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圣谛:灭

一旦我们认识到我们在生活中所体验的真实痛苦,并且认出它们的真正原因,若我们想要真正远离它们,我们就要避免它们再起。佛陀自己证悟到并且教授的第三个圣谛就是对所有痛苦及其成因的真实灭除,让其永不再生,是可以办到的。之所以能办到,是因为我们的心,本性清净。

真实痛苦与这些痛苦的真正成因

佛陀教导我们,尽管我们在生活中面对许多单独的问题,实际上真正的痛苦是我们延续痛苦的反复升起。我们延续不快乐的经验并且对于无法控制地上上下下的快乐无法满意,我们也在生生世世中延续着有限的身心,并以此为基础体验着情绪的上上下下。佛陀也教导说,这些状况的真正原因都在我们的心。

我们的心对我们对自他的行为,以及我们自身、他人、所有万物的存在,投射出虚假的真实。我们错误地想象我们是坚固、自足的存在,称为「我」。我们又错误地想象我们的心也是某种在头脑里的坚固存在,不管是我们自认为是(因为我们脑海中的声音就像是我),或者是一种用来理解跟思考的机器。我们不明白这些投射都不是事实,更糟的是我们还相信这是事实。

你是否曾经自怜,觉得「没有人爱我,没有人需要我」?或者完全被压力占满,觉得「我不能处理这些事情,太多了」?这些是快乐的心境吗?显然不是。我们可能陷入自怜跟不快乐当中,但我们也渴望这些感受消失。问题是我们怎么看待这种状况。如果这是一本图画书,不快乐就像是乌云,在一圈实线当中。这乌云挂在一个「我」的头上,这个我也在一圈实线当中。因为相信这些欺骗性的外显就是真实 (因为它很像真实),我们产生了烦恼,例如贪求别人的爱或嗔恶不爱我们的人。这些烦恼又驱使了业力习惯,不合理地要求别人要花时间在我们身上,表达他们的感情。即使他们接受我们的要求,短期感受到的快乐也从不足够,我们只会要求更多,从而延续着不快乐的处境。

在这种循环里,我们的心困惑且被遮蔽。我们不能直率地思考,我们的行为失去控制。然而这种困惑是心的本性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佛教中的心所指为何。心不是某种在脑袋里自存的东西,它指的是心理活动。它是个体主观体验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总是在不同状况下体验着不同的事物,因此不停变动着,但它的共认本性始终如一。它的最深本性也始终如一:它不以不可能的方式存在。

我们错误地想象我们的心以许多「不可能的方式」存在着。例如我们觉得心是一个坚固的东西,要嘛跟坚固存在的「我」是同一物,要嘛就是被这个我所使用的东西。这两种谬解都跟实际的心性无关 -它们只是幻想,所以不是心性的一部分 - 所以所有基于这些幻想的心理状态也都不是心本性的一部分。这些心理状态包括我们对「我」的谬见、为了让这个我感到安全所产生的各种烦恼,以及驱使我们为这个我作各种徒劳工作的动力。因为这些都不是心的本性,只是建立在对心性的谬见上,一旦谬见被正见取代,它们是可以被永久清除的。反之,正面情绪如慈爱跟悲悯,并非建立于对心性的谬见上。因为这个巨大差异,正见不会清除掉它们。

对痛苦的真实灭除,不是要灭除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带着如慈爱、悲悯、正见等功德,生生世世持续。会结束掉的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受到无明烦恼跟业力控制的,造成有局限身心的不断转世。

真实灭除的四个面向

第三圣谛,灭谛,有四个面向。

  • 首先,它是对延续各种痛苦生起的真实原因的真实止息。任何特定痛苦本来就都会自然停止,因为一切受到因与缘影响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而且必定会消亡。然而「真实止息」指的是痛苦不会再生起了。因为心的本性是清净的 – 本来完全没有这些苦因 - ,了解这一点,能对治我们不可能免除真实痛苦的持续发生的这种误解。
  • 第二,真正的灭除是寂静的状态,因为所有的心理烦恼都平息了。这能对治把深层枯禅当成一切问题真实止息的误解。深层枯禅就像吃了强烈麻药,感觉不到任何事。不管我们能在当中待多久免于痛苦,它并没有除掉我们问题的真正原因。那只是暂时的休息。一旦出定,药效过了,问题就回来了。
  • 第三,真正的灭除是超胜的境界。它比任何世间界的成就都更超胜。不管我们建造出多理想的视觉世界,让我们可以逃进去,我们不能逃脱真实的痛苦以及它的真实成因。我们在所谓现实世界当中的问题并不会消失。
  • 最后,真实的灭除是对所有痛苦跟其起因的决定性解脱,而不只是部分或暂时的解脱。尽管这种解脱也是循序渐进地发生,因为我们对自他以及万有存在的无明谬见早已深深植入习气,但无论如何最终的彻底清除还是可能的。这是因为那些东西并不是我们心性的一部分。它们只是表面的污垢,因为心的本性是清净的。

结语

如果我们能永远免除痛苦延续的真正原因,我们为何还要满足于减少它或暂时压制它?当然,在我们努力彻底除灭它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先减少它发生的频率跟强度。但佛陀指出我们是可以永远真正灭除它的,那为什么不以此为目标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