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痛苦与这些痛苦的真正成因
佛陀教导我们,尽管我们在生活中面对许多单独的问题,实际上真正的痛苦是我们延续痛苦的反复升起。我们延续不快乐的经验并且对于无法控制地上上下下的快乐无法满意,我们也在生生世世中延续着有限的身心,并以此为基础体验着情绪的上上下下。佛陀也教导说,这些状况的真正原因都在我们的心。
我们的心对我们对自他的行为,以及我们自身、他人、所有万物的存在,投射出虚假的真实。我们错误地想象我们是坚固、自足的存在,称为「我」。我们又错误地想象我们的心也是某种在头脑里的坚固存在,不管是我们自认为是(因为我们脑海中的声音就像是我),或者是一种用来理解跟思考的机器。我们不明白这些投射都不是事实,更糟的是我们还相信这是事实。
你是否曾经自怜,觉得「没有人爱我,没有人需要我」?或者完全被压力占满,觉得「我不能处理这些事情,太多了」?这些是快乐的心境吗?显然不是。我们可能陷入自怜跟不快乐当中,但我们也渴望这些感受消失。问题是我们怎么看待这种状况。如果这是一本图画书,不快乐就像是乌云,在一圈实线当中。这乌云挂在一个「我」的头上,这个我也在一圈实线当中。因为相信这些欺骗性的外显就是真实 (因为它很像真实),我们产生了烦恼,例如贪求别人的爱或嗔恶不爱我们的人。这些烦恼又驱使了业力习惯,不合理地要求别人要花时间在我们身上,表达他们的感情。即使他们接受我们的要求,短期感受到的快乐也从不足够,我们只会要求更多,从而延续着不快乐的处境。
在这种循环里,我们的心困惑且被遮蔽。我们不能直率地思考,我们的行为失去控制。然而这种困惑是心的本性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佛教中的心所指为何。心不是某种在脑袋里自存的东西,它指的是心理活动。它是个体主观体验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总是在不同状况下体验着不同的事物,因此不停变动着,但它的共认本性始终如一。它的最深本性也始终如一:它不以不可能的方式存在。
我们错误地想象我们的心以许多「不可能的方式」存在着。例如我们觉得心是一个坚固的东西,要嘛跟坚固存在的「我」是同一物,要嘛就是被这个我所使用的东西。这两种谬解都跟实际的心性无关 -它们只是幻想,所以不是心性的一部分 - 所以所有基于这些幻想的心理状态也都不是心本性的一部分。这些心理状态包括我们对「我」的谬见、为了让这个我感到安全所产生的各种烦恼,以及驱使我们为这个我作各种徒劳工作的动力。因为这些都不是心的本性,只是建立在对心性的谬见上,一旦谬见被正见取代,它们是可以被永久清除的。反之,正面情绪如慈爱跟悲悯,并非建立于对心性的谬见上。因为这个巨大差异,正见不会清除掉它们。
对痛苦的真实灭除,不是要灭除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带着如慈爱、悲悯、正见等功德,生生世世持续。会结束掉的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受到无明烦恼跟业力控制的,造成有局限身心的不断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