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他平等互换

在去世前两个月时,参查什贡仁波切授予伯金博士这个法教,让他逐字写下并告诉他需视其为最重要的教导。它详细地解释静修之法,以克服造成不悦和困难的最大来源–自珍爱的态度–并需发展出真诚珍爱别人的态度,这也是所有快乐的来源。

菩提心就是完全献身于他人、完全献身于修成觉悟以尽可能地饶益他人之心。有两种培养菩提心的传统 – 因果七诀法和自他平等相换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泾渭分明的培养平等心的预先加行。尽管二者具有相同的名称 – 平等心,但是所培养的平等心却并不相同。

  1. 因果七诀法禅修中,在认识芸芸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之前,平等心涉及到对朋友、敌人、陌生人的观想。通过这种平等心我们断绝执着和拒斥。实际上,这种平等心的名称之一就是“通过这一纯然的平等心,我们断灭了对朋友、敌人和陌生人的执着和拒斥。”这里纯然一词暗示还有第二种方法,当中包括了更多的东西。

    上述第一种平等心的另一种说法是“纯然的平等心,它是培养与声闻佛和缘觉佛同样的平等心之道。”声闻佛(闻佛之声教而悟解得道者)和缘觉佛(观十二因缘而自己得悟者)是佛陀言教中的小乘的两类修持者。这里,纯然一词暗示,心怀这种平等心,我们就不会有、也不会倾心于一种执着的菩提心。
  2. 我们为自他平等相换法而加行培养的平等心不只是上述的平等心。心怀这种平等心,在饶益和帮助所有有情众生、消除他(它)们的问题时,我们在思维和行动上都不会有远近亲疏之分。这就是尤为闻名、卓尔不凡的大乘培养平等心之道。

纯然的平等心

如果我们问,在因果七诀法中,认识芸芸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之前,培养平等心之道是什么,回答是:它涉及到以下步骤。

观想三个人

首先,我们观想三个人:我们极度厌恶、让人反感的一个人,我们不喜欢他、或者认为他就是我们的敌人;一个钟爱有加的人或者朋友;一个陌生人或者我们对他没有上述两种情感的人。我们把这三个人放到一起观想。

如果我们依次去关注每一个人,通常会产生什么样的态度呢?对那个不喜欢的人,我们会产生不愉快、不自在和排斥;对那个深爱着的朋友,我们会产生吸引和迷恋;因为觉得陌生人既不吸引我们也不令人产生排斥感,我们就会漠不关心,既不想帮他、也不想害他。

停止对我们不喜欢的人的排斥

[英语中,为了讨论简便起见,假设我们所观想的三个人都是女性。]

首先,我们和所厌恶的那个人共事,我们甚至视之为仇敌。

  1. 我们让她那让人不快、让人排斥的情感产生出来。等到这种感情明确产生时,
  2. 我们注意到会产生另一种感情,即,如果她身上发生不快乐了、或者她经历了一件不想发生的事情,我们拍手称快。
  3. 然后,我们察看这些不良情感和愿望产生的原因。通常,我们发现是因为她伤害了我们,给我们造成了某种伤害,或者对我们或我们的朋友做了或者说了什么可恶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希望她身上发生坏事或者希望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4. 现在,我们考虑一下希望我们不喜欢的那个女人身上发生坏事的原因,考察一下,这是否真的是一个好理由。我们作出如下考虑:

