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及精神价值观

今天,我被要求谈一谈非暴力及精神价值观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据我所知,你们都是计划要从事医学专业跟教学专业的学生,这些主题与你们尤其相关。因为帮助他人是你们工作的一部分,自然地,以非暴力的态度去帮助他人是很重要的。显然,施以帮助与暴力是正好相反的。若你自己有一些精神价值观,将使得你的工作更加有意义,而不仅只是为了赚钱。除此之外,这将帮助你感激拥有这样的机会:你能够在工作中以有意义的方式来帮助他人。

关于非暴力,佛教有很多可以谈的,就如同所有的宗教。当然,不同的体系对非暴力的含义有几种不同的方式来定义。通常我们以“某种行为”来思考非暴力,例如暴力的行为,而非暴力意味着避免这种类型的行为。但是佛教更多是从思想的角度,和与之相关的心境来看待它。这是因为,我们实际上有没有从事某类暴力行为,是根源于是否有暴力的心境,不是吗?所以仅避免使某人受到伤害,实际上你的心里却有很强烈伤害他们的想法——这样当然不行。所以,了解暴力的心境,并且学会克服它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暴力与非暴力的三种类型

在佛教教法中,我们将暴力(暴力的心态)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在这里,暴力一词的另一种翻译方式,也许可以是“残忍”。 当我们说暴力时,我们不仅仅只是说强迫及强烈,因为有时候,我们需要使用强迫的方式去制止别人对他人或者是对自己造成伤害。如果你的孩子跑到马路上去,可能会被车撞死,你不仅仅只是说“哦,亲爱的,不要跑到马路上去。”你也许需要强行地把孩子抓住。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暴力。暴力是希望引发伤害,而我们可以以许多不同方式引起伤害。所以,在佛教里提到三种类型,尽管我认为还能想到更多的类型。

对他人的非暴力

第一种类型的暴力是对他人有暴力的想法。这个的定义是严重缺乏悲心的残忍,如此,我们想作恶行或者伤害他人。悲心是希望他人可以摆脱苦难和问题,以及引起这些麻烦的根源。这里我们不希望人们摆脱苦难,而我们希望别人有苦难,我们希望别人有问题,无论这些(苦难和问题)是由于我们引起的或者因他人而起的亦或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为了帮助我们克服这种心态,我们需要去想,人人都平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想快乐,没有人想要不快乐。

因此,当某人对我们造成伤害时,或者这样说吧,你在课堂上教课,其中有一个学生捣乱或者干扰他人,那么不应只考虑惩罚这个学生——通常这会带有愤怒,不耐和其他的令人不安,不舒适的心态——而一个更有帮助的思考方式是:某程度上来说,这个孩子是生病了。这个孩子想要快乐,但是对于如何变得快乐,他没有一个真正清晰而正确的想法,他只是以一种非常破坏性的方式,以一种迷乱的心态,认为某程度上这样做就能使自己更快乐。所以,从这个出发点对待那个孩子,我们就不会认为这个孩子是坏孩子,而我们必须要惩罚这个孩子;相反的,我们发展悲悯心,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克服这些造成他们在课堂上如此捣乱和淘气的迷惘和问题。

这并不是说,我们被动地对一切置之不顾。非暴力并不意味着被动、不作为,而应该是不生气,不希望去伤害这个捣蛋的孩子。所以,显然我们要实施一些行动,采取学校系统可以接受的任何方法,使这个孩子停止破坏性的行为。但是,其背后的动机和背后的心态,跟这个孩子不好而想要惩罚他(的动机和心态),是大不相同的。

理解“动机”这一词是非常重要的。它有两方面。一个是我们的目标或者意图,另一个是驱使我们去实现该目的的情绪。譬如,为什么我们成为老师,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同样,如果你们计划进入医学行业:我们的目的是帮助病人。现在,驱使我们朝着实现那个目标的前进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如果只是为了赚钱或者让别人感激我们,这是非常自私的动机,不是吗?这是自我中心。因为我们想法的焦点主要是集中于我们自身,我们并未真正将最大的注意力放在有利他人的事情上。就像医生给一些根本不需要手术的病人安排手术,仅为了赚钱而给病人开动手术的医嘱。但是,为了实现帮助他人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的是悲悯心——想一想这个人,想一想他们的福利,什么是对他们最好的?

