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佛法教法

禅修的作用是什么

禅修是一个改变和改善我们生活的方法。如何改变呢?我们的生活受我们性格和情绪的影响,而性格和情绪是受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环境影响,还有我们跟谁在一起等等。如果我们有任何生活上的经验,我们知道尽管外部事物改变,诸如工作,财富以及朋友,但我们的态度和心境保持不变的话,我们总会有同样的问题。不管我们有多少朋友,我们仍然会感到有不安全感。无论我们富有与否,我们仍然会生气和沮丧。这些并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变。

禅修在这儿能起作用,因为为了带来生活质量的真正改变,我们需要从我们的心下功夫。这不仅仅是指智商或者是发展专注力、克服惰性。这些固然是需要下功夫的重要事情,但我们需要更深入的处理我们的情绪状况:我们基本上的不安全感和对生活本身的困惑。

佛教当中的禅修

现在,不仅在佛教中有禅修,而且在很多不同的系统里都有。在佛教当中,禅修的意义是通过重复的方法来实现一个积极的心境。它就像运动训练或者学乐器一样,我们需要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但是在禅修里,我们通过产生它,通过一种积极的心境而熟悉自己。刚开始的时候,有一种被迫和不自然的感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心境有了足够的了解,它事实上已经变成了我们很自然的一部分。

仅仅由于某些东西是以这样产生的,并不表示它有任何不当之处。如果我们试着去发展一种新的心境,我们不应该认为这是不自然的。很多人认为,保持我们自然的状态是最好的,别尝试去改变自己。但是如果我们坚持所谓的自然状态,我们现在就会穿着裤子上厕所。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们受各种不同的训练。对于我们的心,我们能够且应该也同样如此对待。

我们不能用“我们应该保持自然,因为那样一切都会很好”这样一个论点。那是因为保持自然并不会总得到好结果。这就像,如果一个婴儿在哭,然后我发脾气,那么让我感到很自然的方式就是打婴儿使其闭嘴;那并不太好,不是吗?我们知道,这并不是恰当的行为方式,尽管当婴儿在半夜三更尖声哭泣,也许我们自然首先想到的就是打他。

因此,我们进行禅修,它在佛教研习和修行中起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重要作用。人们常常错误的认为,研习和禅修是两个独立分开的东西,但是在佛教的教法中根本不是如此。

养成有裨益的习惯

为了养成有裨益的习惯,我们需要去研习它们是什么,但研习并不是它本身的结果跟结束。我们必须要整合并使其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这就是禅修的作用。就像如果我们不把一些东西放入嘴巴里咀嚼,我们就不能消化它,如果我们不把教法放入心里去思考,我们是无法通过禅修对其进行消化的。就像食物一样,若我们咀嚼然后吐掉它,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吞下去,然后把食物消化,才能从中受益。

我们如何开始禅修?如我们所见,禅修是三部曲之第三。这种结构在所有的印度系统里均可见,比如印度传统里的奥义书。很多人似乎并不喜欢,佛教所用到的大部分方法常共享于很多其他的印度传统系统。但是,尽管方法也许是一样的,佛教独特之处是其内涵: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所理解的现实是什么,以及我们的动机是什么。

这三部曲是:聆听,思考,然后禅修。如果我们在佛教内涵下修习禅修,那么我们是用它来消化佛教的教导。

视频: 格西拉朵 — 「学习藏文重要吗?」
请点击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图样以开启字幕。要更改字幕语言,请点击「设定」图样,然后点击「字幕」选择想要的语言

聆听教法

为什么我们称第一部分为“听”?首先,在佛陀时代,没有任何教义被写下来,所以,你研习的唯一方式是听某人用记忆背诵并进行解释。如今我们可以读所有的教法,那听它们是否有任何裨益呢?这样做的益处是,它让我们可以直接与一位现世的老师联系起来,而老师是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的。他们可以通过各种的方式对事物进行解释,如果你有疑问,你可以提问,这是跟书籍很不同的。

