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级层次的动机

回顾

我们一直在讨论精神道路的分级阶段,我们试图去从较小的范围开始扩展我们的动机,直到它变得更加全面为止。以这种方式,每一个阶段都是建立于前一个阶段之上。

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这样进展。我们遵循佛法轻简版,依这个版本,我们专注于改善此生,并使我们的此生变得更加美好。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这是我们需要开始的起点。但是,传统的呈现方式并不考虑到这种层级,因为传统方式是假设我们相信无始无终的转世。正规的佛法,就像正规的可口可乐,是在转世的背景下来讨论这种进展。

我们看到,与所有级别的动机一样,初始的动机具有一个目标、达到这一目标的原因,以及驱动我们实现这一目标背后的情绪。在初始阶段,我们希望改善我们的来生,确保我们将来可以继续拥有这个宝贵的人身,好让我们可以持续的发展自己,以实现更大的目标。我们意识到,在这一生实现终极目标是非常困难的。那将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以及很多的努力。尝试继续拥有更好的转世的原因,是使我们可以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进。

当我们要实现以宝贵人身转世的目标时,这就是我们所计划的。我们不是在说下辈子去天堂,然后玩的很开心。在这个视角当中,驱使我们寻求更好的转世的心绪是畏忌不好的转世。在这些最坏的状态下,我们将没有机会去致力于改善自己。但是我们有信心,这是有办法可以避免的。我们讨论到安全的方向或者皈依。这个方向,基本上来说,是尝试完全地、永远停止所有的局限和伴随我们心理活动的负面方面,尤其是我们的行为。除此之外,我们想要以建设性的方式从事。感激拥有珍贵人身这种机会,并且也理解我们毫无疑问会在死亡来临之际失去它,我们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事这些的。死亡必将到来,而且我们不知道何时会发生。

即使最佳的转世状态也不尽如人意

在中等层级范围,我们要进一步去分析。即使我们有所谓的更佳转世,或者甚至是珍贵人身的转世,但是这样继续下去,简单讲也是不尽如人意的。生命在继续,而其本质是高低起伏的,我们下一个时刻的感受将是怎样,那是不确定的。我们可能现在感到高兴,但是下一分钟可能突然觉得不满足,悲伤,甚至沮丧。最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能让我们感到不安。当然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每一次转生我们都不得不出生成为婴儿,无法控制我们的身体机能。我们需要去学习如何走路,说话,而一遍又一遍的进行这些是非常无聊的。我将不得不去学校,但谁又想再一次经历这些呢?我们将需要找到一个伴侣,一份工作,然后再一次面临疾病,年老和死亡,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而且还有我们所爱的人。

即使是拥有这珍贵的人身,仍然存在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事情,而且我们所有这些情绪问题仍然会在那里。我们会生气和愤怒,我们会贪婪。我们对人和物有巨大的执着。对于因果和真理,我们很幼稚无知,因此我们会以愚蠢的方式做事,比如说,我们可能认为行为和言谈对他人并无影响。我们的行为常常好像其他人并不真的存在或者没有感觉。这难道不是完全幼稚无知吗?

所有这些问题将继续存在,在任何的幸运转世,我们也将会有这些波折。也会有一些时候,我们从幸运转到不幸,从更好转到更差的转世境况。这将一直持续不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可控的存在或转世”,梵文词是“samsara轮回”。

出离:以得到解脱的决心,解脱当作目标

在中等范畴,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是从所有这些得以解脱。我们的心相续既无起点又无终点,而我们不想要在这种无法控制的转世和永无止境的循环当中继续下去。当我们说“看似永无止境”,它所指的是,如果我们不做任何事情,这将永远继续下去。我们必须要结束它,并且实证真正的轮回中止。为什么?因为我们想要停止痛苦。即使出现的问题并不是那么的可怕,但是我们仍然希望停止所有更细微的问题。这就是希求实证解脱的原因。

