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為的基礎

道德的三個主要領域:克制破壞性的行為,紀律,幫助他人

在佛教中談到道德或道德行為時,我們談論的是三個不同的領域。第一是克制破壞性的行為,其意思是不管我們是否意欲造成傷害,不要在憤怒、貪婪或自私等情感的影響下行事。你知道,有時候我們表現自私,而甚至並沒有意識到這是自私行事,我們並沒有真正想去傷害別人,但實際上卻造成了很多傷害和麻煩。

如果我們因為自私 –我們只想著自己 – 只想“得我所願”,“要什麼就得有什麼”,那麼我們就忽視其他人,即便無意於去這樣做,我們對別人也會傷害很深。如果我們生氣,就失去了自製,對嗎?我們做出、說出各種事後後悔的事情,而這些又給我們造成很多麻煩。因此,道德的第一個領域是克制破壞性的行為。

但是,你知道,我們在談道德的時候,是在談受到紀律的約束。受到紀律約束就是控制我們的生活,不要讓我們處在懶惰或者阻礙我們圓滿完成生活中各種事情的那些煩人的心理狀態的影響之下。

因此,道德行為的第二種類型就是真正去做建設性的事情。例如,努力學習,受到良好的教育。這就需要遵守大量紀律,不是嗎? – 通過自律來研究、來學習。但是,如果我們要在生活中完成任何一件積極的事情,我們需要資質;我們需要訓練,這就需要紀律。而這就是一個道德領域。

為什麼這屬於道德呢?因為我們當然可以訓練成為 – 讓我們假設,一名真正的好扒手,一名真正的厲害罪犯,或者能夠訓練成為一名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的人。因此,如果我們要進行某種訓練,需要在自知我善於什麼、我天資如何的基礎上,真正作出判斷什麼是最有助益的。而其中一部分也是我喜歡什麼、我樂意什麼。在想我樂意做什麼的時候,當然樂意做的可能僅僅是看電視或者和朋友們玩樂,但是我們不可能畢生為之,是嗎?因此,我們在想我樂意做什麼的時候,它不是我現在樂意做什麼,而是就我們的生命而言,什麼會給予我們長久的快樂。

第三種類型的道德是親自投身於真正幫助他人的活動當中去。僅僅訓練自己獲得好能力是不夠的,我們還要與其他人一道生活在社會之中,因此與他人共享我們的優秀品質、才能和能力很重要。不管我們擁有什麼能力,都可以用來幫助別人。畢竟,我們生活在社會上,我們的快樂和整個社會的快樂相依相存。因此,我們在討論道德的時候,要有一個非常開闊的胸襟,而不是考慮的極其狹隘和些微瑣碎,這非常重要。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要只想著我或我的家庭,而要想著更大的社會。不要光想著現在,而是要想著未來和我的行為之結果。

道德行為的基礎:謹慎的態度

當我們問什麼是道德行為的基礎,強調的主要基礎是人們所熟知的“關懷態度”。這種關懷態度指我關懷自己,關懷我在做什麼。我並不是要根據隨便心裡出現的衝動或無意識地行為,而是關心我之所做以及我如何過我的生活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這會對我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以及對別人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如果,例如我現在以一種破壞性的方式過生活,或者我很懶惰而無所事事,我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呢?尤其是,如果我們是年輕人,就像很多在座的你們,如果我現在不進行訓練,我如何謀生,我如何應對生活?如果我抱著這種態度:“哦,我才不管呢。這沒什麼”或者感到“毫無指望,所以,何苦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或者學一門手藝,或者學一門專業呢?”那麼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會非常懊悔,我們浪費掉了曾經擁有的機會。

因此,對將來要嚴肅以待,對我現在如何生活的結果要嚴肅以待,這非常重要。我們要培養這種感覺,這很重要 – 我的未來將會怎樣,這對我很重要。如果我們不關心自己,誰會關心呢?

親手抓住你思維之馬的韁繩

在佛教中,我們有一個語彙,意思把生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換句話說,掌控我們的生活。這個語彙通過馬的例子來描述。你有馬的韁繩,繩子是騎馬人用來引導馬的。我們說,我們自己的手應該拿著思維之馬的韁繩,而不要讓隨意橫行,或者受別人控制。

我們此生要做什麼、我要成為怎樣一個人,努力掌握這些非常重要。我要成為一名此生碌碌無為的懶惰之徒嗎?或者我要成為一名過著一種充實、富有意義的生活的人呢?而過一種充實而富有有意義的生活和我們如何與他人互動緊密相關。我行事像一個善良而樂於助人的人,還是行事像一個自私透頂、總是對人怒氣沖天的人呢?

