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佛法三个层次的动机
道次第呈现了三个层次的动机:
- 初始层次——我们思考如何确保拥有更好的转世,不仅仅是我们的下一个来生,而是所有的来生。
- 中级层次——我们的动机是从无法控制的转世中获得完全的解脱;我们想要得到解脱。
- 最高级的层次——我们的目标是达到完全开悟的佛陀境界,帮助所有人从无法控制的转世中得解脱。
很显然,每一个层次都是基于对转世的假设。尽管如此,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的,这些材料中针对这三个层次所展示的每一种方法,也都可以应用于佛法轻简版的水平。这些动机不容小觑,因为如果我们可以真诚地发展它们,它们真的十分卓越。
通过珍惜珍贵人身,克服可怜自己的心态
在最初的动机,我们首先要意识到的事情是,对我们所拥有的所谓 “珍贵人身”的珍惜。甚至在佛法轻简版水平,对于克服“可怜的我”这种感觉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压抑情绪,这也是非常有用的。我们反思我们可能身处的那些糟糕境况,然后试着去感激,我们当下并没有处于这些境况,真的是太好了。
在标准的版本里,列出了很多可怕情况,没有必要去一一说明,我们可以大概的思考一下。譬如,想象一下,我们没有生活在战区,这是多么的幸运的事,或者,我们没有因为处于饥荒中而受饿,无法喂养我们的孩子。我们想一想,我们没有生活在严厉的独裁社会里,这是多么的幸运。这一点对于罗马尼亚的老年人来说,可能更加容易的感受到相关。我们没有残疾,这是多么的幸运。我们思考一下,我们并不是一只人人都想要踩的蟑螂,这是多么的幸运。
这种思维方式有很多种扩展,当我们客观地看待自己时,我们真的很幸运能拥有这些自由。我们不仅知道有这些自由,且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可能会随时失去,譬如说得到阿茨海默症。现在(2009年)有严重的金融危机,情况可能变的更加糟糕。实际上可用来形容我们所处状态的字眼是:“喘息”,这意味着与真正糟糕的情况只有一步之遥。而这种喘息可能随时结束。
除了这些自由,我们还需要研究一下让我们生活丰富的各种因素。譬如,我们大多数的人都相对健康。当然我们当中很多人可能有生病,但是目前来说我们还是功能正常的。佛陀所教授的以及这些教法一直流传下来,至今仍然可供我们运用。有很多的老师和书籍供我们学习。显然地,我们有很多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拥有的自由和丰富性,并且真正深刻地感激它,我们是多么的幸运。
思考死亡和无常,以免浪费我们的珍贵机会
初始层次的下一个要点,是真正去理解我们所拥有的珍贵生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这不仅限于我们生命中的境况变化这一事实,而且还包括,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死。因此我们可以找到有很多关于死亡的禅修。很多人在很多社会里,试着去忽略死亡,死亡常常是一个忌讳的话题。我们不能真正地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所有人在某一点终将死去。这包括了我们的亲人,我们所认识的每一个人,以及我们自己。这就是事实。
有很多的缘由支持我们终将会死亡这一事实。每一个曾经活过的人都死了,我们又怎么会与众不同呢?死的最终极起因是生,因此如果我们既然被出生,那我们就会死去。身体是非常脆弱的,它将随着我们日渐变老而开始崩溃。它并不像我们常想的那样强壮,反而是很容易受伤。我们需要从逻辑上说服自己,以使之慢慢地沉浸到情绪的水平。
除了我们毫无疑问会死这个事实以外,第二点是我们永远不知道那会是何时。我们不需要变老或者生病才会死亡;很多健康的年轻人比老弱病人先死亡。最近有一起大的航空事故,但是当人们登机时,又有谁料想到飞机会坠毁。我们可能随时会被汽车撞。我最亲密的朋友,他54岁,身体完全健康,但两周之前突发心脏病过世了。
