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的介紹

不同話語下的四聖諦

很高興能夠再次來到哈拉帕。今天晚上要我給大家講的主題是業力。當然,在研究有關佛教的某一主題時,認識為什麼我們要研究它,這很重要,它的重要性是什麼?它如何協調地存在於整個佛教語境之中?佛陀從最基本的方面談論了每個人的經歷,我們在生命中要經歷什麼,會發生什麼?什麼是所有人所經歷的最基本的事?這就是我們有時候快樂有時候又不快樂。這就是我們體驗生命的方式,不是嗎?

當我們審視那些有時候不快樂、有時候快樂的情形時,我們發現有很多問題與它們有關聯。當我們感到不快樂時,顯然是因為苦厄。沒有人喜歡不快樂,對嗎?我們可能因為所見 — 如一個朋友的離去、所聽 — 一些讓人不愉快的言辭,而感到不愉快;我們也可能因為想起激起不同情緒的事情而不愉快。然而,有時候我們感到不快樂,但這似乎並沒有和我們現實所見或所聽、或身邊所發生的有任何關係。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不是嗎?

那麼,快樂呢?有時候我們感覺到快樂,不是嗎?我們為所見、所聽、愛人的話語感到快樂,我們同樣為思考某事而感到快樂,例如回憶和某人共同度過的一段美好的時光。但是,如果我們往更深層次看,我們會發現所體驗的這種快樂同樣與某些事相關聯。首先,它永遠不會持續不衰,我們也不知道它會持續多久。它也似乎永遠不會足夠。我們可能因為吃了一口食物而感到快樂,但這還不夠,我們需要再吃一些,再吃一些。實際上,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為了享受而吃,你應當吃多少呢?請想一想這個問題。這一快樂的另一個錯誤、另一個缺點是,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們可能在下一分鐘仍然感受著快樂,也可能感受到不快樂了。這一快樂會變化,因此這一快樂並沒有保障。

對佛教來說,對快樂或不快樂的這樣一種洞見或分析實際上並非獨到無二 。世界上很多偉大的思想家都觀察到了這一點並對此有所教導。但是,佛陀所教導的、所理解的是更深一層次的問題、即我們的苦厄。佛陀對每個人這種起落、對快樂和不快樂的起起落落、落落起起的人生情境看得更深,他之所以有如此認識,其因緣實際上是我們所體驗的每一時刻之一部分。換句話說,我們對事物有快樂或不快樂的起起落落的體驗方式使這種令人不滿意的情境得以持續永存。

因此,佛陀審視想知道這個每時每刻存在、使這種令人不滿意的情境得以持續永存因緣是什麼,他發現了,是對現實的無明(痴迷)。換句話說,是對我們自身如何存在、我們周圍的人如何存在、這個世界如何存在的無明。

這和其他眾多人所說的有很大不同。例如,有些人說,我們所經歷的起伏變動的快樂和不快樂基本上是因為獎勵和懲罰:對法律條例的遵守或破壞;對很多老師來說,感到快樂或不快樂的最基本的是聽話與否;但是,佛陀說,不,情況並非如此。真正的原因在於我們的無明,不是遵守與否的問題,而是對生命的無明。佛陀接著說,無明不是生命或對事物的體驗中不可分離或必需的一部分。它不需要必然存在,是可以去除之物,可以被完全去除,再不反复。佛陀然後說,現實的辦法就是改變我們體驗事物的方法。

去除這種無明並不是要找別人給我們將之去除,它的基要之處在於我們自己改變態度,改變對現實的理解。如果能夠用理解替代曲解,那麼我們就永遠保持這種理解,那麼我們就會發現並沒有無休止的起落變化的快樂和不快樂,更加不會使之持續永存。因此,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佛法教義,讓我們將其放在不同話語之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