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始无终的心

在进入正规佛法前,轻简佛法的必要性

当我们在菩萨道上致力行进时,我们试着克服我们的私心关注,并针对他者施予关怀。但是,除非直到我们成为罗汉─一位解脱者,要不然我们将不会克服所有我们的恼人情绪。直到那时候,我们肯定还会有某种程度上的自私在意,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必为此感到愧疚,因为至少我们正试着努力。我们正试着减少去除私心,并且以关怀他者为主要对象。因此,我们需要对菩萨道抱持实际态度。

我们要致力于把只对今生关心的相同分析,转化到针对来生、解脱与证悟的关注之上。期待不去设想今生境遇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当我们谈论轻简佛法和正规佛法时,并不是说它们彼此矛盾与互斥,其实两者间存有某种连续性。

至少以西方人而言,对此生的关心似乎属于地基,然后在此之上建立起道次第的第一、第二与第三阶。就像是我们的地基一如安宁,然后由上发展对菩提心的七支因果禅修。为什么我们需要地基呢?嗯,我确定我们当中的许多人,甚至都不愿意起身进行尝试,以求改善此生。他们可能迫切需要治疗,但却不愿考虑采取行动,更不用说求助于轻简佛法。所以我们需要这种轻简佛法的步骤模式,如同以私心关注对上他者关怀,我们要试着最终减少我们只对此生的主要关心,然后增加对来生的关注。然而,关于此生总会存有某些挂念,所以尊者达赖喇嘛曾经说过「50/50」,也就是我们对于此生给予一半的关心,然后对于来生等等再给予另一半的关注。

正规佛法:作为四圣谛所在的心续

在进入正规佛法前,再一次我们要回到四圣谛之上,也就是痛苦的真相[苦谛]、造成痛苦的真实肇因[集谛]、真正止息痛苦与其成因[灭谛],以及朝此迈进的真理心灵道路[道谛]。那么四圣谛位于何处呢?就是在每个人的心续当中。

痛苦一定是在心续中发生。第三种痛苦的真相[行苦],是指无法控制的重复蕴体,生生世世,构成我们的心续。它们形成前两者的痛苦类型─不悦烦恼[苦苦]与世俗欢愉[坏苦]的经验,也就是我们心续的经验感受。

当我们谈论五蕴时,我们通常是说身与心;或者更具体地讲,就是我们的感官与知觉心理类型,我们接收感官输入以及所有的心理因素,例如情绪、感觉、态度等等,并无时无刻地组成我们的经验。它们源出于对现实的困惑,在每个时刻中混杂困惑,除非我们采取行动,要不然它们将会使困惑愈发严重。

造成痛苦的真实肇因[集谛],是对于因果以及我们与一切事物如何存在而产生出来的困惑。困惑明显地发生着,属于心续一部份。当我们出现困惑或对行为因果不了解时,就会出现负面行为。当我们不了解现实时,就会采取破坏负面或建设正向等行为,两者都与困惑混杂一起。甚至当我们进行不好也不坏的中性行为时,例如搔头,当中也混杂了困惑。这种困惑或无明带来恼人情绪,并且我们被迫施行,然后带来更多痛苦作为终了。通过这种机制,我们看到造成痛苦的真实肇因[集谛]包含在蕴体当中,它们无时无刻都在构成我们经验的持续性。

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因果关系。痛苦的肇因来自恼人情绪,以及我们被迫施行,其影响结果就是所谓的痛苦,紧接着随后而来。痛苦的经验,也就是所谓的不悦烦恼[苦苦]与世俗的不满足短暂欢愉[坏苦],是我们每一时刻蕴体的一部份。因此,第一与第二圣谛两者,即苦谛与集谛,都在心续中发生着,并且构成四圣谛中所讨论的负面部份。

至于四圣谛中所讨论的清净部份,则是其后二谛[灭谛与道谛]。我们发展真理心灵道路之道谛,或简单地说,就是对现实的理解。这也发生于心续当中,成为蕴体的一部份,形成每一时刻的经验内容。其结果并非实际是灭谛本身,因为心续从未真正地被这些问题污染着。毕竟道谛的结果是灭谛的获得,而不是灭谛本身,两者间有些技术上的轻微差异。这里的重点是放在解脱部份,在道谛和止息前二谛的获得之间,具有一种因果连续性。

简言之,四圣谛的所在与基础,就是各自的心续,展现出每一时刻的连续性,内容则与因果关系息息相关,要把这些内容与我们自身经验联系起来并不困难。例如,如果我们的脚撞到桌子时,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感到疼痛的那个当下。这两个时刻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发生于我们各自经验的连续过程中。

