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皈依(嘉卓),意思是此生正式採納三寶 – 佛、法(達摩)、(僧)僧伽 – 所指示的安全而積極的方向(正道),立誓毫不動搖地堅持這一穩健的方向,直到引領我們達到解脫或覺悟。
[見:認識皈依的目標。]
根據菩薩咒或密宗灌頂 – 不管是完全灌頂還是隨許儀式 – 所做的皈依和上師陪伴下所做的獨立的皈依儀式是相當的。割下一縷頭髮、接受一個法名並不是這一過程的關鍵部分。即便是第一次,根據菩薩咒或密宗灌頂進行皈依時也並不必然需要它們。
正式歸依正道後,我們就投身于兩部分訓練行動(嘉卓修行)當中了,二者對於堅持正道很有説明:
(1)《攝事殊勝修行》中的專門訓練,
(2) 攝事殊勝口訣中的專門訓練。
前者源自《論攝決擇分》,這是三世紀印度佛教大師無著《瑜伽師地論》中的五典之一。
第二種訓練由兩部分組成:
(1) 有關每個三寶的獨立訓練
(2)有關三寶的共用訓練。
這三組要訓練的行為並不是咒語。如果我們違背任何其中一個,只會弱化我們此生的皈依。除非我們正式捐棄,否則不會失去這一方向。
《攝事殊勝修行》中規定的訓練
出自無著大師典籍中的訓練行動包括兩組各四種行動。第一組包括與皈依諸佛相等同的一個行動,皈依達摩的兩個行動,和皈依僧伽的一個行動。第二組的四種行動將三寶作為一體。
與皈依諸佛相等同,(1)我們全身心地將自身託付于上師。如果我們還沒有找到一位指導我們修持的親教師,所說的託付就是去找一位。
在某位導師面前正是皈依並不意味著必然要將自身託付給這位導師,將他作為我們個人的靈修指導者而追隨。當然,他給我們生命中打開了皈依之門,因此對他一直保持尊重與感激很重要。但是,我們的皈依在三寶 – 在儀式上由一尊佛的雕像或畫像來表現 – 而不是主持儀式的那一個具體的個人。只有在密宗灌頂的背景下,導師象徵著皈依的三寶,也只有在密宗灌頂過程中,皈依在上師和弟子之間形成了正式的關聯。
此外,不管背景如何,我們的皈依通常是皈依三寶,而不是某一個特定的佛教派系或傳承。如果導師所做的皈依儀式或灌頂屬於某一特定派系,從他(她)那裡接受的皈依或加持也並非必然讓我們成為該教師所在派系的追隨者。
一生要堅持佛法正道,(2)研習佛法教義並(3)將注意力集中在有關專門用來克服我們的煩惱情緒及其態度的教義方面。學術性的研究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將達摩佛法運用到個人生活當中。
要皈依高度證悟的修持者(聖僧)的僧伽(4)就要效法他們。這樣做並不意味著你必然也要成為出家人,而是要真誠地付諸努力,超越概念、直截了當地去證悟四真諦(四聖諦)。這四真諦是:人生困苦;困苦有因緣,因緣就是對現實的愚昧;我們能夠結束這種麻煩;要結束麻煩,我們就要理解空是心識的通道。
與視三寶為一體的皈依相平行,(5)當心識在不經意中追隨感官享受時,將它從中拉回來,把為自身努力作為生命中的首要工作。這就是說,要將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投注于克服我們的缺點,發揮我們的才能和潛能,而不是追求更多的娛樂、美食、和性經歷,積攢更多的金錢和物質財富。
(6)遵循諸佛規定的倫理標準。這種倫理基於對生命中一種積極的方向而言,對何為有益、何為有害的明確區分,而不是遵守一套神靈制訂的律法。因此,遵循佛教的倫理意味著不能做某些類型的行為,因為它們是有害的,妨礙我們能夠饒益自身或饒益他人;而要接受另一些類型的行為,因為它們是建設性的,有助於我們成長。