    • 在往世,这个所谓的敌人曾数度成为我的母亲和父亲、以及我的亲朋好友。她曾经给我有过很多帮助,难以数计。
    • 在此世,无法确定会发生什么。在后半生,她有可能对我帮大忙,成为我的好朋友。这种事很有可能。
    •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她和我都有无数次的来世生活,完全可以确定的是,她可能在某些时日成为我的母亲或父亲。如此,她会给我有莫大的帮助,我将不得不把我所 有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因此,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既然她曾经、正在、将会以难以计数的方式帮助我,那么她绝对是一个好朋友。这是肯定了的。因此,因为某 些微不足道的原因如她此生有点伤害我了,我就把她当做是仇敌而希望她病了,这根本不可行。
  5. 我们想一想以下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名银行官员或者有权的富人要给我一大笔钱,他在不久前曾有过这种愿望和意图,而且就这样做过。有一天他发火了,很生气, 给了我一耳光。如果我也生气了,带着一腔怒火,这可能让他打消再给我钱的念头。甚至还有让他改变主意决定把钱转而给别人的危险。另一方面,如果我忍了这一 巴掌,双眼下垂,嘴唇紧闭,他可能以后对我更加满意,因为我并没有生气。或许他还打算要比原先想给的更多。但是,如果我气愤异常、大吵大闹,那么就会像藏 人谚语所说,“到嘴的食物让舌头给顶出来了”。
  6. 因此,我们必须从长远看待我不喜欢的这个人,对一切有情众生同样如此。从长远看,他们对我的帮助是百分之百确定的。因此,对我来说,因为别人对我某些微不足道的伤害而怒火填膺是根本不合适的。
  7. 接下来,让我们想一想蝎子、野兽、幽灵,如何样被轻轻戳一下或挑逗一下就立马予以回击。再想一想我们自己,像这些事物一样行为多么不合适。我们可以通过这 种办法消解怒火。我们要认识到,不管这个人给我们做出了怎么样的伤害,我不能发脾气生气,否则我不会比一只野兽或蝎子好到哪里去。
  8. 总之,我们把这一切完全放在逻辑上的三段论形式当中。我不会因为别人对我做出某种伤害而生气,因为,

    • 在前世,他们曾经是我的双亲;
    • 此世之后,并不能确定他们不会成为我最要好的朋友;
    • 在将来,他们可能在什么时候转生成我的双亲,给予我很多帮助,因此他们三度帮助了我;
    • 如果我报之以怒,我不会比一只野兽好到哪里去。因此,我此生不会因为他们对我可能做出某种伤害而生气。

停止对我们所喜欢的人的执迷

  1. 在我们最初观想的敌人、朋友和陌生人的群体中,我们把意念集中在朋友或爱人身上。
  2. 我们让吸引(摄)或执迷的情感产生出来。
  3. 更强烈地去体味我们如何想和这个人在一起,然后
  4. 考察怀有这种痴迷和执迷的原因。这是因为在此生对我略有帮助,给我做了什么好事,让我感觉不错,等等诸如此类,因此我感到被她吸引了,我对她迷恋不舍。
  5. 现在,我们考察这是否是怀有这种感情的正当理由。这同样不是一个好理由,因为

    • 毫无疑问,在前世她曾是我的仇敌,伤害过我,甚至吃过我的肉喝过我的血。
    • 此生以后的日子里,不能肯定她不会变成我最糟糕的敌人。
    • 在来世,可以确定的是,她在某一时候会伤害我,给我做出什么特别让人厌恶的事来。
  6. 因为她此生给我做了什么微不足道的好事这一小小的理由,我被她吸引,对她迷恋不舍,那么我比受到食人海妖塞壬的歌声诱惑的那些人好不到哪里去。这些海妖外表妖娆,用她们特有的方式诱惑人们,然后吞噬他们。
  7.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下定决心永远不为一个人因此生给我做出什么微不足道的好事而迷恋他(她)。

停止对一个无关紧要者的冷漠

再次,对那些身处前二者之间的人 – 既非朋友也非仇敌的陌生人 – 我们采取同样的步骤。

  1. 在观想时,我们把意念集中在这种人身上,
  2. 让我们无所感触,既没有害人之心,也没有助人之意,既不想摆脱这个人,也不想和她在一起,

  3. 更进一步感受对她的冷漠。

  4. 我们察看心怀这种感受的原因。这是因为她既没有帮过我、也没有伤害过我,因此我和她之间没什么关系。

  5. 当我们进一步考察这样去感受的理由是否有效时,我们看到她并非完全是一个陌生人,因为在无以数计的前世,在此世的后半生,在来世,她将会和我们关系密切,她将会成为我们的朋友,等等。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将能够断灭对敌人、朋友和陌生人的各种如愤怒、执迷、或冷漠的情感。这就是培养纯然的平等心的方法。这是与声闻佛和缘觉佛同样拥有的平等心,这是在因果七诀法中为了培养执着的菩提心而做的加行,这种加行认识到芸芸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

卓越的大乘平等心

自他平等相换法培养平等心的方法分为两种:

