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支供」的解釋

今晚我想用更實際的方式來解釋一下,我們在每一堂寂天的入菩薩行論(Bodhisattvacharya-avatara)課程前所唸的前行。這是從本論節選出來的七支修法。在聽聞學習佛法之前作這些前行幫助我們建立正確接法的心態。我們在家作每日禪修或佛學研習之前也用同一套前行。

清潔房間、擺設供品

如果我們是在家中為了禪修前行而作此修持,我們需要清掃整理房間,就像我們上課前做的一樣。如果文件或衣服散置在房間裡,我們需要把它們放好。這樣作的時候,我們想著「願我的心明晰、清潔、有序,如同我要讓房間變成的一樣。」

禪修或學習的環境當中,一切都要整潔、乾淨、有序,這是非常重要的。這跟我們工作的環境也是一樣。我們所看到的,即使只是視角瞄到,都能大大影響心境。如果周遭事物雜亂,我們的心也比較亂。再來,我們學習或禪修的地方如果賞心悅目,那會很有幫助。看到美好的環境,通常會讓心快樂,而快樂的心境適合作建設性的事情。如果我們周遭很醜陋,我們比較有拒斥感,而這會對心境有負面影響。因此,我們通常會在房間擺設漂亮的佛堂,一個櫃子或桌子,用美麗的布蓋著,上面至少有一尊佛像或佛的照片,代表我們所要實行的,生命的安全方向(皈依)。

每天早上,在沐浴自己跟清掃房間之後,我們供水。如果通用的七杯水不方便,也不一定要如此。即使一杯乾淨的水也足夠了。我們並不是要取悅別人。如果想要的話,也可以供養蠟燭、鮮花、香,等等。但這並不是必要的。我們不只是要像傳統所說的,製造美好環境來觀想迎請諸佛跟諸大師,也是要擺設房間讓我們自己覺得待在裡面愉快跟舒適。如此做,能讓我們的心境適合於禪修、學習、聽聞教法。

專注在呼吸上

按照慣例在坐下之前會先向佛形相作三頂禮。為了避免頂禮成為機械化的,沒有感覺的運動,我們需要先把心帶進合宜的狀態。為此,我們專注在呼吸上並重申我們的動機。儘管我們常在坐下之後作這兩件事,最好是在站著的時候先作。

首先,我們需要平靜下來,為我們要作的事情留下空間。我們需要把心帶到一個安靜、中性的狀態,然後才能生起正面的態度。我們用呼吸來達成這一點,眼光輕鬆地看著面前的地上。如果我們特別擾動或緊張,我們可能需要閉上眼睛以安靜下來,但眼睛稍稍打開是比較好的方式。

我們透過鼻子正常呼吸,不太快也不太慢,不深不淺。我們不必閉氣,但在呼出氣之後稍稍停一下再吸。通常的作法是默數出、住、入為一次,但如果這讓人混淆,也可以數入、出、住為一次。傳統上我們數到十一,然後重覆兩到三次一組十一。

我們只在心特別激動跟被外在想法影響時使用數息法。如果我們的心並沒有那麼散亂,就不需要去數,只要專注於呼吸進出鼻孔的感受就已足夠。或者,我們可以數幾次呼吸之後就不再數。不管用哪種方式專注在呼吸,我們持續到至少獲得某種程度內在安靜跟平和為止。如果我們的心還是因外在的想法而激動,我們是不可能好好禪修或好好聽課的。

檢驗動機或目標

一旦我們的心相對平靜,我們要去檢視為什麼我們要禪修或學習,或者說為什麼我們要來佛法課。也就是說,我們檢驗自己的動機,在佛教中是說我們作任何事情的目標。我們今晚來只是一種心中沒有特別目的機械式習慣,還是來社交活動看朋友,享受愉悅的氣氛? 或者我們實際上是來學點東西? 我們想要學的只是智力上很有趣的,還是能實際用在生活中的? 如果是能在生活中實施的,我們又是為什麼需要它? 目的為何? 是要讓生活變得更容易? 克服我們的一些困難? 或者額外能給別人帶來少一點麻煩,或幫助別人更多? 可能是上述幾樣的混合。

我們想深入學習寂天的著作是為了要建立獲得暇滿轉世的習氣,好能繼續修學佛法嗎? 此外,我們這樣作是為了要從所有無法控制的轉世中解脫出來嗎? 或者,更超於此,我們要學習菩薩行好來幫助別人,避免或解脫於無法受控的轉世? 即使不是後面這三種動機,我們是不是至少有在人生中培養這些方向的目標呢?

