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真实的不觉

第二种圣谛 – 集(苦难的真正根源)

正如我们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乐于接受的方式观照了第一种圣谛,我们需要以同样的方式观照其它三种圣谛,这样就能够让我们的佛教修持以一种更富有意义和富有变化性的方式,个性化地触及我们。

我 们认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并在某种意义上给予自己一些情感支持,我们就看一看第二种圣谛,即苦难的因缘。我们需要知道水管坏了不能用的原因,这样才能修理 它。我们审视问题的原因时,要从一种中道(不偏不倚)的视角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出发,这点很重要。换句话说,我们不想将责难置于外在的事物,“我现在这 样,是因为我妈妈在我三岁的时候造成的,是社会造成的,是经济造成的。”另一方面,我们不想完全否认这些因素,并承认“这都是我的错”,以一种沉重的方式 将所有愧疚和责难推到自己身上。

当谈到我们的苦难和烦恼最深刻的原因如何样使我们自己愚昧时,那么扭曲这点就很容易,并会认为,“我愚蠢;我糟糕;我不好。因此我是有罪的。”这一切形成于想着切实的是一个办错事的蠢人 – 糟糕的人。我更喜欢用,“我们没有意识到现实”而不是“我们愚昧”这句话。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去掉一点对第二种圣谛 – 我们生活苦难的真正原因 – 主观臆断的品质。

要确实获得这样一种方式,我们才能不断深入到一种更为全面的观照我们人生维艰的真正原因,我们确实必须将第二种圣谛和对空的理解相结合。我们体内并没有一个切实的 – 一个把一切弄糟的蠢人,一个切实的、把一切弄糟的人,一个真正的白痴。通常,我们心里所用的措辞更强硬。

尽 管我们能够把人生维艰的根源追溯为我们缺乏意识(智慧),但这并不否定缘起。造就我们所有烦恼的不是因为一件事 – 如同一桶水不是由第一滴水或最后一滴水 装满的。同样,我们生活中的所有苦难不是由某一件事造就的,周围是一道粗粗的实线,没有别的任何事物影响情势。它并不是这样。每一件事因为很多因素而依缘 产生,因此这里有着我们缺乏理解和困惑之间的结合,并一起和社会、经济、妈妈的行为共同作用。这些点点滴滴一起装满了我们人生维艰之桶。

当 我们说苦难的根源是缺乏意识,我们所指的是无意识 – 不认识现实或认识不正确 – 是我们苦难的最深刻的原因,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这种情势,就需要我们必须得 去除它。这是因为其它的原因和条件要么出于这种无意识、要么是我们不可能改变之事。我们无法改变三岁时妈妈所做的。木已成舟;这成历史了。通过运用有关空 和缘起的教义,以这种态度,用一种不主观臆断的方式对待第二种圣谛,这非常重要。

你 有了大致的认识吗?这一过程和我们在认识第一种圣谛之前之经历极其相似。我们反躬自省,并认识到,“确实,我迷惑了,确实,我不知道我一生在做什么”,但 我们努力不加臆断地认识这一点。这是很微妙的一件事。这就像如果我们在切菜的时候伤着自己了,我们能够接受说这伤得不重 – “哦,我真蠢,我真糟糕……” 或许我们不是很小心或怎么样,但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常发生。我们只是某种程度上接受。此外,我们并不是因为没有注意而割伤了自己。它同样缘起于刀子很锋 利这一事实。如果刀子不锋利,我们也就不会割伤自己。它同样缘起于我们饿了、缘起于人每天需要进食这一事实。如果我们不具备这些,同样,事故就不会发生。

对 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而言,同样如此。它们因为这所有事项的结合因缘而起,这就如同不会仅仅因为我们割伤了自己,我们就是糟糕的。再次,我们可以用饲喂魔 鬼的方式这样去做。我们一旦能够对自己生活中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确立这种非主观臆断的一面,那么我们对别人也能这样做了。让我们试一试。

[停顿]

第三种圣谛 – 灭(对苦难的断灭)

关于第三种圣谛,我们处理的是真正断灭烦恼的可能性。这正是终止(cessation一词的意思 – 我们可以断灭我们的烦恼,我们能够除去它们。在英语中,终止(cessation一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意义并不大。这是一个过分宏大的语汇,人们很少使用。这不是一个常用词,因此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它的意思。我妈妈一定从来不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更不用说她在生活中用过这个词语了。因此就让我们称第三种圣谛为“真正的断灭”吧。