  • 根据相对的观点实现平等心的方法,

  • 根据最深刻的观点实现平等心的方法。

根据相对的观点实现平等心的方法分为两种:

  • 根据我们自身的观点实现平等心的方法,

  • 根据他人的观点实现平等心的方法。

根据我们自身的观点实现平等心的方法

这里涉及到三点。

  1. 既然一切芸芸众生在无数世前曾是我们的父母、亲戚、和朋友,因此认为有些人亲近、有些人疏远,这个是朋友、那个是敌人,欢迎一些人、拒绝另一些人,都是不对的。我们应当作如是想,不管如何,如果在十分钟内、在十年内、在十世内没有看到我的母亲,她仍然是我的母亲。

  2. 但是,也存在这种可能,恰如这些生众帮助过我,某些时候他们同样会伤害我。但是,与他们帮助我们的次数和数量相比,他们所做的伤害微不足道。因此,欢迎一些人以为亲近者或拒绝一些人以为疏远者,是不正确的。

  3. 我们终将必有一死,但是我们的死期完全是不确定的。例如,假设我们被判明天被处决。我们利用这最后的一天生气、伤害别人是荒谬的。如果选择了做琐碎小事, 我们就失去了在最后一天做些积极而富有意义的事情的机会。例如,曾经有一名高官,他对一个人非常恼火,想着第二天要严厉惩罚他。这一天,他把所有时间花在 如何惩罚他这件事上了。结果第二天来不及做任何事情,他自己却猝死了。他的愤怒完全是一种荒唐。如果一个人被判第二天要被处死,同样亦然。今天去伤害他毫 无意义。

根据他人的观点实现平等心的方法

这里同样涉及到三点。

  1. 就我自身而言,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不想受苦,即便那是在梦里;不管拥有多少快乐,我永远不会感到餍足。对别人而言,同样全然如此。一切有情众生,包括小小的臭虫,都希望快乐,永远不受苦或有什么麻烦。因此,拒绝一些人、欢迎另一些人是不对的。

  2. 假设我家门口来了十名乞丐。只给其中一名施舍食物而不管其余的人,这根本不对、根本不公平。在饥饿和对食物的需求上,他们都是平等的。否则,就不受困惑污 染的快乐而言 – 有谁拥有了呢?但是,即便是受到困惑污染的快乐 – 一切有情众生缺乏足够的供应。它是所有的人乐此不疲地孜孜以求之物。因此,欢迎一些人 以为亲近者或拒绝一些人以为疏远者,这是不正确的。

  3. 再举一例,假设这里有十名病人。他们都一样可怜凄惨。因此,关切其中某一些,只治疗他们而不去想其他病人,这是不公平的。同样,一切有情众生都同等可怜, 有着各自特殊的快乐,有着共有的、无法掌控的往复不息地发生的存在或轮回。因此,欢迎一些人以为亲近者或拒绝一些人以为疏远者,这是不正确的、不公平的。

根据最深刻的观点实现平等心的方法

这里同样涉及到三点。

  1. 因为困惑,我们想着如何标识那些帮助我们、对我们好的人以及那些伤害我们的真正的敌人。但是,如果他们被确定以我们所标识的方式而真正存在,那么如来(相 应转化)佛本身也要那样看待他们。但是,如来佛从未那样做过。正如法称在《(陈那)《集量论》集解》(《释量论》)说,“一个人贡给香水,另一个人用剑割 刺,佛陀对他们无所分别。”

    关于这种无所偏倚,还有佛陀如何对待他的侄子提婆达多(天授)的例子,后者总是出于嫉妒而图谋伤害他。因此,我们也要避免因为困惑而认为他们在我们 所标识的分类中实然地存在着,从而有所偏见和择选立场。没有人以那种方式存在。我们需要努力断灭对真实存在的紧抓。这种紧抓源于我们困惑性的思维,这种思 维让事物以岂非真本的面貌显现给我们。
  2. 此外,如果有情众生被确定是分类中的朋友或敌人而实然地存在着,恰如我们想抓取他们的这种存在,他们必当一直保持这种存在的样子。例如,想一想我们总是认 为一只表很精确。正如它的状况可能有时候会变化从而走得慢了,他人的状况同样如此,不会总是保持固定不变,变化会发生。这里想一想这个教义很有帮助,无法 掌控的往复不息地发生的轮回之境并没有确定性,例如儿子食父揍母抚慰仇人的故事。这个例子源于道次第(lamrim)中教导培养终极层次的动机。

