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十種破壞性的行動(十惡)

00:30
我們所有人都想要增進自身的福祉,我們多數人也希望與他人培養更健康、更令人滿足的關係。這不會從空中掉下來:這需要道德規範。也就是要避免有害的行為,代之以建設性、有益的方式。當我們受到煩惱,例如忿怒或貪婪影響時,就會失去心靈平靜以及自制而作出破壞性舉動。我們被負面的習慣驅使,不僅傷害他人,最終也傷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行為變成我們長期不快樂的原因。反之,如果我們實行自制,以慈愛與悲憫行動,我們對別人跟自己就會是可信任的朋友,自然我們就會有更快樂的人生。

破壞性舉動的定義

每種道德體系都各有自己一套破壞性的行為的清單,基於各自對什麼可接受,什麼不可接受不同的看法。宗教跟民事規範建立在上天、或國家元首、或立法機關規定的法律。當我們不遵守,我們就有罪當罰;當我們遵守,我們就受獎賞,或是上天堂,或是此生可以在安全與和諧的社會中生活。人道主義體系主張不傷害他人,但這也有問題:我們任何時候都能斷定什麼是真的對某人有害或有益的嗎? 舉例說,對某人喊叫可能會讓對方心情受傷,但也可能救他遠離危險。

佛教道德強調避免自我破壞的行為,尤其是作一些長期會傷害我們自己的行止。如果我們在某駕駛瘋狂地超車時破口大罵,我們是可能暫時覺得好一點,但這也會激動我們的心,搖動我們的能量,造成我們失去心靈平靜。當我們讓大罵變成習慣,我們就無法忍受任何不方便,一定會生氣,這不但有損我們跟他人的關係,也影響我們自己的健康。

反之,當我們的行為是起於真實地關心他人,有慈愛、悲憫跟理解,我們自然就會避免大罵,即使我們自動地很想大罵。我們會優雅地讓其他駕駛先過。結果就是駕駛高興,我們也受益:我們保持冷靜跟平和,心境基本上是快樂的。我們不需要壓制想大罵的衝動而感到挫折。反過來,我們看到路上的每個人都同等想要盡快到達目的地,所以我們了解跟人賽車是無益且無意義的。

佛教對破壞性行動的定義是,在煩惱以及負面習慣驅迫下的行動。我們沒有正確地分辨何為有害、何者有益,不管是因為我們就是不知道,或者我們知道但是完全失去自我控制。主要的煩惱有:貪婪、忿怒,以及對我們受煩惱影響下的行為、語言、思考方式的後果的無知。此外,我們經常也缺乏自我重視的感受,不在乎我們怎麼行動。我們有一種管他去的態度,除了一些表面的事情,例如穿什麼、髮型看起來怎麼樣、有怎樣的朋友,之外,覺得什麼都不重要。我們肯定不關心我們的行為如何反映了整個世代、我們的性別、種族、國籍、宗教,以及我們認同的任何群體。我們缺乏自尊自重。 

傳統定義的十種破壞性行為(十惡)

有許多身體的、語言的、心理的活動屬於破壞性。佛教列出十種最有害的。它們有害是因為它們幾乎總是由煩惱、無慚無愧、不關心而生。它們從藏在深處的習氣而起,而結果又會加強我們的負面傾向。長期來說,我們的破壞性舉止會導致不快樂的人生,持續給我們自己製造麻煩。

有三種破壞性的身體舉止:

  1. 殺生—從殺人到殺最小的昆蟲。其結果是,我們對任何我們覺得不愉快的事物沒有忍受力;我們對任何我們不喜歡的事物立刻的反應就是攻擊跟摧毀它;我們經常在鬥。
  2. 不與取—偷竊、借了不還、未經許可使用他人所有物,等等。其結果是,我們總是覺得貧窮跟受害;沒有人願意借我們任何東西;我們跟他人的關係變成基本上互占便宜。
  3. 邪淫(不正當的性行為) – 強暴、通姦、亂倫,等等。其結果是,我們的性關係多半會是短暫的,而我們跟我們的經常接觸的伴侶彼此物化;我們會受到基本上淫穢的事物吸引。