现在有时候,在医学界,为了帮助他人,我们也许要用一个颇为痛苦的治疗方式:注射,手术。(术后恢复是很痛苦的)但这并不是暴力方式,因为这里的目的不是给这个人造成痛苦,而是帮助他们可以从痛苦,问题和疾病中康复。

因此,当你需要惩戒一个淘气的学生时:同样的,动机不是去伤害学生。我们想要帮助这个学生,因为我意识到他是和我一样的——想要快乐,不想要不快乐——也许我可以教导他们,向他们示范一个可以让自己更快乐的方式。而且想一想这个孩子将来会从事什么样领域的工作,如果他有纪律,如果他知道如何与他人合作,将会有什么样的利益。将来,这些是有助于所有人的。

纪律意味着自我控制。当这个孩子想淘气的时候,教他必须要控制自己。因此,我们在管教孩子有纪律这一方面,目的是帮助他们自己发展纪律。如果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有这样的心态,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孩子的交流就非常多。这就像当父母管教孩子的时候,父母对孩子并不会产生仇恨,不是吗?

因此,如果我们打算要从事帮助性的职业领域,诸如医学或者教书,这是我认为需要学习和培训的东西,那就是,要有一个慈爱的态度,有一个悲悯的态度——你想要帮助病人,你想要帮助学生,让他们过更快乐、更好的生活,从麻烦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要有专业性,这意味着严肃认真,有时甚至需要十分严格。那么,我们可以用非暴力的第一种含义,导入我们的职业的非暴力。

不同于对他人缺乏悲心而想给他们制造伤害,相反的,我们有悲悯心,希望他们能够免于伤害和痛苦。当然,了解什么才是帮助他人的最佳方式,这是非常困难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病人,都是个体。这也就意味着,合适某一人的也许对另外一个人并不起作用。所以,作为医生,尊重每一个独立的病人是很重要的,作为老师,尊重每一个独立的学生也是很重要的。现在,当我们每天要看这么多的病人,当教室是如此拥挤不堪,做起来也许并非易事。但是,即使没有可能真正地去了解每一个人,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要有兴趣去了解他们。尊重他们,对他们感兴趣。然后,依据他们的年龄和我们自己的年龄,尝试着以对待你的密友或者亲人——例如自己的孩子,父母,兄弟姐妹那般,以同样的兴趣去看待他们。

我认为,其中一个值得记住,而且很有帮助的指导原则是,这个人是一个人,和我有相同感受的人。他们想要快乐,正如我想要快乐那般,并且他们想要被喜欢,正如我想要被喜欢一样。如果我对他们有残忍的想法,我以残忍的方式行为处事,对他们非常冷淡,他们会感到受伤,正如如果某人以这种方式对我,我会感到受伤一样。所以,作为一个个体,这种尊重他人的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以非暴力对待自己

第二种类型的非暴力与我们刚刚解释的那种有点相关,在这里,我们讨论关于针对于我们自己的非暴力(第一种类型是针对他人的非暴力)。这里我们讨论不要自我破坏。当我们破坏自己,那是缺乏自我珍惜,这导致我们希望以此恶待或者伤害自己。这可能是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对我们自己引起的伤害。譬如,这样的想法:“我很坏,”“我不好”,“我不够好。”

尤其,假如我们是医生,我们的一个病人过世了(这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事情),此时我们觉得“哦,我是如此糟糕的医生。我很差”,然后觉得内疚,并且以一或多种方式惩罚自己。这通常是出于心理上和情绪上,由于我们不能够帮助某人——他们死了。如果我们想成为一名医生或者教师,对于这样的事情,真的需要有所准备。我们不是佛,我们不能帮助所有的人——甚至佛陀也不可能帮助每一个人。那么,因此很自然地,有时候我们会失败。我们无法治愈某个病人,或者我们真的没法管好某个孩子。但这就是现实的本质。如果某人想获得帮助,他们得要接受事实。有一些病,我们就是真的无法治愈,即使能治疗,有时候我们可能犯错,毕竟我们也是人。有一些学生,有很严重的情绪跟社会问题,等等——或家庭问题——这些是超出了我们可帮助的能力范围。