    曾经,圣僧(获得极高觉悟者)迦旃延来到一户人家,在这里一位父亲转生为池中的一条鱼,而儿子现在正在吃他。接着,儿子又打了狗,这条狗曾经是他的 母亲。他手里拿着鱼骨头,抚慰着抱在怀里的儿子,而这个儿子曾是他的敌人。迦旃延对生死轮回中这种游移状态的荒诞哑然失笑。因此,我们应当断灭坚持或者紧 抓不放,认为人们是固定而恒常地在朋友或敌人的分类中存在着,然后在此基础上欢迎一个人而排斥另一个人。
  3. 寂天大师在《学集论》中解释了自我和他者如何互相依存。就像远处和近处的山峦,自我和他者彼此依存、相互定位。当我们在近处的山上时,另一座山看起来很远 而这一座山很近。走到另一座山时它变得很近,刚才那座山又很远。同样,从我们自身来看,我们并没有确定为“自我”而存在,因为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人的角度 反观自己,我们就变成“他者”了。同样,朋友和敌人也是对一个人不同方式的观照。一个人既可以是一个人的朋友,同时也是另一个人的敌人。就像山的忽远忽近 一样,这都是因为相对的视角使然。

五种决心

根据上述五点所拥有的这样一种思想,我们需要下定五种决心。

我要断灭偏见

不管从相对的视角,还是从最深刻的观点,认为一些人或者生众亲近而另一些疏远是没有道理的。因此,我们要作出决断:我要断灭偏见。我自身要消除欢迎一个人、排斥另一个人的偏见情感。因为从此世和来世、当前和终极看,敌意和执迷伤害我,从短期和长远看,敌意和执迷无所饶益。它们是数百种苦难的根源。它们就像狱卒一样,让我在无法掌控、问题往复不息发生的轮回之狱中不停兜圈子。

想一想有些人为了财富宁愿身陷囹圄。这种片面的情感正是把我们引领到没有快乐的焰火地狱的凶手。它们是我们内心深处日益邪恶的魔鬼,让我们夜不能寐。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办法将它们连根除掉。

另一方面,我们抱着平等相待一切的态度,希望所有有情众生快乐、远离他们的各种问题和苦难,从任何视角看 – 即时和终极地看 – 都很重要。这是诸佛和所有菩萨修成正果所经历的主要路径。这是三世诸佛的愿望和最深切的希望。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不管任何一种有情众生从其自身的角度给予我何种帮助或何种伤害,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分别。我既不能愤怒、也不能执迷。我不能认为一些亲近、另一些疏远。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其它方式或方法去应对这种形势。我完全下定决心了。我应当有一种平等的态度去考虑任何人、如何去对待任何人,因为任何人都想要快乐、不愿意受苦。这就是我应当竭尽全力去做的。哦,上师啊,请最殊胜地启发我去这样做吧。这是我们在诵《上师荟供》(Lama Chopa, Guru Puja)前五节时要有的思想,讽诵同时和下述修持相联系:

通过去认识我们和他人并无分别,激励我们增益他人的舒适与快乐: 没有人向往哪怕是最轻微的苦难,没有人餍足于当下所享有的快乐。

于是,通过第一段讽诵,在给每个人同样带来快乐并消灭苦难方面,我们培养在思想和行动中没有远近亲疏之情的平等态度。这种平等的态度满足了我们关心自己的平等心或平等态度的这种界定。我们作出决断培养这种态度,就像我们在一家书店看到一本妙不可言的书而决心要把它买到手一样。

