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佛法教法

禪修的作用是什麼

禪修是一個改變和改善我們生活的方法。如何改變呢?我們的生活受我們性格和情緒的影響,而性格和情緒是受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經濟環境影響,還有我們跟誰在一起等等。如果我們有任何生活上的經驗,我們知道儘管外部事物改變,諸如工作,財富以及朋友,但我們的態度和心境保持不變的話,我們總會有同樣的問題。不管我們有多少朋友,我們仍然會感到有不安全感。無論我們富有與否,我們仍然會生氣和沮喪。這些並不會因為外部環境的改變而變。

禪修在這兒能起作用,因為為了帶來生活品質的真正改變,我們需要從我們的心下功夫。這不僅僅是指智商或者是發展專注力、克服惰性。這些固然是需要下功夫的重要事情,但我們需要更深入的處理我們的情緒狀況:我們基本上的不安全感和對生活本身的困惑。

佛教當中的禪修

現在,不僅在佛教中有禪修,而且在很多不同的系統裡都有。在佛教當中,禪修的意義是通過重複的方法來實現一個積極的心境。它就像運動訓練或者學樂器一樣,我們需要一遍又一遍的重複;但是在禪修裡,我們通過產生它,通過一種積極的心境而熟悉自己。剛開始的時候,有一種被迫和不自然的感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心境有了足夠的瞭解,它事實上已經變成了我們很自然的一部分。

僅僅由於某些東西是以這樣產生的,並不表示它有任何不當之處。如果我們試著去發展一種新的心境,我們不應該認為這是不自然的。很多人認為,保持我們自然的狀態是最好的,別嘗試去改變自己。但是如果我們堅持所謂的自然狀態,我們現在就會穿著褲子上廁所。為了改善我們的生活,我們受各種不同的訓練。對於我們的心,我們能夠且應該也同樣如此對待。

我們不能用“我們應該保持自然,因為那樣一切都會很好”這樣一個論點。那是因為保持自然並不會總得到好結果。這就像,如果一個嬰兒在哭,然後我發脾氣,那麼讓我感到很自然的方式就是打嬰兒使其閉嘴;那並不太好,不是嗎?我們知道,這並不是恰當的行為方式,儘管當嬰兒在半夜三更尖聲哭泣,也許我們自然首先想到的就是打他。

因此,我們進行禪修,它在佛教研習和修行中起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重要作用。人們常常錯誤的認為,研習和禪修是兩個獨立分開的東西,但是在佛教的教法中根本不是如此。

養成有裨益的習慣

為了養成有裨益的習慣,我們需要去研習它們是什麼,但研習並不是它本身的結果跟結束。我們必須要整合並使其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這就是禪修的作用。就像如果我們不把一些東西放入嘴巴裡咀嚼,我們就不能消化它,如果我們不把教法放入心裡去思考,我們是無法通過禪修對其進行消化的。就像食物一樣,若我們咀嚼然後吐掉它,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應該吞下去,然後把食物消化,才能從中受益。

我們如何開始禪修?如我們所見,禪修是三部曲之第三。這種結構在所有的印度系統裡均可見,比如印度傳統裡的奧義書。很多人似乎並不喜歡,佛教所用到的大部分方法常共用於很多其他的印度傳統系統。但是,儘管方法也許是一樣的,佛教獨特之處是其內涵: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們所理解的現實是什麼,以及我們的動機是什麼。

這三部曲是:聆聽,思考,然後禪修。如果我們在佛教內涵下修習禪修,那麼我們是用它來消化佛教的教導。

視頻: 格西拉朵 — 「學習藏文重要嗎?」
請點擊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圖樣以開啟字幕。要更改字幕語言,請點擊「設定」圖樣,然後點擊「字幕」選擇想要的語言。

聆聽教法

為什麼我們稱第一部分為“聽”?首先,在佛陀時代,沒有任何教義被寫下來,所以,你研習的唯一方式是聽某人用記憶背誦並進行解釋。如今我們可以讀所有的教法,那聽它們是否有任何裨益呢?這樣做的益處是,它讓我們可以直接與一位現世的老師聯繫起來,而老師是希望學生能夠理解的。他們可以通過各種的方式對事物進行解釋,如果你有疑問,你可以提問,這是跟書籍很不同的。