所以,我们必须要当心可能会导致自我破坏的方式。也就是说,以暴力对待自己。自我破坏的方式,举例来说,过度惩罚自己,认为“我必须要完美,” 而有时真的不可能。对我们所做的事,我们当然尽量做到最好,但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当然如果我们不能成功的完成一些事情,我们一定会遗憾——我们以后想要做的更好——但是,我们真的需要努力避免陷入一种可怕的沮丧之中,因为沮丧只会损害我们的工作,损害我们的工作效率。

现在你也许会问,“那我实际上如何防止自己变得沮丧,或者感到非常非常受伤?”——你知道,当你有一个学生,表现良好,但这个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而离开了学校。这自然是令人伤心的。但重点是不要掉入沮丧。那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帮助自己免于沮丧?而这就回到了我们所说的对待他人的方面。要真正的帮助他人,不伤害他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尊重他们,因此,以此类推,我们需要尊重我们自己。很重要的一点是,常常重新确认 “我正在做我的工作,我有良好的动机”,同时“作为一个人,我并不完美;但是我尊重我自己尽力而为。” 这能帮助我们免于变得沮丧。

现在,当我们诚实地检验自己,发现自己并未真正尽了最大的努力,会发生什么呢?我原本可以做的更好。好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肯定会感觉到后悔,而重新确认这一点很重要:“以后,我要更加努力。” 但为了防止或者试图防止这种没有尽最大努力的失败一再发生,我们需要检验,引起这些的原因是什么。这也许是因为我太累了。如果是这样,我们就需要善待自己,而不是自我破坏。我们要知道我们有休息的需求——什么是我们的极限?——而后,我们尊重它们。不要感到难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当然,在紧急情况下,我们总是可以做得更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紧急事件。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我需要休息”,然后,如果可能的话,试着休息一下,——有时候可能没办法——但是如果可能的话,无内疚感地休息一下。

现在,如果我们试着平衡事业和兼顾家庭,通常这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孩子们(我们自己的孩子们)有很多需求。而当我们安排日程表等的时候,(孩子的)这些需求肯定是要被优先考虑的,因此我不过度工作,不过劳,而导致我们没有好好完成工作。不要只是让这种情况不断地持续下去,直到我们崩溃。因为忽略我们自己的需要是真正的对我们自己的暴力。因此,非暴力对待我们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以别人的不幸为乐

第三种类型的非暴力,是不将别人的不幸视为好事。换句话说,这被认为是残忍的:如果我们将暴力想成是残忍的心态,那在别人的困境中欣喜就是一种残忍的心态,也就是说当别人受到挫败之时。现在我们可能想,“嗯,这些并不是真的我所引起的”,但如果你以政治为例来思考一下,如果有两个候选人,而其中一个你不喜欢的要离开位置——落选或者被踢出政府——我们对此感到高兴。我们欣喜于他们的不幸,难道不是吗?同样的情况,尽管我们可能开心于,我们所认为的最佳人选当选了,我们为他们的快乐而感到高兴,但其实并没有理由为落败者的失利而高兴,因为毫无疑问地,他们也有家庭,他们还是其他人的依靠,而他们正在感受不愉快——他们也是人。所以,我们对他们“未得其位”感到高兴,但是我们依然希望他们生活幸福、不希望他们生病(不希望他们有坏事)。

因此,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三种类型的非暴力行为应对的三种类型的残忍思想,残忍想法:

  • 缺乏悲悯心——想要别人遭受痛苦和苦难
  • 没有自我珍爱——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地,想要给自己带来伤害
  • 因为他人的不幸而欣喜——当别人失败或者发生了一些可怕的事情时,为此感到欣喜。

就像我说的,是我们所采取的行为类型,使之变得强大而且非暴力。在某部佛经中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有两个冥想者坐在河边。此时一个男人来到河边——这条河流非常的湍急——他想要跳入水中,然后尝试游过河去。而这是一条几乎无人能够真正渡过的河流;所有试过的人都淹死了。其中一个冥想者仅仅只是很平静地坐在那里,并未想去做任何事情,只是眼看着这个人跳入河中淹死。另一个禅修者站起,他并没能说服这个人不要跳到河里,他就把这个人打晕来阻止他跳入河里。佛陀看到了所有这一切(佛陀来了,看到了这一切),他说,面部平静微笑的坐在那里的冥想者,是实施暴力之人。打晕男人而阻止其伤害自己的冥想者,是那个实行非暴力行为的人。为什么?因为动机,心态——想要帮助这个男人避免遭难而最后淹死。

