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佛教与伊斯兰教中对爱的实践

所有的宗教都有共同的目标                                                                

所有宗教都有共同的讯息;慈爱、忍耐、宽恕、克服自我中心与自私自利。这是所有宗教所共同教导的,也是宗教间对话的基础。各宗教教导这些品德背后的哲学跟方法或许不同,但目标是一样的。所有的世界性宗教都是要增进生命的质量,并且为个人与社会带来快乐。接受这种共同基础,同时认识彼此的哲学差异,问题就在于如何鼓励并培养宗教间的和谐,这是今日世界非常需要的。

当我们看佛教与伊斯兰教世界,两者不管是在历史上或现代都在许多不同地区互动且交会,例如印度、中亚与南亚,现在许多穆斯林移民前来欧洲与北美。我们跟这些社会与文化有更紧密的接触。他们不止跟犹太教或基督教背景的人相会跟互动,也跟佛教徒互动。今天在座的可能有的是佛教背景,会对这两种宗教的比较感兴趣。

以宗教和谐来说,这是达赖喇嘛尊者非常关心的领域。他总是说教育是和谐的基础。当人们对其他宗教没有得到信息或常得到错误信息时,就会有恐惧跟不信任。人们常用一小撮人,如尊者说”搞破坏的人”,来定义整个宗教。这种现象在所有社会跟宗教都存在。

这是很不幸的。因此,宗教和谐的基础在于教育。透过教育,如果我们了解彼此的哲学以及如何培养我们都共有的正面品德,那就能彼此尊重。这些品德是慈爱、悲悯、宽恕等普世品德。现在,让我们检视一下这两种宗教,看看它们怎么讲培养慈爱,从伊斯兰教开始。

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

跟从真主的纯洁原始动力

在伊斯兰当中所有事物的中心就是真主。真主在创造男人女人时给他们纯洁的秉性、或倾向,或本能欲望来顺从真主并跟随真主的意旨。在我们的角度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但如果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被父母所造出,而我们在婴儿时就有一种本能的欲望要跟母亲连结,所以像哺乳类就自动会去靠近母亲的乳房来获得滋养等。同样的也有一种想要跟造物主亲近的欲望。

因此,这种在伊斯兰教中看到的,如磁铁般本能性吸引人们去跟随与服从造物者真主意旨的欲望,尽管是比较高层次的,却并不是那么奇怪。即使我们看动物世界,幼体也会跟随母亲。这是一种直觉,就是我们这边所谈的。

然而,真主也给人类造了自由意志跟智力。在智力跟自由意志的影响下,灵魂可以选择服从真主,或者跟从负面情绪而反抗真主的意愿。那会让人变得非常自我中心。我们也可以在孩童发育当中看到,会有自我意志跟对父母的反抗出现。

这会导致做出被真主所禁止的负面行为,结果是在心的四周产生并累积黑色污点。这在我们的心跟穆罕默德的话语中间形成一层罩纱。我们的心对真主的真理关上了大门;然而因为是这个灵魂要行使自由意志,故也是这个灵魂要以智慧的自由意志来去除这层污垢。透过智力,人要明辨什么是真主的意旨,什么不是,从而选择要不要遵从。

这种打开心房的努力被描述成一种斗争。这是”吉哈德(圣战)”一词的含义。尽管在不同的伊斯兰教门派当中,吉哈德这个词可以在许多不同层面上运用,其中心的意义乃是内在的挣扎或战斗,要去克服负面情绪影响跟对真主意旨的不服从 –例如缺乏信仰,被情欲或忿怒控制等- ,从而过着有符合伦理的生活。

伊斯兰教的三要素      

什么叫服从真主的意旨呢? 就是要真诚地敬拜真主。在伊斯兰教当中,这包含了所谓三要素。它们是顺从或臣服于真主的意旨、正信,以及非常重要的伊斯兰教概念:卓越。

顺服

顺服是要接受以下的事情为绝对真理:除了真主别无他神,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这也表示知道并服从真主的律法,夏理拉。在阿拉伯语当中夏理拉的意思是以符合伦理的方式过活。服从真主意旨的最核心就是过着如夏理拉当中所指示的伦理生活。这包括了每天祈祷五次,也能无比有力地把社会结合在一起。

在非常严格的伊斯兰社会,每天所有事情都要停下来五次。在一行禅师的梅村,我们有警醒钟,偶尔会敲响来提醒我们觉知到我们所作的事情。这可以用许多不同层次来理解,但此处我们不是只有一个小村庄,而是一整个社会每天停下来五次,来提醒他们跟从真主的意旨,也就是符合伦理的生活。

