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死亡和無常的四個原則

我們已經看到,禪修是三重過程的一部分,這三重過程意味著聆聽教法,思考教法,以及對這些教法進行禪修。禪修,作為第三步,事實上是關於我們如何把教法整合到生活裡。基本上就是對於我們想要實現的東西,通過重複它而建立起正面的心態,從而使之成為一種習慣。

我們聆聽教法,從中獲得辨別慧,我們可以辨別“是,這是佛陀的教導”,並對此確信。我們也看到,我們能用推理來連結教法。我們不一定能理解所有的教法,但是,至少由於我們的動機和興趣,我們假定它是正確的,除非我們另有證據。如果我們發現某些事情不是真實的,那我們可以忘了它。重要的是至少要有一個開放的心胸去假設某事物是真的,然後再決定對其真實性進行檢驗。同時,我們也要假定它是有益的,就像維他命一樣。你不會服用毒藥,想著“讓我測試一下它是否真的會要我的命,” 但是,對於維他命,你會這樣做的。因為很多人都這麼說,所以我們假定它是有益的,我們自己會去嘗試一下。

當我們思考這些教法的時候,我們對之進行檢驗,以達到“從思考所得的辨別慧 (思所得慧)”這個進程的終點。在此,我們完全地信服,我們對教法有理解,理解到佛陀的教導是真實的,確實是有益的,我們想要實現的東西,事實上是可能實現的。當人們放棄上述的步驟 --很多人是這麼做的-- 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最後變得“猶豫不決,” 換言之,就是懷疑,不確定這些是否真的有可能。然後,他們放棄了。

什麼是解脫?

當我們讀到關於解脫或者證覺,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方法,我們真的需要正確地理解,所謂解脫的實際含義是什麼。證覺究竟是指什麼?之後會發生什麼?教義上說,佛陀是無所不知的,他絕對正確並且同時知道一切事物。佛陀對每個眾生的關懷是平等的,而且他能夠與每一個個體完美地交流。所以佛陀能以最佳的方式幫助所有個體。

這是否可能,或者僅只是一個故事? 如果我們認為這是荒謬的,那麼我們嘗試去實現的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認為這只是故事,那很明顯,我們並不真的相信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我們必須要嚴格地審視佛教裡所討論的目標,並且檢測一下我們的動機。

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動機”一詞,在佛教裡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含義。我們常常說,“重新確認或者生起動機”,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目標——即我們所要的目標——另一部分是:我們實現目標的背後驅動力或者動機。通常在英語中,動機一詞的內涵,主要是指第二部分,即驅使我們做某事的情緒。

我認為對於很多人來說,修習佛教教法: “正法”,如果我們誠實的話,就會發現,我們的目標實際上僅是讓這一生變得容易點、快樂點。這是很好的——但相較於我們所說 “真正的正法”,這更像是“輕量版的正法”。這只是第一步。真正正法的目標,是為了更好的轉世而努力,基本上就是能繼續擁有珍貴的人身。但如果你不相信轉世,我們又如何能夠真誠地把獲得好的轉生當作目標呢?為了瞭解轉世,我們需要理解,什麼是轉世,什麼是心相續的本質,什麼是自我的本質,等等。事實上,把一個好的來生當目標,並不只限於佛教徒。基督教和其他的宗教也是同樣有此目標。對基督徒而言,它是生於天堂。

下一個目標是從不可控的反覆轉生中實現解脫。印度教也有此目標。所以,我們必須要理解,解脫在佛教裡真正意味著什麼,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是什麼。然後當然,終極目標是以證悟正覺的佛陀作為目標——這是佛教所獨有的。

循序漸進

當我們審視佛教教法,我們可以看到它是分階段的。一個觀點接著另一個,尊重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如果我們只是說,“我想成為佛陀,好讓我能夠幫助眾生”,而沒有任何的基礎的話,那這是毫無意義的一句話。我們真的目標於解脫,以及讓宇宙中每一隻小蟲都證覺?也許並不是。事實上,以此為目標以及真正做到它,需要一個幾乎無法想像的心靈視野,因此,這個目標,需要我們逐漸地建立起來。為做到這些,我們用我所說的“四個原則(檢測某些事物的四個觀點)” 去逐一檢驗,我們先從佛法最基本的點入手。