精神价值观

所有这些都与今天上午我们主题的第二部分有关,那就是现代世界中的精神价值观。“精神”这一词事实上是很难定义的,并且它显然有不同的内涵,它无疑在英语和俄语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在佛教背景下,让我们看一下它的定义方式或同义词。佛教里,我们说佛法。“佛法”是指预防措施;是指为了避免苦难和问题,我们要做一些事情。这不仅只是指眼前的情况——比如,当你开车或骑自行车时,为了避免撞车而转向。这不算是佛法。

因此我们不是要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实时事件。此类事件我们不会叫它”精神”。它更是为预防将来发生的事情而所考虑的。这在大部分的宗教里,包括佛教在内,是关于未来转世的思考,而在其他宗教里,它考虑的是死后的状况。这意味着不仅是考虑今生物质方面的成功,因为死亡来临之时,这一切(物质)都会被弃于身后,而与将来的巨大的时间相比,此生是非常短暂的。

现在,如果我们相信未来的转世或者死后生命,那是很好的,但我们当中很多人也许并不相信这些。那么,我们是否还能够成为精神性的人呢?我觉得是可以的。如果不仅是考虑此生我个人,也许还有我的家人的福祉,如果我们考虑更长的时间范围——比如,子孙后代。换句话说,以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是非常微小的事情,尽力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再一次,佛陀讲了一个例子——满满一大袋的米,是由一颗一颗独立的米粒所填满的。因此,我们当中的有些人可以对这一袋米贡献一大把米,而有些人可能只贡献了一粒米,但这两人都是有贡献的。这就是关键所在。即使我们发现不能真正的贡献太多,但至少我们试着去贡献。

因此,通过培训成为教师或者医务人员,显然这是一个使社会更美好的绝佳机会。作为老师,你培训人们继往开来,希望他们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医生,我们帮助治疗患者,使得他们能够继续为将来做贡献。所以,这些与“想让他们快乐”是紧密联系起来,而不是与不快乐相连。所以,尊重他们,对他们不要有任何暴力或者残忍的想法。我们以“我可以为将来做贡献”的方式来尊重我们自己,我们以“他们可以为将来做贡献”的方式尊重我们的病人或我们的学生。这里,贡献指的是什么呢?使世界更美好所指的又是什么呢?从根本上来说,它是指宣扬一些可以使得人们更加快乐的要义。快乐并不是简单意味物质层面,尽管这是很重要的,但还要有平静的内心,能够不仅用技术技能而且使用情感技能来应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

这些是我认为的精神价值。精神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作为而言,什么是我们认为在生活当中重要的。简言之我认为这些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来说,真正要严肃地思考一下动机。为什么我学这个?我生命里想实现什么?将来我想为我的家庭实现什么?我想要为将来(后代)留下什么?为什么我想要这个?这也许需要很多的内心找寻,但是这是个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我们也许会发现,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尽如人意。我认为,我们决定“我是否想要纠正我的动机?”所要用的准则是:看一看我所作的,是否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或者是否只是制造问题?就评估这一点而言,长期效应远比短期效应更重要。但如果我们很清楚我们生命中所做的事,并且我们看到自己正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前进,那这就会给我们一个非常美好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我觉得,有时候人们之所以沮丧的因素之一,是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没有方向。我们在追求事业,但是我们的内心其实不然。我们觉得,这个世界的问题,我们国家的问题,这个小区的问题,我的家庭问题,我自己——所有这一切实在太多太糟糕了。主导这样一种生活的心态,这一切所具有的意义是什么? 真的很悲哀。生活并不是非常快乐。因此,再一次,需要尊重我们自己,才能试着克服这种绝望的感觉。我们需要确认“无论外在情况如何,我都有能力提升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要使我们变得更加快乐,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要认识到这个——而且我的整个心态会影响我周围的所有人。所以,努力在医学或者教学上帮助他人,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不知道未来将会是什么样,但希望事情变得更好。也许很难去想象。但是即使将来有更多的困难,我们也可以帮助人们准备好应对。