聆聽的缺點是,如果你注意力渙散,你不可能跳回去一頁或者倒退。如果你在一個大的小組裡,僅僅由於你沒有聽,而請求老師返回去重複一遍,這是一件很難為情的事情。你可能坐在後面,聽的不是很清楚。房間也許很熱,你有點犯睏。所以,聆聽有很多缺點。但是這意味著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這也是佛教教法中必須要培養的一種品質。佛教研習和修行完全不該是被動的方式。

實際上,(教法)給老師的指示是,你不應該讓你的學生覺得太容易,而且對於一些事情的第一次解析不應該太過清楚。對於一些人來說,比如說我,這是很難的,因為我喜歡很清楚。如果我遵循我老師色貢仁波切的指示,(當我還是他翻譯的時候,他有意識地教導我),說“剛開始不要解析得太清楚,因為你想要區分出誰是真正的感興趣者,誰是由於其他原因。那些真正感興趣的人,他們會提出更多的問題,學生們自己表現出強烈學習意願,這很重要。”

如果,作為一名學生,你抱怨老師不清晰,而不想回去聽講,那麼你需要檢驗一下老師的素質。老師是否不合格,他不知道如何清楚地解析?有很多這樣的狀況。亦或老師是故意不給你所有的細節,目的是為了鼓勵你發展毅力和耐心?聆聽的全部目的是為了第二步,即思考教義。如果老師不立刻給你答案,這是更有幫助的,因為這驅使你先思考它,而這將提高你檢查教法的品質。

檢驗教法

檢驗這些教法,看看它是否對你有意義,這是非常重要的。檢驗一下你是怎麼想的,然後從你的想法獲得一些回饋。對於一個大的群體來說這是很困難的,如果與你的老師每年只見一次,這尤其困難。在這裡,我想討論一下什麼是理想狀況。在很多佛教中心,老師並沒有總是在,你需要依賴閱讀和音訊材料去學很多。我們這樣做,不只是把它們當成小說對待或者廁所讀物;你用一個尊敬的心境來閱讀這些。我們慢慢地研究它們,想一想其中的要點。如果你在一個中心,沒有老師,你仍然可以一起閱讀和討論要點。一部分人也許理解得更多一些,可以給別人提供一些見解。如果你是所謂的“無家可歸的修行者”,即我們當中這些不去任何佛教中心或者沒有歸屬感的人,那如果可以找到並參加一個適合自己的線上佛教討論群組,這會是非常有幫助的。

這種類型的與人互動方式是非常有幫助的,否則學習教法就可能只是非常書面的,而不涉及現實生活。對此,我們真的需要認真看待。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很僵硬地坐在那裡,不苟言笑,而是說我們要真正地深入討論佛法。有人說了一些滑稽的事情或者犯錯時,我們也可以笑。

對於一些西方人來說,很難做到同時既要放鬆又要嚴肅。這表明你是如何將教法融入你的生活之中。畢竟,它的基礎目的之一是使你更快樂。若我們擔心我們不夠完美,我們會犯錯誤並且受到懲罰,這樣就不是佛教了!

倒扣的容器,髒的容器,有漏洞的容器

所以,讓我們回到聆聽。對於如何聆聽教法,我們有一些”避免像某種瓶子”的建議。首先,我們不能像倒扣的瓶那樣,什麼都進不去了。我們需要有一個開放的心境。我們不應該像有漏洞的瓶子一樣,東西進去了,然後又直接漏出去了。最後,我們不應該像髒瓶子一樣,有很多先入為主的觀念, 把教法完全弄糊了。

當你聆聽佛教教法時,你必須要避免與別的系統相比較。你可能覺得“印度教裡這樣說,道教那樣說。”我的其中一個老師常說“如果你對兩者都不是真正的瞭解,而你試圖去比較兩個事物,這是毫無意義的。你只會很疑惑。”如果你對兩個系統有透徹地理解,那麼,進行比較是有價值的。如果你不理解佛教的教法,那麼首先,你必須要把“它是否是這樣或它是否是那樣的”這些想法放一邊,而事實上,只是聆聽他們自己的教法。否則,你將把你的偏見混在一起,而這些也許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有可能也是不相干的。

不要像有漏洞的瓶子那樣,這裡指的是不記得我們所學到的東西。很多人發現記筆記很有用,但是如果你記了筆記,之後最好能看一看。不管怎麼樣,除非你記憶力真的很好,否則記下要點是一個非常好的主意。