要怎麼運用四個原則,接下來舉個例子:關於死亡和無常,讓我們思考和禪修一下。我之所以選這一點,也許是出於一點點自私的原因,因為我最親密的朋友在上周去世了。無論如何,這四個原則是:

  • 所依的原則——我們想要產生什麼樣的心境,對死亡的覺知? 這又取決於什麼?
  • 功能的原則——如果我們實現這種心境,它能做什麼,以及其裨益或者弊端是什麼?
  • 理性的原則——如果我們去檢驗教法以決定它是否真實,它是否與其餘部分的教義相符合呢? 它是否有邏輯呢? 當我們嘗試的時候,它是否會產生它所陳述的效果?
  • 本性的原則——死亡是否是事物的本質呢? 是不是人人都會死亡呢?

我們所要做的是拿某個教導,比如說死亡的教導,然後從這四個原則上,根據需要花一些時間去分析它。沒有固定的公式說,你必須要花十分鐘的時間在這,二十分鐘的時間在那。但不要走得太快,因為太快的話,你所專注的事情就沒有意義了。讓某些事物沉澱一下是很好的,然後,真正付出努力。

獲得全面的瞭解

基本上,我們要有信心我們已理解課題,而不是來來回回地想事情是什麼樣子的。這就是為什麼西藏有辯論這種教育方法,它迫使我們去質疑我們的理解。每個人都必須要這麼去做——你不能只是安靜地坐在教室後面。一個人陳述一些事,而他的對手必須接受或者拒絕它。這樣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找出正確的答案,而是確保我們對此課題的理解。這是一個極好的方法,因為別人將對我們的思維做出挑戰,而這種挑戰遠遠大於我們對自己的挑戰。在辯論期間,常常有巨大的能量,當引發對方的自相矛盾時,人們發現這很有趣,也會開懷大笑。但是一切都是在充滿友好的幽默感中進行,每個人都享受。

這種學習方式的另外一個好處是,不管你是誰,在某個時刻,你將會自相矛盾,並且說一些愚蠢的話。知道這點,對於消除自我和驕傲來說是有好處的。同時,它也克服了害羞——毫無疑問地,你絕對不能害羞地站起來辯論。

我們不應該以 “哦,這是很理性的東西,我想要保持直覺,僅僅禪修” 這種方式來否決辯論。辯論幫助你的禪修,而這正是其全部目的所在。辯論之後,你不再有疑問了,你確信自己的理解力,那麼你可以完全自信地通過禪修把這些見解整合起來。否則,你的禪修就不是那麼堅定。當然,你可能不會正式地與這裡的所有人進行辯論,但是討論教法是極好的一件事情,既不帶著驕傲或者自大,也不必帶著防禦心,認為他人在作人身攻擊。

佛教的另外兩個技術性術語是 “去相信一個事實是真實的” 和 “信念堅定。” 對於一些不正確的東西,我們可能會相信它們是正確的,所以檢驗教法時我們必須要謹慎,才不會在我們沒有正確理解的時候,得出我們的理解正確的結論。信念堅定是,當我們如此確信,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動搖我們的信念。這是我們真的需要培養出來的。

持續下去

以上這些可能會被曲解成固執和狹隘。我們有一個錯誤的理解,變得很固執,以至於沒有人能夠糾正我們——這一點,有時候被翻譯成 “邪見”。 我們執持一些錯誤的東西,並且十分固執,對於一些試圖表達不同意的人們,我們視他們為敵人並且攻擊他們。 

在我們成為佛陀之前,我們必須要試著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事情。所以我們常常被告知,“絕不要對你的理解水準和你的成就感到自滿,因為你總是可以更深入,總是可以取得更高的成就,直至成佛。” 所以,即使當我們有正確的理解,這也可能並不是最深層次的理解。達賴喇嘛尊者的老師赤絳仁波切曾說過,“我曾經閱讀過上百次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一個基礎而巨大的典籍,每一次閱讀,我都獲得一些不同以及更深入的見解。” 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儘管開始的時候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我們還需要持續深入下去。