聆听的缺点是,如果你注意力涣散,你不可能跳回去一页或者倒退。如果你在一个大的小组里,仅仅由于你没有听,而请求老师返回去重复一遍,这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你可能坐在后面,听的不是很清楚。房间也许很热,你有点犯困。所以,聆听有很多缺点。但是这意味着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这也是佛教教法中必须要培养的一种质量。佛教研习和修行完全不该是被动的方式。

实际上,(教法)给老师的指示是,你不应该让你的学生觉得太容易,而且对于一些事情的第一次解析不应该太过清楚。对于一些人来说,比如说我,这是很难的,因为我喜欢很清楚。如果我遵循我老师色贡仁波切的指示,(当我还是他翻译的时候,他有意识地教导我),说“刚开始不要解析得太清楚,因为你想要区分出谁是真正的感兴趣者,谁是由于其他原因。那些真正感兴趣的人,他们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们自己表现出强烈学习意愿,这很重要。”

如果,作为一名学生,你抱怨老师不清晰,而不想回去听讲,那么你需要检验一下老师的素质。老师是否不合格,他不知道如何清楚地解析?有很多这样的状况。亦或老师是故意不给你所有的细节,目的是为了鼓励你发展毅力和耐心?聆听的全部目的是为了第二步,即思考教义。如果老师不立刻给你答案,这是更有帮助的,因为这驱使你先思考它,而这将提高你检查教法的质量。

检验教法

检验这些教法,看看它是否对你有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检验一下你是怎么想的,然后从你的想法获得一些回馈。对于一个大的群体来说这是很困难的,如果与你的老师每年只见一次,这尤其困难。在这里,我想讨论一下什么是理想状况。在很多佛教中心,老师并没有总是在,你需要依赖阅读和音讯材料去学很多。我们这样做,不只是把它们当成小说对待或者厕所读物;你用一个尊敬的心境来阅读这些。我们慢慢地研究它们,想一想其中的要点。如果你在一个中心,没有老师,你仍然可以一起阅读和讨论要点。一部分人也许理解得更多一些,可以给别人提供一些见解。如果你是所谓的“无家可归的修行者”,即我们当中这些不去任何佛教中心或者没有归属感的人,那如果可以找到并参加一个适合自己的在线佛教讨论组,这会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种类型的与人互动方式是非常有帮助的,否则学习教法就可能只是非常书面的,而不涉及现实生活。对此,我们真的需要认真看待。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很僵硬地坐在那里,不苟言笑,而是说我们要真正地深入讨论佛法。有人说了一些滑稽的事情或者犯错时,我们也可以笑。

对于一些西方人来说,很难做到同时既要放松又要严肃。这表明你是如何将教法融入你的生活之中。毕竟,它的基础目的之一是使你更快乐。若我们担心我们不够完美,我们会犯错误并且受到惩罚,这样就不是佛教了!

倒扣的容器,脏的容器,有漏洞的容器

所以,让我们回到聆听。对于如何聆听教法,我们有一些”避免像某种瓶子”的建议。首先,我们不能像倒扣的瓶那样,什么都进不去了。我们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心境。我们不应该像有漏洞的瓶子一样,东西进去了,然后又直接漏出去了。最后,我们不应该像脏瓶子一样,有很多先入为主的观念, 把教法完全弄糊了。

当你聆听佛教教法时,你必须要避免与别的系统相比较。你可能觉得“印度教里这样说,道教那样说。”我的其中一个老师常说“如果你对两者都不是真正的了解,而你试图去比较两个事物,这是毫无意义的。你只会很疑惑。”如果你对两个系统有透彻地理解,那么,进行比较是有价值的。如果你不理解佛教的教法,那么首先,你必须要把“它是否是这样或它是否是那样的”这些想法放一边,而事实上,只是聆听他们自己的教法。否则,你将把你的偏见混在一起,而这些也许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有可能也是不相干的。

不要像有漏洞的瓶子那样,这里指的是不记得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很多人发现记笔记很有用,但是如果你记了笔记,之后最好能看一看。不管怎么样,除非你记忆力真的很好,否则记下要点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

