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想用更实际的方式来解释一下,我们在每一堂寂天的入菩萨行论(Bodhisattvacharya-avatara)课程前所念的前行。这是从本论节选出来的七支修法。在听闻学习佛法之前作这些前行帮助我们建立正确接法的心态。我们在家作每日禅修或佛学研习之前也用同一套前行。
清洁房间、摆设供品
如果我们是在家中为了禅修前行而作此修持,我们需要清扫整理房间,就像我们上课前做的一样。如果文件或衣服散置在房间里,我们需要把它们放好。这样作的时候,我们想着「愿我的心明晰、清洁、有序,如同我要让房间变成的一样。」
禅修或学习的环境当中,一切都要整洁、干净、有序,这是非常重要的。这跟我们工作的环境也是一样。我们所看到的,即使只是视角瞄到,都能大大影响心境。如果周遭事物杂乱,我们的心也比较乱。再来,我们学习或禅修的地方如果赏心悦目,那会很有帮助。看到美好的环境,通常会让心快乐,而快乐的心境适合作建设性的事情。如果我们周遭很丑陋,我们比较有拒斥感,而这会对心境有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通常会在房间摆设漂亮的佛堂,一个柜子或桌子,用美丽的布盖着,上面至少有一尊佛像或佛的照片,代表我们所要实行的,生命的安全方向(皈依)。
每天早上,在沐浴自己跟清扫房间之后,我们供水。如果通用的七杯水不方便,也不一定要如此。即使一杯干净的水也足够了。我们并不是要取悦别人。如果想要的话,也可以供养蜡烛、鲜花、香,等等。但这并不是必要的。我们不只是要像传统所说的,制造美好环境来观想迎请诸佛跟诸大师,也是要摆设房间让我们自己觉得待在里面愉快跟舒适。如此做,能让我们的心境适合于禅修、学习、听闻教法。
专注在呼吸上
按照惯例在坐下之前会先向佛形相作三顶礼。为了避免顶礼成为机械化的,没有感觉的运动,我们需要先把心带进合宜的状态。为此,我们专注在呼吸上并重申我们的动机。尽管我们常在坐下之后作这两件事,最好是在站着的时候先作。
首先,我们需要平静下来,为我们要作的事情留下空间。我们需要把心带到一个安静、中性的状态,然后才能生起正面的态度。我们用呼吸来达成这一点,眼光轻松地看着面前的地上。如果我们特别扰动或紧张,我们可能需要闭上眼睛以安静下来,但眼睛稍稍打开是比较好的方式。
我们透过鼻子正常呼吸,不太快也不太慢,不深不浅。我们不必闭气,但在呼出气之后稍稍停一下再吸。通常的作法是默数出、住、入为一次,但如果这让人混淆,也可以数入、出、住为一次。传统上我们数到十一,然后重复两到三次一组十一。
我们只在心特别激动跟被外在想法影响时使用数息法。如果我们的心并没有那么散乱,就不需要去数,只要专注于呼吸进出鼻孔的感受就已足够。或者,我们可以数几次呼吸之后就不再数。不管用哪种方式专注在呼吸,我们持续到至少获得某种程度内在安静跟平和为止。如果我们的心还是因外在的想法而激动,我们是不可能好好禅修或好好听课的。
检验动机或目标
一旦我们的心相对平静,我们要去检视为什么我们要禅修或学习,或者说为什么我们要来佛法课。也就是说,我们检验自己的动机,在佛教中是说我们作任何事情的目标。我们今晚来只是一种心中没有特别目标机械式习惯,还是来社交活动看朋友,享受愉悦的气氛? 或者我们实际上是来学点东西? 我们想要学的只是智力上很有趣的,还是能实际用在生活中的? 如果是能在生活中实施的,我们又是为什么需要它? 目的为何? 是要让生活变得更容易? 克服我们的一些困难? 或者额外能给别人带来少一点麻烦,或帮助别人更多? 可能是上述几样的混合。
我们想深入学习寂天的著作是为了要建立获得暇满转世的习气,好能继续修学佛法吗? 此外,我们这样作是为了要从所有无法控制的转世中解脱出来吗? 或者,更超于此,我们要学习菩萨行好来帮助别人,避免或解脱于无法受控的转世? 即使不是后面这三种动机,我们是不是至少有在人生中培养这些方向的目标呢?
