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三寶

導讀

生活中採用一個安全的方向(藏文:skyabs-'gro,皈依)是一種主動的進程,而不是尋求更高勢力的保護這樣一種被動的進程,就像詞彙 taking refuge (原意是“避難”)可能所暗示的。 通過在這個方向上努力,我們保護自己免受恐懼之苦和苦難之害。

要在生活中定位一個安全的方向,我們需要正確認識表明該安全方向(藏文:skyabs-yul)的目標。 這些目標就是三種稀罕而最為重要的寶物(藏文:dkon-mchog gsum),通常稱為皈依三寶、三寶、或者三法寶。 它們是佛(藏文:sangs-rgyas,顯明的進化者),法(藏文:chos,防範措施),和僧(藏文:dge-'dun,有目的的社團或網絡)。

儘管三寶有多種表達形式,但藏傳佛教所有四大學派的顯宗傳承都採用了未來佛彌勒的經典中大乘佛教對三寶的呈現。

稀罕而最為重要之寶物的表面及最深刻的層次

根據以彌勒的《現觀莊嚴論》(藏文:mNgon-rtogs rgyan;梵文:Abhisamaya-alamkara)為基礎的傳承,三寶中每一寶有一個表面的(藏文:kun-rdzob-pa'i dkon-mchog, 世俗寶、表面的)和最深刻的(藏文:don-dam-pa'i dkon-mchog, 勝義寶,終極的)層次。 表面層次的三寶掩蓋著最深刻次的三寶。 其呈現符合彌勒在另一部著作 – 《寶性論》 (藏文:rGyud bla-ma;梵文:Uttaratantra)中對三寶的定義。 除了 表面層次的法寶,其餘一切均滿足這些定義。

讓我們看一看十七世紀格魯派大師傑尊·卻吉堅贊(藏文:rJe-btsun Chos-kyi rgyal-mtshan)在《幸運龍王遊戲宮:" 現觀莊嚴論 " 首章通義》(藏文:sKal-bzang klu-dbang-gi rol-mtsho zhes-bya-ba-las skabs-dang-po'i spyi-don)中的解釋:

佛:

  1. 表面的佛寶是佛陀的肉身(藏文:gzugs-sku,有形之身,覺悟形式的軀體,形狀之體)。 這種軀體的網絡形式包括 報身 (藏文:longs-sku,充分運用之身,充分運用之軀體,受樂之體)和 化身 (藏文:sprul-sku,化射之身,變化之體)。 前者教授聖僧 (藏文:'phags-pa,達到高度覺悟者)菩薩,他們對空沒有非概念性的認知,而後者是前者的變化之身,教授那些有幸際遇他的普通生眾。
  2. 最深刻的佛寶是佛陀的 法身 (藏文:chos-sku,包含一切的身體,包含一切的軀體,真體) 。 這種涵括一切軀體的網絡形式包括 智慧法身 (藏文:ye-shes chos-sku,包含一切具有深刻認識之軀體,關於一切的最深刻的意識,智慧真理之身)和 自性身 (藏文:ngo-bo-nyid sku,本質性的身體,本質性的軀體,本性體)。 前者指佛的覺悟思維,它擁有所有正道心(藏文:lam-bden,道諦,正道)的完全網路,它永久性地根除了所有的苦難及其根源,以及所有精神上的障昧。 後者指佛遍知一切的思維之空,同時也相當於對兩組障昧真正終止(藏文:'gog-bden,滅)的網絡。 兩組障昧是情緒的障昧(藏文:nyon-sgrib,煩惱障) – 煩惱情緒和態度的障昧,它阻礙解脫,以及 – 認知的障昧(藏文:shes-sgrib,所知 障) – 關於所有知識的障昧,它阻礙遍知一切的智慧。

法:

  1. 表面的法寶是教義的十二種文本分類,它們是佛所宣示的啟發性言語。
  2. 最深刻的法寶是真正的斷滅(滅)和阿利也 – 不管是俗人還是僧人 – 心相續中的正道心。

僧:

  1. 表面的僧寶是阿利也中的任何個體,不管是俗人還是僧人。
  2. 最深刻的僧寶是阿利也心相續中真正的斷滅(滅)和正道心。

不同的呈現

基於彌勒《莊嚴經論》(藏文:mDo-sde rgyan,梵文:Mahayana-sutra-alamkara)的傳承只表現了佛寶的表面層次和最深刻層次。 它如同彌勒在《現觀莊嚴論》(Filigree of Realizations)那樣,表現了最深刻的法寶,但是它對該文本表面僧寶的呈現,卻如同最深刻層次的僧寶。