沒有人喜歡一個人總是滿腔怒火、脾氣暴躁;人們常常害怕這種人。他們確實不想和這種人在一起,因為……他們可能會沖我發火:“我不願意和這種人在一起”。或者一個總是抱怨、挑剔不休的人,如此等等 – 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沒什麼快樂,不是嗎?但是,如果我們是這樣一種人 – 為他人著想的、關切他人、確實關心他人,而不是那種苛責別人的失誤和錯誤的人,幫助他們成長和提高,那麼人人都會喜歡我們;人人都願意和我們在一起。

因此,我們屬於哪種人以及將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都與道德緊密相關。我們關心我們行為的結果以及我們對自己做了什麼 – 我們將要成為的那種人 – 我們也關心在我們與他人的互動中這會如何樣影響別人。這就是謹慎的態度。

被我翻譯成“謹慎的態度”(藏文:bag-yod,梵文:apramada,不放逸)的這個詞還有“關心”的意思。因此,我們一定要關心我們的所做、所言、所思。因為如果我們養成壞習慣,那麼習慣會日甚一日,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 – 讓我們假設,如果我們有壞習慣 – 糟糕地行事。

我將舉一個例子。很多人在說話的時候,會用大量的褻瀆語 – 非常粗鄙、粗魯的話語。在英語中肯定這樣,我想俄語中可能同樣如此。我不知道你們的通用語是什麼,但我相信絕大多數語言中有褻瀆語,髒話。而年輕人經常會養成用這種粗鄙言語的習慣,並成為他們說話風格的一部分,以至於以後在生活中陷入這樣一種情況,即根本不假思索,這種髒話就自動脫口而出,這可能非常令人尷尬。

為了克制這一點,我們必須要小心謹慎 – 我們從現在就對我們培養什麼樣的習慣小心謹慎。我們必須要小心謹慎,因為我們關心現在如何生活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因此,有了紀律,我們就會努力留心或在意我在怎麼說,我在怎麼想,我在怎麼做,並且能夠認識到如果我們能夠開始形成模式並養成習慣,如負性的行為方式等等諸如此類,這些到了後來就很難改變。

現在,你們都年輕 – 這裡的很多聽眾 – 這正是你們的習慣形成的時候。把你思維與行為之馬的韁繩抓在手裡,掌握要打算成為什麼樣的一種人,這非常重要。我想沿著負性的方向走,還是我想沿著積極的方向走呢?這並不是在說:“唉,我無法把握我的生活:社會就是這個樣子,經濟還是那個樣子”,於是只是抱怨,因為不管我們的環境可能會是什麼樣子,但我們是怎麼樣的人 – 這由我們決定。即便我們生活在最糟糕的條件下,我們也可以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或者成為一個卑鄙、冷酷的人;我們可以非常自私,或者我們可以努力和所有其它人和諧相處。

視頻: 康卓仁波切 — 「什麼是珍貴人身?」
請點擊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圖樣以開啟字幕。要更改字幕語言,請點擊「設定」圖樣,然後點擊「字幕」選擇想要的語言。

道德行為需要分別性意識 – 知道何為有危害,何為有助益

因此,我們在佛教中談到道德的時候,不是在談論:“法律在此,規則在此,我只能必須服從和遵循它們。”這不是佛教的做法。我們不是像在軍隊裡那樣生活:“是,長官!我遵守規定。”不是這樣。在佛教中,道德以我們所說的“分別性意識”為基礎。我們需要區別什麼是有益的,什麼是有害的。因為人人都想快樂,沒有人想要不快樂,因此,如果我想避免不快樂,那麼我就需要避免有害之物,規避將會破壞我和他人快樂的東西。如果我想快樂,我需要做有益的事,做能夠帶來快樂的事。