我曾经为达赖喇嘛在非洲跟伊斯兰世界旅行一段时间,为了找出我们能从他们学到什么。在尚吉巴,有件有趣的事情是他们运用这种严格的伊斯兰教规来帮助毒瘾者来克服上瘾。如果一个人在离开毒瘾生活后,有一个非常严格的生活行程依循,而且这种行程是有伦理基础的,那对重建生命架构是非常有帮助的。当一个人成瘾时,他失去生命中所有的架构。这给我们很多想法,因为西藏也有类似的问题。如果给药瘾者一些任务去完成,在西藏是前行修法,里面包括了大礼拜等等,如果给他们严格的课程表,这会非常有帮助。

跟随真主的意旨并过着符合伦理的生活,指的是:

  • 每天祈祷五次
  • 以天课资助穷苦,这是所有穆斯林都要为社会总体福祉作的。
  • 在莱玛丹月作斋戒;这也被视为一种吉哈德,一种内在的争斗,克服对食物跟饮料等的执着。在这段期间,人不只是跟随着自己对食物跟娱乐等的执着,而是在真主的月份过着极具正念的生活。
  • 也需要朝圣,前往伊斯兰教的圣地,并且重演穆罕默德生命当中的一些事迹。当然,这能让人念起他在古兰经所揭示的教导。

正信与卓越

第二要素,正信,指的是接受伊斯兰教的基本真理,以及真主话语古兰经的无谬性。

第三要素对于我们讨论慈爱极度相关。这通常被翻译成慈爱,意思是卓越,两者都是服务真主的个性跟行动。真主把这种卓越,超凡品德的性格以及侍奉真主的能力用来创造人类。真主对于祂造在人类当中的这种卓越有亲近感跟慈爱。这种卓越的品德包括了慈爱跟关怀他人的能力。侍奉真主的行动指的是对所有真主所造物都以慈爱相待,以此来崇拜真主。

这是一种对慈爱非常有趣的看法。透过爱真主创造的万物就能侍奉真主,而透过服务真主所造的万物就能满足祂造在我们每个人当中的卓越。阿拉伯文的爱,有一个字的意思是亲近卓越的感觉,另一个字则是透过对他人的行为跟行动表达亲近。仅由这些字的意思跟古兰经本身,我们也能学到很多。我们看这些用来表述慈爱的字,它们字面上的意义是:感到跟卓越接近,以及透过对他人的行为跟行动表达亲近。

对他人作出慈爱的行动,属于自由意志的行动。人们可以用他们的智力来作出抉择。他们跟随内心的秉性,跟随对真主的亲近感。这是很有趣的。真主创造我们时放进了这种磁铁,让我们跟造物主亲近;又造了自由意志来选择,也造了所有的诱惑等等东西。一个人要透过接近真主来满足内在需求时,要透过慈爱跟服务、帮助他人。这可以是为贫穷人捐献天课,或是其他在穆斯林社会中作出社会贡献的方式。同时,每一个人类都是真主的平等造物,这种观点也是很有趣的。有一种人人皆平等的感觉。每个人都有神魂跟心,封藏着原始具有的秉性把每个人带往真主。

真主是裁判者、惩治者,以及宽恕的慈悲之神  

现在谈伊斯兰教的伦理观。真主以平等公正审判每个人,祂只爱那些服从真主意旨,并过着根据夏理拉律法道德生活的人。为了全社会的福祉,真主惩罚那些不服从跟造成伤害的人。因此,为了服务真主跟表示慈爱,人类需要实施夏理拉律法。因此,法律跟正义在穆斯林社会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

我们在西方社会有从犹太基督教世界旧约圣经来的法治观念。有审判跟奖赏;如果我们服从法律,社会会爱我们照顾我们,如果不服从,社会就会惩罚我们。这对西方人来说也完全不是什么奇怪的想法。

如果一个人经历着内在挣扎,以圣战对抗那让我们背离真主与真主的爱的自我中心观念,要是他真心悔改,那他就能赢得真主的宽恕。这在伊斯兰教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真主是有慈悲的,总是宽恕的。那些犯错的人若想要悔过,真主会进入他们的心,帮助他们悔过,然后宽恕他们。

我们在佛教也能看到类似的;忏悔要产生后悔的感受。我们后悔所作的事情,然后我们悔改,放下任何对那些先伤害我们所以我们也伤害的人的怨恨。然后我们透过作那些错误行为的相反举动,例如善行,来恢复我们所犯的错。然后我们决心再也不重复错误。这跟古兰经内写的东西是很像的。