死亡可以随时发生,有很多的理由支持这一点。死亡并不会等待我们去完成工作或者吃完一顿饭,或者做完手上的任何工作。我们不能对死亡说,“等一下,让我做完这些”。当死亡来临之时,它就来了,我们的生命就终止了。当我们的时间到了,我们无能再续。你不可能贿赂死亡。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身体维持在生命维持的机器上,但是保持像植物一样的状态意义何在? 即使这样,我们的生命依然会在某个时刻结束。
关于死亡的第三点是,研究一下,当我们处于死亡的节当下时,什么才是对我们有所帮助的。我们不可能带走任何钱财,朋友或者家人。即使我们建造了金字塔,当我们死亡时将它与我们粘在一起,它们事实上也不会随我们走的。从佛教的角度来看,我们说当我们死亡之际,能对我们起到帮助的是建立在心相续上的正面习气。
也许我们做了很多正面的工作并且帮助了他人,或者也许我们在减少愤怒、自私等方面在精神道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这将会在我们的心相续上留下很深的印记。从佛法轻简版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无悔的死去,并且觉得我们过着有价值且正面的生活,尤其是如果我们照顾了亲人,或者从大的范围上来讲,为社会做了贡献。我们将安心的想:“我度过了美好而有价值的生命。”
就正规的佛法而言,那么我们可以带着这样一点自信死去:这些我们心相续的正面习惯、倾向和本能将在未来生中再续。我们将会死并想着:“在未来生里,我将继续获得珍贵的人身而生。”我将会生为非常正面直觉的孩子”。我们自己也可以在一些小孩身上看到。一些孩子,当他们还很小的时候,总是哭闹和生气,而有些总是非常的镇静并且和善。这是前世建立起来的正面习惯的结果。当我们死亡之际,如果我们有一个平静的心态,这将会非常有帮助。我们银行账户里所持有的钱并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的安慰,因为在死亡之际,这些将只是计算机屏幕上的一些数字而已。
针对死亡的禅修
因为上述原因,我们有死亡的禅修。在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今天就是我们的最后一天。我们问一下自己,我们准备好随时死亡吗?如果我今天会死,我是否悔恨我曾经是如何活的?这样做的重点绝不是使自己变得沮丧,而是鼓励我们利用这珍贵的人身,以及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机会。这就是禅修的全部目的。不仅是我们一天天变老,而是我正向死亡靠近。随着一天的结束,我们的生命就减少一天。时间所剩不多,而且我们完全不知道我们还剩多少时间。因此,我们真的想要把生命利用起来,而不只是浪费时间。我们知道我们真的浪费了生命,我们本该取得更多成就,要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态死亡的话,这绝对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临终状态。
我们需要以一种平衡的方式,建立起“我不打算浪费我的机会”这样一种心态。我们必须要避免成为狂热分子,生活在恐惧之下,总是害怕停止工作或者禅修。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应该放松并且休息一下,好让我们能够获得力量而继续下去。我最喜欢的禅宗说法是“死亡随时会发生。请放松”。 如果你能这样想的话,事实上是很有意义的。是的,我们可能随时死亡,但是对此持续紧张并狂热于此,会是自欺欺人。
这里的主要讯息是,充分利用我们所拥有的珍贵人身,但要以一种平衡的方式去做到这一点。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放松,但是若我们并不是真的累了而仅只是懒惰,我们应该对自己诚实。我们应该努力记住我们的动机。
很显然,觉知死亡的禅修可以同时应用于佛法轻简版和正规版。譬如,当我们留下一些事情没有完成,又比如说,告诉某些人你爱他们并且感激他们所做的,或者向他人道歉,这些就不要再等待了。那个人也许明天就不在了,或是,也许明天我们自己就不在了。这就是我们从死亡觉知的角度,在佛教轻简版课程上可以获得的。在任何水平上,它都是非常有裨益和帮助的;不要否认死亡,而是为之做准备。我们甚至可以形象地想象一下我们自己的死亡和葬礼,这也许有助于使之变得更真实一点。只是要确保不要仅仅只是停留在那一刻,而变得更病态或沮丧!