現實是,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我們不是這個星球上唯一的人類。因此,當我們想著需要致力於什麼樣範圍的快樂時,我們要致力於人人快樂這樣一個範圍。現在,我們可以問了:“我怎麼可能讓人人快樂呢?”顯然,只通過我們個人的努力,這不會使每個人都快樂。但是,正如佛陀所言,一桶水是由一滴一滴的水形成。因此,我們可以把自己的那一滴匯集到水桶裡。我們要到水桶裡添加怎麼樣的一滴水呢?會是一滴我把它添加到桶子裡,只是給別人造成麻煩的麻煩之水嗎?或者,我想添加無所助益的一滴水,不管可能是什麼樣的助益?即便這種助益只是養活家庭孩子,這在生活中同樣有積極的價值,這就是一滴饒益之水。而並不需要是什麼神奇的東西,對嗎?因此,所有這一切盡在我們掌握之中。

我們擁有的價值感

道德的另一個基礎是價值感。我們需要尊重好的、正性的品質和擁有這些品質的人。我崇拜誰呢?我崇拜某個大罪犯,還是崇拜一位助人為樂的真正傑出的領導人呢?嗯,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不是嗎?我崇拜某一個搖滾歌星?某一個電影明星?某位運動員?這其中有些人在生活中做好事 – 因此,這很好。但是有些人卻不是。或者我崇拜一位偉大的靈修領袖 – 例如,達賴喇嘛尊者?

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價值是些什麼呢?是射門入網嗎?還是確實做些什麼幫助人們的生活嗎?我們可以學習射門入網。踢得非常好,讓很多人開心,但是你也可以訓練某個動物踢球入網。儘管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目標,成為一名偉大的運動員,這裡還有更多的東西我可以訓練自己來做,而一隻動物卻做不到的嗎?是的,當然有,我們是人,我們能夠做出很多,因為我們有智力,我們有感情,我們有能力不僅能夠確實取悅他人,而且能夠用很多更好的方式幫助他人。

現在,當然,取悅他人是幫助他人放鬆、安靜的一種方式,因此它並沒有什麼負性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有能力做的比這更多,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我們既可以成為一名不錯的演藝者 – 一名好運動員,還可以成為一個以更好的方式饒益社會的人。這就歸結到價值感。什麼會有助於他人呢?娛樂是有助於他人的一件事。如果有人病了,照料他們是另一種層次的幫助他人。教育他人 – 另一種幫助他人的方法。如果我是一名成功的演藝者或運動員,這很不錯。但是,我用錢和名聲用來做什麼呢?我可以用它只是來建造一座宮殿安居其中,或者我可以用它來建造醫院,為他人募捐。這就是一種價值感。什麼重要呢?自個兒安居在宮殿裡還是幫助他人呢?

如果我們審視自己,我們都有錢、有多種能力,這些能力都可以施展。重要的是,努力認識自己:我有什麼能力?我有什麼才能?正確嗎?人人都有其能力。可能是成為一名好廚師;但不需要一定得卓爾不凡。於是我們想,“我怎麼來運用它?為了幫助他人,我怎麼來發揮我所擁有的這種才能、這種能力呢?”為了幫助他人……當然,如果我們即刻就能幫助他們,即時即刻就行動 – 例如為他們做一頓美餐或者取悅他們 – 這很不錯。沒有什麼不對之處。但是,如果從長遠來看,我們能夠幫助他們 – 而不是即時即刻之物,如做一頓美餐 – 這不是更好嗎?

因此,“我現在打算要一種什麼樣的紀律?我不打算有所紀律?軟弱的紀律?或者,我打算在道德基礎上確實要有自律?”就此而言,這一切盡在我們自己掌握。而這一切,正如我所言,基於關懷的態度,然後當然是謹慎,掌握我們的生活,區分出“什麼會有益?什麼會有害?”然後直接去做:訓練我們自己 – 培養正性的習慣;努力克服負性的習慣。努力注意並銘記“我在如何樣做?我如何與人交流?我如何思考?”不要滿足於並不真正使我們的生活快樂的某些層次的東西;我們總是能夠做得更好。

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是快樂之道

當時,我們在談做得更好時,這並不是說自打嘴巴 – “我不好” – 自我感覺很消極,於是,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就像是一種懲罰。我們需要認識到,遵循一種有操守的生活,或者過一種道德的生活,是更快樂的一條路徑。這有助於我們給別人帶來更多的快樂,而這會增強我們的快樂。

所以,我們的未來全在於我們自己。我們現在和將來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一種人 – 這一切全在於我們自己。因此,不管我們是在校的莘莘學子,還是成人或老人,我們都可以遵循這一過程。

