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十种破坏性的行动

00:30
我们所有人都想要增进自身的福祉,我们多数人也希望与他人培养更健康、更令人满足的关系。这不会从空中掉下来:这需要道德规范。也就是要避免有害的行为,代之以建设性、有益的方式。当我们受到烦恼,例如忿怒或贪婪影响时,就会失去心灵平静以及自制而作出破坏性举动。我们被负面的习惯驱使,不仅伤害他人,最终也伤害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行为变成我们长期不快乐的原因。反之,如果我们实行自制,以慈爱与悲悯行动,我们对别人跟自己就会是可信任的朋友,自然我们就会有更快乐的人生。

破坏性举动的定义

每种道德体系都各有自己一套破坏性的行为的清单,基于各自对什么可接受,什么不可接受不同的看法。宗教跟民事规范建立在上天、或国家元首、或立法机关规定的法律。当我们不遵守,我们就有罪当罚;当我们遵守,我们就受奖赏,或是上天堂,或是此生可以在安全与和谐的社会中生活。人道主义体系主张不伤害他人,但这也有问题:我们任何时候都能断定什么是真的对某人有害或有益的吗? 举例说,对某人喊叫可能会让对方心情受伤,但也可能救他远离危险。

佛教道德强调避免自我破坏的行为,尤其是作一些长期会伤害我们自己的行止。如果我们在某驾驶疯狂地超车时破口大骂,我们是可能暂时觉得好一点,但这也会激动我们的心,摇动我们的能量,造成我们失去心灵平静。当我们让大骂变成习惯,我们就无法忍受任何不方便,一定会生气,这不但有损我们跟他人的关系,也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

反之,当我们的行为是起于真实地关心他人,有慈爱、悲悯跟理解,我们自然就会避免大骂,即使我们自动地很想大骂。我们会优雅地让其他驾驶先过。结果就是驾驶高兴,我们也受益:我们保持冷静跟平和,心境基本上是快乐的。我们不需要压制想大骂的冲动而感到挫折。反过来,我们看到路上的每个人都同等想要尽快到达目的地,所以我们了解跟人赛车是无益且无意义的。

佛教对破坏性行动的定义是,在烦恼以及负面习惯驱迫下的行动。我们没有正确地分辨何为有害、何者有益,不管是因为我们就是不知道,或者我们知道但是完全失去自我控制。主要的烦恼有:贪婪、忿怒,以及对我们受烦恼影响下的行为、语言、思考方式的后果的无知。此外,我们经常也缺乏自我重视的感受,不在乎我们怎么行动。我们有一种管他去的态度,除了一些表面的事情,例如穿什么、发型看起来怎么样、有怎样的朋友,之外,觉得什么都不重要。我们肯定不关心我们的行为如何反映了整个世代、我们的性别、种族、国籍、宗教,以及我们认同的任何群体。我们缺乏自尊自重。 

传统定义的十种破坏性行为(十恶)

有许多身体的、语言的、心理的活动属于破坏性。佛教列出十种最有害的。它们有害是因为它们几乎总是由烦恼、无惭无愧、不关心而生。它们从藏在深处的习气而起,而结果又会加强我们的负面倾向。长期来说,我们的破坏性举止会导致不快乐的人生,持续给我们自己制造麻烦。

有三种破坏性的身体举止:

  1. 杀生—从杀人到杀最小的昆虫。其结果是,我们对任何我们觉得不愉快的事物没有忍受力;我们对任何我们不喜欢的事物立刻的反应就是攻击跟摧毁它;我们经常在斗。
  2. 不与取—偷窃、借了不还、未经许可使用他人所有物,等等。其结果是,我们总是觉得贫穷跟受害;没有人愿意借我们任何东西;我们跟他人的关系变成基本上互占便宜。
  3. 邪淫(不正当的性行为) – 强暴、通奸、乱伦,等等。其结果是,我们的性关系多半会是短暂的,而我们跟我们的经常接触的伴侣彼此物化;我们会受到基本上淫秽的事物吸引。

有四种破坏性的语言活动:

  1. 妄语(欺骗) —明知而故意说假话,误导他人等。其结果是,没有人再会相信我们说的话,而我们也不会相信别人;我们将没有能力分辨实相跟我们自己的假造。
  2. 两舌(挑拨离间)—以挑拨他人关系或制造他人敌对或关系恶化为目的,说人坏话。其结果是,我们的友谊不能持久,因为我们的朋友觉得我们也会在背后说他们的坏话;我们缺乏挚友因此觉得孤单寂寞。
  3. 恶口 (粗恶语) – 说伤害他人感情的话。其结果是,人们不喜欢我们,避开我们;即使跟我们再一起,别人也无法放松,常会恶言相向反击我们;我们变得更孤单寂寞。
  4. 绮语(无意义的闲扯) – 以无意义的闲聊浪费我们自己跟别人的时间;当别人作正面的活动时用我们的无意义言谈扰乱之。其结果是,没有人把我们当回事;我们该专注在任务上时没办法不随时检查手机;我们无法完成有意义的事。

有三种破坏性的思想方式:

  1. 贪求 – 因于嫉妒,渴望地思考跟计划如何获取他人所有的某物或某些好处,甚至超越他们。其结果是,我们将不会心灵平静或感到喜悦,因为我们总是在看到他人的成就时感到负面,因而受苦。
  2. 恶意 – 思考或计划如何伤害他人,或报复他人所说所作。其结果是,我们将不会感到安全或放松;我们会活在持续的焦躁跟恐惧中,害怕别人也会算计我们。
  3. 敌对而扭曲的想法 – 不只是顽固地认定与事实相反的想法,同时还在心里跟不同意我们的人争执,且攻击性地驳斥对方。其结果是,我们变得更封闭,完全无法接受任何有帮助的建议或忠告,总是觉得我们自己才是对的;我们变得无知愚昧。