最深刻的佛、法、僧三寶擁有同樣的本質

正如《現觀莊嚴論》中所構建,最深刻的佛、法、僧三寶擁有同樣的本質(藏文:ngo-bo gcig,同體),但也是不同的概念上各自獨立的東西(藏文:ldog-pa tha-dad,反體異)。 二者指一個現象的同一個方面,即心相續中真正的斷滅(滅)和正道心。 既然它們從不同的視角描述了心相續的這個方面,它們在概念上就能夠各自獨立和相互區分。

想一想佛的心相續中真正的斷滅(滅)和正道心的例子。 它們作為引導,是啟發(藏文:byin-rlabs, 加持,blessings,祝福)的根源,是最深刻的佛寶。 它們作為防範措施,是成就(藏文:dngos-grub,梵文:siddhi,悉地)的根源,它們形成了最深刻的法寶。 作為帶來覺悟影響(藏文:'phrin-las, 事業,佛之行為、德行)之網絡。 它們作為最深刻的法寶發揮作用。 它們如同一位看護人,帶給我們支撐,在上路的時候給予我們幫助。

皈依的終極性和臨時性根源

最深刻的法寶和僧寶包括所有阿利也聖僧 – 從那些具有見道思維(見道)者、到那些獲得解脫的 阿羅漢 或者獲得覺悟的佛 – 心相續中真正的斷滅(滅)和正道心。 隨著對四聖諦獲得非概念性的認知、繼而是見道思維,阿利也聖僧開始擁有心相續中真正的斷滅(滅)和正道心。 他們僅僅通過成就為佛,獲得這兩種全面的網絡。

因此,只有佛是皈依的終極根源(藏文:mthar-thug-gi skyabs-gnas, 究竟之依處),因為只有佛實現了完全的斷滅(滅)和正道之網絡。 只有佛自身永久地去除了兩組障昧。 因此,那些成就稍遜於佛的阿利也聖僧,只是皈依的臨時性根源(藏文:gnas-skabs-kyi skyabs-gnas, 臨時之依處)。 他們無法提供直達覺悟的安全方向,因為他們自身並沒有獲得覺悟。 這就是《寶性論》中彌勒所表述的意思,即根據三寶的最深刻層次,只有佛是皈依的終極根源。

彌勒之表述背後的另一個原因是,沒有獲得覺悟的阿利也聖僧心相續中的斷滅(滅)和正道心是最深刻層次的法寶和僧寶的例子。 他們不是深刻層次的佛寶。 只有佛心相續中的斷滅(滅)和正道心能夠作為全部三寶。 因此,只有佛才是皈依的終極根源。

用另一種形式表述,佛是基礎,因為他們是直接通往覺悟的皈依之根源,也是僧伽的終點。 通過成為僧伽這個階段,他們因法而成佛。

皈依的因果根源

生活中從表面和最深刻層次的皈依三寶只是採納安全的方向(藏文:skyab-'gro tsam-pa-ba)。 這也稱為因緣皈依(藏文:rgyu'i skyabs-'gro),因為皈依的根源是作為我們自己關於三寶成就之因緣的個人或者現象。

特殊的皈依(藏文:skyabs-'gro khyad-par-ba)也稱之為結果性皈依(藏文:'bras-bu'i skyabs-'gro),它在實現我們佛性的基礎上,將我們未來成就的三寶作為皈依的根源。

因此,以純粹的皈依和特殊的皈依尊崇三寶時,我們不僅向那些阿利也聖僧、阿羅漢、和諸佛本身,也向他們獲得的成就,同時向我們自身以及我們在未來獲得的同樣成就,表達敬意。

世俗寶

三種稀罕而最為重要的寶物當中的每一個都有其表徵,它只是一個世俗寶(藏文:brdar-btags-pa'i dkon-mchog),但不是皈依的真正根源。 因為現實的佛、法、僧三寶不是我們能夠現成可得、得以際遇之物,它們的表徵就成為表達敬意的聚焦點。

  1. 世俗佛寶包括佛的繪畫和塑像。

  2. 世俗法寶包括根據十二種文本分類的教義印製的典籍。

  3. 世俗僧寶是指四個或四個以上完全受戒的和尚 (藏文:dge-slong , 梵文:bhikshu) 或尼姑(藏文:dge-slong-ma , 梵文:bhikshuni)在純潔地保持誓約、在平凡存在的層次上(藏文:so-skye) (即還沒有成為阿利也)繼續進取。 .

