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聖諦:滅

一旦我們認識到我們在生活中所體驗的真實痛苦,並且認出它們的真正原因,若我們想要真正遠離它們,我們就要避免它們再起。佛陀自己證悟到並且教授的第三個聖諦就是對所有痛苦及其成因的真實滅除,讓其永不再生,是可以辦到的。之所以能辦到,是因為我們的心,本性清淨。

真實痛苦與這些痛苦的真正成因

佛陀教導我們,儘管我們在生活中面對許多單獨的問題,實際上真正的痛苦是我們延續痛苦的反覆升起。我們延續不快樂的經驗並且對於無法控制地上上下下的快樂無法滿意,我們也在生生世世中延續著有限的身心,並以此為基礎體驗著情緒的上上下下。佛陀也教導說,這些狀況的真正原因都在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對我們對自他的行為,以及我們自身、他人、所有萬物的存在,投射出虛假的真實。我們錯誤地想像我們是堅固、自足的存在,稱為「我」。我們又錯誤地想像我們的心也是某種在頭腦裡的堅固存在,不管是我們自認為是(因為我們腦海中的聲音就像是我),或者是一種用來理解跟思考的機器。我們不明白這些投射都不是事實,更糟的是我們還相信這是事實。

你是否曾經自憐,覺得「沒有人愛我,沒有人需要我」?或者完全被壓力佔滿,覺得「我不能處理這些事情,太多了」?這些是快樂的心境嗎?顯然不是。我們可能陷入自憐跟不快樂當中,但我們也渴望這些感受消失。問題是我們怎麼看待這種狀況。如果這是一本圖畫書,不快樂就像是烏雲,在一圈實線當中。這烏雲掛在一個「我」的頭上,這個我也在一圈實線當中。因為相信這些欺騙性的外顯就是真實 (因為它很像真實),我們產生了煩惱,例如貪求別人的愛或嗔惡不愛我們的人。這些煩惱又驅使了業力習慣,不合理地要求別人要花時間在我們身上,表達他們的感情。即使他們接受我們的要求,短期感受到的快樂也從不足夠,我們只會要求更多,從而延續著不快樂的處境。

在這種迴圈裡,我們的心困惑且被遮蔽。我們不能直率地思考,我們的行為失去控制。然而這種困惑是心的本性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知道佛教中的心所指為何。心不是某種在腦袋裡自存的東西,它指的是心理活動。它是個體主觀體驗事物的心理活動。它總是在不同狀況下體驗著不同的事物,因此不停變動著,但它的共認本性始終如一。它的最深本性也始終如一:它不以不可能的方式存在。

我們錯誤地想像我們的心以許多「不可能的方式」存在著。例如我們覺得心是一個堅固的東西,要嘛跟堅固存在的「我」是同一物,要嘛就是被這個我所使用的東西。這兩種謬解都跟實際的心性無關 -它們只是幻想,所以不是心性的一部分 - 所以所有基於這些幻想的心理狀態也都不是心本性的一部分。這些心理狀態包括我們對「我」的謬見、為了讓這個我感到安全所產生的各種煩惱,以及驅使我們為這個我作各種徒勞工作的動力。因為這些都不是心的本性,只是建立在對心性的謬見上,一旦謬見被正見取代,它們是可以被永久清除的。反之,正面情緒如慈愛跟悲憫,並非建立於對心性的謬見上。因為這個巨大差異,正見不會清除掉它們。

對痛苦的真實滅除,不是要滅除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帶著如慈愛、悲憫、正見等功德,生生世世持續。會結束掉的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受到無明煩惱跟業力控制的,造成有局限身心的不斷轉世。

真實滅除的四個面向

第三聖諦,滅諦,有四個面向。

  • 首先,它是對延續各種痛苦生起的真實原因的真實止息。任何特定痛苦本來就都會自然停止,因為一切受到因與緣影響的事物都是無常的,而且必定會消亡。然而「真實止息」指的是痛苦不會再生起了。因為心的本性是清淨的 – 本來完全沒有這些苦因 - ,了解這一點,能對治我們不可能免除真實痛苦的持續發生的這種誤解。
  • 第二,真正的滅除是寂靜的狀態,因為所有的心理煩惱都平息了。這能對治把深層枯禪當成一切問題真實止息的誤解。深層枯禪就像吃了強烈麻藥,感覺不到任何事。不管我們能在當中待多久免於痛苦,它並沒有除掉我們問題的真正原因。那只是暫時的休息。一旦出定,藥效過了,問題就回來了。
  • 第三,真正的滅除是超勝的境界。它比任何世間界的成就都更超勝。不管我們建造出多理想的視覺世界,讓我們可以逃進去,我們不能逃脫真實的痛苦以及它的真實成因。我們在所謂現實世界當中的問題並不會消失。
  • 最後,真實的滅除是對所有痛苦跟其起因的決定性解脫,而不只是部分或暫時的解脫。儘管這種解脫也是循序漸進地發生,因為我們對自他以及萬有存在的無明謬見早已深深植入習氣,但無論如何最終的徹底清除還是可能的。這是因為那些東西並不是我們心性的一部分。它們只是表面的汙垢,因為心的本性是清淨的。

結語

如果我們能永遠免除痛苦延續的真正原因,我們為何還要滿足於減少它或暫時壓制它?當然,在我們努力徹底除滅它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先減少它發生的頻率跟強度。但佛陀指出我們是可以永遠真正滅除它的,那為什麼不以此為目標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