有四種破壞性的語言活動:

  1. 妄語(欺騙) —明知而故意說假話,誤導他人等。其結果是,沒有人再會相信我們說的話,而我們也不會相信別人;我們將沒有能力分辨實相跟我們自己的假造。
  2. 兩舌(挑撥離間)—以挑撥他人關係或製造他人敵對或關係惡化為目的,說人壞話。其結果是,我們的友誼不能持久,因為我們的朋友覺得我們也會在背後說他們的壞話;我們缺乏摯友因此覺得孤單寂寞。
  3. 惡口 (粗惡語) – 說傷害他人感情的話。其結果是,人們不喜歡我們,避開我們;即使跟我們再一起,別人也無法放鬆,常會惡言相向反擊我們;我們變得更孤單寂寞。
  4. 綺語(無意義的閒扯) – 以無意義的閒聊浪費我們自己跟別人的時間;當別人作正面的活動時用我們的無意義言談擾亂之。其結果是,沒有人把我們當回事;我們該專注在任務上時沒辦法不隨時檢查手機;我們無法完成有意義的事。

有三種破壞性的思想方式:

  1. 貪求 – 因於嫉妒,渴望地思考跟計畫如何獲取他人所有的某物或某些好處,甚至超越他們。其結果是,我們將不會心靈平靜或感到喜悅,因為我們總是在看到他人的成就時感到負面,因而受苦。
  2. 惡意 – 思考或計畫如何傷害他人,或報復他人所說所作。其結果是,我們將不會感到安全或放鬆;我們會活在持續的焦躁跟恐懼中,害怕別人也會算計我們。
  3. 敵對而扭曲的想法 – 不只是頑固地認定與事實相反的想法,同時還在心裡跟不同意我們的人爭執,且攻擊性地駁斥對方。其結果是,我們變得更封閉,完全無法接受任何有幫助的建議或忠告,總是覺得我們自己才是對的;我們變得無知愚昧。

不管我們的宗教信仰背景是什麼,避免這十種舉止是任何想要過快樂人生的人所應為。

十類破壞性舉止的較廣定義

十種破壞性行為可引申出十種我們需要避免的較廣定義的行為。我們需要盡量廣泛地思考我們的行為跟其後果。這邊是一些例子供思考,但我確定每個人都可以在更加引申。

  1. 殺生—打人或粗暴待人,當某人作體力活且需要幫忙時忽視而不幫忙,跟老病的人同行時走很快,或造成任何身體傷害,包括汙染環境,跟在非吸菸者中間抽菸,尤其是在孩童旁。
  2. 不與取 – 非法自網路下載資料、抄襲、詐欺、逃稅、侵犯隱私,甚至未經同意從配偶或朋友的餐盤裡拿食物來嚐。
  3. 邪淫 – 性騷擾、行房時忽略對方的需求,以及展現太多或太少的熱情。
  4. 妄語 – 在關係當中瞞騙自己的感覺或動機。
  5. 兩舌 – 知道對方已經或打算作某件正面或道德上中性的事情,批評並勸阻對方為之。
  6. 惡口 – 對人吼叫、用攻擊性的語調講話、對情緒脆弱的人用沒有同情心或批判的方法講話,對不適當的對象或在不適合的時間使用尖酸諷刺的語言。
  7. 綺語 – 背叛他人的信任而洩漏其秘密、傳訊講不重要的事情(尤其在深夜)、在社群網路上貼日常生活無關緊要的照片或評論、打斷別人不讓其講完、在嚴肅的談話中講蠢話或傻氣的評論。
  8. 貪求 – 跟別人在餐廳一起用餐時想要吃對方點的東西、在社群網路上看到別人貼的令人興奮或很棒的照片或貼文,自己覺得遺憾且嫉妒,希望自己也那樣受歡迎跟快樂。
  9. 惡意 – 別人對我們講惡質或殘忍的話,當時我們沒能回嘴,事後心裡一直想當時應該怎麼回嘴才能傷到對方。
  10. 敵對而扭曲的想法 – 當他人企圖幫助我們作一些我們自認為可以自己處理的事情時,對其產生負面跟粗暴的想法;某事我們自己沒興趣或覺得不重要,而這件事情本身並不是有害的,但當別人努力在此事上求進步,我們覺得他很蠢。