对死亡后可能会经历的最坏转世产生畏忌
然后,我们继续研究一下死亡后会发生什么。在这里,这里将介绍我们可能会经历的最坏的转世状态,以及我们如何将这些认真地对待。再一次,这根本就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佛教的说法不仅包含了动物身- 这是比我们的人身更糟一些的,而且还存在一些我们根本看不见的形式。
当我们思维动物身转世时,我们需要记住,这包括了所有类型的昆虫,鱼类,以及每一个可能的物种。转世于动物王国,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说明这是多么的糟糕,我们不是去想象住在大府邸里擦着指甲油的贵宾犬。而应该是想象一下人见人厌的蟑螂和老鼠们,以及被大一些的动物生吞活吃的小昆虫和鱼类,当然还有被人类所工业化饲养和屠宰的动物们。
对关于未来生情景所产生的情绪,常被翻译成“恐惧”,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最佳用词,因为它暗示了绝望,我们对此无能为力。然而我们是可以做一些事情去避免它,因此我偏好“畏忌”一词,这意味着,我们真的非常强烈地不想要它发生。
假设我们要参加一个非常无聊的商务会议。我们很忌惮去。那将会很无聊很糟糕,但是我们并不害怕去参加。这就是我们应该产生的情绪。我们拥有这珍贵的人身而这随时可能会失去,因此我们想要好好将其利用起来,确保我们的来生将不是蟑螂。如果成为了蟑螂,那会是非常糟糕的,而我们真的不想要发生这样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要做一些事情来避免这些。
在真正的佛法里,我们不仅只是讨论以动物或者昆虫身转世,而且还讨论转世于饿鬼和地狱界。我们不应该羞于把这些囊括进来;将这些描述藏在壁橱里,对佛教来说是不公平的。相反,我们可以思想开放,说 “我对此并不是很了解。”
如何理解非人身的转世状态
我们可以从心理活动来看这个问题。就是说,在经验每件事情的每一刻看到其关连性。每时每刻,我们都会出现一个心理全息图,也就是我所见、所知或者所想表示什么,等等。伴随着每一时刻的经验,存在有一些快乐或者不快乐的感受。事实上,这是我们与计算机的区别所在。计算机中存在一些信息,也就是说它能够处理他们,换句话说,就是它知道。但我们有快乐和不快乐的感受,正是这些定义了什么是经验。快乐和不快乐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我们能够经验到的范围是取决于我们的硬件;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所拥有的身体类型。
这不仅可以用快乐和不快乐来加以理解,而且可以用我们的各种感官来理解。一些人可以看得比别人更远一些,有一些人可以听得更远一些,而一些人对冷和热的耐受可能比别人更胜一筹。就动物而言,狗比人类能听到更高的频谱,因为它们拥有不一样的身体,因此硬件不一样。鹰的眼睛比我们人类看得远很多。如果这在各种感官上都是如此,那么为什么在快乐和不快乐这种感官上不是如此呢?
尽管所讨论的内容不完全相同,我们可以把愉悦和痛苦也包含其中进行讨论。快乐和不快乐是在心理上所体验到的,当愉悦和痛苦,至少在英文词汇里,几乎是物理上(身体上)的。关于我们人类的硬件,当身体上的的痛苦变得太强烈,我们就会失去知觉。以情绪上的痛苦来说,当我们经验惊吓,我们的身体可能会停止。
愉悦,从另一方面看很有意思。如果你分析搔痒感,事实上它是一种极强的愉悦感。它并不痛苦,但是如果太过愉悦,通过用手抓,我们本能地破坏了这种愉悦。这是一种应对慢性剧烈皮肤搔痒疾病的方法,也就是将搔痒视作一种愉悦。尤其是如果手抓会受伤。试着放松去享受它,是非常高阶和困难的。然而,这是有可能的。无论如何,如果我们思考性的快感,当它变得越强烈,我们就越想要达到高潮,并且用高潮来摧毁它。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所拥有的人身这种硬件,也只能经验到特定部分范围的快乐和不快乐,以及愉悦和痛苦。我们也公认,动物可以经验更多的不同感官范围,比如说视觉和听觉。因此,逻辑上来说,可能存在其它类型的硬件,它能够经验更多范围的痛苦,愉悦,快乐和不快乐。为什么不可能呢?