在梵文中,解脱一词被称之为“nirvana涅盘”,而驱使我们走向解脱的情绪,通常被称为“出离”。这不是最佳的翻译,但是它基本上是指一个非常希望解脱的决心。带着舍离心,我们认为我们有够多的苦难。我们受够了,在更深刻的层面上,事实上我们感到所有这一切都很无聊。这已经够了:我们想要得到解脱。

愿意放弃我们的干扰性情绪

我们看到,为了要获得解脱,我们需要摆脱我们所有的问题和苦难。我们完全愿意,不仅只是放弃痛苦,而且也愿意放弃痛苦的根源。我们不是在讲说要放弃冰淇淋或者巧克力或任何同类的东西。这是对舍弃的非常小的理解。我们下定决心要做的是,使我们自己摆脱对所有这一切的愤怒,贪婪和执着。就巧克力的例子而言,我们需要放弃对它的执着,也就是说一种基于对巧克力良好质量的夸大。譬如,我认为“这是世上最美妙和最美味的东西,而这将使我开心,永远开心!” 如果巧克力能够做到这些的话,那么我们吃得越多,我们就越快乐了。但是,无论我们是多么迷恋巧克力,我们用不了多久就会厌腻,然后再也不想见到巧克力了。

我们真诚地愿意放弃自己的执着,愤怒等等,这是真的很深且很难做到的。因此我们不应该轻视它。这就像有人用头撞墙,他们害怕停止撞击,因为他们不知道如果他们停止撞墙的话,事情会不会变得更糟。这是我们完全习以为常的,我们继续用头在撞墙。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与某人处于一段不健康的关系,可能是一个更常见的例子,我们对分手犹豫不决,因为我们害怕孤独。因此,我们保持这种不健康的关系,并感到很悲惨。

这是非常常见的,难道不是吗?我们不想对某人说某些话,因为我们不愿意被他们抛弃。我们并不是在讨论一些奇怪的经验,而是一些我们一直在经验的东西。

是否可能从不可控的转世中得以解脱,我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

为了实现解脱这一目标,甚至最终的正觉,我们首先要知道这是有可能的,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它。这些是非常复杂的议题,而且我们能否实现这些可实现的目标,是很难去证明的,很多人因此就放弃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我们事实上没有相信我们能实现这些目标,所以为什么我们还要麻烦自己,去尝试朝着这些来努力呢?我们只是当作游戏再玩,最终我们会说这太荒谬了,然后放弃。

我们必须深入地研究佛性这个主题(使解脱和正觉成为可能的因素),心的本然纯净,等等。我们的干扰性情绪和迷惑是否是我们的心的本基?如果是的话,这就意味着它们每时每刻都在那里。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它们是否是暂时的,是否可能被移除而永不再回来呢?

质疑它并且进行辩论是绝对必要的。这绝对不是我们能去盲目信仰的。事实上,我们的质疑越多越好,因为我们需要清除我们所有的疑虑,并且对我们所做的一切具有强烈的信心。但我们是否需要等待直至我们有100%相信?好吧,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我们如何能知道我们何时完全相信呢?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如果我们认为这些只是垃圾,那么很显然,我们没办法致力于此。但是,当我们朝着考虑相信这些有可能性的方向走,那么我们可以前行。然而,认为这些是真的,应该是基于一些原因,而不仅是盲目信仰,或者因为“我的老师是这样说的”。佛陀自己说:“不要因为对我的信仰而相信我所说的一切,而要测试它,就像你购买黄金时那样”。我们需要通过验证去发现这是否是真实的。

被转世的概念说服:色贡仁波切的两世案例

要去相信转世是事实,可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因为我已经为此尝试了很多年,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验。我从事佛教研究已经有45年以上,对于为何“转世”是合乎道理的,在某一个时刻,由于一些理由,我确实达到了一个智识上的理解。但是真正让我跨过这一道线,使我在情绪水平上相信的,是我与我的老师两世之间的关系。他的名字是色贡仁波切,他也是达赖喇嘛尊重的老师之一;我感到极其幸运能成为他的非常亲近的弟子。我和他在一起九年时间,在这期间,我为他翻译并担任他的私人秘书。我安排并且陪同他所有的国外之旅,并和他一起紧密地工作。他于1983年过世,而后转世,并且再一次在藏传祖古系统下被寻获。

他现在25岁了,而我与他仍然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与我们之前的关系很类似。当然,现在我们的年龄差异是相反的!

