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聖諦 – 集(苦難的真正根源)
正如我們以一種更加個人化的、樂於接受的方式觀照了第一種聖諦,我們需要以同樣的方式觀照其它三種聖諦,這樣就能夠讓我們的佛教修持以一種更富有意義和富有變化性的方式,個性化地觸及我們。
我 們認識到生活中的困難,並在某種意義上給予自己一些情感支持,我們就看一看第二種聖諦,即苦難的因緣。我們需要知道水管壞了不能用的原因,這樣才能修理 它。我們審視問題的原因時,要從一種中道(不偏不倚)的視角以一種個人化的方式出發,這點很重要。換句話說,我們不想將責難置於外在的事物,“我現在這 樣,是因為我媽媽在我三歲的時候造成的,是社會造成的,是經濟造成的。 ”另一方面,我們不想完全否認這些因素,並承認“這都是我的錯”,以一種沉重的方式將所有愧疚和責難推到自己身上。
當談到我們的苦難和煩惱最深刻的原因如何樣使我們自己愚昧時,那麼扭曲這點就很容易,並會認為,“我愚蠢;我糟糕;我不好。因此我是有罪的。 ”這一切形成於想著切實的我是一個辦錯事的蠢人 – 糟糕的人。我更喜歡用,“我們沒有意識到現實”而不是“我們愚昧”這句話。這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去掉一點對第二種聖諦 – 我們生活苦難的真正原因 – 主觀臆斷的品質。
要確實獲得這樣一種方式,我們才能不斷深入到一種更為全面的觀照我們人生維艱的真正原因,我們確實必須將第二種聖諦和對空的理解相結合。我們體內並沒有一個切實的我 – 一個把一切弄糟的蠢人,一個切實的、把一切弄糟的人,一個真正的白痴。通常,我們心裡所用的措辭更強硬。
儘 管我們能夠把人生維艱的根源追溯為我們缺乏意識(智慧),但這並不否定緣起。造就我們所有煩惱的不是因為一件事 – 如同一桶水不是由第一滴水或最後一滴水 裝滿的。同樣,我們生活中的所有苦難不是由某一件事造就的,周圍是一道粗粗的實線,沒有別的任何事物影響情勢。它並不是這樣。每一件事因為很多因素而依緣 產生,因此這裡有著我們缺乏理解和困惑之間的結合,並一起和社會、經濟、媽媽的行為共同作用。這些點點滴滴一起裝滿了我們人生維艱之桶。
當 我們說苦難的根源是缺乏意識,我們所指的是無意識 – 不認識現實或認識不正確 – 是我們苦難的最深刻的原因,如果我們想要改變這種情勢,就需要我們必須得 去除它。這是因為其它的原因和條件要么出於這種無意識、要么是我們不可能改變之事。我們無法改變三歲時媽媽所做的。木已成舟;這成歷史了。通過運用有關空 和緣起的教義,以這種態度,用一種不主觀臆斷的方式對待第二種聖諦,這非常重要。
你 有了大致的認識嗎?這一過程和我們在認識第一種聖諦之前之經歷極其相似。我們反躬自省,並認識到,“確實,我迷惑了,確實,我不知道我一生在做什麼”,但 我們努力不加臆斷地認識這一點。這是很微妙的一件事。這就像如果我們在切菜的時候傷著自己了,我們能夠接受說這傷得不重 – “哦,我真蠢,我真糟糕…… ”或許我們不是很小心或怎麼樣,但卻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常發生。我們只是某種程度上接受。此外,我們並不是因為沒有註意而割傷了自己。它同樣緣起於刀子很 鋒利這一事實。如果刀子不鋒利,我們也就不會割傷自己。它同樣緣起於我們餓了、緣起於人每天需要進食這一事實。如果我們不具備這些,同樣,事故就不會發 生。
對 我們生活中的所有問題而言,同樣如此。它們因為這所有事項的結合因緣而起,這就如同不會僅僅因為我們割傷了自己,我們就是糟糕的。再次,我們可以用飼餵魔 鬼的方式這樣去做。我們一旦能夠對自己生活中各種問題產生的原因確立這種非主觀臆斷的一面,那麼我們對別人也能這樣做了。讓我們試一試。
[停頓]
第三種聖諦 – 滅(對苦難的斷滅)
關於第三種聖諦,我們處理的是真正斷滅煩惱的可能性。這正是終止(cessation)一詞的意思 – 我們可以斷滅我們的煩惱,我們能夠除去它們。在英語中,終止(cessation)一詞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意義並不大。這是一個過分宏大的語彙,人們很少使用。這不是一個常用詞,因此我們大多數人不知道它的意思。我媽媽一定從來不知道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更不用說她在生活中用過這個詞語了。因此就讓我們稱第三種聖諦為“真正的斷滅”吧。
這裡的問題不僅僅是對我們的煩惱、而且對造成煩惱的原因做 一個了結或終止。我們不是在談某一個具體問題,因為很顯然任何一個具體問題都會有其結束。我們做好飯吃完以後,肚子餓的具體問題就結束了。然而,更大的問 題是我們的肚子還會餓。因此,這裡我們想要對問題的反復生發、以及問題之原因的反復生發做一個終止。當然,我今晚飢餓的原因會在我吃過晚飯後消失。但是, 在吃過今晚的飯以後,我的飢餓感並不會一勞永逸地消失。我們不是在談論消除某一個特定問題的原因,就像現在的飢餓。我們在談論消除持續不斷產生的原因。這 是這裡的關注所在。
問題是:“我真的相信,除掉不可控制、反復生發的我的煩惱原因的延續之流是可能的嗎?如果我確實相信這是可能的,我現實中如何去除它呢? ”換句話說,獲得解脫、達到覺悟,這確實有可能嗎?
