驗,也就是我們心續的經驗感受。
當我們談論五蘊時,我們通常是說身與心;或者更具體地講,就是我們的感官與知覺心理類型,我們接收感官輸入以及所有的心理因素,例如情緒、感覺、態度等等,並無時無刻地組成我們的經驗。它們源出於對現實的困惑,在每個時刻中混雜困惑,除非我們採取行動,要不然它們將會使困惑愈發嚴重。
造成痛苦的真實肇因[集諦],是對於因果以及我們與一切事物如何存在而產生出來的困惑。困惑明顯地發生著,屬於心續一部份。當我們出現困惑或對行為因果不瞭解時,就會出現負面行為。當我們不瞭解現實時,就會採取破壞負面或建設正向等行為,兩者都與困惑混雜一起。甚至當我們進行不好也不壞的中性行為時,例如搔頭,當中也混雜了困惑。這種困惑或無明帶來惱人情緒,並且我們被迫施行,然後帶來更多痛苦作為終了。通過這種機制,我們看到造成痛苦的真實肇因[集諦]包含在蘊體當中,它們無時無刻都在構成我們經驗的持續性。
在這裡我們將討論因果關係。痛苦的肇因來自惱人情緒,以及我們被迫施行,其影響結果就是所謂的痛苦,緊接著隨後而來。痛苦的經驗,也就是所謂的不悅煩惱[苦苦]與世俗的不滿足短暫歡愉[壞苦],是我們每一時刻蘊體的一部份。因此,第一與第二聖諦兩者,即苦諦與集諦,都在心續中發生著,並且構成四聖諦中所討論的負面部份。
至於四聖諦中所討論的清淨部份,則是其後二諦[滅諦與道諦]。我們發展真理心靈道路之道諦,或簡單地說,就是對現實的理解。這也發生於心續當中,成為蘊體的一部份,形成每一時刻的經驗內容。其結果並非實際是滅諦本身,因為心續從未真正地被這些問題污染著。畢竟道諦的結果是滅諦的獲得,而不是滅諦本身,兩者間有些技術上的輕微差異。這裡的重點是放在解脫部份,在道諦和止息前二諦的獲得之間,具有一種因果連續性。
簡言之,四聖諦的所在與基礎,就是各自的心續,展現出每一時刻的連續性,內容則與因果關係息息相關,要把這些內容與我們自身經驗聯繫起來並不困難。例如,如果我們的腳撞到桌子時,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感到疼痛的那個當下。這兩個時刻的內容是相互關聯的,並且發生於我們各自經驗的連續過程中。
因果關係的時間限制
現在我們可能會問,關於因果關係的限制是什麼?當中的距離為何?若以時間而言,即在肇因與其結果之間到底有多久?嗯,在我們的世俗生活當中,我們可以見到肇因行為與其結果之間,存在著某種距離。例如,我在股市中投資一筆金額,數年後,我賺了或賠上許多錢。但在我投資的那個當下之際,我其實沒有賺錢或賠錢。這不像撞到腳,然後立即感到疼痛那般。所以,有某種時間限制存在嗎?事實上,這就是業力法則的內容之一,在行為肇因與其結果之間,並沒有時程長短的限制。在某一時間點上,無論我們做了什麼,都將會成熟結果,除非我們加以淨化。
這自然地就引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心續只限此生,還是包括前世與後世?當然,我們會對此產生疑惑,因為甚至科學家都不能針對此生開始與終結之時的心續狀態,給予清楚定義或決定確切時刻。關於墮胎與避孕的整個問題,便是圍繞著生命真正何時開始。就死亡而言,我們的死亡該算是當大腦停止運作,還是心臟停止跳動之際?科學家對此都無法達成共識。然後,當我們死亡時,只有天堂或地獄的唯一來生嗎?那會是終點嗎?還是會繼續下去?如果我們看一看多數宗教,肯定會出現天堂與地獄,然後我們通常就是停留於其中之一而永無止盡。但仍然還會有其他問題,例如心續是何時開始的?是否在某一時刻被創造出來的?
因果空性
這就帶出因果空性的主題。在完全沒有因之下,會出現果嗎?果會從其自身中出現嗎?是怎麼出現的?在佛教中對於因果空性,有著非常細膩豐富的詮釋內容。例如,如果事物源出於無,那麼一切都有可能會發生在每個時刻中。若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而無關任何道理的話,那麼當我們的腳撞到桌子,與其造成感覺疼痛的原因,這兩者間的關係便不是必然成立。
另一種分析要點是,不論肇因的當下之際,結果都已經存在與否。換句話說,如果事物源出自身,那麼一切都像是已經存在的了。所有事物都已經出現,只是它們體現出來的情況有所差異而已。如果這是真的,那就根本沒道理,因為事物都是無常的,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並且還會受到前一時刻的影響。若每件事物都已存在,只是明顯或不明顯而已,就好像一切都已經即刻發生過了的話,那麼就不會出現像是時間這樣的東西。因為已經存在,意味著每件事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在同時發生。
此外,我們也可以從緣起觀點加以分析。如果我們以某一現象為例,並且從依據來源出處予以觀察的話,我們就可稱之為結果。如果我們從依據後續發展予以觀察的話,我們就可稱之為肇因。事物被視為是肇因或結果的存在,乃取決於其連續性。我的今天經歷是我昨天經歷的結果,又是明天經歷的肇因。沒有任何事物從其自身之處,作為某一肇因或結果而獨立存在,只會與前後發生的事情有所相關。但是,是否有可能像死亡之際那樣,只屬於之前結果,而不是之後肇因?因果空性的分析就觸及這一點。
簡言之,我們若要成為一位初級範疇下士道的人,便需要努力確保繼續獲得寶貴人身,還要有機會能夠持續精神道路,並對轉生產生確信。為此,我們需要對無始無終的心續有所瞭解,以及其因果是如何運作。換句話說,為了使自身永遠擺脫真正的痛苦[苦諦]與其肇因[集諦],我們必須瞭解這些真正的肇因是如何從無始以來而被建立積累,而不是僅在此生當中而已。為了獲得真實止息[滅諦]與真理心靈道路[道諦],我們需要致力於其所在位置,也就是我們的心續;由於獲致解脫與證悟需要付出大量努力費時甚久,所以我們要以無窮盡來生的角度,針對此一過程加以構思設想。
摘要
如果我們不相信來生轉世,那麼我們鑽研正規佛法也無濟於事。道次第預設相信確有來生,且其教授也是基於此點而發展出來。為了要瞭解所有這些內容,對於我們來說,勢在必行的就是去研習與審思我們的心性。
當我們檢視因果與在一般日常生活中我們心識運作的時候,我們將會得出以下結論,即我們的心續不只無始也無終。對此產生的信念將會驅使我們去思考我們的來生,以及我們現在可以為此做些什麼。
這些主題很難去理解,但它們是條途徑,藉此我們可以說服自己,關於道次第之三士道目標是可行的,而且我們都能各自實現達成。一旦我們加以確信,然後我們便能致力於發展情緒動力,促使我們真正地努力實現這些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