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處理煩惱

00:12
羨慕有許多形式。它可能僅是一種無法忍受他人成就的感覺,或可能包括期待自身像他們一樣。我們可能羨慕別人已經擁有的,並希望自己也能夠擁有它,甚至期待他們被剝奪而去。亦有可能牽涉到競爭心態,以及視自身為絕對「輸家」或他人為全部「贏家」的這種二元思維。然而,所有的這些想法都是我們自己的預設立場。透過分析這些組構成份,佛教提供深刻的方式,來解構我們的煩亂情緒並予以消除。亦可見:維基百科上關於羨慕的文章。

煩惱情緒

我們都體驗煩惱情緒(煩惱障、無毒) — 它們是這樣一種心理狀態,積聚這些情緒會使我們失去內心的平靜,使我們無力自控。常見的例子就是貪婪、執迷、惡意、憤怒、羨慕和嫉妒(妒)。這些情緒促使各種心理衝動(業力)生起,常常導致破壞性行為(不善行)。這些衝動可能形成針對他人的破壞性行為,也可能形成某種自我破壞的行為。結果,我們給別人、也不可避免地給自己,造成麻煩和苦難。

有各種各樣的煩惱情緒。在不同的文化當中,絕大多數人在各自的社會中對同樣的一種情緒體驗在心理上會做出帶有任意性的劃分,根據某種基本特徵決定其類別,然後對該類別進行命名。當然,每一種文化選擇不同組的共同情緒體驗、不同的基本特徵來描述它,這樣就形成了不同類別的煩惱情緒。

不同文化所說的煩惱情緒的不同類別通常並不完全重合,因為各種情緒的定義略有差異。例如,梵語和藏語中表示“jealousy”的有一個詞(藏文:phrag-dog,梵文:irshya),而在絕大多數西方語言中兩個詞。英語中有“jealousy”和“envy”,德語中有“Eifersucht”和“Neid”。英語中兩個詞之間的差異和德語中兩個詞之間的差異並不完全一致;梵語和藏語中該詞的意思和前述兩個語言中的詞語意思也不精確相當。作為西方人,如果我們遇到這種普通分類下的情緒問題,而這種分類是根據我們自己的文化和語言規定的,如果我們想通過學習佛法來克服它們,可能需要我們像概念化它們一樣,把它們分析和解析成佛教中所定義的不同煩惱情緒的一個集合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