(7)努力盡可能對他人抱以同情和慈悲。即便我們的靈修目標局限在從個人麻煩中獲得解脫,也不能有損他人利益。
最後,保持和三寶的聯繫,(8)在佛教節日期間如佛陀得道紀念日,用水果、鮮花等進行特別的供奉。欣賞宗教節日上的傳統儀式有助於培養我們在大集體中的歸屬感。
針對三寶個體的獨立訓練
行為指南的第一組行為包括有關三種規避行為(遮遣)的訓練和三種修持行為(軌),它們和三寶中的每一寶均相各自關聯。規避這些行為導致人生反向的發展,而採取這些行為促進對目標的正念。
三種規避的行為是,儘管從諸佛那裡獲得皈依,(1)從它處得到重要的方向(皈依)。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不再盡可能去積累物質財富和享受性的體驗,而是為了能夠更加饒益他人,盡可能多的去積累優秀品質 – 例如愛、耐心、專注、和智慧。這不是一種有關安貧和禁欲之咒,而是一種對人生中擁有更深刻的一個方向的肯定。
更具體而言,這種託付意味著不是在神靈那裡求得最終庇護。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為了説明清楚障礙、完成建設性的目的,往往有專門針對各類本尊或憤怒護法的儀式典禮(布惹)。舉行這些典禮為負性的潛能熟化成微小瑣碎的、而不是重大嚴重的障礙提供了條件,也為正性的潛能儘早、而不是較晚成熟提供了條件。但是,如果我們已經積累了難以抵銷的負性潛能,這些典禮在轉化困難方面就無所效用。因此,供奉神靈、護法、甚至諸佛,永遠不能取代我們專注于羯磨 – 避免破壞性行為(不善行)、以建設性的方式行事(行善行)。佛教不是崇拜護佑者的靈修之道,也不是崇拜佛陀的靈修之道。皈依佛教之道是自己努力,成為解脫者和覺悟者。
儘管通過達摩佛法完成了皈依,(2)對人類或動物造成傷害或不幸。佛陀教導的主要方針之一就是盡可能説明他人,如果我們無法去幫,至少不要加害。
儘管通過僧伽完成了皈依,(3)和不善者緊密聯繫。規避這種接觸有助於我們避免在人生之道上在方向仍未堅定時輕易產生動搖。這並不是說要一定生活在佛教社團當中,而是要對與我們同在者加以呵護,採取一切合宜而必要的措施,避免有害的影響。
為表示尊重,三種採納的行為是禮敬(4)雕塑、畫像及其它一切有關諸佛的藝術表現,(5)一切書籍,特別是有關佛法的作品,和(6)所有遁入空門者,即便是他們的袍服。傳統上,不敬的行為是踩踏或邁過上述物體,坐或者站于其上,或一塊布都不鋪就直接把它們放置在地上。儘管這些物體不是皈依的現實淵源,但它們代表了那些覺悟者、他們的至高成就,以及向著其目標奮勇前進的高度覺悟的修持者,並説明我們心中存念這些。
整個三寶共用的訓練
皈依的最後一組承諾是通過六種行為進行訓練,這六種行為將三寶視為一體。它們是:
(1)通過不斷提醒自己關於皈依三寶的品質,和不斷提醒它們與人生中其它形式的皈依之間的差異,不斷肯定我們的皈依。
(2)為了感謝他們的善意與精神支援,每天將我們的第一份熱飲料和早餐供奉給三寶。通常,通過想像來完成這一點,儘管我們可以在佛像或佛的畫像前供奉當天的第一份熱飲料。此後,我們想像諸佛將之回饋給我們,讓我們自己享用。如果將我們所供奉的東西傾倒在廁所裡或者洗碗池裡,那將是大不敬。
在供奉飲料或食物時不必要用外語念誦我們並不理解的經文,除非你覺得這種神秘感有啟發性。只作如是之想:“諸佛啊,請享用吧。”這就足夠了。如果和我們一起吃飯的人不是佛教徒,做供奉時最好小心,這樣別人就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表現出我們的修持行為只會讓別人感到不舒服或覺得可笑。