我第一次见到新一世色贡仁波切时,他才四岁,当我第一次走进房间时,他的侍者问他,“你知道他是谁吗?”  “别傻了,我当然知道这是谁”。这是他的答案。从一开始,从他四岁开始,他就跟我非常的亲密和亲切,比其他人更加亲近。他长大以后依然如此。

在很多不同的时间,我们观看了他前世的视频,而他会对我说——他并不是对我说废话——“哦,我记得这么说过。” 除了所有的逻辑和推理之外,正是这种经验帮助了我超越了: “好吧,可能,也许…”的感觉,而给了我确定性。

这些事情并不容易。是否真的能够获得解脱呢?心的本质是否真的纯净?即使我们对此有理性的理解,但是为了情绪上的认知,我们不得不更加深入。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地来做。

对真实状况的迷惑,是不可控转世的成因

道次第的中等层级的动机,对于转世的机转,用十二因缘可以有一个非常详细的解释。这个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的名称,它是用来讲解整个业力,业的后果等等问题的。我们需要深刻地理解各种不同的干扰性情绪,比如说愤怒和贪婪,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的基础是什么。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我们将这种基础因素称为“迷惑”。 在这里,我们对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影响有所迷惑。更深一层,我们迷惑于我们实际上是如何存在的,他人是如何存在的,以及一切是如何存在的。

基本上,我们倾向于认为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完全依赖于它们自己的力量,并且是与其它事物分离的,好像它们被塑料袋包裹起来了。即使我们可能认为所有的事物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仍然认为事物本身像是包裹在塑料袋里,只是用枝竿连接起来了。对于这种不可能的存在方式,我们需要从许多微细的层面去理解。我们需要准确地理解,什么(存在方式)是不可能的,以及到底我们什么样的迷惑投射到了他人和其他事物上。

性空:完全不可能的存在方式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被称之为“性空”或者“空”的道理。 性空是指完全不存有;有些东西根本就不在那儿。不存在的是什么呢? 是说这些投射背后的真实指涉不可能存在。它们(投射)并不对应于任何真实的东西。

我们可以用圣诞老人的例子来说。假设我们看见一个身穿红色服装,留着长长的白胡须的人,而他们看起来很像我们所说的圣诞老人。我们觉得他就是圣诞老人,但是为什么呢?好吧,因为他看起来像圣诞老人。然而,圣诞老人的外形并不与任何真实的事物相关联,因为根本不存在圣诞老人。这就是性空所讨论的东西,缺乏一个真实存在的——与这个人外形相符合的圣诞老人。这并不是要以任何一种方式去否认,那里有一个人,而他刚好看起来像圣诞老人。我们只是在澄清,这个人在我们面前的显现,是有欺骗性的。看起来像圣诞老人,但是并不是真的圣诞老人,因为不存在圣诞老人。

我们的心一直以这种方式在运作。我们投射出各种类型的瞎扯,比如:这个人是最漂亮的人,或者这个人是最糟糕的人,或者我们是上帝赐给世界的礼物,或者反过来,我们完全是无用的。我们投射这些事情,就好像它们就是这样存在似的,完全独立于其它事情,好像是真实且不变的。

但现实当中,没有一个人是像这样存在。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都是相对于其它事物而存在的。达赖喇嘛尊者总是以我们的手指为例。我们的第四根指头是大或小?好吧,和第五根手指比起来,它是大的,但是和中指比起来,是小的。所以从自身方面,从它自己的本质来说,它是大或者小呢?不存在答案,因为是大或小,是相对于其它事物的。这完全依靠于其它的事物,并且依赖于我们的概念,什么是大,什么是小。我想你应该已经理解这个思路了吧。