伊斯兰律法与宽恕

夏理拉法庭也有宽恕的规定。这是我们很少听到的,关于夏理拉律法的一个不可思议面向。我们只听过那些严厉的惩罚是什么,但受害人或受害人的家属是有选择的,他们总是可以在严格的惩罚与赔偿当中择一。赔偿可以像以前一样用羊或者骆驼,或是金钱,或是赦免。他们有权力宽恕。如果受害人或其家属原谅了犯罪的人,他们就可以被释放。

在法律上的宽赦,也是一种服务真主的卓越之行。这很特别,而且对夏理拉律法的施行来说是很有趣的。有时候西方人对此非常困惑。为什么像这么严格的法律,又有这种少为人知的宽恕条件,一个社会为什么会想要这种体系? 想想看例如索马利亚这种地方,社会被军阀跟混乱所压迫,危险到很可怕的地步,所以人民想要秩序。从这种文化产生的就是夏理拉律法。有了它,人们就觉得安全了。他们知道小偷会被砍手。这真的比起单纯坐牢,对偷窃更有吓阻力。这种对秩序的承诺是很吸引人的。

此外,当你在非洲四处游走时,你会看到发展最快的宗教就是伊斯兰教。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 人们说那是因为它带来一种平等的感受,一种四海一家,人人皆平等的感受。当他们想到西方,他们想到的是殖民者的权力,在白人殖民者与非洲人中间没有一丝一毫的平等。伊斯兰教在这点上对许多非洲国家来说是很大的吸引。

当人们培养对于宇宙跟人类最纯洁的爱,在伊斯兰当中,他们不只是对宇宙或人类的爱而已。在伊斯兰教当中,这是真主的爱,是真主所创造的卓越。这是慈爱背后的哲学思考。用这种方式培养慈爱,基于人人平等,能够让爱发展得非常广大。这不是像只爱一个人而不爱其他人。只要人们还为良善与这种卓越而奋斗,这种爱就是给所有人的。真主在每个人身上都创造了这种卓越的品德跟良善,所以人能爱每一个人。如果人依忿怒、淫欲跟暴力行事,首先,他们被鼓励去忏悔并且回到符合伦理的生活。这就是伊斯兰教当中慈爱的哲学基础。

佛教的基本原则

当我们转向佛教,我们在如何培养慈爱上看到颇为不同的概念,但很有趣的是两个宗教有这么多的共同点。

本具的佛性功德而非造物主                                                                                         

在佛教当中,所有众生从无始以来都有纯净的佛性。这让他们都能成佛。在伊斯兰教当中,纯洁的原始本性让人们得以接近真主,而在某些苏菲门派的说法,可以与真主合一,但自身决不会成为真主。然而在佛教当中,这个本具的本性,佛性,允许每个人都能成佛。这些是对非常相似的现象所持不同的哲学观点跟解释。

在佛教中,没有谁创造了这种众生当中的佛性。它就是自然地,无始以来就在那。在伊斯兰教当中,真主创造了这个。这其实只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为如果我们问真主有没有开始,答案是真主也是无始的。我们最后还是会得出无始的终极结论,但是在佛教当中没有造物主。

根据佛教,人们也有良善的品德,例如本具的悲悯心跟能分辨有益或有害的智力。佛教跟伊斯兰教都同意,科学也同意,这是我们本具直觉的一部分;有照顾自己的直觉 –生存的直觉- 以及关怀其他同类的直觉。这并不矛盾。我们都有分辨有益跟有害的能力。

伦理戒律

在佛教当中,伦理戒律是基于了解哪些行为带来痛苦,哪些带来快乐。佛陀教导这些;祂没有像伊斯兰真主创造道德因果律那样创造这些戒律。在佛教中,透过明辨的觉慧,人可以自己分析跟分辨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这是运用智力的方式。然而在伊斯兰教当中是不同的概念,智力是用来决定是否服从真主的意旨,去爱所有受造物并过符合伦理的生活。

在伊斯兰教中,真主创造伦理律法,而祂也给予裁判:奖赏或惩罚。根据佛教,痛苦是破坏性的行为所自然导致的,而快乐是自然由建设性的行为带来的。如果我们跟随烦恼情绪跟愚昧无明而行动,那么根据自然因果规律,这就会带来痛苦。在伊斯兰教当中,是真主为彼降下惩罚。这是同样的结果,只是不同的解释。

