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皈依训练的行动

导读

皈依(嘉卓),意思是此生正式采纳三宝 – 佛、法(达摩)、(僧)僧伽 – 所指示的安全而积极的方向(正道),立誓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稳健的方向,直到引领我们达到解脱或觉悟。

[见:认识皈依的目标。]

根据菩萨咒或密宗灌顶 – 不管是完全灌顶还是随许仪式 – 所做的皈依和上师陪伴下所做的独立的皈依仪式是相当的。割下一缕头发、接受一个法名并不是这一过程的关键部分。即便是第一次,根据菩萨咒或密宗灌顶进行皈依时也并不必然需要它们。

正式归依正道后,我们就投身于两部分训练行动(嘉卓修行)当中了,二者对于坚持正道很有帮助:

(1)《摄事殊胜修行》中的专门训练,

(2) 摄事殊胜口诀中的专门训练。

前者源自《论摄决择分》,这是三世纪印度佛教大师无著《瑜伽师地论》中的五典之一。

第二种训练由两部分组成:

(1) 有关每个三宝的独立训练

(2)有关三宝的共享训练。

这三组要训练的行为并不是咒语。如果我们违背任何其中一个,只会弱化我们此生的皈依。除非我们正式捐弃,否则不会失去这一方向。

《摄事殊胜修行》中规定的训练

出自无著大师典籍中的训练行动包括两组各四种行动。第一组包括与皈依诸佛相等同的一个行动,皈依达摩的两个行动,和皈依僧伽的一个行动。第二组的四种行动将三宝作为一体。

与皈依诸佛相等同,(1)我们全身心地将自身托付于上师。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位指导我们修持的亲教师,所说的托付就是去找一位。

在某位导师面前正是皈依并不意味着必然要将自身托付给这位导师,将他作为我们个人的灵修指导者而追随。当然,他给我们生命中打开了皈依之门,因此对他一直保持尊重与感激很重要。但是,我们的皈依在三宝 – 在仪式上由一尊佛的雕像或画像来表现 – 而不是主持仪式的那一个具体的个人。只有在密宗灌顶的背景下,导师象征着皈依的三宝,也只有在密宗灌顶过程中,皈依在上师和弟子之间形成了正式的关联。

此外,不管背景如何,我们的皈依通常是皈依三宝,而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佛教派系或传承。如果导师所做的皈依仪式或灌顶属于某一特定派系,从他(她)那里接受的皈依或加持也并非必然让我们成为该教师所在派系的追随者。

一生要坚持佛法正道,(2)研习佛法教义并(3)将注意力集中在有关专门用来克服我们的烦恼情绪及其态度的教义方面。学术性的研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将达摩佛法运用到个人生活当中。

要皈依高度证悟的修持者(圣僧)的僧伽(4)就要效法他们。这样做并不意味着你必然也要成为出家人,而是要真诚地付诸努力,超越概念、直截了当地去证悟四真谛(四圣谛)。这四真谛是:人生困苦;困苦有因缘,因缘就是对现实的愚昧;我们能够结束这种麻烦;要结束麻烦,我们就要理解空是心识的通道。

与视三宝为一体的皈依相平行,(5)当心识在不经意中追随感官享受时,将它从中拉回来,把为自身努力作为生命中的首要工作。这就是说,要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投注于克服我们的缺点,发挥我们的才能和潜能,而不是追求更多的娱乐、美食、和性经历,积攒更多的金钱和物质财富。

(6)遵循诸佛规定的伦理标准。这种伦理基于对生命中一种积极的方向而言,对何为有益、何为有害的明确区分,而不是遵守一套神灵制订的律法。因此,遵循佛教的伦理意味着不能做某些类型的行为,因为它们是有害的,妨碍我们能够饶益自身或饶益他人;而要接受另一些类型的行为,因为它们是建设性的,有助于我们成长。

(7)努力尽可能对他人抱以同情和慈悲。即便我们的灵修目标局限在从个人麻烦中获得解脱,也不能有损他人利益。

最后,保持和三宝的联系,(8)在佛教节日期间如佛陀得道纪念日,用水果、鲜花等进行特别的供奉。欣赏宗教节日上的传统仪式有助于培养我们在大集体中的归属感。

针对三宝个体的独立训练

行为指南的第一组行为包括有关三种规避行为(遮遣)的训练和三种修持行为(轨),它们和三宝中的每一宝均相各自关联。规避这些行为导致人生反向的发展,而采取这些行为促进对目标的正念。

三种规避的行为是,尽管从诸佛那里获得皈依,(1)从它处得到重要的方向(皈依)。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不再尽可能去积累物质财富和享受性的体验,而是为了能够更加饶益他人,尽可能多的去积累优秀品质 – 例如爱、耐心、专注、和智慧。这不是一种有关安贫和禁欲之咒,而是一种对人生中拥有更深刻的一个方向的肯定。

更具体而言,这种托付意味着不是在神灵那里求得最终庇护。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为了帮助清楚障碍、完成建设性的目的,往往有专门针对各类本尊或愤怒护法的仪式典礼(布惹)。举行这些典礼为负性的潜能熟化成微小琐碎的、而不是重大严重的障碍提供了条件,也为正性的潜能尽早、而不是较晚成熟提供了条件。但是,如果我们已经积累了难以抵销的负性潜能,这些典礼在转化困难方面就无所效用。因此,供奉神灵、护法、甚至诸佛,永远不能取代我们专注于羯磨 – 避免破坏性行为(不善行)、以建设性的方式行事(行善行)。佛教不是崇拜护佑者的灵修之道,也不是崇拜佛陀的灵修之道。皈依佛教之道是自己努力,成为解脱者和觉悟者。