在这个中级水平上,通过获得对性空的理解,我们努力去消除这种基本的误解。那是非常迷惑的,导致不可控的转世,因为它启动了业因和业果,如十二因缘里所解释的那种复杂机制。

专注力和伦理自律的需求

为了获得的性空的理解,我们需要有专注力。为了发展专注力,我们需要有伦理自律(戒律)。这里给出的例子是,像砍掉一棵树。理解就像是一个锋利的斧子,但是为了真正的砍倒一棵树,我们需要总是落刀至同一个点上。持续地砍在同一个位置,就像是专注力。事实上为了拿起斧头,挥舞它,并且砍在同一个位置上,我们需要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伦理规范,这样我们能避免破坏性的行为。

中级范围中还介绍了,可以采用的各种誓戒。这包括了男僧或者女尼的完整或者新入门的誓戒,或者在家修行者的男或女性誓戒。在家修行者是指一些不在寺庙里过独居生活的人,但是这并不一定代表你得有家庭;你也可以是独身。在古代印度这实际上是非常少见的,因为在家修行者往往都有家庭。这些出家誓戒和在家誓戒统称为“个别解脱的誓戒”, 因为他们是目标于自己的解脱。这些誓戒帮助我们避免可能由于干扰性情绪而引起的不同类型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干扰我们的禅修修行之类的正面事物。

事实上,持戒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因为当我们持戒绝不再做某些事情,它让我们摆脱犹豫不决。比如说,想象一下我们试图戒酒或者戒烟。每一次当我们与喝酒或者抽烟的人在一起,我们有一些犹豫不决,我是否应该也来一些呢,或者现在该说不? 就算是我们真的试图去放弃,每一次当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将不得不做一个决定,即使没有别的压力,这也可能有挑战性。

如果我们持誓戒,那么这就是最后的决定。我们已经做了决定,“我不再喝酒。我不再抽烟”, 或者不管什么。那么,如果我们周围的人在喝酒,也真的并不重要了。持戒事实上可以给我们一些力量,并让我们摆脱犹豫不决,而不是像被限制或者受罚,尤其是在那些有损我们实现最终解脱的事情上。

在佛教里,绝对没有任何的义务去持誓戒。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一点。没有人可以说,你必须要持这个或者那个戒,而且没有任何人会告诉你,你必须成为和尚或者尼姑,并且生活在寺院里。但是,如果你真的很严肃看待从轮回中得解脱这件事,以及使自己永远摆脱愤怒,执着,贪婪等等,持某些誓戒将毫无疑问的使这些变得更容易。也许我们现在对这些还没有准备好,这绝对是没问题的。我们需要诚实地评估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境况。

这就是中级层次。尽管专注力和性空是其中一部分,此处我们并没有全面地讨论这些。这些主题将在高级层次的教法里介绍。

高级层次的动机:考虑他人

在高级的范围内,我们想到我们不是宇宙中的唯一。还有其他的所有人,而其他所有人和我们的处境完全一样。其他所有人都在遭受痛苦,经历不可控的转世。我们想要恒常的快乐,并避免痛苦,同样其他所有人亦是如此。这点上,我们都是绝对完全平等的。不仅只是我或者少数其他人,而是所有的人。我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我们并不为自己而独立存在。事实上,我们无法以这种方式生存。

有一些非常复杂的方式,可以扩展我们的心,好去平等的接纳每一个人。对此,我们在之前有过一些讨论,谈论去认识到将所有人视作自己的前世母亲,而她们毫无疑问的善待过我们。佛教轻简版里,我们可以看到其他人是如何像母亲一样的照顾我们。然而,那具有局限性,因为很难将这些应用于我们的异种朋友,蚊子。