在佛教中,同样的,如果一个人不跟随烦恼情绪作这些事,这就是建设性的。如果一个人以慈爱悲悯心帮助他人,那就会带来快乐。从伊斯兰教的角度,真主奖赏我们;此人更接近真主及他自己的原始纯洁本性。这是类似的,只是因果是怎么运作的问题。这真的是一个不好理解的问题。佛教只说,这就是事物运作的方式,而我们相信佛陀是一位可靠的讯息提供者,基于所有其他祂所说的事情。在伊斯兰教,你只是接受真主创造这些,而那是不会假的,是真的。

信心与皈依佛陀            

佛教的信心实际上是根植于逻辑跟理性,自己去证明佛陀是正确讯息的提供者。毕竟,佛陀也说我们要自己去分析祂所讲的话。根据伊斯兰教,人需要全然的臣服与信仰。这是蛮不一样的。当我们信任佛陀是正确讯息的提供者,我们接受皈依。皈依的意思是我们在生命中放上一个安全的方向,基本上带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佛性。这能保护我们免于伤害跟迷失。

我们可以从伊斯兰的角度说,我们的人生需要某种方向。然而,不像伊斯兰教,皈依佛陀不代表我们崇拜佛陀,尽管许多人可能那样看。如果我们从教法的角度看,不应该是盲信,”佛祖祢好神奇”,也不是像伊斯兰教那样的臣服。

如果我们更深入一点,那就很有趣了,因为臣服于真主究竟是什么意思? 那是说要克服自我中心、自我意愿,想着我们知道一切,我们知道的是最好的。而佛教是怎么说的呢? 是说我们要克服那种我们是宇宙中心,最最重要的那种巨大自我旅行,诸如此类。

再一次,这只是我们要作的事情的不同口味。我们某种程度上是需要降伏那种有坚实的自我的概念。在佛教,当然有自我,但不是这种坚实的东西,总是要照着自己走,总是对的,总是要第一,总是要所有人的关注,等等。这让我们的生活陷入太多麻烦跟困难。我们得要远离这些,放弃这些。这些是不同的哲学口味跟概念,但结果是颇为类似的。

皈依正法以及伦理戒律的基础                          

 “达磨(正法)”指的是预防措施,让我们免于痛苦。这在佛陀的教授中有指出。这种教授是让人去分析,在自己里面找到真理。这不是像在古兰经或夏理拉当中的不可质疑的信仰。正法不是圣经或法典。有趣的是中国人把”达磨”翻译成法,跟法律同一个字,而他们透过中国的眼镜看佛教,以儒家文化来理解之。(中译注:”法”在中文里尚有方法、办法之意,此处说法或可商榷)

无论如何,法律在印度或西藏佛教当中并不扮演主要角色,不像在西方的犹太-基督-伊斯兰传统中一样。并没有我们要依循的法律或只要我们守法就是好人的概念。我们西方不只是(犹太)圣经传统当中有这个,古希腊社会也有这个概念。如果你守法,你就是好公民。法律分别是由神决定或是由立法者决定,但不管怎样,法律在伦理的这种角色是非常核心的,这是建立在服从上。

与此不同,在佛教当中,伦理并不是基于服从。纯粹是基于明辨跟了解,如果我们用破坏性的方法行事,就会产生大量的问题- 从社会来的跟从我们自己来的。例如,杀昆虫:当我们分析之,如果当我们看到东西飞来飞去的第一直觉就是打死牠,那我们要考虑一下这种第一直觉。就像狗,如果我们去戳狗,牠就会咆哮或吠叫。我们跟狗一样吗? 只要遇到任何不喜欢的事物,我们的直觉就是要出击、伤害它、杀死它吗? 于是我们有智慧看到这是破坏性的行为,会导致不快乐跟问题。如果一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就要立刻打击它,是绝对没办法带来非常宁静跟和平的心。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正要睡觉,有只蚊子嗡嗡地飞来飞去,我们会有多不爽。大部分人只想要猎捕牠。这就是我们要明辨的东西。不是说杀蚊子犯法,因为我们是好公民、好穆斯林、好基督徒,所以我们不杀牠。

这是不同的概念,而这种伦理概念给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我们的伦理道德行为背后是什么? 再一次,只是一个旁证,当我在我住的城市柏林教导佛教伦理时,我问我学生为什么不偷窃。有些人说他们害怕转世到恶道,之类的。我问,这真的是你们的动机吗? 结果其实也没有人相信。把来世放一边,我问:你为什么不偷东西? 结果答案是,那感觉不对。这就是原因。

