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现代社会

我想谈一谈宗教与现代的关系。天性使然,每个人有自我归属感。因此,每个人怀着或痛苦、或喜悦、或淡定的情感经历可知的现象。这些都是现实,无需探究个中详情。动物同样如此。天性使然,我们都喜欢快乐,不喜欢不快乐与痛苦。这同样无需加以证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谈论人人有权过快乐的生活、有权克服痛苦。

因此,有两种痛苦和快乐。一种与身体感官经验相联,一种与心智水平相关。从感官层次将,所有哺乳动物都有物种官能。从心智水平看,有些动物也有。但是,因为人类有着复杂的智力、有长期记忆力以及对未来的想像,这些都是动物所不及。因此,人类有精神上的愉悦、满足和痛苦 – 希望、期待、恐惧。因此,生理的快乐与快乐和精神的快乐与不快乐是相互分离的事物。我们可能经历生理的痛苦,但拥有心理的快乐;有时候可能生理层次上没问题,但我们的心理上充满了担忧与不满足。

生理层面和物质相关 – 食物、衣服、居所、风景、声音、所嗅、味道、生理感受、物质条件。有些人很富有。他们享有盛名、受到良好教育、受人尊敬、朋友众多。但是,作为人,他仍然郁郁寡欢。这是因为物质条件并不能带来精神满足或精神享受。有些人遭受很多压力、忧虑、竞争、嫉妒、憎恨、执着 – 这些都带来精神的不快乐。因此,这些都是获得生理和物质福利的障碍。如果我们忽略内在的层次,生活可能不会快乐。富庶的社会可能有物质享受,但不能保证民众享有快乐、和平及舒适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带来内心平静的机制。

通常情况下,宗教是一种能够通过一定的信仰带来内心的平静、满足以及精神享受的工具。很多人同意需要有世俗的方法带来内心的平静,但我要在公众演讲中做以探讨。但是,如果我们要谈一谈通过信仰带来内心的平静,那么宗教有两种 – 有哲学的宗教和无哲学的宗教。

[见: 宗教和谐,慈悲和伊斯兰教。]

在古代,人们在面临绝境 – 无法掌控的麻烦、无望之事时通过信仰带来希望和慰藉。在这种情况下,信仰提供某种希望。例如,夜晚有野兽的威胁,因此在黑暗中感到更加恐惧。有了光明,我们感觉到更安全。光明来自太阳,因此太阳成为某种圣物,有些人对之加以崇拜。感到寒冷时,火为我们带来舒适,因此有些人就认为火是好事物。有时候电击产生火,这很神秘,因此火和雷电是神圣的。这些都是原始的信仰,没有哲学。

还有一类可能包括古埃及社会。对此我并不了解。埃及文明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有宗教信仰。我曾在开罗的一 所大学表达了对埃及文明的兴趣,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希望在那里学习,更多的了解埃及文明,不快乐的是,时间却不容许。但是,另一类宗教包括印度河流域的诸文明和中华文明。它们都拥有具有意识形态的、更为复杂的宗教。可能印度河流域的诸文明较其它文明这方面更多一点。在印度,三四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具有一定哲学思想的信仰。因此,另一类宗教是具有一定的哲学理念的信仰。

在后一类中,有些共同的疑问。有一位犹太人朋友问的很不错:“我”是什么?我来自何处?终归何处?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重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有两类:有神论的回答和无神论的回答。

三千年前,印度人就试图回答什么是“我”,什么是“自我”?根据一般经验,年轻时和年老时身体外形不一样。思维也同样时刻在变化。但是,我们有一种自然的“我”的感觉 – “我”年轻的时候、“我”老的时候。因此,躯体和思维必然有一个主宰。这个主宰必然是独立的、永恒的、不变的,而身体和思维使变化的。因此,在印度,自我、灵魂、“阿特曼”(本源) – 思想由之而出。当躯体不再有用时,灵魂依然存在。这就是对“我”是什么的回答。

那么,灵魂来自何处?是否有开端?说没有开端很难接受,因此必然有开端,就想我们的身体有开端。因此,上帝创造了灵魂。至于结束,上帝存在,因此有了我们;最终我们回归上帝。中东的宗教 – 早起犹太教、基督教、或许还有埃及宗教 – 相信来世生活。但是,对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来说,上帝 – 造物主是绝对真理。上帝是万物之源。上帝必然有无限的能力、无限的悲悯和智慧。每一个宗教都宣扬安拉一样无尽的悲悯。上帝超越我们的经验,是终极的真理。这就是有神论的宗教。