我們在家禪修或學習寂天著作前,依循同樣的內省程序來作。如果我們發現我們的動機或目標不是很純潔,例如是基於習慣而禪修,或是如果不作會有罪惡感,那我們要把動機糾正為更全面的。如果我們已經有了建設性的動機,我們重申之。依循這種程序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來上課或禪修很容易變成機械性,那樣就收效很少。

以皈依與菩提心頂禮

接下來,我們作皈依發心。這是說我們要重新決志我們的目標,要往安全、正面的人生方向,這是我對皈依一詞的翻譯。我們試著想,我們要往一個安全的方向以避免問題跟困難,我不想要它們。我不要繼續我困頓的處境。避免問題的正面方向指的是什麼呢? 是一種完全沒有迷惑,充滿正面品德的心境。這種淨化跟成長的狀態就是正法。已經完全達成這種狀態並且指出這個方向的,是佛陀。已經部分達成這些狀態,同時也指出這方向的,是僧伽。這是我要把我人生所放上去的方向。皈依指的是重申這種人生方向。

再來,我是為了能盡量圓滿幫助他人,所以採取這個安全跟正面的方向,而不是只為我自己。為了達成此目標,我需要在這個方向上一路到底,直到成佛不放棄,也不滿足於只走一半。這就是我們重申皈依跟菩提心。

當我們有了這種為盡可能圓滿利他而往安全方向走的感覺,我們作頂禮。如果我們已經坐下,不想再起身做實際頂哩,我們可以觀想頂禮。某種程度上,頂禮就像是把我們自己完全投向這個方向,並且對其展示尊敬,尊敬那些已經走上這個方向的人,以及尊敬我們自己同樣走上去的能力。因此,頂禮並不是自我否定的行為,這不是貶低自己,而是提升自己。

這是七支的第一支:以皈依發心作頂禮。如果是在課堂上練習,我們在此處坐下。

供養

接下來是供養。在此,作供養所要培養的心境是:我要往這個方向走,不止要把我自己全然投入,也願意給出我自己、我的生活方式、時間、精力,來達成這個目標。我願意付出全心往此方向來更加幫助別人。在此心境下我們供養。

儘管我們通常以觀想為之,我們在禪修房間中也可以用實物獻供。頂禮之後、坐下之前,我們走向佛堂,用左手的無名指在水杯沾一下,彈灑三次,表示獻供。某個層面上,我們是在向諸佛獻供,但不是用一種以供養交換諸佛幫忙,不供養諸佛就不理我們的態度。我們是要把一切都供養給我們要前往的方向。我們試著用一種歡欣的心境來作,對能夠供養自己而感到高興。

如果想要,我們可以作廣詳的供養,就像寂天所寫的那樣。然而一一提及那些我們要獻上的長串清單,並非必要,儘管我們是可以觀想各種美好的物品。重要的是要感覺我們給出自己。這是前行的第二支,供養。如果我們在佛堂作這些,此時我們可以坐下了。

承認缺失

第三支是誠實地承認我們的缺點、困難跟問題。我們後悔有這些問題,因為它們阻礙了我們幫助他人。我們希望我們能擺脫這些缺失,並決意不再犯同樣錯誤。我們重申人生所要採取的安全跟正面的方向,以盡可能圓滿幫助他人。最後,我們以學習跟禪修寂天的教言作為對治錯誤的正向行為。這第三支非常重要,因為承認自己有問題,就是堅定了自己在此處的原因跟目的。我們想要學習克服問題的方法。

隨喜

第四支是隨喜,能幫助我們對治承認自己的問題、錯誤跟困難後可能會產生的自我輕視。我們需要用確認自己的善德來平衡認識自己的缺失。我們都有一些好的品德,也作過一些好事。例如,我們可能發現自己試圖幫忙,我曾試著要有耐性,我企圖理解,或其他任何事情。我們想起那些,並感到歡喜。我們也隨喜自己的佛性:我們都有成長的潛力跟能力。我們有基礎可以去努力,所以是有希望的。我們也對他人的正面助人善德榜樣予以隨喜,不帶忌妒心。有別人,尤其是大師們,是如此正面助人,真的是太好了。這不只適用於在世的大師,也包括諸佛跟寂天大師。我們想著,寂天寫下這個經典,真的是太好了。謝謝您,寂天大師。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心境。

請求教法

在隨喜諸大師與寂天寫下這個經典的功德之後,我們就可以作第五支,請轉法輪。我們想著,寂天大師您寫下這個真的太好了,請教我其中的一些,我需要學。這種請求是要對治一種心態,就是當我們聽到一個典籍時我們只想著例外狀況。例如忍辱的教導怎麼能適用於像希特勒的暴虐呢? 儘管檢驗教法是否適用是重要的,我們首先要想的是怎麼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一旦我們了解並欣賞它如何作用,我們再來想例外狀況。然後我們可以分析極端例子,例如希特勒,是不是完全不適用忍辱的教導,還是這種狀況需要更高階的修持。當聆聽一個新教法時,立刻想著「但是…」對於建立開放的學習心胸沒有好處。因此,用一種「請教導我」的態度來學經典是必要的。以這種態度,我們首先用在我們讀或聽的教法上。我們把寂天這本書的全部內容當作操作指導,用於我們自己,家裡、辦公室、以及家人朋友之間。