这正是佛教讲的,在伦理行为的背后是一种自我尊严跟自我价值感,我们对自己有足够的尊重,所以不会那样行事。这让我们看起来很糟,让我们的家庭、价值,我们的一切蒙羞。这才是佛教说伦理行为的基础。以此为基础,透过我们神妙的人类智力跟能力,我们可以分辨与选择哪些是有帮助,哪些是有害的。我们不想要作有害的事,因为我们够尊重自己。这是佛教以绝妙的方式所呈现的。这跟服从无关。到头来,我们当然还是有伦理行为,只是我们如何去想这个问题。以上,我们有皈依佛陀,皈依正法,接下来皈依僧伽。  

皈依僧伽:与伊斯兰教中兄弟姊妹关系的比较                                                                         

僧伽是一群在修道途中的群体,不只是传统上作为代表的出家僧团,而是具有高上证量的有情。在伊斯兰教中有可以比拟的吗? 也许所有穆斯林之间的兄弟关系可以作为支持群体。僧伽的主要功能是给我们勇气,知道还有别人在成佛之道上前进。我们很难跟具有这么多功德的佛陀有连结,但有别人在这条路上,而且有进展,我们并不孤单。这给我们一些社群的支持。在伊斯兰教中,我们有所有穆斯林都是兄弟姊妹之说。例如,不管你多富有或贫穷,每个人在朝圣时都穿得一样。有这种平等的感觉。在佛教中,有趣的是我们并不对于那些不在法道上的人作道德判断,因此没有必要去宽恕他们或想办法让他们归信。在伊斯兰教中是有点不一样。

被遮盖的佛性:  与伊斯兰教跟苏非教所说心上的罩纱的相似之处                                                          

佛教认为,尽管我们有纯净的佛性,我们的心被无明或愚痴遮盖了它的真实本性。我们有这些障碍,而佛性被愚痴的乌云所遮。这听起来很像伊斯兰教所认为的。他们谈到烦恼情绪,而心被罩住了,他们说到这个遮盖心的罩纱。在苏菲教派,伊斯兰教的一个派别,说到揭开这些罩纱。这是类似的比喻。这个愚昧导致自我中心跟负面的烦恼情绪,以及破坏性的行为。

在佛教中,可以透过了解真实性以及培养慈悲心菩提心来去除这些妨碍我们真实本性的障碍或罩纱。菩提心是一种专注于自身证觉的心,现在还没有产生,但可以在佛性的基础上产生。这跟专注于真主并非完全不相似。当然,真主跟佛陀是相当不同的,但这种专注于自己原始纯净本性的目标,想要更接近它乃至达成它,是佛教跟伊斯兰教都具备的非常有力的驱动力。

将佛教当中的培养慈爱跟伊斯兰教作比较

慈爱的定义

慈爱在佛教中定义为希望他人快乐并具备快乐的因。这是基于了解到所有众生跟自己平等并且每个个体都想要快乐。没有想要不快乐的。这是生命的目标:追求快乐。植物为了获取快乐而生长以得到阳光,我们可以有大量诗意的描述来讲生命普遍上如何追求快乐。

培养慈爱

在佛教里,愿他人快乐是基于了解所有众生都有快乐的能力,因为我们都有佛性。更进一步,我们都有同等的快乐权利。再一次,这跟伊斯兰教有相似之处。这也是基于跟每一个人的缘起互依,去认知并感激我们从所有其他人所得到的恩慈。在伊斯兰教,并不是特别注重我们从他人得到的恩慈,而是从真主得到的恩慈,而祂创造了我们。这是从稍微不同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平等性。

在佛教,慈爱是透过考虑他人的快乐而培养起来。我们为了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所以获取证觉。慈爱跟服务他人不是要崇拜佛陀,然而慈爱跟服务他人在伊斯兰教是一种崇拜真主的行为。到头来,我们帮助他人,结果是一样的。 

慈爱他人之时,我们建立起正面的力量让我们自己成佛。在这点上,我们更接近佛果,而不是像伊斯兰教的想法,要跟佛更接近。以佛果为目标、自己成佛,跟与佛更接近,是颇为不同的。在佛教当中,我们比较不专注于佛陀作为一个个体。佛陀是非常重要的导师,但并不是要去崇拜的造物主。