既然世俗寶不是真實寶,佛教修持不需要對偶像、書籍、和尚或尼姑的崇拜。

當代西方用僧伽(藏文:sangha)一詞指一個佛法中心或佛法組織中的成員,似乎和教堂的會眾是同一個用法,這其實並非該詞的傳統用法。 如果僧侶社團的成員包括情緒異常甚至不道德的人,他 們作為皈依的現實根源,既不合格、也不可靠,更何況一個佛法中心裡各種各樣種類繁多的成員。

生活中付諸皈依的因緣

通常,由三寶表現的、生活中付諸皈依的兩種因緣是敬畏(藏文:'jigs-pa)和相信事實乃真(藏文:dad-pa)。

敬畏

在這個語境下,敬畏是一種集中在四聖諦(生命中的真實情況)之前二者 – 苦(真正的麻煩)和集(真正的因緣) – 上面的心理狀態。 敬畏(dread)常常被錯誤地翻譯成“恐懼(fear)” 。 其實它不是一種煩惱情緒。 心懷恐懼,我們誇大苦的負性方面及其因緣,將真正確立的存在(藏文:bden-grub, 實有、真實存在)投射到它們上,也投射到我們自身上。 於是,我們覺得我們恐懼中真正存在之物將會壓垮真正存在的“我們”,於是,儘管我們希望擺脫我們所恐懼之物,但我們覺得自己對此無能為力。

另一方面,敬畏客觀地看待苦難及其真正的因緣,不誇大它們,不把真正確立的存在投射在它們或我們自身上。 我們心懷畏懼時,深深希望不要繼續體驗我們所恐懼之物。 但是,這並不是暗示我們無能為力;儘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知道我們需要幫助。 反之,它導致出離心(藏文:nges-'byung),即擺脫苦及其因緣的決心。

我們對前兩種聖諦的理解隨著在道次第(藏文:lam-rim)三層次動機上的進步而擴展。 在起始層次,苦(真正的麻煩)包括轉生到一個更糟糕的境地和對所有苦難的體驗;真正的因緣是因為不認識行為的因果律而破壞性的行事。 在中間層次,苦包括任何無法控制、往復生髮的輪迴轉生和經歷其中的各種形式的痛苦體驗;真正的因緣是阻礙解脫的情緒障昧。 在高級層次,苦包括沒有引領他人最有效地達到解脫的能力;真正的因緣是阻礙遍知一切的認知障昧。 在這個最高層次,皈依的額外因緣是悲憫 – 希望他人擺脫苦難及其因緣的希望。

相信一件事是真實的

生活中採納安全的方向皈依三寶的第二個因緣是相信此乃真實,即三種稀罕而最為重要的寶物確實有能力幫助我們脫離真正的麻煩及其因緣。 換句話說,我們要相信此事是真實的,最深刻的佛、法、僧三寶 – 第三和第四種聖諦(真正的斷滅(滅)和帶來成就的真正心識(道)) – 有能力永久性地去除前兩種聖諦。 此外,我們需要在兩個層次上理解這一事實。

在因緣皈依的層次上,在阿利也聖僧、阿羅漢、和諸佛的心相續中,真正的斷滅(滅)和心識(道)給我們指明了道路。

因為在生活中採納了他們的方向,在整個正道上,我們通過他們發人開悟的影響,得到啟發、獲得切實的成就、得到養分。 然而,真正消除我們麻煩(苦)及其因緣的是我們自己在斷滅(滅)和心識(道)方面的成就 – 我們自身未來的三寶成就。 因此,在結果性皈依中,我們在朝著目標努力。

相信一件事的真實性 – 在這種情況下,後兩種聖諦永久性地消滅了前兩種聖諦,這絕非是一種盲目的信仰。 得到正確地培養,它有著以下三個方面:

  1. 在理性的基礎上相信一件事是真實的(藏文:yid-ches-kyi dad-pa,信許之智慧) 。 要有一個穩固的皈依,我們需要對四聖諦、對為什麼 後兩種聖諦永久性地消滅前兩種聖諦,有深刻的理解。
  2. 頭腦清醒地相信一件事是真實的(藏文:dangs-ba'i dad-pa) 清除了煩惱情緒及其態度的心思。 當 正確地理解四聖諦後,我們對確實性的信仰就會 清除失望和絕望的心思。 我們進一步往這個安全的方向努力,自己開始實現三寶,我們也就逐漸永久性地清除了煩惱情緒及其態度的心思。
  3. 心懷抱負地相信一件事(藏文:mngon-'dod-kyi dad-pa) 。 當我們不僅理解了四聖諦、也理解了能使我們自身達到結果性皈依三寶的佛性時,在相信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的基礎上,我們自然渴望採取這個安全的方向。 和菩提心的兩個階段(發心和入心階段)一樣,我們不僅渴望沿著這個方向前進,而且在生活中主動採納了這個方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