看看西方的心理學,是很有意思的,除非要考試,否則的話,我們通常不會努力去學習東西。為了考試,我們學習,如果我們可以作弊,那為什麼不呢?這裡卻不是這樣的。這裡沒有考試或者成績或者老師的認可。重點是,我們試著去提高自身,佛陀說 --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他的話 – 他說的一切法都是為了裨益他人的。與他人沒必要競爭,我們只需要從我們自己的角度思考教法。我們不該想“那個人有忿怒,我沒有。” 佛法的鏡子應該是朝向我們自己照的,而不是對外。

跟看醫生類比

另外一項關於如何聆聽的指引是,將我們自己視為病人,把佛陀和老師看作是醫生,而佛陀的教法是藥物。我們也可以認為,具有高度了悟的人就像是幫助我們的護士。更簡潔的說,我們帶著“我有問題”這樣一種認知而進入佛法修行。我們有病,這種病可能是自私或者憤怒,或任何可能的問題,而我們需要治癒它。佛陀是最高級的醫生,我要去得到這種神奇的藥物,而不會忘記服用它,但是我會按照指示來服用。我試著儘量不要錯過一天,而且我毫無疑問不會把整瓶藥一下子吞下去。佛教修行有點像服用抗生素!你必須要定時定量服用。如果你半途而廢或者中途停止幾天,它將沒有效果。這是把佛法看作是醫療狀況的一種指示。

另一個指引是,當我們接受教法時可以想像一下,我們在淨土,老師是佛陀,而我們接受純淨的教法。這並不是說我們必須要認為老師真的是佛陀,而是對他、我們自己以及教法應該有一種尊重。我們正在做一些嚴肅的事情,而這並不是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帶著悲傷的表情坐在那裡,但是我們可以忽略房間的悶熱,以更開放的心境專注於我們被教的東西。

保持開放的心胸

佛陀說,我們應該仔細地檢測教法,這就好像我們購買黃金一樣。我們不應該由於對它有信仰,就相信任何東西。為此,我們需要有一個開放的心,並且假定佛陀不會因為好玩而簡單地教一些愚蠢的東西。 有了這樣一種心境,那麼,我們可以採納我們所發現的真正有益的東西。讓我用過去生和來生舉例說明。

我在典型的西方模式中長大,而我剛開始學習佛教的時候,我當然不相信過去和未來的生命。對於大多數西方人來說,這種想法是完全外來的。如果我們要去想死後有生命,那很能就是基督教的天堂或者地獄。但是教法裡到處都說,每一個人都曾是我們的過去生的母親,所以你不能把他扔出窗外。

剛開始的時候,我的態度是,去想一想“好吧,我假設轉世這個概念是正確的,即使我現在不理解。我不會為它找藉口或者把它藏到地毯下,而是給予更多的時間去嘗試和理解它。”隨著時間流逝,我逐漸地發現,基於轉世而建立的一切,事實上是有益的,也是正確的,因此,轉世這個概念本身也許是真實的。

後來你真的了解,當你不知道佛陀教義所指的轉世是什麼的時候,你無法理解轉世。你需要進入到更深的層次,從那開始,地獄和餓鬼界等等這些開始說得通了。如果我們不理解心的本性,那麼任何這些都說不過去。所以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因為我們不理解或者看起來太奇怪,就立刻拒絕這些教義。這就是有一個開放的心和有辨別慧的意義所在 “是的,這就是佛陀所教授的。佛陀教導關於轉世。抱歉,我可能不喜歡這一點,但是它就在那兒,如果我想進入到佛教更深層次,我就需要去面對它。”

視頻: 康卓仁波切 — 「為何研習佛教?」
請點擊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圖樣以開啟字幕。要更改字幕語言,請點擊「設定」圖樣,然後點擊「字幕」選擇想要的語言。

結語

我們從佛教典籍中找到的建議,不只是當我們學習佛教的時候有用,而且它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也非常的有用。像一個髒的或者有漏洞的瓶子一點都不好!把佛教應用到我們的生活裡,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它始於聆聽。一旦我們完成了這些,我們可以真正檢驗教法,就像我們買鑽石戒指那樣。也要對一些不能夠完全理解的課題,保持一個開放的心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