将自然因果律与真主的惩罚作比较                         

为了慈爱他人,我们得要克服自我珍爱。这跟伊斯兰教是类似的,内在的吉哈德(圣战)是针对自我中心跟不服从真主意旨的斗争。然而,在佛教中,并不需要佛陀宽恕我们的罪或错误行为或出于愚昧的行动。当我们看到他人以负面、破坏性的方式行事,这不是因为他们就是坏或不乖。这是因为他们以愚痴故而迷惘,并不真的了解他们在作什么,以及他们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我们用这个来作为悲悯的基础。某种程度并不是我们要宽恕他们,而是我们了解他们,并培养类似宽恕型态的慈爱跟悲悯。

因此,当破坏性的举止带来痛苦,这不是惩罚,而是因果律的自然结果。我们自己不会去执行神的律法来惩罚他人。在西藏或印度的佛教社会,当然也有法律体系。然而这不是基于上帝所立下的神圣律法,而我们要在地上推行神的旨意跟神的律法。这是非常不同的。

把佛教跟伊斯兰教的悔改模拟                                                                                  

在佛教当中有跟伊斯兰教类似的悔改,把它们作平行比较是蛮有趣的:

  • 在两者中,我们都需要认识自己的错误,但佛教说我们因愚痴而犯错,不像在伊斯兰教中说是因为不服从。
  • 我们感到后悔,这跟伊斯兰教一样。
  • 我们决心不再重复错误行为,这跟伊斯兰教一样。
  • 我们重申我们人生要走正面方向。这跟请求真主宽恕我们是不太一样的,但也是重申某种正面的东西。透过请求真主宽恕,我们再次转向正面的方向。
  • 最后,我们以正面行动扭转错误。这跟伊斯兰教是相似的。

显然,佛教跟伊斯兰教有许多事情相似,许多不同。最终,两者都教导慈爱、悲悯、忍耐、宽恕,等等。当我们能认知与欣赏这些此两大世界宗教所共通的地方,那尽管有着哲学上的不同,我们有对话、宗教和谐,以及彼此学习的基础。

问答

向彼此学习

我记得达赖喇嘛谈到与其他信仰体系对话时,常说不要尝试让别人改宗,但要激励他们在自己的信仰中。最好是运用智慧,或许用另一种方向看其他信仰。你会怎么促成对话?

如我所说,达赖喇嘛也是这样说的,宗教之间有许多事情可以互相学习。例如,佛教有很丰富的培养专注、慈悲心等等的方法。例如默观修女会,就发现她们能从佛教学到很多。我们发现,尤其是从天主教会,有人来学禅修,然后运用到他们自身的宗教上。

达赖喇嘛总是说,尤其是以基督教来说,藏传佛教可以从教会的社会服务学到很多。这方面,由于种种地理因素,像教会学校、孤儿院、老人院、医院等这些服务,在西藏从来没有很大的发展。在这些方面我们绝对有跟泰瑞莎修女的行动学习。

有这类型的互动。如我所说,我谈到我在占吉巴亲眼见到的状况,伊斯兰教用非常规范行程的灵修来帮助药瘾者恢复。这是很有益处的。像这样,就有非常有用的宗教互动,而不需要让对方改宗。

达赖喇嘛特别有兴趣的,是与每一个宗教聚会,有真正严肃思考的亲密私下会议,来比较彼此的经验。如果能办成那会是很棒的!

普世价值

对我来说,这种与伊斯兰教的细节比对,也许你要说的是我们不该对自己的信仰如此满足,觉得佛教就是最好的。这样看起来很正面,因为任何种类的信仰都有志得意满的倾向。对伊斯兰教敞开大门,也是某种程度对其他众生敞开大门。

没错,我完全同意。达赖喇嘛说没有一个宗教是所有人的最好宗教,就像没有对每个人都最好的食物,但人可以决定什么对自己是最好的,什么是正确的道路。我们不能帮别人选择。这些普世价值在所有宗教中都找得到,而且对每个人都适用,即使对没有宗教的人也一样。这才是重要的。尊者所特别关心的是如何把这些基本的普世价值,慈爱、悲悯、忍耐、宽恕,注到人心里,如何增进对话,以及如何把这些普世价值放进教育体系中。能把这些价值真正带给世界的方法就是从在学校教育年轻孩子这些开始。举个简单例子:如果我们开始生气或沮丧,数到十或专注于三次呼吸,或是动口不动手。

在印度跟美国有些教育家正在发展一些教程,逐渐把这些带进教育体系,用一种如尊者说的,尊重并且世俗的方式,意思是尊重所有宗教,而不是只强调一种。

伊斯兰教中有圆满证觉的概念吗?