这些是我个人关于非暴力和现代社会中精神价值的想法。

请点击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图样以开启字幕。要更改字幕语言,请点击「设定」图样,然后点击「字幕」选择想要的语言。

提问时间

在我们的现代社会,我们当然理解佛教价值观当中的悲悯心。但是在现实生活的情况却是很困难的,有时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他们变的很野。对于我们来说,如果我们是老师,有时候很难向他们证明悲心的必要性,这种悲悯心即是:他们需要学会如何保护弱者、使他们免于伤害或者不要对弱者撒野。我们作为老师——我们该如何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尤其是传达给这些在经济很拮据、情况窘迫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有一点暴力倾向的学生?

我认为,其中一种可能帮助这些有点野的孩子的方式是,让他们给予以及尝试慷慨。换句话说,如果某人(比如说一个孩子)被允许有机会给予一些东西给其他的孩子——好比说,他们分发试卷或者作业,或者做一些慷慨的事情——做一些帮助他人的事情。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当一个孩子来自非常困窘的背景,没有感受到爱,那么他们通常会以野蛮的行为表现出这种被拒绝的感觉。有点像是 ”如果我只因为没有好的背景,就在被总体上认为是不好的,那我就要别人展示我有多不好。” 也就是说,他们在展示反社会行为、不把自己当成社会的一部分而去犯罪等等。这是非常典型的。但如果他们能有机会展示他们是一个好人,即便不是以非常好的方式(我的意思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他们也是有能力做到的。这样,这还是能给他们一种感觉:他们确实可以提供一些积极的东西,而不总是只提供负面的东西。

从佛教徒的角度来看,这是通过付出而建立起一些某种积极的力量或者说,功德。但是对此我们不必给佛教的解释。我认为用心理学来说,解释的有时会更有帮助。但是,当让他们做一些积极且建设性的事情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给他们一种“这是惩罚”的想法。

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常常处理惩戒规范他人的事。但当我们要对某人规范第二次的时候,有重新规范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对于这个曾被规范的人来说,什么是最有益的惩罚? 让他做一些诸如社工工作之类的工作?或者对他进行一些道德教育?好比说在监狱里的人,犯罪分子——这些我们想要惩戒规范的人们,他们已经不是孩子了。

再来,每一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很难作一般性回答。我自己并没有涉及到监狱方面的教导,但是我的很多同事,我的佛教同僚们参与过这些。有一个发现是,监狱中的很多人--当然不是说每一个人--花很多的时间,因为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去检验他们的生活——他们做过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有很多囚犯对学会如何处理愤怒和暴力冲动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们非常乐意接受基本的佛教禅修,比如说专注于呼吸使自己平静下来。因此,这类人当然可以接受这种类型的帮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乐意接受帮助,如果他们不接受的话,我们可以做的少之又少。当他们并无意愿去改变或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时,仅实施物质上的惩罚,只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敌意和愤怒。

心理学上使用的某个特定的训练,可能未必适用于此处,但只作为一个想法提供给你:一个孩子,通常是青少年,完全不配合,非常野,他跟一群人去旅游,有一个领导,还有一头骡子。骡子当然是非常倔强的动物,使牠按照你的想法来做事是非常困难的。他们要对这头骡负责任,所以他们必须要处理这一切,他们必须要学会克服他们的愤怒和不耐烦等等,并且以某种方式与这头骡子一起行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骡子一起共事,又一次意味着给他们机会去承担一些有建设性的责任。

因此有时候,让一个孩子承担一下照顾动物的责任,会有用的。。。动物不会批评他们,人会批评他们。一只狗,不管你如何的规范它,狗仍然喜欢你。因此,让他们去处理另一个生物,在有些情况下是一只狗,有时候可以起到平服某人的效果,帮助他们平静下来,承担某种责任。但是,当然有一些人是非常暴力的,你给他一只狗,他们将只会折磨这只狗,因此必需很小心这一点。