尽管通过达摩佛法完成了皈依,(2)对人类或动物造成伤害或不幸。佛陀教导的主要方针之一就是尽可能帮助他人,如果我们无法去帮,至少不要加害。

尽管通过僧伽完成了皈依,(3)和不善者紧密联系。规避这种接触有助于我们避免在人生之道上在方向仍未坚定时轻易产生动摇。这并不是说要一定生活在佛教社团当中,而是要对与我们同在者加以呵护,采取一切合宜而必要的措施,避免有害的影响。

为表示尊重,三种采纳的行为是礼敬(4)雕塑、画像及其它一切有关诸佛的艺术表现,(5)一切书籍,特别是有关佛法的作品,和(6)所有遁入空门者,即便是他们的袍服。传统上,不敬的行为是踩踏或迈过上述物体,坐或者站于其上,或一块布都不铺就直接把它们放置在地上。尽管这些物体不是皈依的现实渊源,但它们代表了那些觉悟者、他们的至高成就,以及向着其目标奋勇前进的高度觉悟的修持者,并帮助我们心中存念这些。

整个三宝共享的训练

皈依的最后一组承诺是通过六种行为进行训练,这六种行为将三宝视为一体。它们是:

(1)通过不断提醒自己关于皈依三宝的品质,和不断提醒它们与人生中其它形式的皈依之间的差异,不断肯定我们的皈依。

(2)为了感谢他们的善意与精神支持,每天将我们的第一份热饮料和早餐供奉给三宝。通常,通过想象来完成这一点,尽管我们可以在佛像或佛的画像前供奉当天的第一份热饮料。此后,我们想象诸佛将之回馈给我们,让我们自己享用。如果将我们所供奉的东西倾倒在厕所里或者洗碗池里,那将是大不敬。

在供奉饮料或食物时不必要用外语念诵我们并不理解的经文,除非你觉得这种神秘感有启发性。只作如是之想:“诸佛啊,请享用吧。”这就足够了。如果和我们一起吃饭的人不是佛教徒,做供奉时最好小心,这样别人就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表现出我们的修持行为只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或觉得可笑。

(3)记念三宝的慈悲,间接地鼓励他人皈依。这一举动的目的并不是我们要成为传教士,试图让他们改变信仰。但是,那些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 – 没有方向或不善方向 – 而善于领会的人常常发现,如果我们向他们解释了我们自身皈依的意义和饶益,这种鼓励很有帮助意义。他人是否会成为一名佛教徒并无关宏旨。我们本身的例子可以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而增进提高,在生活中做出建设性的事。

(4)记住皈依的饶益性,每天每夜很正式地重复肯定它 – 时间通常是早晨醒来和晚上睡觉之前不久。这种肯定通常通过重复说“我皈依导师、皈依诸佛、皈依佛法、皈依僧伽”来完成。上师并不成为第四宝,但提供了通往三宝的门径。在密宗(坦特罗)看来,上师就是三宝的体现。

(5)不管发生什么,要托靠皈依。危急关头,皈依是最好的庇护,因为它通过消除其因缘来处理逆境。朋友可能给予我们同情,但除非他们已经是觉悟者,否则不可避免地让我们失望。他们有着自身的麻烦,在能做什么方面自有其局限。但是,以一种严肃而务实的态度,不懈努力去克服缺点和困难,从来不会在我们陷入困难之时失去作用。

这就引导至最后一个举措,(6)不管发生什么,永不放弃此皈依。

皈依和追随其它宗教或灵修之道

有些人问,发愿皈依是否意味着改宗了佛教并永远脱离了原来的宗教信仰。事实不是这样,除非我们想这样去做。在藏语中不存在字面意思和“佛教徒”对等的语汇。用来表示修持者的词,其本意是“生活在内部的人”,即生活中皈依正道范围之内者。过这种生活并不要求在脖子上戴一根红色的护身线,永远不能涉足基督教堂、犹太教堂、印度教庙宇或孔庙。而是意味着要我们自身努力克服缺点、发挥自身潜能 – 换句话说,将佛法现实化 – 就像诸佛已经成就、那些获得极高觉悟的修持者(僧伽)正在做的那样。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一努力方向上。正如诸多佛教大师 – 包括我已故的导师参查什贡仁波切所说,如果我们看一看其它宗教如基督教关于慈善的教义,我们一定会做出这样的结论:追随这些教义和佛教所教导的并不抵牾。所有宗教中的人道主义意趣是相同的。

我们所皈依的正道主要让我们克制不做十种最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十不善) – 杀戮任何形式的生物(杀生),拿取未经允许的东西(不与取),沉湎于不适合的性行为(淫),撒谎,妄语(两舌),骂詈咒诅(恶口),毫无意义的浮辞(绮语),怀着贪婪、恶意、歪曲、敌意考虑事物(邪见)。佛教的皈依需要我们远离其它宗教、哲学、政治体系中鼓励有关那些破坏性行为的言行思想的教导,这些对自身和他人都有伤害。此外,尽管并没有禁止去基督教堂,保持稳固的皈依意味着不要将所有的精力专注于我们生活中的此一方面,而忽略了我们的佛法研习与修持。

有些人疑惑,皈依作为密宗仪式的一部分可能要求他们停止修持禅宗或身体训练体系如哈达瑜伽或武术。回答是,不,因为还有实现我们正性潜能的其它方法,但它们并不和我们一生的皈依相协调。但是,所有的高僧大德都建议说,不要混杂观想修持。如果午餐时既想喝汤又想喝咖啡,我们不会把咖啡直接倒入汤中一起享用。每天做几种训练是可以的。但是,最好在不同时段分开来做,尊重各自的习俗做每一种修持。恰如在进入基督教堂时做三叩首是荒谬不堪的,在禅宗入定或内观入定时念诵密宗经咒同样不合时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