你谈到伊斯兰教的了解或修行,是试着与真主接近或融合。在伊斯兰教当中有对圆满证觉的了解吗? 如果有,是怎么个了解法?

与真主接近在伊斯兰教当中是普遍的看法,与真主融合则是伊斯兰教的一个支派,苏非教派才有的信仰。证觉要看你怎么定义。如果我们用佛教的特别定义,那我们不能说其他人真的以此为目标。我的一位老师说得很好:如果我们祈祷生到基督教的天堂,那我们不会去到佛教的天堂,而如果我们祈愿生到佛教的天堂,那我们就不会去到基督教的。

每个宗教都有着各人试图要达成的目标,成为更好的人,不管是最符合伦理道德,充满慈爱,或其他更多;但我们不能说跟随这个道路,最后会达成其他宗教特别描绘的目标。

这是不是代表他们乐园的概念就是证觉所在之处呢?

在活着的时候,要作最好的一等人,然后在几乎像是中有的中间阶段,在将来临的最后审判之前,那没错是有乐园。这是伊斯兰教的最高目标。

当我们看佛教的时轮金刚典籍,有提到伊斯兰教,因为那时已经有互动了。在当时所有时轮典籍所提到的(伊斯兰教)东西里面,只有两个被说是比较奇怪。一个是天堂与地狱是永恒的,没有无常的概念。在佛教的观点,投生天界可以活非常长的时间,但那会结束,之后会有别的投生。另一个东西时轮典籍觉得奇怪的是穆斯林觉得清真屠宰动物取肉是一种对真主的献祭。当宰杀动物时,他们会说”毕斯米拉”,以阿拉之名。佛教徒觉得这是一种对阿拉的血祭,他们觉得这是不对的。这显然是一种对伊斯兰饮食规定的误解。其他佛教徒并没有反对伊斯兰教之处。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创造主的。事实上这说明了很多。

每个人都能达到圆满证觉吗?

有太多典籍说不同的事情,有一本佛经说有的人没有佛性。很多事情可以改变,但如果某些人没有佛性,他们就无法被改变。有时候我们有很多这些矛盾的概念。

我听到的解释不是说那些人没有佛性。首先,我们要看一下什么是佛性。是那些能让我们成佛的因子,以及那些能被转化成佛陀各种功德的因子。这是正面力量的网络,有时候会翻译成「福德资粮」,以及深刻觉知的网络,称为「智慧资粮」。每个人都有这种正面力量,让我们作正面的行动,基于悲悯或心依据理解等运作的方式。

与正面力量网络相对的是所谓「负面潜能的网络」,是由负面行为而来。我们可以去除所有的负面潜能,但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可能完全去掉那些正面潜能,以致于无法成佛。这才是问题。这个辩论是要问有没有可能失去很多正面潜能,但总有一些在那儿。这是这个辩论的争点。

另一个辩论是,如果我们以阿罗汉的身分得到解脱,这是终点吗? 还是我们可以继续往佛陀走? 当他们说某人无法成佛,是说某人证得阿罗汉而到终点。

去看很多的注释跟解释来了解这实际上意味什么是很重要的。你可以说某人因为永远解脱而无法成佛是很糟的,好像为这些待在净土的可怜阿罗汉感到太可悲,太无聊了。但佛陀看得很清楚, 每个人都不一样。当我们看佛陀的一生,他带着僧团进到人家里。祂应邀去午斋,人们给祂跟僧团很好的斋饭,并请求在用餐后给予教授。然后佛陀就开示,依照邀请祂的人的心性来给予适当的教导,让他们都能了解。

如此,我们看那些佛经的名称,许多佛经都有着受教者的名字在佛经的题目当中。不是每个人都在同一个阶层,有同样的背景或理解。因此,有许多解释法,而这是很有智能的。

没有多少人从伊斯兰教改信佛教

似乎有很多人从基督教或犹太教改信佛教,但没有很多从伊斯兰的。你有什么看法吗?