對自己做破壞性的行動

我們對自己的行動可以跟我們對別人的舉動一樣有破壞性。為了過快樂的人生,我們需要認識這些負面的模式並且糾正之。再一次,這十種破壞性的行為方式描述了我們需要停止去作的舉止。

  1. 殺生—苛待我們的身體,如過度工作、吃不好的食物、不運動、睡眠不足。
  2. 不與取 – 在不重要的事物上浪費錢,或是明明付得起卻對自己太節省。
  3. 邪淫 – 從事可能傷害健康的性活動,或以色情片汙染自己的心。
  4. 妄語 – 欺騙自己的感覺或動機。
  5. 兩舌 – 用可厭的方式講話,例如整天抱怨,讓別人覺得跟我們相處很不愉快,而避開我們。
  6. 惡口 – 自己辱罵自己。
  7. 綺語 – 不加撿擇地談自己的私事、疑惑跟擔憂,或浪費好幾個小時刷社群媒體,玩缺乏心智參與的手遊或電玩,或在網路上瞎逛。
  8. 貪求 – 因為完美主義而老想著怎麼超越自己。
  9. 惡意 – 以罪惡感老想著自己多糟糕,不配擁有快樂。
  10. 敵對而扭曲的思考—覺得我們試圖增進自己或幫助別人是很蠢的事。

如何對治破壞性的行為模式

我們開始看自己過去所作的所有破壞性的活動方式時,很重要的是不要對自己感覺負面。與其被罪惡感所癱瘓,我們應該承認我們過去所作乃是出於無知跟對我們行為的後果想得太簡單:我們被煩惱情緒驅迫,而不是因為我們天生就壞。我們對所作所為感到後悔,希望它們沒有發生過,但了解到我們無法改變過去。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但現在我們可以用盡力不再重覆那些行為來解決。我們此時再次承諾此生要努力往正面走,盡量基於慈愛跟悲憫而努力去作建設性的行動。這會建立更多正面的習氣來平衡,最後超越那些負面的驅動力。

然後,我們開始放慢自己對他人或事件的反應,所以我們可以抓住那個在被習氣驅動而想作破壞性舉止,跟真的去作之間的空間。我們用那個片刻來決定我們該要作有益的還是有害的事,從而幫助我們避免去作、去說、去想破壞性的動作。猶如偉大的印度佛教大師寂天所建議的:「停止如木塊」。我們可以這樣,但以理解、慈愛、悲憫,以及對自他的尊重。這不是說我們要壓抑什麼,壓抑只會造成焦慮跟緊繃。我們是要用智慧跟慈悲的心,驅除那些迫使我們作或說之後會後悔的言行的負面能量。我們於是能夠自由地基於正面情緒跟理解,以建設性的方式做事。

總結

我們避免破壞性的舉止,不只是幫助他人,最終也是為了我們自己。當我們看到我們的行為造成了我們自己的不快樂,自然就會快樂地避免破壞性跟負面的習慣跟行動。當我們不再持續加強這些習慣,我們跟他人的關係增進而且更加真誠,而我們與自己處得更和諧。如果我們真的希求心靈平靜,我們需要努力擺脫破壞性的行動、言談跟思惟。這樣能大大地增進我們的生活品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