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伊斯蘭教:不同的方法,共同的目標

在亞洲很多地區,佛教和伊斯蘭世界交會。雖然他們需要一起生活,有時候他們的互動並不是很和平。無論如何,這兩個群體都有共同的問題,比如說環境惡化,污染和全球氣候變暖。佛教和伊斯蘭教提供了不同的策略,激勵人們以智慧和慈悲的方式去處理這些問題。隨著對彼此方法有更多瞭解,越多的理解和互相尊重隨之而來。因此這兩者能夠更好地和諧合作,以應對現代生活中的挑戰。

佛教和伊斯蘭教用來自於他們信仰體系的方法處理全球的問題。為了瞭解這些方法,我們需要理解這些方法各自的基本設定。

因果關係的起源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一個有神論宗教。神創造了宇宙,包括宇宙秩序和因果規律。

佛教

佛教是一個非有神論的宗教,這不同於無神論: 認定神不存在;它只是不接受世界是被創造的。一切都源自於因果關係——不僅是在物質領域,而且就個體和團體的經驗而言——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沒有誰創造了因跟果;它只是事物存在的方式。

結論

兩種系統都接受因果原理,因此雙方都認同,處理全球問題的方法是去發現和消除問題,或者至少減少其起因。

因跟果之間的連結

伊斯蘭教

複雜的起因導致複雜的結果,這個事實被稱之為“命運”,這個起因和結果之間的關係是被神所創造的。由於“神的旨意”,起因會導致結果。

佛教

複雜的起因和複雜的結果之間的關係的發生,單純是由於緣起互依;沒有人創造了它。換而言之,無論是起因還是結果都沒有獨立性,都不會作為起因或作為結果而有自我建立的存有。某事之所以會是”起因”,是依於其”結果”而定義的。

結論

兩個系統都認為,因果關係遵循特定的法例,沒有任何事情會無緣由的隨機發生。宇宙中存在秩序。因此,雙方都認為,如果採用適當的措施來處理全球問題,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自由意志和選擇

伊斯蘭教

神創造了有心智的人類。心智是思想能力,尤其是邏輯和理性思考。心智的特徵之一是自由意志,這意味著做選擇的能力和權力,比如帶一個可重複使用的布包或者接受一次性的塑膠袋當購物袋。在國家層面,我們有自由意願去選擇是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如果我們要減少它,要減少多少。

當面對這樣的選擇的時候,無論我們怎麼選擇,都將會導致其符合神的旨意的必然結果。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結果是符合神創造的因果法則而預先確定的,但是選擇本身不是預先確定的。從這意義上說,我們有自由意志。

佛教

這些心理因素之中,讓我們能夠確認行為模式的是分別覺慧。它聚焦於可能的選項,並且把強項從弱點區分出來,也把良好品質跟優點從缺點跟過失區分出來。基於我們的分別,我們決定我們的選擇。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心理因素被稱之為心智覺知。它果斷的判別某些東西是正確性的或者不正確性的,是建設性的或者破壞性的,是有益的或者有害的,等等。它可能是準確的,也可能是不準確的。基於判別可重複利用購物袋或者使用一次性購物袋,哪一種更加環保,然後我們決定採用哪一種。決定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是一樣的情況。我們的決定的結果將遵從於因果法則。

在佛教中,業力是指我們的強迫性的行為——我們不可抗拒地重複先前的行為模式和我們先前的選擇。但是,我們想做某事和我們選擇去做某事,這兩者之間是存在一些空間的。這裡,我們可以用分別覺慧去決定,我們可以選擇是否將衝動付諸行動、去重複我們的選擇。從這意義上來說,我們有自由意志。但是一旦我們執行一項行為,那麼,因果法則就會接管,其結果就會隨之而來。

結論

兩個系統都認同,我們有自由意志來選擇我們的行為方式。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而這些正確的選擇能引導出有利於長遠利益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基本的心智去理性地辨別區分什麼是有益的和什麼是有害的。這並不是說每個人都會做出最佳選擇,這只是指每個人都擁有能夠作出明智選擇的心理能量。然而,選擇一旦做出並且被實行,合乎邏輯的結果將會隨之而來。

