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讓我們恐慌於朋友跟伴侶會遺棄我們,擾亂親密關係,並讓我們徹底失去心靈平靜。我們越是嫉妒跟佔有慾,就把對方推得越遠。了解到我們都有愛許多人事物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嫉妒心。愛我們的朋友、職業等等,並不減損我們跟伴侶之間交換的愛,反之,它能增強之。
嫉妒 vs 羨慕
嫉妒可以有多種面貌。如果我們單身,卻對有伴的人嫉妒,或被已經有對象的人吸引,這是來自於羨慕。我們希望能得到對方給他伴侶的注意力跟感情,或我們希望自己也能有同樣的愛情關係。在這兩種狀況下,我們都羨慕著某些我們沒有的東西,並產生不足感以及其它的自我觀感問題。
親密關係中的嫉妒
然而在親密關係中的嫉妒卻更擾人。本來我們應該要關心對方有什麼,現在的焦點卻是對方跟第三者。我們擔心與對方之間的特殊關係會跑到第三者手上。我們對任何競爭與可能的出軌都無法忍受。舉例說,當我們的伴侶花很多時間在他的朋友身上,或去某個活動不找我們,我們覺得嫉妒。即使一隻狗也有這種類型的嫉妒,例如家中多出一個新生兒時。這種嫉妒含有憤慨跟敵意的成分,加上很強的不安全感跟不信任感。
如果我們沒有安全感,那只要我們的伴侶或朋友跟別人在一起,我們就覺得嫉妒。這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價值不確定,並且對於對方的愛沒有安全感。我們害怕我們會被拋棄。甚至即使我們的伴侶或朋友根本沒有跟別人在一起,這種感覺也會發生。控制欲到了極致,我們恐慌對方隨時都會離開我們。
克服嫉妒
要處理嫉妒,我們需要認知到我們的心有能力去愛每一個人—這是我們佛性的一部分。當我們確認這個事實,就能幫助我們克服嫉妒,看見愛一個人並不排除愛其他人。想想我們自己,能不能對許多人事物打開心房 [參見:什麼是慈愛?]。心房打開時,我們能愛我們的伴侶、朋友、孩子、寵物、父母、國家、自然、神、嗜好,等等。我們的心有足夠空間裝下所有這些,因為愛不是排他的。我們絕對有能力用愛來處理跟聯繫所有這些人事物,並適當地對各個對象表達之。當然我們不會用愛我們的妻子或父母的同樣方式來愛我們的狗!
如果我們自己有開放的心胸,我們的伴侶跟朋友也可以。每個人的心都有同樣的容量,可以拓展愛到極多的人事物上,甚至全世界。要求對方只愛我們,不能愛或結交任何其他人事物,這是不公平也不切實際的。他們就這麼狹窄,心中不能同時容下我們跟其他人嗎? 我們真的要把他們排除於了悟佛性中愛的潛能,排除於人生最大的喜樂之外嗎?
[參見:每個人都能成佛]
我們這邊說的不是性關係的忠貞。單一伴侶制跟性關係不貞是極度複雜的主題,我們之後會談到。無論如何,如果我們的性伴侶,尤其是婚姻配偶不忠貞或花很多時間跟別人在一起 – 兩人如果已經有年紀小的兒女更糟 - ,嫉妒、憤慨、控制慾,都不是有用的情緒反應。我們需要清醒地處理局面,因為向對方大吼,或讓對方有很重的罪惡感,都不會成功地讓對方愛我們。
打開心房去愛
當我們覺得一個有愛的友誼關係只能是一對一,我們覺得只有對方(伴侶或朋友)的愛才算愛。即使還有很多人也愛我們,我們卻常忽視並且想著「那不算」。恆常對越多越好的人打開心房,承認他們 – 不管是朋友、親人、寵物等等 – 對我們現在的愛,過去曾有的愛,以及未來會有的愛,能讓我們情緒上更有安全感。如此,反過來幫助我們克服對單一特定對象的愛的執著。
(佛陀的)遍知與博愛都代表著把所有眾生放在心裡。即使如此,當佛陀專注於一個眾生時,祂是百分之百專注在他身上。所以對每個眾生都有愛,不代表對個別眾生的愛是稀釋的。我們不必擔憂當我們對許多人打開心房後,我們的人際關係會變得不夠力或不滿足。我們可能會比較不執著或不依賴任一關係夠不夠滿足,我們也可能在單一人身上花比較少的時間,但每一個關係都是全面的。同樣地,別人對我們的愛也可以如此,因此我們不必因為怕對方給的愛或友誼被稀釋而感到嫉妒。
希望任何人是我們的完美對象,或所謂完全互補,可以分享生命中一切的另一半,是不切實際的。這種理想是來自於柏拉圖所說的古希臘神話寓言,說我們本來都是完整的,但被割成兩半,所以我們的另一半在世界上的某處,而真愛就是找到那一半並與之結合。僅管這個寓言後來變成西方浪漫主義的基礎,它卻不符事實。相信它跟相信有白馬王子會來救我們是一樣傻。我們需要與許多人有著充滿愛的友情,才能完全分享我們所有的興趣跟需求。如果對我們來說是如此,那麼對我們的伴侶或朋友也是。我們既然不可能完全滿足他們的所有需求,那他們當然也需要別的朋友。
總結
當某個新人進入我們的生命,可以想像他就像是飛來我們窗戶的美麗野鳥。如果我們因為嫉妒牠飛到別人窗戶,就把牠關進籠子,牠過得悲慘,不再歌唱,甚至會死亡。然而若放下控制慾,讓鳥自由飛翔,我們可以享受牠在我們身邊的時光。當鳥需要飛走時,牠若覺得在我們身邊安全,牠就更可能再回來。如果我們接受並尊重每個人都跟我們一樣有權擁有許多親密的友情,我們的親密關係就會更健康跟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