死亡的禪修

現在,我們可以用四個原則來審視死亡的禪修,我們可以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它們所指的,以及如何應用它們。當然,只有在我們已經接受過關於死亡和死亡禪修的教法之後,我們才能這樣去做。當我們審視死亡時,有三個基本事實是我們所研究的:

  •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 死亡的時間是不確定的。
  • 死亡之時,除了佛法之外,並無其他有助的方法。

我們將會死亡。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你,我們所熟知的所有人,以及其他所有的人。同時,我們不知道死亡何時將會光臨,我們何時死亡,除了我們已經養成的並且成了我們精神連續體的積極習慣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幫助我們,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取決於什麼(所依的原則)? 對此,我們從幾個層面上進行分析。首先,死亡是依賴於生命的。沒有生命,你不可能死亡。而且,每一天我們都變老一些,剛開始很強壯的身體變弱了。所以,死亡也是依賴於一個身體的,而這身體可能生病,也可能被車撞等等。

為什麼要思考死亡?

在涉及所依的原則的更深層面上,在死亡禪修之前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我們擁有精彩、珍貴的人身。意識到死亡,旨在激發我們當下利用這個珍貴的人身。如果我們不珍惜我們的生命,不珍惜我們擁有的可為自己努力的機會,那麼,我們不會真的多思考失去生命這件事情。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珍惜 “我是活著的,我可以用我的身和心來實現一些有建設性的東西,” 他們浪費了生命。所以,死亡的覺知事實上是依於生命的覺知。

我們意識到,我們擁有這寶貴的人身,並且擺脫了一些更惡劣的情形,這些更惡劣的情形阻止我們無法真正地利用生命。我們沒有生來是一隻人人看到想要踩上去的蟑螂。我們也沒有生來是一條小魚,被大魚活活吞食。我們沒有生來是一隻蒼蠅。想一想這些,如果我們生來是一隻蒼蠅,我們能怎麼做,我們能夠實現什麼? 恐怕不是很多,我們會終其一生被糞便和垃圾所吸引!

因此,意識到死亡(功能性原則)的目的不只是沮喪,“哦,多麼的可怕!”毫無疑問,我會死!”這不是重點。其功能(作用)是,我們要把當下寶貴的時間利用起來,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它什麼時候結束。就像我們朋友上周那樣,他完全健康,並不是那麼老。他不抽煙也不酗酒,他的血壓也不高,他經常進行身體鍛煉,他也是一名深度禪修者和修行人。而上周的某一天,他在洗澡時,心臟病發然後就過世了。就這樣。

我們何時會失去寶貴的生命,這一點沒有任何確定性,而且死亡通常來得非常意外。死亡,你不需要很老,你也不需要生病。所以意識到死亡的主要目的是,克服惰性和克服總是把事情推到明天的拖延症。我過世的朋友,艾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母親非常老,健康狀況也不是很好,他真的很想在經濟上和物理上幫助她。所以,每週末他總是去照顧她——幫她購物等等。他總是說,當他母親過世後,他就退休,然後先做一年的金剛薩埵的閉關以進行淨化,然後再做一些更長的閉關。這是他的打算。

就像我所說過的,他是一位非常勤修的修行者,但是他從未參加禪修閉關,因為他想要幫助她的母親,所以他不得不工作。他是否應該繼續幫助他的母親呢,或者當有機會的時候,他本來應該去參加閉關,而讓別人照顧他的母親呢?佛法指示我們該怎麼做? 死亡的教法又敦促我們該怎麼做呢? 這種情況下我該怎麼做?去思考一下是好的。

一個想法會是,做一些短的閉關,同時也幫助母親。閉關並不一定要是全天的——我們可以參加早晨的部分和晚上的部分,然後在白天其他時間做其他的事情。閉關是好的,但是教法也總是說,回報眾生的慈愛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給了我們生命的母親。當你照顧你的父母,尤其是不帶著“我希望他們早已死了,因為我討厭我的工作,我想要退休,” 這種怨恨, 那麼你將會積累巨大的正面潛能。如果我們不需要擔心我們的父母,那麼當然我們要盡可能的利用我們的生活。