看看西方的心理学,是很有意思的,除非要考试,否则的话,我们通常不会努力去学习东西。为了考试,我们学习,如果我们可以作弊,那为什么不呢?这里却不是这样的。这里没有考试或者成绩或者老师的认可。重点是,我们试着去提高自身,佛陀说 --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他的话 – 他说的一切法都是为了裨益他人的。与他人没必要竞争,我们只需要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思考教法。我们不该想“那个人有忿怒,我没有。” 佛法的镜子应该是朝向我们自己照的,而不是对外。

跟看医生模拟

另外一项关于如何聆听的指引是,将我们自己视为病人,把佛陀和老师看作是医生,而佛陀的教法是药物。我们也可以认为,具有高度了悟的人就像是帮助我们的护士。更简洁的说,我们带着“我有问题”这样一种认知而进入佛法修行。我们有病,这种病可能是自私或者愤怒,或任何可能的问题,而我们需要治愈它。佛陀是最高级的医生,我要去得到这种神奇的药物,而不会忘记服用它,但是我会按照指示来服用。我试着尽量不要错过一天,而且我毫无疑问不会把整瓶药一下子吞下去。佛教修行有点像服用抗生素!你必须要定时定量服用。如果你半途而废或者中途停止几天,它将没有效果。这是把佛法看作是医疗状况的一种指示。

另一个指引是,当我们接受教法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在净土,老师是佛陀,而我们接受纯净的教法。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要认为老师真的是佛陀,而是对他、我们自己以及教法应该有一种尊重。我们正在做一些严肃的事情,而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带着悲伤的表情坐在那里,但是我们可以忽略房间的闷热,以更开放的心境专注于我们被教的东西。

保持开放的心胸

佛陀说,我们应该仔细地检测教法,这就好像我们购买黄金一样。我们不应该由于对它有信仰,就相信任何东西。为此,我们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心,并且假定佛陀不会因为好玩而简单地教一些愚蠢的东西。 有了这样一种心境,那么,我们可以采纳我们所发现的真正有益的东西。让我用过去生和来生举例说明。

我在典型的西方模式中长大,而我刚开始学习佛教的时候,我当然不相信过去和未来的生命。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这种想法是完全外来的。如果我们要去想死后有生命,那很能就是基督教的天堂或者地狱。但是教法里到处都说,每一个人都曾是我们的过去生的母亲,所以你不能把他扔出窗外。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态度是,去想一想“好吧,我假设转世这个概念是正确的,即使我现在不理解。我不会为它找借口或者把它藏到地毯下,而是给予更多的时间去尝试和理解它。”随着时间流逝,我逐渐地发现,基于转世而建立的一切,事实上是有益的,也是正确的,因此,转世这个概念本身也许是真实的。

后来你真的了解,当你不知道佛陀教义所指的转世是什么的时候,你无法理解转世。你需要进入到更深的层次,从那开始,地狱和饿鬼界等等这些开始说得通了。如果我们不理解心的本性,那么任何这些都说不过去。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因为我们不理解或者看起来太奇怪,就立刻拒绝这些教义。这就是有一个开放的心和有辨别慧的意义所在 “是的,这就是佛陀所教授的。佛陀教导关于转世。抱歉,我可能不喜欢这一点,但是它就在那儿,如果我想进入到佛教更深层次,我就需要去面对它。”

视频: 康卓仁波切 — 「为何研习佛教?」
请点击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图样以开启字幕。要更改字幕语言,请点击「设定」图样,然后点击「字幕」选择想要的语言

结语

我们从佛教典籍中找到的建议,不只是当我们学习佛教的时候有用,而且它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非常的有用。像一个脏的或者有漏洞的瓶子一点都不好!把佛教应用到我们的生活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它始于聆听。一旦我们完成了这些,我们可以真正检验教法,就像我们买钻石戒指那样。也要对一些不能够完全理解的课题,保持一个开放的心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