生命之间的相续性,就是我们所谈论的这种心理活动。没道理我们不能经验从严重苦难和疼痛到超级强烈的愉悦和快乐的所有范围。这只是我们每一个生命周期中所拥有的硬件的问题。这是一种逻辑方式的尝试,至少让我们能以足够开放的心态去思考佛教里所描述的其它生命形式,而这些生命常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看不到变形虫,但是至少在显微镜的科学发展之下,我们可以看见并且能够接受它们是一种生命的形式。同样地,我们也许看不见鬼,但随着心灵的发展,也许会成为可能呢。
佛教轻简版将所有的六道简化为人身经验的类型。譬如,某人可能会在精神上不安,这就好像他们是生活在地狱般似的。这也能够帮助我们对他们产生同情心,以及希望将来不会像这样。这作为佛教轻简版层级的功能是可以的。然而,基于心相续的存在,正规的佛法并不只讨论人身经验,更是关于我们以及人人都可以拥有的经验。这种精神活动可以被任何范围的快乐和不快乐,愉悦和痛苦事物所伴随。我们当然不希望某些基础受限,而且在将来只会支持可怕的痛苦经验。这是很清楚的。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在生活中设定一个积极的方向,这能使得我们能够避免很差的转世。事实上,它不仅能做到这一点,还会给我们带来解脱和正觉。
在我们的生命中放一个安全的方向:皈依
我并不太喜欢“refuge(庇护)”这个词,因为这听起来过于被动而似乎有点误导,好像我们走向佛陀如同他是救世主一般,“哦,佛陀,拯救我!” 也不该像是我们将动物们带到野生保护区一样。我们是讨论一些非常主动的事情,根本就不是被动的。我将此描述为,将一个“安全的方向”放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如果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那么我们能保护自己免于:经验更糟的转世、或总体上任何不受控制而发生的转世,以及不够能力尽可能有效地帮助他人。
“佛法”,通常被翻译成佛陀的教法,事实上是指一种预防性措施。这是我们将一些东西整合于自身,以预防或者避免将来的问题和苦难。为了避免三个问题:更糟的转世,所有的转世,以及无法全面帮助他人,我们要在生活中采取这些措施。
佛陀所指示的方向是什么?事实上,这个方向即是佛陀本人所实现的,亦即是让所有的障碍,缺点,迷惑和干扰性情绪全面中止。与此同时,佛陀证悟了心所拥有的所有正面潜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方向”。事实上,这就是当我们讨论珍贵和稀有的佛法僧宝的安全方向时,所指的含义。佛陀是指完全获得了这些的人,僧宝并不只是指寺庙里的人或者佛法中心的人,而是出家僧团。事实上那也并不真的是我们的安全方向。僧宝,作为三宝之一,是指这些具有高度了悟的人,他们部分实现了佛陀所全部实现的成就。
所以,这就是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我们必须要真诚地把一个安全的方向置于我们的生活中;这就是我们正在努力的事。我们努力去实现佛陀所实现了的成就,这些是佛陀已经完全实现了的,而僧宝已经部分实现了。把一个安全的方向置于我们的生活中,能使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我们的生活能够真正具备意义和一个方向。我们对自身努力,去摆脱我们的缺点,并且了悟我们的潜能。如果我们这么做,那么总体来说,我们将会在情绪上更加快乐,因为我们将不会想:“我不知道生活到底是什么。不知道我存在这里做什么;我的生命毫无意义”。 这是非常糟糕的心态,当人们有了这种心态,这通常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是围绕着金钱。尽管听起来陈腔滥调,但是事实就是“金钱无法买到快乐。”
避免破坏性的行为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了这个安全的方向。在此基础上,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我们避免更糟的转世?方法就是,要避免以破坏性的行为来处事,身体上,语言上,精神上都不要。这意味着,我们要尽量的避免在干扰性情绪的影响下(比如愤怒,贪婪,执念,天真,嫉妒,自大以及其他所有的其它因素)去做这三个动作。现在利用此珍贵的人身的最佳方式,在初始层面上,就是避免破坏性的行为,言谈,或者思想。
然而我们需要在佛教的框架内做到这些。总的来说,所有的宗教都教导不要去做破坏性行为,比如说杀戮和偷盗,但是佛教的独特基础并不是某些条例法规。并不存在由神祇或者某些立法机构或者政府制定的法律条款。佛教伦理不是基于对法律的遵守:“不守法律,你将会受到惩罚”。 关于民事法,我们可能可以行贿,也许可以聘请一个好的律师来开脱罪责。另外这也不是说,我们遵纪守法就是一个好人,而我们不守法律的话就是一个坏人或者罪犯。服从不是佛教伦理的基础。