對所做選擇的責任

伊斯蘭教

每當孩子被懷上時,神會派一位天使將祂的精神呼入到母親子宮裡孩子的身體裡。大部分的穆斯林認定,神具體化的精神被稱之為“靈魂”。靈魂能利用心智做出選擇,因此它對所做出的選擇負責任。

佛教

佛教不認可獨立存在的靈魂,但是它也沒有說,我們作為個體不存在並且也不對我們的選擇負責任。按照常規,我們說“我做了一個選擇,”這是正確的,不是其他人做了這個選擇,也不是沒人做選擇。然而我們做選擇時,這個事件並不是像這樣發生的:一個獨立存在的“我”坐在我們的頭腦中,看著一個固定的大功能表,通過使用如工具一樣的分別覺慧去選擇其中一個。在任何情況下,決策者,選擇和決定都是互依的,而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他們不僅僅是互依於彼此——如果沒有選擇和做決定,就沒有決定被採納——但是這三者都是依賴於無數的起因和條件。

結論

兩個系統都認同,我們作為個體而做出自己的選擇,因此,我們對我們所做的選擇負責任。因此,處理像環境惡化這樣的全球性問題,是我們自己要決定採取何等步驟。

心智之外影響選擇的因素

伊斯蘭教

神創造了含有卓越性的人類,神對人類的愛就是一種接近他所創造的所有卓越品質的感覺。反過來,人類對神的愛是因為人類自身所缺乏的完美的需求跟渴望。這種嚮往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人對神的崇拜的主要方式:通過我們的性格跟行為來服務神,以滋養跟展現神在我們中所創造的卓越品質。這樣做是我們對信仰的表達以及對神旨意的服從。我們服從神的旨意,去符合神創造的法則。遵從或者違背神的旨意將產生相對應的後果。

神為人類創造了心,這是一種感受情感的能力,無論是消極還是積極的。這可能充滿了對神的懷疑、因此是盲目的,或者可能是有力量的、充滿信仰的。如果,基於心智的自由意志,我們的心被來源於違背神意願的負面情緒所動,我們的靈魂也受制於這些情緒。然後,以自我為中心,我們將追隨被虛榮,自私等負面情緒所主導的自我意志,而不是遵循神的旨意。我們由於我們的心智而作出決定,可能是基於自私、目光短淺的自我意識,也可能是藉由我們的卓越品質以服務神的創造、從而服從于神的意願。

佛教

從無始以來,我們的心相續包括了積極和消極的情緒,譬如,對他人的關懷、慈愛、悲憫、慷慨和耐心,另一方面,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貪婪、執著和對他人愚昧。我們通過分別橛慧所做的選擇,其發生是依賴於這些不同情緒的相對優勢。此外在任何一個時刻,它們的相對優勢是取決於很多外部和內部的情形——別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社會價值觀以及經濟壓力,還有我們健康,教育,壓力程度,繁忙程度等等。因此,我們所做決定,取決於很多的因素。

結論

兩個系統都認為,如果我們的心智受自私和貪婪等消極情緒的影響,我們就會作出幼稚非理性的決定來處理這些全球性的問題。然而,在對整個世界充滿慈悲考量之下,我們將作出理性的、有智慧而又長期有益的決定。

獲得處理全球性問題的動力

伊斯蘭教

當我們以最純粹的方式去培養對世界的愛和人道主義時,我們的愛不是為了世界或者人類本身,而是對創造了我們所含卓越性的神的愛。因此我們對全球性問題的考量,是通過對服務神的創造,對神的崇拜的一種形式。

佛教

對眾生福祉的考量,是基於看到了對離苦得樂的嚮往,這點上眾生平等。此外我們彼此之間、我們與我們生活的地球環境,是相互依存的。我們的行為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人的福祉,反之亦然。因此愛是希望人人都快樂,人人都擁有快樂之源;因為愛,我們採取分階段的措施,以確保每個人都會快樂。

結論

佛教和伊斯蘭教都教育人們關心他人的福祉。雙方都強調對愛的需求以及採取利他行動來實現愛。

總結

無論人們如何獲得處理全球性問題的動力,重點是讓人人朝著造福世界的方向而共同努力。對這種努力的重要性,佛教和伊斯蘭教是完全一致的。對這種努力的重要性,佛教和伊斯蘭教是完全一致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