我们在家禅修或学习寂天著作前,依循同样的内省程序来作。如果我们发现我们的动机或目标不是很纯洁,例如是基于习惯而禅修,或是如果不作会有罪恶感,那我们要把动机纠正为更全面的。如果我们已经有了建设性的动机,我们重申之。依循这种程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来上课或禅修很容易变成机械性,那样就收效很少。
以皈依与菩提心顶礼
接下来,我们作皈依发心。这是说我们要重新决志我们的目标,要往安全、正面的人生方向,这是我对皈依一词的翻译。我们试着想,我们要往一个安全的方向以避免问题跟困难,我不想要它们。我不要继续我困顿的处境。避免问题的正面方向指的是什么呢? 是一种完全没有迷惑,充满正面品德的心境。这种净化跟成长的状态就是正法。已经完全达成这种状态并且指出这个方向的,是佛陀。已经部分达成这些状态,同时也指出这方向的,是僧伽。这是我要把我人生所放上去的方向。皈依指的是重申这种人生方向。
再来,我是为了能尽量圆满帮助他人,所以采取这个安全跟正面的方向,而不是只为我自己。为了达成此目标,我需要在这个方向上一路到底,直到成佛不放弃,也不满足于只走一半。这就是我们重申皈依跟菩提心。
当我们有了这种为尽可能圆满利他而往安全方向走的感觉,我们作顶礼。如果我们已经坐下,不想再起身做实际顶哩,我们可以观想顶礼。某种程度上,顶礼就像是把我们自己完全投向这个方向,并且对其展示尊敬,尊敬那些已经走上这个方向的人,以及尊敬我们自己同样走上去的能力。因此,顶礼并不是自我否定的行为,这不是贬低自己,而是提升自己。
这是七支的第一支:以皈依发心作顶礼。如果是在课堂上练习,我们在此处坐下。
供养
接下来是供养。在此,作供养所要培养的心境是:我要往这个方向走,不止要把我自己全然投入,也愿意给出我自己、我的生活方式、时间、精力,来达成这个目标。我愿意付出全心往此方向来更加帮助别人。在此心境下我们供养。
尽管我们通常以观想为之,我们在禅修房间中也可以用实物献供。顶礼之后、坐下之前,我们走向佛堂,用左手的无名指在水杯沾一下,弹洒三次,表示献供。某个层面上,我们是在向诸佛献供,但不是用一种以供养交换诸佛帮忙,不供养诸佛就不理我们的态度。我们是要把一切都供养给我们要前往的方向。我们试着用一种欢欣的心境来作,对能够供养自己而感到高兴。
如果想要,我们可以作广详的供养,就像寂天所写的那样。然而一一提及那些我们要献上的长串清单,并非必要,尽管我们是可以观想各种美好的物品。重要的是要感觉我们给出自己。这是前行的第二支,供养。如果我们在佛堂作这些,此时我们可以坐下了。
承认缺失
第三支是诚实地承认我们的缺点、困难跟问题。我们后悔有这些问题,因为它们阻碍了我们帮助他人。我们希望我们能摆脱这些缺失,并决意不再犯同样错误。我们重申人生所要采取的安全跟正面的方向,以尽可能圆满帮助他人。最后,我们以学习跟禅修寂天的教言作为对治错误的正向行为。这第三支非常重要,因为承认自己有问题,就是坚定了自己在此处的原因跟目的。我们想要学习克服问题的方法。
随喜
第四支是随喜,能帮助我们对治承认自己的问题、错误跟困难后可能会产生的自我轻视。我们需要用确认自己的善德来平衡认识自己的缺失。我们都有一些好的品德,也作过一些好事。例如,我们可能发现自己试图帮忙,我曾试着要有耐性,我企图理解,或其他任何事情。我们想起那些,并感到欢喜。我们也随喜自己的佛性:我们都有成长的潜力跟能力。我们有基础可以去努力,所以是有希望的。我们也对他人的正面助人善德榜样予以随喜,不带忌妒心。有别人,尤其是大师们,是如此正面助人,真的是太好了。这不只适用于在世的大师,也包括诸佛跟寂天大师。我们想着,寂天写下这个经典,真的是太好了。谢谢您,寂天大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心境。
请求教法
在随喜诸大师与寂天写下这个经典的功德之后,我们就可以作第五支,请转法轮。我们想着,寂天大师您写下这个真的太好了,请教我其中的一些,我需要学。这种请求是要对治一种心态,就是当我们听到一个典籍时我们只想着例外状况。例如忍辱的教导怎么能适用于像希特拉的暴虐呢? 尽管检验教法是否适用是重要的,我们首先要想的是怎么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一旦我们了解并欣赏它如何作用,我们再来想例外状况。然后我们可以分析极端例子,例如希特拉,是不是完全不适用忍辱的教导,还是这种状况需要更高阶的修持。当聆听一个新教法时,立刻想着「但是…」对于建立开放的学习心胸没有好处。因此,用一种「请教导我」的态度来学经典是必要的。以这种态度,我们首先用在我们读或听的教法上。我们把寂天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当作操作指导,用于我们自己,家里、办公室、以及家人朋友之间。