因果关系的时间限制

现在我们可能会问,关于因果关系的限制是什么?当中的距离为何?若以时间而言,即在肇因与其结果之间到底有多久?嗯,在我们的世俗生活当中,我们可以见到肇因行为与其结果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例如,我在股市中投资一笔金额,数年后,我赚了或赔上许多钱。但在我投资的那个当下之际,我其实没有赚钱或赔钱。这不像撞到脚,然后立即感到疼痛那般。所以,有某种时间限制存在吗?事实上,这就是业力法则的内容之一,在行为肇因与其结果之间,并没有时程长短的限制。在某一时间点上,无论我们做了什么,都将会成熟结果,除非我们加以净化。

这自然地就引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心续只限此生,还是包括前世与后世?当然,我们会对此产生疑惑,因为甚至科学家都不能针对此生开始与终结之时的心续状态,给予清楚定义或决定确切时刻。关于堕胎与避孕的整个问题,便是围绕着生命真正何时开始。就死亡而言,我们的死亡该算是当大脑停止运作,还是心脏停止跳动之际?科学家对此都无法达成共识。然后,当我们死亡时,只有天堂或地狱的唯一来生吗?那会是终点吗?还是会继续下去?如果我们看一看多数宗教,肯定会出现天堂与地狱,然后我们通常就是停留于其中之一而永无止尽。但仍然还会有其他问题,例如心续是何时开始的?是否在某一时刻被创造出来的?

因果空性

这就带出因果空性的主题。在完全没有因之下,会出现果吗?果会从其自身中出现吗?是怎么出现的?在佛教中对于因果空性,有着非常细腻丰富的诠释内容。例如,如果事物源出于无,那么一切都有可能会发生在每个时刻中。若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无关任何道理的话,那么当我们的脚撞到桌子,与其造成感觉疼痛的原因,这两者间的关系便不是必然成立。

另一种分析要点是,不论肇因的当下之际,结果都已经存在与否。换句话说,如果事物源出自身,那么一切都像是已经存在的了。所有事物都已经出现,只是它们体现出来的情况有所差异而已。如果这是真的,那就根本没道理,因为事物都是无常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并且还会受到前一时刻的影响。若每件事物都已存在,只是明显或不明显而已,就好像一切都已经即刻发生过了的话,那么就不会出现像是时间这样的东西。因为已经存在,意味着每件事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在同时发生。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缘起观点加以分析。如果我们以某一现象为例,并且从依据来源出处予以观察的话,我们就可称之为结果。如果我们从依据后续发展予以观察的话,我们就可称之为肇因。事物被视为是肇因或结果的存在,乃取决于其连续性。我的今天经历是我昨天经历的结果,又是明天经历的肇因。没有任何事物从其自身之处,作为某一肇因或结果而独立存在,只会与前后发生的事情有所相关。但是,是否有可能像死亡之际那样,只属于之前结果,而不是之后肇因?因果空性的分析就触及这一点。

简言之,我们若要成为一位初级范畴下士道的人,便需要努力确保继续获得宝贵人身,还要有机会能够持续精神道路,并对转生产生确信。为此,我们需要对无始无终的心续有所了解,以及其因果是如何运作。换句话说,为了使自身永远摆脱真正的痛苦[苦谛]与其肇因[集谛],我们必须了解这些真正的肇因是如何从无始以来而被建立积累,而不是仅在此生当中而已。为了获得真实止息[灭谛]与真理心灵道路[道谛],我们需要致力于其所在位置,也就是我们的心续;由于获致解脱与证悟需要付出大量努力费时甚久,所以我们要以无穷尽来生的角度,针对此一过程加以构思设想。

摘要

如果我们不相信来生转世,那么我们钻研正规佛法也无济于事。道次第预设相信确有来生,且其教授也是基于此点而发展出来。为了要了解所有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来说,势在必行的就是去研习与审思我们的心性。

当我们检视因果与在一般日常生活中我们心识运作的时候,我们将会得出以下结论,即我们的心续不只无始也无终。对此产生的信念将会驱使我们去思考我们的来生,以及我们现在可以为此做些什么。

这些主题很难去理解,但它们是条途径,藉此我们可以说服自己,关于道次第之三士道目标是可行的,而且我们都能各自实现达成。一旦我们加以确信,然后我们便能致力于发展情绪动力,促使我们真正地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