這 些都是難點。如果我們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未能信服,可能從我們自身的煩惱中獲得永久的解脫,那麼我們信仰佛教何為呢?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的目標只是要 達成一種我們並不相信能夠達到的奇異成就嗎?如果確實如此,那麼它只是一個兒童的幻想 – 覺悟成佛。我們是在自欺,只是在浪費時間努力去獲得我們自認為不 可能獲得的成就。這可是個嚴肅的問題。
不快樂的是,理解獲得解脫和覺悟是如何可能的推理線索很困難。它涉及到在中觀應成派哲學中真正的斷滅與空等同的完全呈現。要切實理解,困難重重。因此,這現在 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呢?在本週末的講座這一語境下,它意味著我們無法立刻理解解脫如何成為可能。這會是一個漫長的歷程;但是,除非我們理解解脫的可能性,否 則我們無法為之折服。如果我們無法信服它,我們就不會感受它,恰如我們昨天討論的 – 通過我們對一個事物一旦理解就會接受整個這一過程。這一切統而言之就 是我們暫時必須要心懷信心接受這一點 – 即解脫的覺悟是可能的。這是處理這一點的即時性辦法。
這 就是所謂的“盲目信仰”嗎?“我信啊!哈利路亞! ? ”我們如何信仰它?有人可能會回答,“我能夠信仰它,因為我的菇如(上師)是佛。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覺悟,因此這是可能的。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並不穩固,因為我們能在很多靈修方面獲得高度發展的導師身上看到諸多缺點。他們有時候犯錯誤。 “從自身方面講,菇如(上師)是佛嗎”或“從師生關係的緣起方面講,菇如(上師)是佛嗎”的整個討論中,我們必須在這二者間作出區分 – 我們將在後面深入 其中。顯然這是第二件事了。事物的產生緣起於觀點。從導師自身那裡作為一個事實要完全接受講,為佛並不是一種完全的、業已確立的。實踐中所發生的,我們發 現很多這種我們以為非常了不起的導師會犯錯誤。因此,我們就會感到失望、幻滅,可能會以為覺悟是不可能的。
運用道次第方法相信解脫的可能性
我 們可以運用道次第的基本結構 – 依此而行的道路之階,來幫助我們處理相信解脫和覺悟之可能性的困境。阿底峽大師關於道次第的說法表現了三種層次的動機(信 心) – 三種目的,三 個目標。最高者關乎覺悟、中間者關乎解脫。同樣還有初始層次的信心,它涉及到轉生到一個更好的轉生環境(趣)。如果我們要將這種初始目的用一種更簡單 的語言表達而不涉及轉生,基本地講,它就是使輪迴更好一點的信心 – 改善我們的輪迴存在。在想著能夠提升未來的生活之前,我們需要首先考慮提升此世的生 活。
這裡,重要的是誠實待己,不要在靈修上矯飾。我想,在佛教修持者當中,很少有人能夠真誠坦言,說他們的目的就是解脫和覺悟。如果我們確實以解脫為目的,這就意味著我們有著完滿的出離心。絕大多數人甚至不想听有關出離心,更不用說實際去擁有了。
我 們要棄絕(出離)的不是巧克力或電視。我們要棄絕的是我們煩惱的因緣,在初始層次,它基本上是我們負性的人格特性以及由此產生的破壞性行為。這些正是需要 我們放棄的:惱怒、自私、貪婪、圍牆。我們大多數人不願意放棄此類任何東西。我們想在我們的生活之上再添加些什麼 – 快樂和其它一些事物 – 但不願放棄任 何事。因此,如果沒有出離心,我們說,“我旨在覺悟,我旨在解脫”,這並不完全真誠。