我有一个朋友是心理医生,她主要是与暴力倾向的青少年打交道,通常无家可归流落街头的人,他们所有困难都是因为这些而来。她告诉我,她所使用的其中一条指导方针是,再一次回到我们所讨论的:对于这些十分暴力的孩子,我们以尊重和兴趣对待他们。认真严肃的对待他们。花时间真正的去聆听他们,去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但是你必须要避免的一个事项是,如果你聆听他们,请不要说 “哦,你的时间到了,你现在必须走” 。对此,他们通常反应很激烈,因为这是一种拒绝。

所以这里的教训是:如果我们要与一个不守规矩的学生打交道,给这个学生一点时间。你听他倾诉。你尝试着理解他们的问题是什么。(即使你并不会有一个解决的方案,你富有同情心的倾听,就已经很有帮助了)。但请不要设置时间限制,把作为人该受到的尊重,给予这个孩子。

但是,实际上该做些什么去规范他们等等,这是很难说的。我不知道在你们的社会里,什么是容易接受的,什么是不容易被接受的。但仅用惩罚,尤其是出于愤怒的惩罚,无济于事。

我们如何克服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烦恼?

如果我们分析任何我们认为不愉快的和恼人的状况,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产生是由于很多的不同原因和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所涉及成员的家庭发生的状况,他们的背景,等等。当我们被惹到,为此生气之时,我们的脑子里真正所发生的是,把这个事件或者任何正发生的烦人事情,变成某种非常坚固而可怕的怪物。我们忽略了它所依的所有原因和条件,且我们把它们投射成比现实情况更加负面。由于我们不希望事情是这样的,所以愤怒是对它的一种很强烈的情感排斥。

现在,如果我们先想一想,再拒斥…若其背后的机制是“我希望这些苦难,这些苦难能够离开,这些苦难不会在这儿”,这就是悲悯心了。所以,慈爱总是在愤怒和烦恼的对立面。慈爱是祝愿另一个人拥有快乐以及快乐的起因。他们的不好行为,都是因于他们的情况,由于他们并不快乐。我希望他们快乐,从而停止烦人和可怕的行为方式。为了使他们开心,我必须要了解什么是导致他们不开心的所有因素,什么是导致他们行为不守规矩的因素,然后看看有什么是我可以去改变的。

这些是我们使用的一些方法。基本上是分析:这些事情的发生是因为这个和那个。我希望他们停止由这些起因而导致的行为方式,那么,我该怎么做才能改变他们的行为所受的影响?

作为老师,我们会处理到不同背景的小孩——不同的文化,社会,宗教背景。而对所有这些孩子,不同类型的孩子,要规范和教育他们,有耐心是否就足够呢?

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要对孩子感兴趣。这意味着,要熟悉这些孩子的宗教背景,那么你就会更加了解他们实际上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希望教育的重点不只是让他们能够考试通过,而是帮助他们变成更好的人。所以,去了解他们。你可以让他们写一些关于他们自己或者关于他们家庭或者他们背景的小文章,或者类似的东西。让他们谈谈自己。然后你就能更好地了解他们。

我常遇到一些这样的人,当他们有意见要表达,或者要说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情时,他们犹豫不决,因为他们害怕被拒绝。我的问题是,要如何帮助这些人们克服他们恐惧紧闭的心。

我认为,对于青少年,这个问题尤为严重,他们非常非常在乎同龄人的认可。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害羞?好吧,其中一个被使用于佛教寺院教育中的方法是:课后所有的学生两两组队,然后相互讨论——他们进行辩论,逻辑性的辩论——相互讨论刚刚所教的,看看是否理解了。因此他们并不是在全班面前说,在全班面前说的时候,有些学生可能不是那么友善而且会嘲笑别人。但是当两两组队时,你必须要说一些东西。老师四处走动到每一组听上一两分钟,确保他们确实在讨论话题,而不是讨论别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因为这不只是允许学生被动的坐在那儿听课或者由于不专注而一无所获。他们必须要说一些东西。他们必须要向另外一个人表明他事实上是关注和倾听着他们正在讨论的内容。因此他们不能害羞。但是你必须要确认他们不是每次都选同样的伙伴。他们必须要轮换。这是寺庙教育体系中被使用的方法之一。也许这会有所帮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