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情景和對空性的認識

第十八到第廿四偈

回顧

我們看到,托美桑波通過頂禮,發願開示之後,根據關於 道次第 、即修行之路各階段的動機的三個範圍,安排了他的教導 — 就像宗喀巴大師自己開始修行之路各階段一樣 — 它的基礎是寶貴的為人之轉生,即寶貴的人生。 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夠獲得解脫和覺悟,因此擁有這樣一種轉生確實很難得、很不容易。 因此,我們需要充分利用它,要做到這一點,正如托美桑波所解釋的那樣,如果我們在家鄉完全受到各種煩惱情緒的煎熬,那麼為了在此道上取得一定進步,那麼最好離開我們的家鄉,依止於幽僻隱居。

我們在取得靈修進步的時候,也在培養動機、或者說目的的進步層次,我們所致力於的目標是什麼,其中每一個層次建立在前一個層次的基礎上。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動機的初始層次,中級和高級層次將不會安全或者實在。 同樣,如果沒有動機的初始和中級層次,其高級層次也將根本不會穩定。 它只會是膚淺的。

初始的目的或者動機是確保我們在將來有一個更好的轉生,具體而言就是繼續擁有寶貴的人生。 因此,我們需要用死亡和無常提醒自己: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機會並不會永遠持續。 因此,我們需要利用它來確保我們繼續會擁有這種寶貴的人生,因為我們將在此生獲得解脫和覺悟,這極不可能 — 儘管理論上說是可能的 — 因此我們需要能夠繼續為此而世世努力。

所以,當我們在修行中很薄弱,根本不穩定,我們需要確定在生活中接受正確的影響,因此,托美桑波解釋說,我們需要“去此惡友”,即對我們有不好影響的誤導人的朋友,而依靠靈修朋友和完全合格的靈修師。

因此,我們需要在生命中確立安全的方向,換句話說,皈依於佛、法、僧。 換句話說,我們這裡所致力於的目標是解脫和覺悟,這些真正的斷滅和正道思維,因為諸佛對此完全擁有,而僧伽部分擁有。 因此,為了避免有一個更糟糕的轉生,我們克制不去做破壞性的行為。 但是即便我們擁有寶貴的為人之轉生,或者擁有一個到某種神仙境域的天界轉生,我們需要再三認識到這一點,這將仍然需要極大量的苦難 — 它仍然是輪迴 — 因為不管我們可能體驗怎麼樣的快樂,不管我們可能經歷怎麼樣的快樂,它都是飛逝而過的。 它不會持續,永遠不會饜足。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為當我們處於這初始層次的動機,很容易執著於這寶貴的人生。 假設我們相信轉生,對存在轉生這樣一種東西有信心,那麼在這種初始的層 次上我們可能很容易只是想,“我想一直擁有這種最美妙的轉生,一直和朋友們在一起,一直和我的靈修導師在一起,一直能夠研究佛法,因為這真美麗,真可愛。”而這仍然是執著於輪迴,因為我們並非真正致力於脫離輪迴。 我們還沒有真正認識到輪迴討論的是什麼。 它討論的是這種無所不在的苦難,不僅僅是這些使人愉悅的事物有著變動不居之苦難,還包括這種無所不在的苦難,即每時每刻我們都有著困惑,而這使輪迴起落不已的情形永恆化了。

坦誠地講,儘管它很困難 — 我的意思是坦誠地從我們的內心深處講 — 通過寶貴的人生致力於一個更好的轉生,真的、真正相信它,有意識地為此努力;坦誠地從我們的內心深處講,想要從無法控制、往復發生的轉生中獲得解脫,並且對寶貴的人生無所執迷地為此努力,這更加困難。 一個人確實要非常小心謹慎,不要輕視致力於解脫的中級層次,真誠地持有出離心,出離無法控制往復發生的轉生之輪迴之心。 因為不管我們的佛法朋友多麼美妙,不管我們的靈修導師多麼美妙,無常存在。 我們不會和他們永遠在一起。 米拉日巴並沒有和他的導師瑪爾巴永遠待在一起。 他同樣必須得離開,而這正是執著心中確實困難的一部分 — 就在這裡。

因此,我們在致力於一個寶貴的為人之轉生時,需要將它定位成通往解脫和覺悟之道上的一塊墊腳石,一艘有用的航船,就像托美桑波所指出的那樣,載著我們渡過輪迴之海而不要執著於航船本身,因為到了彼岸之後,我們就要棄船登岸了。 動機的高級層次更加困難,我們一旦獲得解脫,不要只是在解脫的狀態中悠閒放鬆,體驗這種我們因此而可能獲得的無暇快樂,而是要想著所有別的人,我們的所有母親,懷著菩提心更加致力於空性,懷著菩提心和意義深遠的態度、或者說度,真正達到覺悟並饒益所有人。

因此,我們需要克服兩種極端,輪迴的極端 — 執著於輪迴,包括執著於寶貴的人之轉生 — 和涅槃的極端,即自鳴自得於自己享受解脫。 這一點非常非常難以做到。 我們需要看到寶貴的人之轉生和所有直到解脫的生生世世,以及解脫自身,它們都是通往覺悟的墊腳石,沒有這些墊腳石,我們無從獲得覺悟。

這些天,我們可以學習道的各個次第階段:我們可以閱讀它們;有很多典籍被翻譯過來了;我們可以從中聆聽很多教義。 但是,因為我們熟悉它們,這就很難真正消化它們,並情真意切地真正感受動機的這些逐次上升的層次。 即便我們知道它們,要真正達到靈修動機的這些階段中的每一個可能要花費很多年,但是要真正感受到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就,即便它是初始層次,也要花費很多年。

唯一的路徑是 — 就像在這裡一再重複的,在別的典籍裡 — 首先要聆受教義 — 研究它們,然後加以思考直至理解它們,然後,當我們相信這是一個值得培養之物時,相信“我能夠培養牠”時,那麼就禪修冥想,其意思是將它融匯到我們的生活中。 只有通過這個過程,我們才能夠情真意切地真正感受到動機的這些層次,而不僅僅是知曉它們。

因此,托美桑波解釋了兩種方法,或者指出了兩種方法來培養菩提心。 第一個是七支因果禪定,冥想每個人如何在前世是我們的母親,然後與他人平等化並自他相換。

托美桑波解釋了菩薩行,其中第一部分是關於應對傷害。 他用不同的偈語解釋了不同的情況,在此之中,傷害來自他人,以及不要為之生氣,懷有耐心,修行施與受,即承擔別人的那些痛苦,不管我們是否在談論別人的不快樂本身,還是他們對我們造成的負性業力結果(業果),給予他們以快樂 — 不管這是以我們建設性行為等的正性潛能迴向他們,還是給他們以讚美,為之欣喜等等 — 讚美是因為對他們優秀品質的認識,而不是以批評和負面的想法用傷害回敬他們。

托美桑波解釋了應對來自別人傷害傷害的其它方法 — 視別人為我們生病當中的孩子,他們行為狂野是因為他們病了,同樣視別人為我們的導師,讓我們假設批評了我們、指出了我們的錯誤等等,因為他們幫助我們認識到了我們的缺點並予以糾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