(3)紀念三寶的慈悲,間接地鼓勵他人皈依。這一舉動的目的並不是我們要成為傳教士,試圖讓他們改變信仰。但是,那些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 – 沒有方向或不善方向 – 而善於領會的人常常發現,如果我們向他們解釋了我們自身皈依的意義和饒益,這種鼓勵很有説明意義。他人是否會成為一名佛教徒並無關宏旨。我們本身的例子可以鼓勵他們通過自身努力而增進提高,在生活中做出建設性的事。
(4)記住皈依的饒益性,每天每夜很正式地重複肯定它 – 時間通常是早晨醒來和晚上睡覺之前不久。這種肯定通常通過重複說“我皈依導師、皈依諸佛、皈依佛法、皈依僧伽”來完成。上師並不成為第四寶,但提供了通往三寶的門徑。在密宗(坦特羅)看來,上師就是三寶的體現。
(5)不管發生什麼,要托靠皈依。危急關頭,皈依是最好的庇護,因為它通過消除其因緣來處理逆境。朋友可能給予我們同情,但除非他們已經是覺悟者,否則不可避免地讓我們失望。他們有著自身的麻煩,在能做什麼方面自有其局限。但是,以一種嚴肅而務實的態度,不懈努力去克服缺點和困難,從來不會在我們陷入困難之時失去作用。
這就引導至最後一個舉措,(6)不管發生什麼,永不放棄此皈依。
皈依和追隨其它宗教或靈修之道
有些人問,發願皈依是否意味著改宗了佛教並永遠脫離了原來的宗教信仰。事實不是這樣,除非我們想這樣去做。在藏語中不存在字面意思和“佛教徒”對等的語彙。用來表示修持者的詞,其本意是“生活在內部的人”,即生活中皈依正道範圍之內者。過這種生活並不要求在脖子上戴一根紅色的護身線,永遠不能涉足基督教堂、猶太教堂、印度教廟宇或孔廟。而是意味著要我們自身努力克服缺點、發揮自身潛能 – 換句話說,將佛法現實化 – 就像諸佛已經成就、那些獲得極高覺悟的修持者(僧伽)正在做的那樣。我們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一努力方向上。正如諸多佛教大師 – 包括我已故的導師參查什貢仁波切所說,如果我們看一看其它宗教如基督教關於慈善的教義,我們一定會做出這樣的結論:追隨這些教義和佛教所教導的並不抵牾。所有宗教中的人道主義意趣是相同的。
我們所皈依的正道主要讓我們克制不做十種最具有破壞性的行為(十不善) – 殺戮任何形式的生物(殺生),拿取未經允許的東西(不與取),沉湎于不適合的性行為(淫),撒謊,妄語(兩舌),罵詈咒詛(惡口),毫無意義的浮辭(綺語),懷著貪婪、惡意、歪曲、敵意考慮事物(邪見)。佛教的皈依需要我們遠離其它宗教、哲學、政治體系中鼓勵有關那些破壞性行為的言行思想的教導,這些對自身和他人都有傷害。此外,儘管並沒有禁止去基督教堂,保持穩固的皈依意味著不要將所有的精力專注于我們生活中的此一方面,而忽略了我們的佛法研習與修持。
有些人疑惑,皈依作為密宗儀式的一部分可能要求他們停止修持禪宗或身體訓練體系如哈達瑜伽或武術。回答是,不,因為還有實現我們正性潛能的其它方法,但它們並不和我們一生的皈依相協調。但是,所有的高僧大德都建議說,不要混雜觀想修持。如果午餐時既想喝湯又想喝咖啡,我們不會把咖啡直接倒入湯中一起享用。每天做幾種訓練是可以的。但是,最好在不同時段分開來做,尊重各自的習俗做每一種修持。恰如在進入基督教堂時做三叩首是荒謬不堪的,在禪宗入定或內觀入定時念誦密宗經咒同樣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