不管我们的宗教信仰背景是什么,避免这十种举止是任何想要过快乐人生的人所应为。

十类破坏性举止的较广定义

十种破坏性行为可引申出十种我们需要避免的较广定义的行为。我们需要尽量广泛地思考我们的行为跟其后果。这边是一些例子供思考,但我确定每个人都可以在更加引申。

  1. 杀生—打人或粗暴待人,当某人作体力活且需要帮忙时忽视而不帮忙,跟老病的人同行时走很快,或造成任何身体伤害,包括污染环境,跟在非吸烟者中间抽烟,尤其是在孩童旁。
  2. 不与取 – 非法自网络下载数据、抄袭、诈欺、逃税、侵犯隐私,甚至未经同意从配偶或朋友的餐盘里拿食物来尝。
  3. 邪淫 – 性骚扰、行房时忽略对方的需求,以及展现太多或太少的热情。
  4. 妄语 – 在关系当中瞒骗自己的感觉或动机。
  5. 两舌 – 知道对方已经或打算作某件正面或道德上中性的事情,批评并劝阻对方为之。
  6. 恶口 – 对人吼叫、用攻击性的语调讲话、对情绪脆弱的人用没有同情心或批判的方法讲话,对不适当的对象或在不适合的时间使用尖酸讽刺的语言。
  7. 绮语 – 背叛他人的信任而泄漏其秘密、传讯讲不重要的事情(尤其在深夜)、在社群网络上贴日常生活无关紧要的照片或评论、打断别人不让其讲完、在严肃的谈话中讲蠢话或傻气的评论。
  8. 贪求 – 跟别人在餐厅一起用餐时想要吃对方点的东西、在社群网络上看到别人贴的令人兴奋或很棒的照片或贴文,自己觉得遗憾且嫉妒,希望自己也那样受欢迎跟快乐。
  9. 恶意 – 别人对我们讲恶质或残忍的话,当时我们没能回嘴,事后心里一直想当时应该怎么回嘴才能伤到对方。
  10. 敌对而扭曲的想法 – 当他人企图帮助我们作一些我们自认为可以自己处理的事情时,对其产生负面跟粗暴的想法;某事我们自己没兴趣或觉得不重要,而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有害的,但当别人努力在此事上求进步,我们觉得他很蠢。

对自己做破坏性的行动

我们对自己的行动可以跟我们对别人的举动一样有破坏性。为了过快乐的人生,我们需要认识这些负面的模式并且纠正之。再一次,这十种破坏性的行为方式描述了我们需要停止去作的举止。

  1. 杀生—苛待我们的身体,如过度工作、吃不好的食物、不运动、睡眠不足。
  2. 不与取 – 在不重要的事物上浪费钱,或是明明付得起却对自己太节省。
  3. 邪淫 – 从事可能伤害健康的性活动,或以色情片污染自己的心。
  4. 妄语 – 欺骗自己的感觉或动机。
  5. 两舌 – 用可厌的方式讲话,例如整天抱怨,让别人觉得跟我们相处很不愉快,而避开我们。
  6. 恶口 – 自己辱骂自己。
  7. 绮语 – 不加捡择地谈自己的私事、疑惑跟担忧,或浪费好几个小时刷社群媒体,玩缺乏心智参与的手游或电玩,或在网络上瞎逛。
  8. 贪求 – 因为完美主义而老想着怎么超越自己。
  9. 恶意 – 以罪恶感老想着自己多糟糕,不配拥有快乐。
  10. 敌对而扭曲的思考—觉得我们试图增进自己或帮助别人是很蠢的事。

如何对治破坏性的行为模式

我们开始看自己过去所作的所有破坏性的活动方式时,很重要的是不要对自己感觉负面。与其被罪恶感所瘫痪,我们应该承认我们过去所作乃是出于无知跟对我们行为的后果想得太简单:我们被烦恼情绪驱迫,而不是因为我们天生就坏。我们对所作所为感到后悔,希望它们没有发生过,但了解到我们无法改变过去。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但现在我们可以用尽力不再重复那些行为来解决。我们此时再次承诺此生要努力往正面走,尽量基于慈爱跟悲悯而努力去作建设性的行动。这会建立更多正面的习气来平衡,最后超越那些负面的驱动力。

然后,我们开始放慢自己对他人或事件的反应,所以我们可以抓住那个在被习气驱动而想作破坏性举止,跟真的去作之间的空间。我们用那个片刻来决定我们该要作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事,从而帮助我们避免去作、去说、去想破坏性的动作。犹如伟大的印度佛教大师寂天所建议的:「停止如木块」。我们可以这样,但以理解、慈爱、悲悯,以及对自他的尊重。这不是说我们要压抑什么,压抑只会造成焦虑跟紧绷。我们是要用智慧跟慈悲的心,驱除那些迫使我们作或说之后会后悔的言行的负面能量。我们于是能够自由地基于正面情绪跟理解,以建设性的方式做事。

总结

我们避免破坏性的举止,不只是帮助他人,最终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当我们看到我们的行为造成了我们自己的不快乐,自然就会快乐地避免破坏性跟负面的习惯跟行动。当我们不再持续加强这些习惯,我们跟他人的关系增进而且更加真诚,而我们与自己处得更和谐。如果我们真的希求心灵平静,我们需要努力摆脱破坏性的行动、言谈跟思惟。这样能大大地增进我们的生活质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