通常,西藏喇嘛們對西方佛法學生們並不那麼重視,因為我們很多人對佛法並不是真正的有奉獻精神和承諾,或者不能像西藏人那般真正的欣賞其價值。西方人的態度常常太放鬆,認為 “我今天很累了,我下次再去上課。” 但是如果我們真的嚴肅對待,並且對死亡和我們所有的寶貴人身有覺察的話,不管我們覺得如何,只要他們有上課,我們每天都會去的。

死亡將來臨:放鬆!

我們的寶貴人身將會結束。我們不知道何時。我們可能會因為洗澡時心臟病發而死。我們也有可能因為被車撞而死。而我們不想浪費生命。意識到死亡能幫助我們克服惰性,並使我們能夠充分利用所有的機會。但是,這樣做的時候,不要有壓力和緊繃感是很重要的。通常,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我們如此的緊張和有壓力,讓我們對待佛法也很僵固。我們需要對修行保持真誠,但是以一種輕鬆的方式——這並不意味著要懶惰。當你養成了一種正面的習慣,那麼在死亡之際,你將毫無問題,因為你知道這些習慣將幫助你。

死亡是生命的邏輯結果

然後,我們通過理性來確定這些教法是否與佛陀的教法(理性的原則)相一致。為此,我們通常需要接受很多教法或者閱讀很多佛教書籍才能知道。很多佛教教法討論無常,因此這與佛陀的教法是一致的。

這是否合乎邏輯?是的,每一天,我們都向死亡靠近一些。在某一時刻,一切將會結束。死亡一定會降臨,因為沒有任何一種情況,當死亡來臨之時,能讓你將其拒之門外。剩下的生命每一天,每一分鐘,每一秒都在減少,我們的生命無法延期。當我們不以被完全嚇到的態度,而是放鬆而嚴肅的方式,讓它真正吸收進情感當中,會是很深刻的。即使我們活著的時候沒有時間修行佛法,我們也將會死亡。每一個曾經活過的人,都死去了。

有益的結果

結果怎麼樣呢?好的,如果我們真的確信死亡即將來臨,而我們擁有如此寶貴的人身,那麼其結果是,我們將減少我們的惰性,我們會利用所擁有的所有機會。從我們自己的經驗中可以看到這是有益的。

第四個原則,關於事物的本質,是的,所有有生命之物的本質是:會死亡。事物就是如此,這是現實,對此事實,除了接受,我們無能為力。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審視,我們如何運用這四種原則,把它們與我們自己的經驗相關聯起來,以分析教法。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因為它需要花費很多的努力,才能百分之百信服,並把它整合到我們的生活。理智上,這是很容易信服的。但是,從情緒上信服卻十分艱難。心和身體也是不同的——譬如說我朋友的死,精神上,情緒上,我感到很平靜,但是我的身體感到很消耗。

在身體層面有一些悲傷,因為很難在身體層面上獲得“人人都會死”這樣一種感受。而悲傷將會時不時的出現在精神層面上,這是很自然的。我們不是佛陀。我們還沒有解脫。我們還沒有擺脫所有的妄念或者痛苦。但那是我們的目標。

視頻: 康卓仁波切 — 「思惟死亡的重要性?」
請點擊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圖樣以開啟字幕。要更改字幕語言,請點擊「設定」圖樣,然後點擊「字幕」選擇想要的語言。

結語

一旦我們真正知道了什麼是解脫和證覺,我們可以設定目標。當我們已經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之後,我們可以制定實現目標的步驟。四個原則有助於我們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獲得確定。

當我們對死亡進行禪修時,真正會理解到,我們都將死去,但我們仍然不知道何時死亡,而我們將被鼓勵去著手于真正有意義的事情。覺知死亡給我們內在帶來不可思議的變化,使我們無法屈服於惰性或者沮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