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四聖諦

佛陀生活於約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由於弟子們的性格與能力各不相同,所以他因材施教以最適合他們能理解的方式給予教導。但他教導眾人的第一件事,就是關於他如何證悟的基本見解:即他教授所謂的「四聖諦」。此為關於生活的四種真諦事實,通常凡俗人不會視之為事實,但高度證悟者(聖人)會以非概念式的方式進行了解,並認為它們都是真諦。簡言之,這四種真諦回答了以下問題:

  • 每個人在生活中經歷的痛苦和問題之真實類型是什麼?
  • 造成它們的原因是什麼?
  • 是否真有可能擺脫這些問題,能夠阻止它們而使它們不再復發?
  • 因為能擺脫造成痛苦的原因,這種能予以停止的理解是什麼?

針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構成了佛陀在其餘生中進行深度教授的基本結構,這就是他首先教授的內容。

當我們審視四聖諦時,它們並非各自獨立存在。它們是從某一基礎出發,並在全然理解下達成目標。簡而言之,這四種真諦基礎─生活的四種事實─即為現實。

如果我們想要用一個詞彙來概括佛教的話,如同一位我的友人也是一名佛學老師所述,這個詞彙就是「現實論」。

如果我們能看見現實所在,並予以理解與接受它,而沒有某種不可能或非真實之預設立場的話,那麼我們就能夠以實際方法處理生活中我們的問題遭遇。

因此針對現實的教授,就是這四種真諦的基礎。雖然,現實涵蓋事物在生活中如何存在與如何運作的各類層面。但佛陀卻教導了一切所有。

三寶

從四聖諦出發,可以清楚知曉我們投入生活的方向為何,以便克服痛苦與問題。這個方向是由佛教專有名詞稱之為「三寶」或「皈依三寶」─佛陀、法理、僧伽來予以指明。每個詞彙具有數層意義,但在最深層次上,它們表示為:

  • 法理─我們正在追求的目標,即擺脫自身問題與其肇因,並獲得將使我們永遠擺脫它們的全然理解。
  • 佛陀─那些已經完全實現此一目標者,並教導我們自身是如何做到的人士。
  • 僧伽─那些遵循教法但僅部份達到目標卻尚未圓滿之人。

那爛陀十七大班智達祈請文

達賴喇嘛尊者曾寫下一篇優美文本,藉以祈請獲得來自古印度宏偉佛教寺院中十七位盛名佛教大師的靈感啟迪。此處名叫那爛陀,持續了大約千年之久。其像寺院一般運作,是當時最著名的學府,並產出許多印度佛教傳統的偉大大師。達賴喇嘛向這些大師中最出名的十七位,以祈請文的形式依序寫下這篇偈頌:「願能彷其行」。在個別祈請偈頌之後,尊者還以數行一般偈頌予以強調他們所有人來作為結論。

我在此想要介紹的是,對該結論偈頌部份的評論說明。它總結了我之前對於現實(二諦)、四聖諦與皈依三寶的解釋。此處皈依是指如果我們按照三寶指明的方向去做的話,我們將能從痛苦和問題中拯救自身。

這段偈頌內容是:

通達基法道理二諦義

「理」是指事物如何存在、如何運作。換句話說,就是知曉現實。

次以四諦證輪迴還滅

如果我們了解現實,透過四聖諦,我們將會了解我們是如何讓自身問題末大不掉,以及我們如何讓自己擺脫它們。

正量引生堅穩三寶信

請記住「三寶皈依」是根據我們可以達到的實際目標而予以制定─其能徹底阻斷所有我們的問題,所以它們就不再重複發生,認識三寶能夠帶來此種效益。

如果你想要修持佛教之道,你就是在追尋一種目標。那你如何知道這個目標是否能夠達到?還只是個虛幻而已?它到底是個編造故事還是真正事實?許多人都只是基於信念來爭取目標:「只要我的老師說是它就是。一切沒問題,我想相信就相信。」

這對許多人來說都能奏效,但不總是最穩定的修持方式。經過長時間的修持之後,經常會發生的事是你會開始質疑,我到底在做什麼?這是因為你仍然會經歷憤怒、執著、自私等等─這些都是真正的麻煩製造者─而且它們真的很難去擺脫。所以進展是非常緩慢的。但你需要知道這段進程並非一蹴可幾:其總是上下起伏不定。有時進行的不錯,有時卻有點糟。如果你只是基於信仰來修持佛法的話,你就會感到灰心,因為看起來你將走投無路。然後你就會質疑著「嗯,真有可能達到目標嗎?」

這就是為何偈頌中提到「正量引生」。換句話說,當你確切理解─基於邏輯與推理─目標的確存在且真正能夠達成之際,然後你對目標、獲致可行性以及真有人實際達成的信念就會變得非常牢固。你要相信這些要點是事實,而不只是因為它們被寫入某些聖書當中。你確信它們都是真的,因為二諦即現實,四聖諦與三寶皈依都是基於現實在邏輯上予以遵循。

安立解脫道根祈加持

通常你是栽下一粒種籽,但在此你必須植入「根柢」而非種籽。此處詞彙的選擇表明二諦、四聖諦與三寶皈依的結構,皆是屬於整個佛教精神之道的根源,因為一切都來自於此。在你的心中牢固地將此根紮下,所有你的修持都基於此種信念。你了解你在做什麼,你了解這是可實現的目標,你了解這個目標為何。

我認為這是認知佛教非常重要的方式,因為如果我們想要走上一條精神之道的話,那麼確信其為切實的就非常關鍵。這不是出於情緒感受而吸引我們的某種美好幻想,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我們確信自己在精神生活中從事之修持是切實的話,那麼我們便可將健全的情緒感受融入其中。我們需要在兩者間取得平衡:認知理解與利益情感,例如慈悲、熱衷、耐心等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