如果我们在禅修前修七支,我们也可以请求导师跟典籍教导我们更多,让我们在禅修上更进展。我们请求他们激励我们得到更多洞见,更了解,更悟到他们所教导的东西。
祈求导师不要离世
然后,我们到第六支,就是祈求导师们不要离世。我们想着,请不要停止教导,请永远继续!我们不是因为对导师有执着所以才这样祈求,而是重申我们对修行严肃并真诚看待。「我想要在觉悟道上一路到底以帮助所有人,所以请不要离开!我必须学习。」我们也对教导本身这样想,寂天大师跟您的著作,请继续教导我。教导我更多,让我逐渐增加了解,对题材越来越深入。到我获得正觉前请不要停止,乃至所有人都成佛。
回向
第七支,也就是最后一支,是回向。我们想着不管我学到什么、了解什么,愿此成为获得正觉的因,并愿依此利益尽可能多的众生。愿我的理解越来越深。愿它深入我的印象,所以慢慢地我能在觉悟之道上运用它。尤其是,愿我能将所学用在每天的生活中,对我跟他人的互动产生影响,从而我能慢慢带给别人更多快乐。
寂天的七支祈文
如果我们想要的话,我们可以念颂寂天所写的包含此七支的文句,以及前面调整动机跟结尾献曼达的文句:
佛陀正法僧伽众,直至菩提间皈依,我以施等诸福德,为利众生愿成佛。
一切方隅所有地,瓦砾砂碛等皆无,琉璃宝地平如掌,柔软微妙愿安住。
真实备设及以意幻化之人天供养如无上普贤供养云层,遍布空界。
(1) 化身微尘数,匐伏我顶礼,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
(2) 犹如妙吉祥,昔日供诸佛,吾亦如是供,如来诸佛子。
(3) 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或因痴所牵,随喜彼作为,见此罪过已,佛前诚忏悔。
(4) 随喜佛菩提,佛子诸果地。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5)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苦痴迷众,燃亮正法灯!
(6) 知佛欲涅盘,合掌速祈请,住世无量劫,莫遗世间迷!
(7)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地基香涂妙花敷,须弥四洲日月饰,心缘佛刹而供献,愿诸众生住淨土
嗡 依当咕汝 惹那曼达拉 康 尼日雅达雅密。献此曼达于尊贵上师前。
为专注所作的最后调整
我们建立接受(教法)的心境至此,几乎已经准备好可以开始课程或禅修了。然而,首先有意地决定以专注来进行闻、思、修是有帮助的。我决定,如果注意力分散,我会把它带回来,如果我开始困倦,我会让自己清醒。当我们有意识地作这个决定,就比较容易能专注。
最后,我们为专注跟能量作一点细微的调整。如果我们觉得有点思睡或呆滞,我们需要提振能量并清醒。为此,如时轮教法所说,我们要专注在眉间,眼睛往上看,头保持水平。又,如果我们觉得有点太兴奋或紧张,心开始散乱,我们就要把能量拉下来,才能平静。为此,我们专注于脐下身体中央处,眼睛往下看,头仍保持水平。我们正常吸气,持气到不得不放出为止。
以上是可用于课程、禅修、或私人佛法研习的整套前行。寂天本人强调了作此七支供的利益跟必要性,而我所认识的每一位藏传佛教大师都以此为日修功课的基本,即使他们往往做一整天的修行。我们可以以念诵的方式来修此前行,例如念寂天的文句,或者不用这些文句,纯用自己的话,乃至只用想的。主要是要对七支的每一支产生感觉。有感觉,就能把心境预备给禅修或学习。
在这些前行之后的正式禅修,我们可以专注于呼吸、一个道次第的主题、或寂天的某些文句。前行能把我们的心调整成适合接受的状态,不管我们主要部分选择什么。我们也可以选择只作前行,它本身就是很棒的修行。修前行花的时间因人而异,然而不管做快做慢,我们需要避免变成空泛的仪式。我们要把意义放在心上,并试着真诚地感受每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