我要去除自身的自珍爱态度

接下来,我们想一想自珍爱态度的弊病。因为自私关系到自珍爱的态度,我们的行为充满破坏性,做出十不善行,结果给自己带来堕入地狱的转生。由此,整个通往阿罗汉(解脱者)果位之路将达不到觉悟 – 这种自私的关切致使你失去所有的快乐和平静。尽管菩萨几近觉悟,有些比另一些更近觉悟。他们当中的差异源自各自所拥有的自珍爱程度。从国际纷争到灵修大师和弟子间的不和,再到家庭和朋友间的矛盾 – 这一切都源自自珍爱。因此,我们需要这样想,如果我不能消除自身内部这团日益邪恶的自私和自珍爱,那么我就不可能享受任何快乐。因此,我永远不会将自己置身于自珍爱的支配之下。哦,上师啊,请启发我除去自身所有的自私心怀吧。这是第二节的思想:

启发我们认识自珍爱这一痼疾是我们不招自来的困难之源,它应受责难,故当报之以怨,消灭那自私的狰狞的大魔头。

于是,通过第二节的讽诵,我们下定决心消除关爱自身的自珍爱态度。

我将要以珍爱别人作为主要修持

接下来,我们想一想珍爱别人带来的饶益和优秀品质。在此生,万事如意、一切顺利;在来世,生而为人或神;通常,达到成就觉悟的所有快乐源自对他人的珍爱人。我们要通过多种例证,对此多加思考。例如,一个人人喜欢的官员受群众欢迎是因为他热爱大众、关心大众。我们克制杀生或偷盗的道德自律源于珍爱别人,而这正是使给我们转生为人的因缘。

例如,达赖喇嘛尊者总是考虑任何地方各色人等的利益,他的所有优秀品质正是来源于这种对他人的珍爱。欲望之神卡马努力想干扰土美藏波菩萨,但无法形成伤害。这位伟大的藏人修行者是这样一个人 – 即便一直飞虫投火,他也会潸然泪下。他真切关怀所有人,因此,即便鬼怪和前述的扰乱者也觉得无法去伤害他。这是因为,正如这些鬼怪精灵自己所说,他所想的只有饶益我们、爱惜我们。

佛陀在前世曾转生为因陀罗 – 众神之王。神和半神之间爆发了战争。半神取得了胜利,因陀罗乘车而逃。路途中碰到一大群鸽子聚集在道上,因陀罗担心车轮会碾着鸽子,于是他让车停了下来。看到这个情形,半神们以为因陀罗要调转车头攻击他们,于是逃跑了。如果对此加以分析,我们发现半神之所以奔逃,是因为因陀罗珍爱别人的态度。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珍爱他者的好处。

一位部门长官或者任何一名官员优雅地坐在他的办公室里,他的职位以及与此有关的东西都是因为有他人存在的缘故。在这个例子当中,别人的殷切友好只是因为他们存在,这一现实。如果除了官员自个儿,别人都不存在,他就不可能身为官员了。他将无所作为。此外,即便他人存在,如果没人去接近他,这名官员也只能坐在那里无所事事。另一方面,如果有很多人来到他跟前,希望他解决他们的问题,那么在与他们的相互依存中,他就能优雅地坐着,为他们办事。对一名喇嘛来说,同样如此。在与他人的相互依存中,他才能优雅地坐着,教导他们。他的全部地位就在于这里有其他人需要他帮助。他教导佛法以饶益他们,因此,他的帮助(救度)源自对他人的依靠,例如通过对别人友好行为的记忆。

同样,通过慈爱与悲悯、通过珍爱别人,我们能够很快觉悟。例如,如果一个敌人伤害了我们,如果我们培养了耐心,我们由此就更近一步走向觉悟,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我们对他人的珍爱。因此,既然有情众生是所有快乐和福祉的基础与根本,无一例外,我们需要下定决心不管他们做了什么或如何伤害了我,我应当一如既往地珍爱别人。其它生众就如我的精神导师、诸佛、或者三宝,因此我应当珍爱他们,如果他们会有什么不对,就应当感到惋惜,而且不管怎么样,从不排斥他们。我应当永远对他们有一颗温暖善良的心。请给予我鼓励吧,上师啊,让我一刻也不要失去对他人的这种心怀和情感。这就是第三节的意义:

激励我们认识珍爱母之心并让他们身处极乐之中,正是通往无穷美德的关口,
去珍爱那些游移的众生吧,胜过自生命珍爱,即便他们会像敌人那样森然逼近我们。

这样,我们下定决心以珍爱别人的修持作为中心点。

我完全能够将对自身和他人的态度互换

思考自珍爱的各种弊病和珍爱别人的诸多优秀品质,以这一关口为依托,我们就会感到一定要对珍爱什么人做出价值判断上的改变,接着去考量我们是否能够真的改变,我们确实能够。我们能够转变我们的态度,因为佛陀在觉悟前和我们并无两样。他同样在无法掌控、问题往复不息发生的轮回之中不断兜着圈子转世。不过,大能的佛陀转换了对所珍爱者的态度。他通过斋戒而珍爱别人,登上了能够实现自身和他人目标的巅峰。

相比而言,我们珍爱的只有自己,而漠视所有其它人。我们不仅没有完成任何饶益他人之事,甚至没有完成一丁点饶益自身之事。自珍爱和漠视他人使我们完全无可救药、无法完成任何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出离心和决断力脱离自身各种问题。我们甚至无法阻止自己免于堕入最糟状态的转生。我们通过这种方法思考自珍爱的各种弊病和珍爱他人的饶益。如果佛陀能够转换态度开始喜欢我们,我们同样也可以改变态度。

不仅如此,如果拥有足够的亲切感,我们甚至能够像关怀自己的身体一样珍爱他人的身体。毕竟,我们源自别人 – 即我们父母身上的精子和卵子,因此,我们作为自己的身躯而加以珍爱。而它们原初并非是我们的。因此,我们要考虑到转换我们的态度并非不可能。我能够转换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态度。因此,不管我如何去想它,除非我转换了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态度,非则就无所效果。这是我可为之事,而不是我不可为之事。因此,上师啊,请启发我去做吧。这就是第四节的要义。

简之,启发我们培养对如下分别之理解受自私奴役的愚昧众生下场孤独的弊病和圣哲王者只为他人奋斗的佳德,因此,在我们和他人之间能够平等互换我们的态度。

因此,我们这里下定的决心就是,在珍爱自我和他人之间,一定能够转换我们的态度。

我们一定能够转换对自身和他人之间的态度

我们再次思考自珍爱的各种弊病和珍爱别人的饶益。但是这一次用一种交互的方式,将二者混合在一起。换句话说,我们经历十善行和十不善行,逐个交替体验两列中的每一行为,从自珍爱和珍爱他人的角度考察其结果。例如,如果我珍爱自身,那么就会毫不犹豫地夺取他人生命。结果,我会被转生在毫无乐趣的地狱,即便后来转生为人,其一生也将短暂并疾病缠身。另一方面,如果我珍爱他人,我们就不会夺取他人生命,结果我就会有一个更好的转生,会长寿等等。然后,我们重复同样的过程 – 偷窃与不为之、淫乱与不为之、等等。总之,正如第五节所说:

既然自珍爱是通往所有苦恼之门,而珍爱母是万般皆乃好事的基础,启发我们实践这最精髓的修持自他平等相换的瑜伽之行。

因此,第五个决心就是我一定能够转换对我和他人之间的态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现在就决断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它的意思是对我们所珍爱的对象要转换视角去看。现在,我们不是珍爱自身而漠视他人,而是要忽略对自身的关切,珍爱所有其他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无法取得任何成就。但是,如果我们在态度上采取了这种转换,那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训练,观想把自己的快乐奉献给别人而承担起他们的苦难,以此为路径,培养真诚的关爱和悲悯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培养出增上意愿,为每个人解决问题、减轻苦难,带来快乐;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培养出执着的菩提心,努力达到觉悟,从而最大限度地去这样做。

视频: 第二世 岑夏色贡仁波切 — 「生命的意义」
请点击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图样以开启字幕。要更改字幕语言,请点击「设定」图样,然后点击「字幕」选择想要的语言。

总结

这些教法的来源包括寂天所着的《入菩萨行论》(梵文:Bodhicharyavatara)、噶当派大师的教导,以及第四世班禅喇嘛所着的《上师荟供》。这些教法曾以编号章节的形式出现于《赤江金刚持尊师文集》当中,其为达赖喇嘛尊者的已故初级亲教师。然而,如果过份关注其中的概要和数字时,就会像是我们面前有着一碟七个馍馍(包子)但却不去食用,只想着要让他人去证实里头共有几粒、缘何此状等等疑问般。反正坐下来吃就对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