慈爱

为了扩展我们的心,我们开始发展我们所谓的“慈爱”。这个过程实际上始于平等,在那当中我们并不执着于某人,不被他人吸引,不对他人排斥。我们努力对所有人开放,并且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知到我们与每个人之间的内部连结。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推理得到进展:认识到人人都曾是我们的母亲,她们在前世曾经善待我们。或者去认识到我们所享受的事物均源自于他人的工作,看一看你下方的地板,你所在的建筑物,你所喝的水,你是否曾经思考这一切都是来自哪里呢?我们的水跟食物是如何到这里的?这所有一切均源自于他人的工作,我们身边所有人的努力。我们都是平等的,因此仅仅只为我们自己的利益而努力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为了要使自己真正受益,我们必须使所有人受益。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够对每个人平等地发展慈爱。这种慈爱是被定义为,希望众生都快乐,并且拥有快乐的因。这和浪漫的爱没有关系,浪漫的爱通常是充斥了极大的执着。当我们说,“我爱你”,这常常指的是“我需要你,不要离开我,离开你我不能活”。当我们没有从对方那儿得到我们所期待的关注,或者他们说了一些讨厌的话,那么这可能很快就会变成“我不再爱你了”。

在佛教里,我们所说的慈爱,绝对与其他人怎么行事或者他人是怎么对待我毫无关系。只是单纯希望:愿你快乐。这就好像所有的其他人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们希望看到我们所有脚趾头都是快乐的,而不仅只是其中一些。不管我们的脚趾对我们做了什么。

悲悯

有了慈爱,然后我们继续发展“悲悯”。这是希望别人摆脱苦难和苦难的根源。这并不只是指苦难的表相或生活的波折,还有更深层次的苦难,比如说不可控的转世。有悲心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看低别人,为他们感到遗憾,好像“哦,你这可怜的东西”。 佛教的悲心是基于尊重,以及对所有人均可以脱离苦难和其根源的一种理解。这不仅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或者漂亮的话。怀着悲心,我们开始肩负使得自己得解脱于苦难的状态的责任。这是一个很大的勇气。

当我们发展所谓的“大悲心”时,我们的悲心是平等地及于众生,将他们均视为关心的对象,如同慈母的唯一孩子。我们大悲的感觉也将包含保护一切众生免于遭受更多苦难的愿望。

超凡的决心

我们的下一步是,发展一种称之为“超凡决心”的心态。这是一个有力的决定,我们讲承担责任,不只是肤浅的帮助他人,而是更加深刻的方式。我们立志要肩负责任,帮助他人实现全面证悟的佛陀境界。我们不仅打算这么做,我们也已经下定决心:我们毫无疑问会去做。

菩提心:目标是获得正觉以利益他人

这个程序的最后阶段是发展我们所谓的“菩提心”, 其基础是慈爱悲悯心和超凡的决心。我们意识到,我们能够为所有人提供最大帮助的唯一方式,是我们自己能达到佛陀的境界。但是,为了使这一愿望变成现实,我们需要了解佛陀是什么,什么状况是佛陀可以或者不可以帮助的。请记住,佛陀不是全能的上帝,可以弹指一挥就使每个人的苦难消失。佛陀当然可以给人们指明道路,给予一些启发,但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努力完成所有工作。没有人能够替我们理解真理;我们必须要自己去理解它。

因此,在慈爱和悲悯心的驱使下,菩提心是专注于我们自己未来的证觉。这是我们自己的证悟正觉,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或者一般的证觉。我们的证觉还没发生,但是那是可能的,并且将基于我们心相续的佛性因子而发生。这些因子包括本基的纯净天性,及其所有潜能和可能性。我们专注于这种尚未发生的证觉,期待实现它,以便我们能有最大的可能性使他人受益。在迈向证觉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尽可能使他人受益。

这就是菩提心。它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广阔心态,我们不应该误认为它只是禅修慈爱和悲悯心。它不仅只是这些。慈爱和悲悯心是基础,但是菩提心包括更多东西。

六种远及的态度(六波罗蜜)