問答

要培養價值感,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要培養這種感覺,我們需要認識自身,我們有正性的品質:我們都有人的身軀,因此,我們能夠和其他人一起行為做事。我們都有交流的能力。我們都有大腦,因此我們能夠理解事物;我們能夠學習東西。我們都有一顆心 – 我們有感情 – 我們能夠擁有溫暖、善良的情感。因此,不管我們是誰,這些都是人人具有的東西。而我們認識到,這些就是我的工作材料。我怎麼處理確實取決於我自己。如果我們認識到,我們都有這些基本的工作材料,那麼我們就有一種自我價值感、自尊感 – “我沒有什麼錯的地方。我能夠用我的工作材料做一些正性的事情” – 這給予我們一種價值感。

我們如何評價自己的優秀品質,並將它們用來饒益他人?

如何評價自己的優秀品質確實是一種自我審視的功能。這些基礎的工作材料是……我們不需要深入探究就能認識到我們擁有它們 – 我有思維,有身軀,能說話,等等。認識它們並不難。我們需要檢驗的是:“我此生學到過什麼東西嗎?”不管我們多麼年輕,我們確定在生活中學到過東西:我們學會瞭如何走路,學會瞭如何說話……很多基本的東西。為了看到我在朝著什麼方向前進,就運用我的基本品質而言,你會認識到:“對我來說,要發生的很容易嗎?對我來說,什麼容易學著去做呢?”我們中有些人很善於學習語言,而不善於學習計算。有些人擅長數學和科學,但並不善於寫作。

因此,我們要審視自己,看一看:“我善於做什麼?”我們必須自己體驗生活。我拿此生做什麼……哦,我是一個要體驗自己生活的人:我會快樂嗎?我會不快樂嗎?理想地說,我們努力用此生來做些我們確實喜歡做的事,我們覺得這富有意義。如果這在某種程度上有助於他人,這就會使之富有意義。從全球範圍講,這並不需要重大而引人注目。

因此,估量我們的優秀品質取決於審視:“迄今為止,我做了什麼?”以及“我做什麼順手並喜歡做它?”讓我舉一個易於讓有些人忽略的例子。有些人,他們的好品質就是喜歡給其他人說話:他們不怯場,他們能夠很輕鬆地和任何人談話;他們和其他人在一起感覺輕鬆。現在,我們可能認為這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品質或者令人驚嘆的品質,但這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品質。因為,例如,讓我們假設你在一家商店工作。你可能會想:“哦,這不是一份很吸引人的工作。”但是,如果你能夠和來商店的人們親切地交談,和他們友好地相處 – 你既不羞怯也不冷漠(就像你是一台在商場服務的機器人一樣) – 人們就會喜歡你,他們會樂於光臨這家商店,他們離開商店的時候也是面帶微笑。這就是一個好品質,有價值的東西。這能幫助他人。

我們和一個很自私的人在一起時怎麼辦?

所有事其實取決於這個人是否善於接受幫助。我想起了我居住地柏林時認識的一個人的例子,她總是想著自個兒 – 非常自我中心,只是滔滔不絕地說自己的事,主要就是抱怨和責難。如果你和她共進午餐,她會把絕大多數時間花在抱怨她找不到合適的布料做她家的窗簾上。那麼,你如何與像她這樣的人打交道呢?一個人和這樣的人相處,一個基本的認識就是覺得他們極其地不快樂和孤獨。不管碰到任何人,她就不斷地說啊說,只是為了獲得別人的注意。因此,她的目的當然不是說要讓我和她共進午餐變得很不愉快、很乏味,她的願望只是獲得一些注意和同情。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確實無法對她強硬地說(她會覺得深受冒犯) – “不要抱怨了,讓我們談一點比窗簾更有意義的東西吧!” – 我能做的就是通過她來修行耐心,懷著開放的心態聽她抱怨,給予她一些同情,這可能會幫助她安靜下來。因為實際上,她這樣說、這樣責難,是因為她生活在緊張狀態。

因此,我想這就是那些最自私、最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的性格特點。他們不開心,他們常常緊張,他們喋喋不休,希望得到關注。因此,我想除了幫助他們安靜下來、給他們更多一些同情,而不僅僅是寬容,除此之外要再做些什麼,就很困難了。這樣,他們就能夠逐步認識到,你也在這裡,不僅僅像是一名聽眾,而是交際互動中的一名參與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