這裡就是需要我們在這個“應該”之事上添畫另一筆的地方。我們中很多人所想的是“我應該以 覺悟為目的,因為如若不然,我就是一個糟糕的修行者,我的菇如(上師)不會喜歡我。 ”這有點孩子氣,不是嗎?這裡我們需要努力認識的是初始的範圍 – 以提升輪迴為目的的第一層次的信心,是完全有效有據的。處在第一層次上是可以的。實際 上,能處在第一層次上就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就。很多人對努力提升此世生活沒有任何概念,更不用說來世的生活了。同時,我們這裡不是在談論一種經濟上得到提升 的生活,而是對於我們內心的發展而言。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對此並不感興趣。可以以此為目的,而且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投身於佛法修持,經過很長一段時 間,我們可以努力去理解獲得解脫與覺悟是可能的,因為要真正相信這一點很困難。
換 句話說,這樣想更誠實,“我確實無法說現在以解脫和覺悟為目的,因為我並沒完全相信達到這二者是可能的,我不想僅僅和一種神話打交道。因此,我的目標是理 解這是可能的,因為這樣我就能真誠為此努力。同時,我打算在提升我的輪迴境況這一層次上努力,我生活中的困難境況,以及就此而言,我確實有一定的信心,有 可能至少減弱我的煩惱之因緣,消除某些較之愚昧更易於消除的事物。 ”我想,這種思考方式能使我們以一種更健康的方式與我們的上師相共事。
現 在,這不是導師是否確實獲得解脫或切實達到覺悟的問題了。這不再是一件極其重要的問題了。現在,這個問題是,這個人是一個比我們獲得更高發展的人,在很大 程度上,他們確實消除了自身的愚昧、憤怒諸如此類。我們需要思考,“即便有時候這個人可能會犯錯誤,有時候會表現出情緒有所低落,這是可以的。以後,隨著 我在這一道路上走的更遠,涉及到'我的導師想教給我一些東西'此類之事時,我就會處理如何應付了。稍後我會處理這個問題。現在,在這個層次上,我能認識到 這是一個高度發展的生眾,這就足夠了。我的導師是否完美無瑕現在對我並不重要。他們能夠通過他們自己的方式啟迪我取得進步。 ”
儘 管這不像佛教教義中那樣作了解釋,我想作為西方人,在我們的靈修發展中以此作為一個階段很有助益,因為作為西方人,我們看東西常常總是不黑即白。換句話 說,要么導師是完美無瑕的佛,要么這樣想,“忘掉整個靈修之道吧,因為我看到他們在犯錯誤。 ”為了避免這種極端,也為了避免說我們在為解脫和覺悟而努力但實際上卻並沒有這樣一種極端,我認為這一中間步驟非常有幫助。
我 發現在我自身的個人修持中,我的導師是否是佛、或者他們是否具備佛的品質,對我來說都不重要。他們能穿過一堵牆、在空中飛、把自己變成一百億種形象嗎?我 確實不在乎。對我來說這沒有什麼不同。但事實是,就我能所見、就他們如何待人而言我如何應對、他們如何應對生活、等等而言,他們比我有高級得多的發展,這 都表明他們要比我進化的高得多。這就給了我能夠達到同樣成就的信心。
我 們可以在這個層次上開始努力。我想這更容易入門。確信對我們煩惱之因緣實現這一層次的斷滅是可能的 – 即便這可能不是要獲得解脫的真正的斷滅 – 也足以使 我們能夠在動機(信心)的初始範圍內發揮個人的功能。這在我們的靈修實踐中是一個完美的合法層次,也是開始靈修實踐的必要層次。換句話說,當我們看到一位 導師處在這種層次上,我們就開始堅信,至少在某種層次上達到對煩惱的斷滅是可能的,即便這可能不是一種要獲得解脫的真正的終止。心懷在這種層次上達到對煩 惱的斷滅存在可能性的堅信給予我們在這種初始層次上能夠作為一個人真誠行事的信心。這一步驟極有必要。它不僅可以,而且也是我們為了獲得一種穩定的靈修發 展而需要經歷的一個必需步驟。
因 此,我們需要避免的是從最初就跳到最高的動機層次,而當我們幻想破滅之後 – 崩潰了! – 我們掉回到了地面上。這是學員遭際佛教的一個非常典型的西方的模 式。我們避免這點,不是通過矯飾,而是通過首先提升自己的輪迴,畢竟,後者通常是真心實意的人投身佛教的原因 – 我們不是僅僅將之視作一種旅行或者某種運 動。這是真誠投身佛教的第一種層次。
接下來,我們到了第四種聖諦 – 為了帶來這種自我轉型,我們必須要為自己做些什麼。我們需要主動;這不會在毫無努力的情況下從天上掉下來。我們需要切實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