就如我们所见,高等视野的目标是实现佛陀境界,以便我们能够尽最大可能地帮助他人。我们是受慈爱,悲悯心和非凡的决心所驱使。但是事实上我们要如何实现证觉呢? 这个问题引到什么是“六种完美”, 在梵文里是“六波罗蜜” ,或者我常翻译成“六种远及的态度”。我偏爱这个讲法,因为它们可以让我们走得很远,带领我们直至正觉的佛陀状态。对于一些人,使用“完美”一词,使得它听起来好像他们似乎要很完美,而他们还不够完美,所以他们觉得不足。这并不是这个词应该引起的感觉。

慷慨

我首先需要发展的第一种态度是慷慨,这里,我们不仅仅给他人物质的东西,而且也给予建议跟教法,以及令人免于恐惧。即使我们没有任何物质可以提供,但是我们培养起愿意提供所需东西的态度。另一个我们可以给他人的礼物,就是我们如何对待别人。因为我们将变得平静,这意味着其他人没有什么好害怕我们的。我们不对别人生气,不执着于他们,或想要从他们身上得到一些东西。当别人做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之时,我们将不再忽视或者排斥他们。此外,我们将真心诚实地试图帮助他们。这事实上是我们能够给予别人的不可思议的礼物,是我们发展慷慨所带来的一个巨大的礼物。

道德自律

我们要发展的下一个远及的态度是道德自律,在这里我们努力不要采取破坏性行为,尽可能的采取建设性行为。我们有纪律的学习,禅修,以及帮助他人。我们不疲于帮助他人,我们也不因为我们不想帮助他人而忽视他们。

忍耐

忍耐是不愤怒或气恼地去承受痛苦和困难的能力。致力于自身并且尝试去帮助他人并非易事,而且很多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接受帮助。他们可能给我们很多麻烦,而我们需要耐心才不会生气。如同其他远及的态度一样,有很多培养忍耐的方法。

精进

下一种态度是精进。不管多艰难我们都不放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远及的态度更加像是英雄般的勇气。我们不仅不放弃,而且乐于帮助他人,并且对有机会帮助他人感到非常高兴。关于如何培养这些,有很多的指引,包括了知道何时该放松,何时该休息。如果我们太过压迫自己,那么我们将无法帮助任何人。与此相关的是,有很多克服不同类型的懒惰的方法,这些懒惰阻碍了我们继续致力于自身和帮助他人。

心理稳定度

在这之后,我们修行以发展心理稳定。这不仅包括专注,还包括情绪的稳定。我们想要拥有的是一个稳定的心态,它不会受到散乱的影响而飞向任意对我们具有吸引力的事物,也不会感到沉闷和困倦。这样的心,始终能够专注于我们希望其专注的任何事情上。譬如,当某人与我们交谈时,我们的心不会飘忽不定的想别的事情。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稳定的,我们的稳定性没有被不安的情绪所干扰;我们不会情绪低落。这意味着我们不会过于敏感或者太不敏感,而是平衡和稳定的。

辨别觉识

这通常被翻译成“智慧”,在梵文中是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最后的态度是指有能力区分事物如何存在和什么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意识,因此“智慧”一词显得有点含糊不清。此处我们专门讨论关于了解“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这涉及到对空性(空)的理解。

我们努力于这些修行和方法,来发展六种远及的态度、目标、动机、决心和菩提心。所有这些构成了高级层次视野的动机。

结语

建立在初始层级之上,在中等视野中,我们意识到即使我们转世于更佳的状态,我们仍然会遭受痛苦。我们仍然会遇到问题,一定会生病和死亡,然后再重新来一遍。对这些感到无聊后,我们了解到,所有这些不可控制的转世当中,没有什么事情是特别的,而我们希求从中得以解脱。

当我们发展到高级的水平时,我们停止将自己视作是宇宙中心唯一重要的人。我们意识到,每一个人对于想要快乐以及想避免痛苦的渴求是完全一致的,不仅如此,我们看到所有众生,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都曾经难以置信的友善对待我们。没有他们,我们将根本无法吃饭或者喝水,无法去商店,无法享受电影或者做任何事情。意识到无视这些善良是可耻的,于是我们开始被对他们的悲悯和慈爱打动,并发展出菩提心,在这里我们希望获得自己的正觉,从而能真正地终极利益他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