如果我們在禪修前修七支,我們也可以請求導師跟典籍教導我們更多,讓我們在禪修上更進展。我們請求他們激勵我們得到更多洞見,更了解,更悟到他們所教導的東西。

祈求導師不要離世

然後,我們到第六支,就是祈求導師們不要離世。我們想著,請不要停止教導,請永遠繼續!我們不是因為對導師有執著所以才這樣祈求,而是重申我們對修行嚴肅並真誠看待。「我想要在覺悟道上一路到底以幫助所有人,所以請不要離開!我必須學習。」我們也對教導本身這樣想,寂天大師跟您的著作,請繼續教導我。教導我更多,讓我逐漸增加了解,對題材越來越深入。到我獲得正覺前請不要停止,乃至所有人都成佛。

迴向

第七支,也就是最後一支,是迴向。我們想著不管我學到什麼、了解什麼,願此成為獲得正覺的因,並願依此利益盡可能多的眾生。願我的理解越來越深。願它深入我的印象,所以慢慢地我能在覺悟之道上運用它。尤其是,願我能將所學用在每天的生活中,對我跟他人的互動產生影響,從而我能慢慢帶給別人更多快樂。

寂天的七支祈文

如果我們想要的話,我們可以唸頌寂天所寫的包含此七支的文句,以及前面調整動機跟結尾獻曼達的文句:

佛陀正法僧伽眾,直至菩提間皈依,我以施等諸福德,為利眾生願成佛。
一切方隅所有地,瓦礫砂磧等皆無, 琉璃寶地平如掌,柔軟微妙願安住
真實備設及以意幻化之人天供養如無上普賢供養雲層,遍布空界。
(1) 化身微塵數,匐伏我頂禮,三世一切佛,正法最勝僧。
(2) 猶如妙吉祥,昔日供諸佛,吾亦如是供,如來諸佛子。
(3) 無始輪迴起,此世或他生,無知犯諸罪,或勸他作惡。或因癡所牽,隨喜彼作為,見此罪過已,佛前誠懺悔。
(4) 隨喜佛菩提,佛子諸果地。亦復樂隨喜,能與有情樂。
(5) 我於十方佛,合掌誠祈請,為苦癡迷眾,燃亮正法燈!
(6) 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請,住世無量劫,莫遺世間迷!
(7) 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
地基香塗妙花敷,須彌四洲日月飾,心緣佛剎而供獻,願諸眾生住淨土
嗡 依當咕汝 惹那曼達拉 康 尼日雅達雅密。獻此曼達於尊貴上師前。

為專注所作的最後調整

我們建立接受(教法)的心境至此,幾乎已經準備好可以開始課程或禪修了。然而,首先有意地決定以專注來進行聞、思、修是有幫助的。我決定,如果注意力分散,我會把它帶回來,如果我開始困倦,我會讓自己清醒。當我們有意識地作這個決定,就比較容易能專注。

最後,我們為專注跟能量作一點細微的調整。如果我們覺得有點思睡或呆滯,我們需要提振能量並清醒。為此,如時輪教法所說,我們要專注在眉間,眼睛往上看,頭保持水平。又,如果我們覺得有點太興奮或緊張,心開始散亂,我們就要把能量拉下來,才能平靜。為此,我們專注於臍下身體中央處,眼睛往下看,頭仍保持水平。我們正常吸氣,持氣到不得不放出為止。

以上是可用於課程、禪修、或私人佛法研習的整套前行。寂天本人強調了作此七支供的利益跟必要性,而我所認識的每一位藏傳佛教大師都以此為日修功課的基本,即使他們往往做一整天的修行。我們可以以念誦的方式來修此前行,例如念寂天的文句,或者不用這些文句,純用自己的話,乃至只用想的。主要是要對七支的每一支產生感覺。有感覺,就能把心境預備給禪修或學習。

在這些前行之後的正式禪修,我們可以專注於呼吸、一個道次第的主題、或寂天的某些文句。前行能把我們的心調整成適合接受的狀態,不管我們主要部分選擇什麼。我們也可以選擇只作前行,它本身就是很棒的修行。修前行花的時間因人而異,然而不管做快做慢,我們需要避免變成空泛的儀式。我們要把意義放在心上,並試著真誠地感受每一階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