三千年前,我们有了印度的数论派哲学。其中产生了两种派别:一种信仰上帝,另一种认为上帝不存在。后一种探讨的是原初的物质、“原质”和二十五类可知的现象。因此,对他们来说,“原质”是永恒的、是造物者。因此,在佛陀之前,印度已经存在无神论观点。

大约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和耆那教的创立者摩诃吠罗(大雄)降临了。二者都不谈论上帝,只是强调简约的因与果。因此,数论派中的一个派别、耆那教和佛教都成为无神论宗教。

无神论宗教中,佛教宣扬一切事物来自自身的因缘及条件,因此,变化是因果的本质之一。事物永远不会处于恒居不变的状态。因此,既然自我或“我”的基础是肢体和思维,而这些在不断变化,既然“我”依它们而存在,那么“我”必然拥有相同的本质,而不可能永恒不变。如果基础变了,它所决定的事物同样会变化。因此,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灵魂 – “阿纳提曼”,无我。这是佛教特有的一个概念 – 万物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因此,在这三种无神论宗教中,尽管其余二者同样接受因果律,但它们宣称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

因此,在拥有哲学的宗教信仰当中,有着不同的传统。它们都有两个方面 – 哲学与理念,还有修持。哲学和理念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修持是同样的 – 慈爱、悲悯、宽恕、宽容、自律。不同的哲学及其理念只是给人带来希望和信念,从而进行慈爱、悲悯、宽恕等的修持。因此,这些哲学有着相同的目的和目标 – 带来慈爱、悲悯、宽恕等等。

这点在佛教中很清楚。佛陀教授以不同的理念,而且常常相互矛盾。有些佛经说集聚 – 躯体和思维 – 就像被载物,自我如同负载体。负载体和被载物不可能是同一物,因此,自我一定是分离的、本质上是存在的。另一部佛经又说羯磨(业)或行为存在,但没有行为者、没有本质的自我。另一部佛经又说没有外显的现象。存在的只是思维,其它现像只是思维的内容。因此,思维存在、确实存在。然而,又有佛经上说思维及其内容都不是真正的存在 – 无物真正存在,就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言,“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都是矛盾的,而这些都来自同一源头 – 释迦摩尼佛。

佛陀如此教导并不是因为自身的无明,也不是有意为之,在教导中制造更多的困惑。他为什么这样教导呢?佛陀尊重个人的差异,因此这样教导他们。佛陀认识到这些都是必须的。

三千年前大概有一千万或一亿人口。现在人口超过了六十亿。因此,在这些人自然秉性不同。我们甚至可以在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孩子中看到这一点。即便是双胞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也不相同。因此,人性秉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差异也由社会环境、地理条件、气候等条件所决定。例如,阿拉伯地区炎热干燥,印度有季风降雨,因此,二者环境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同。或许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的人们有更多相似。但是现在,由于这些差异,运用不同的方法就很重要。但是,这些不同的哲学和理念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们的目的和目标是相同的,即以我们待人之道,做一个慈悲、慈祥的人。

上帝 – 造物主的概念对有些人很有饶益。我曾经请教过一位年长的基督教修士,基督教为什么不信仰前世。他说道,“因为上帝创造了此世。”这种想法给人以和上帝的亲近感。我们的身体来自母亲的子宫,因此,和母亲在一起我们有一种亲近感和舒适感。对上帝同样如此。我们来自上帝,这给予我们一种和上帝的亲近感。亲近感越强,遵从上帝教诲 – 慈爱与悲悯的意向越强。因此对很多人来说,有神论的方法力量强大,比无神论的方法更富有饶益。

最好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外蒙古,传教士送给改宗基督教的人15美元。于是,有些人每年去他们跟前改宗,一而再、再而三地改宗,每次就为了得到15美元!我建议那些传教士们不要介入,让当地人保持他们的佛教传统。我告诉西方人要保持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时也这么说。

最好获 取更多的信息。这有助于培养敬畏感。因此,如果你是基督教徒,请保持你的基督教传统,同时请你了解和理解其他宗教传统。至于方法,所有宗教教授同样的修持 – 慈爱、悲悯、宽容。既然修持相同,那么可以采用佛教中的一些方法。但是,就佛教的无所绝对的理念而言,它是严格的佛教的事物,其他人学习并不饶益。曾经有一位做了父亲的基督教徒问我有关“空”与“无”的问题,我告诉他这对他并没有好处。如果我教给他完全的相互依存,这可能危害他对上帝的诚挚信仰。因此,这样的人最好不要听受有关“无”的教诲。

简而言之,既然所有大的宗教传统有同样的修持,只是在方法和哲学相异,目的都一样,这就是相互间尊重的基础。因此,请保持自己的传统。但是,在我关于佛教的演讲中,你认为哪些对你有益,那么请你加以使用;如果没用,请你不要理它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