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对我们的烦恼、而且对造成烦恼的原因做 一个了结或终止。我们不是在谈某一个具体问题,因为很显然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会有其结束。我们做好饭吃完以后,肚子饿的具体问题就结束了。然而,更大的问 题是我们的肚子还会饿。因此,这里我们想要对问题的反复生发、以及问题之原因的反复生发做一个终止。当然,我今晚饥饿的原因会在我吃过晚饭后消失。但是, 在吃过今晚的饭以后,我的饥饿感并不会一劳永逸地消失。我们不是在谈论消除某一个特定问题的原因,就像现在的饥饿。我们在谈论消除持续不断产生的原因。这 是这里的关注所在。

问题是:“我真的相信,除掉不可控制、反复生发的我的烦恼原因的延续之流是可能的吗?如果我确实相信这是可能的,我现实中如何去除它呢?”换句话说,获得解脱、达到觉悟,这确实有可能吗?

这 些都是难点。如果我们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未能信服,可能从我们自身的烦恼中获得永久的解脱,那么我们信仰佛教何为呢?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的目标只是要 达成一种我们并不相信能够达到的奇异成就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它只是一个儿童的幻想 – 觉悟成佛。我们是在自欺,只是在浪费时间努力去获得我们自认为不 可能获得的成就。这可是个严肃的问题。

不快乐的是,理解获得解脱和觉悟是如何可能的推理线索很困难。它涉及到在中观应成派哲学中真正的断灭与空等同的完全呈现。要切实理解,困难重重。因此,这现在 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在本周末的讲座这一语境下,它意味着我们无法立刻理解解脱如何成为可能。这会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但是,除非我们理解解脱的可能性,否 则我们无法为之折服。如果我们无法信服它,我们就不会感受它,恰如我们昨天讨论的 – 通过我们对一个事物一旦理解就会接受整个这一过程。这一切统而言之就 是我们暂时必须要心怀信心接受这一点 – 即解脱的觉悟是可能的。这是处理这一点的即时性办法。

这 就是所谓的“盲目信仰”吗?“我信啊!哈利路亚!?”我们如何信仰它?有人可能会回答,“我能够信仰它,因为我的菇如(上师)是佛。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觉 悟,因此这是可能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并不稳固,因为我们能在很多灵修方面获得高度发展的导师身上看到诸多缺点。他们有时候犯错误。 “从自身方面讲,菇如(上师)是佛吗” 或“从师生关系的缘起方面讲,菇如(上师)是佛吗”的整个讨论中,我们必须在这二者间作出区分 – 我们将在后面深入其中。显然这是第二件事了。事物的产生 缘起于观点。从导师自身那里作为一个事实要完全接受讲,为佛并不是一种完全的、业已确立的。实践中所发生的,我们发现很多这种我们以为非常了不起的导师会 犯错误。因此,我们就会感到失望、幻灭,可能会以为觉悟是不可能的。

运用道次第方法相信解脱的可能性

我 们可以运用道次第的基本结构 – 依此而行的道路之阶,来帮助我们处理相信解脱和觉悟之可能性的困境。阿底峡大师关于道次第的说法表现了三种层次的动机(信 心) – 三种目的,三个目标。最高者关乎觉悟、中间者关乎解脱。同样还有初始层次的信心,它涉及到转生到一个更好的转生环境(趣)。如果我们要将这种初始 目的用一种更简单的语言表达而不涉及转生,基本地讲,它就是使轮回更好一点的信心 – 改善我们的轮回存在。在想着能够提升未来的生活之前,我们需要首先考 虑提升此世的生活。

这里,重要的是诚实待己,不要在灵修上矫饰。我想,在佛教修持者当中,很少有人能够真诚坦言,说他们的目的就是解脱和觉悟。如果我们确实以解脱为目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有着完满的出离心。绝大多数人甚至不想听有关出离心,更不用说实际去拥有了。

我 们要弃绝(出离)的不是巧克力或电视。我们要弃绝的是我们烦恼的因缘,在初始层次,它基本上是我们负性的人格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破坏性行为。这些正是需要 我们放弃的:恼怒、自私、贪婪、围墙。我们大多数人不愿意放弃此类任何东西。我们想在我们的生活之上再添加些什么 – 快乐和其它一些事物 – 但不愿放弃任 何事。因此,如果没有出离心,我们说,“我旨在觉悟,我旨在解脱”,这并不完全真诚。