从事建设性行为
了解佛教里建设性行为的含义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破坏性行为来观察它。譬如,狩猎是一种杀生或者夺取生命的方式。但是如果我们从不狩猎,并且对狩猎完全不感兴趣,那我们从不狩猎这一事实,即使这是一件好事,也不是建设性行为。建设性行为指的是,当我们觉得想要扑灭蚊子而将其杀死,但是我们并不跟随我们的感觉而去做。我们认识到,如果我们这么做,我们是出于愤怒,仅只是想着我、我、我。此外,如果我们杀死蚊子,这将养成一种强烈的习惯,在这种习惯下,当我们遇到不喜欢的任何东西,我们将试着以杀死它的方式来处理。所以与其扑灭蚊子,我们找一个平和的方式去处理它,比如用杯子抓住它,然后把它带到外面去。建设性的行为是,当我们特别想要杀死一种生物的时候,我们并不杀害它。我们避免这样做,因为我们认识到因果。这种类型的建设性行为在我们的心里建立起强大的正面潜能。
甚至有更高水平的建设性行为,像是不仅不杀死蚊子,而更该去喂养它。我们可以让他尝一尝我们的血。毕竟我们有很多。事实上,我遇到好几个人,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仅只是我们不去杀这一事实,并非是我们所想的那般强烈的正面行为。
佛教伦理学的基础是理解行为的因果
在佛教里,整个伦理的基础是理解到,以某种方式去行动将会产生某种类型的结果,以及区分什么是有害的和什么是有益的。如果我们以破坏性行为处事,这将会给我们自己造成一个不快乐或者不安的心态。我们这样做,基本上是因为我们有迷惑。首先我们可能并不知道,破坏性行为处事,事实上是自我毁灭性的,就好比当我们沉迷于毒品或者酒精时。另外,我们可能会以一种与事实相反的方式来思考,好比说我们觉得过量吸毒或者喝醉酒,能够避免让我们的问题出现。
因此,对伦理行为的基础有了一些理解后,我们意识到,当我们采取破坏性行为时,并不是因为我们很坏,而是因为我们有迷惑。当别人采取破坏性行为时,这并不是他们很坏,应该受到惩罚,而是因为他们迷惑和困扰。他们成为了悲心的对象,我们想要帮助他们摆脱这些迷惑。是的,如果他们有可能继续伤害他人,我们可能需要把他们关起来,但是这必须要以不同的心态来做。他们有一个可以永远持续下去的心相续,如果我们不以某种程度去试着使他们重建的话,他们会在未来继续以具有破坏性的方式从事。
但在最初的阶段,我们主要是专注于自身,并且希望将来能够避免糟糕的境况,也就是,在此生的视角,以佛教轻简版的方式,或者为了未来生,而以正规的佛法方式。在这个层面上,这就是我们通过找寻一个安全的方向,来知道如何使用这珍贵的人身。我们之所以珍惜这种生命,是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将会失去它,而且我们希望确保将来我们能够继续拥有珍贵的人身。我们需要这些人身,因为实现解脱和证觉这一目标,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就像佛教轻简版是正规佛法的垫脚石一样,我们所研究的这种初始层级也是更高层级的垫脚石。
结语
最初的动机始于珍惜所拥有的珍贵的人身。我们拥有这个身体,我们拥有这样的机会,而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人类的智慧;如果我们把心放在上面,几乎没有我们不能够现实的东西。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种惊人的境况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因为没有任何东西会永远持续。无论我们多么富有,或者我们多么有名,亦或我们有多少朋友,或者我们身体有多么强壮,我们都将会死去。不仅我们无法阻止它,并且我们也无法知道我们的时间何时会终止。有人说,如果我们真正地意识到死亡,那么,我们将不再过平庸的生活。
当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它可能在任何时刻终止,我们将会开始思考,什么是死亡之外的事物。因为有这么多可能的转世状态,当中很多是很令人恐惧的,所以我们把一个安全的方向置于我们的生命当中。
这个安全的方向敦促我们避免采取破坏性行为,因为破坏性行为会导致未来的苦难,而采取建设性行为,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快乐。这样我们确保自己在未来转世中有更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