这里就是需要我们在这个“应该”之事上添画另一笔的地方。我们中很多人所想的是“我应该以 觉悟为目的,因为如若不然,我就是一个糟糕的修行者,我的菇如(上师)不会喜欢我。”这有点孩子气,不是吗?这里我们需要努力认识的是初始的范围 – 以提 升轮回为目的的第一层次的信心,是完全有效有据的。处在第一层次上是可以的。实际上,能处在第一层次上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很多人对努力提升此世生活没 有任何概念,更不用说来世的生活了。同时,我们这里不是在谈论一种经济上得到提升的生活,而是对于我们内心的发展而言。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对此并不感 兴趣。可以以此为目的,而且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投身于佛法修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努力去理解获得解脱与觉悟是可能的,因为要真正相信这一点很 困难。

换 句话说,这样想更诚实,“我确实无法说现在以解脱和觉悟为目的,因为我并没完全相信达到这二者是可能的,我不想仅仅和一种神话打交道。因此,我的目标是理 解这是可能的,因为这样我就能真诚为此努力。同时,我打算在提升我的轮回境况这一层次上努力,我生活中的困难境况,以及就此而言,我确实有一定的信心,有 可能至少减弱我的烦恼之因缘,消除某些较之愚昧更易于消除的事物。” 我想,这种思考方式能使我们以一种更健康的方式与我们的上师相共事。

现 在,这不是导师是否确实获得解脱或切实达到觉悟的问题了。这不再是一件极其重要的问题了。现在,这个问题是,这个人是一个比我们获得更高发展的人,在很大 程度上,他们确实消除了自身的愚昧、愤怒诸如此类。我们需要思考,“即便有时候这个人可能会犯错误,有时候会表现出情绪有所低落,这是可以的。以后,随着 我在这一道路上走的更远,涉及到‘我的导师想教给我一些东西’此类之事时,我就会处理如何应付了。稍后我会处理这个问题。现在,在这个层次上,我能认识到 这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生众,这就足够了。我的导师是否完美无瑕现在对我并不重要。他们能够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启迪我取得进步。”

尽 管这不像佛教教义中那样作了解释,我想作为西方人,在我们的灵修发展中以此作为一个阶段很有助益,因为作为西方人,我们看东西常常总是不黑即白。换句话 说,要么导师是完美无瑕的佛,要么这样想,“忘掉整个灵修之道吧,因为我看到他们在犯错误。”为了避免这种极端,也为了避免说我们在为解脱和觉悟而努力但 实际上却并没有这样一种极端,我认为这一中间步骤非常有帮助。

我 发现在我自身的个人修持中,我的导师是否是佛、或者他们是否具备佛的品质,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他们能穿过一堵墙、在空中飞、把自己变成一百亿种形象吗?我 确实不在乎。对我来说这没有什么不同。但事实是,就我能所见、就他们如何待人而言我如何应对、他们如何应对生活、等等而言,他们比我有高级得多的发展,这 都表明他们要比我进化的高得多。这就给了我能够达到同样成就的信心。

我 们可以在这个层次上开始努力。我想这更容易入门。确信对我们烦恼之因缘实现这一层次的断灭是可能的 – 即便这可能不是要获得解脱的真正的断灭 – 也足以使 我们能够在动机(信心)的初始范围内发挥个人的功能。这在我们的灵修实践中是一个完美的合法层次,也是开始灵修实践的 必要层次。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一位导师处在这种层次上,我们就开始坚信,至少在某种层次上达到对烦恼的断灭是可能的,即便这可能不是一种要获得解脱的真 正的终止。心怀在这种层次上达到对烦恼的断灭存在可能性的坚信给予我们在这种初始层次上能够作为一个人真诚行事的信心。这一步骤极有必要。它不仅可以,而 且也是我们为了获得一种稳定的灵修发展而需要经历的一个必需步骤。

因 此,我们需要避免的是从最初就跳到最高的动机层次,而当我们幻想破灭之后 – 崩溃了! – 我们掉回到了地面上。这是学员遭际佛教的一个非常典型的西方的模 式。我们避免这点,不是通过矫饰,而是通过首先提升自己的轮回,毕竟,后者通常是真心实意的人投身佛教的原因 – 我们不是仅仅将之视作一种旅行或者某种运 动。这是真诚投身佛教的第一种层次。

接下来,我们到了第四种圣谛 – 为了带来这种自我转型,我们必须要为自己做些什么。我们需要主动;这不会在毫无努力的情况下从天上掉下来。我们需要切实改变自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