首先,在许多伊斯兰社会当中,放弃伊斯兰教是最糟糕的事情。在某些社会,这样作的人会被严厉惩罚。达赖喇嘛强调正确信息的重要性,并且鼓励散布宗教和谐的讯息。我大部分专注于佛教-伊斯兰教的和谐,并且在伊斯兰世界的几个不同地方教学。有一次我在埃及开罗上课,大约三百个学生自愿性地来上佛教课程。他们说他们渴望信息而且想学更多。

尊者强烈鼓励我用主要伊斯兰语言准备一些基础佛教教导。我们作了大概六种伊斯兰国家的语言,而且很多人阅读。我们分析我们的网站上不同语言的文章,找出最受欢迎的文章。例如在阿拉伯语,是「如何应对忿怒」。这种是不需要成为佛教徒才能从中获益的。在伊朗文、波斯文,最受欢迎的文章是谈如何禅修。他们对此很有兴趣。在印度尼西亚文,他们国家有很大的汉传佛教人口与穆斯林共存,他们对这两种宗教互动的文章非常有兴趣。

显然是有这种需求。同时,我们发现在巴基斯坦有很多年轻人对所有这些暴力跟恐怖感到厌烦,觉得够了。他们寻找某种带来心灵平静的东西。只要我们提供佛教方法,而不试着让他们改宗,这是可以的。没有人需要放弃伊斯兰教或是基督教,但佛教可以对世界有很大贡献,而这是我们试图要作的。这是达赖喇嘛试图要作的,以促进有助于任何人的普世价值。

只要我们不把佛教简化为只有这些普世价值 – 那是对佛教不公平的—那就没问题。佛陀的智慧,西藏的智慧,都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而且让它尽量容易获得且能够持续,是非常重要的。

空性与世俗我

非常感谢你的这些教导。我的同事跟我旅行了八小时来听。你提到说有一个我,但通常我们听到的是实存为空以及没有可定义的我等等。你可以解释当中的差异吗?

在佛教的立场,是有一个自我。佛教没有说没有自我,但这个自我是依存于身、心、情绪等。所有这些都恒常在改变着。我们不能说自我只是身体、只是心,或只是情绪,或是智力,或这个那个。然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说有一个我。所有这些不同的东西都随时在改变。我们的情绪状况改变,我的身体总是在成长。如果我们看身体,每一个身体细胞都不一样。所有事物都改变着,没有一个细胞是跟我们在婴儿时一样。有一个自我,但那依于身心,每时每刻都在改变。所不存在的是一个独立于身、心、情绪等的自我,也不存在一个不时刻改变的我,就如同身心时刻改变。

这是否表示没有恒常?

无始也无终,所以在这一点上,每个个体的自我都是永恒的,但却不是不变的。问题来自于藏文的「rtag pa」这个字眼,通常翻译成恒常,带有两种意思。一个是永恒的,这点佛教是认可的。无始也无终,即使佛陀也是。另一个意思是不改变的,但自我却是时时刻刻都在改变。仅管你从婴儿到成人都是你,我们却不能说成人跟当初的婴儿是一样的。你改变了。在这一点上,自我时时刻刻改变,但却也是永恒的,因为它永远持续。这是让人困惑的地方,因为这个从梵文来的藏文字有两个意思。

印度教或佛教对苏非教派的影响

你提到苏非教派。我猜它跟佛教有更多可比之处。它跟主流伊斯兰教的关系不太好,尽管它跟伊斯兰教很接近。某些人是有转世的概念的。你觉得有没有某种历史上的连结,因为我有一个苏非教派导师,从中亚的所谓东北波斯地方来的。伊斯兰教在那个地区很强大。你的研究有发现任何历史连结吗?

看起来,苏非教派是有比较清楚的印度教影响,尤其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克什米尔地区。有像瑜珈这一类的影响。也有反复念颂句子跟名号,你可以说这就像念诵咒语,这也可以在印度教中找到。问题是这影响从哪来的,是从印度教还是佛教? 证据比较偏向印度教。然而,有一些特定东西很像佛教,例如苏非导师的纪念建筑。有些人说这像是佛塔。禅修方法则更像从印度教来的。

苏非教的很多东西都很有趣。当我们谈到慈爱,他们用的是另一个字,在古兰经当中找不到的,但更像是「美丽」的同义词。有一种自然的渴望,要回到跟真主与真主的美合一的状态。这种对美的爱,在音乐中表现出来,这在苏非教中扮演非常主要的角色,而这是佛教所没有的。佛教是有唱颂,但这不是带领信徒与佛陀接近的载具。

苏非教派其他的部分可能比较像。有禅修、有类似诵咒的东西,跟导师一起住在一个群体中,但印度教也都有这些。所以很难说,但中亚地区确实是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这三种文化彼此互动的熔炉。

比较对死亡过程的说法  

你可以谈一下古兰经教导人们如何为死亡准备吗? 人应该望向光明吗?

我不熟悉这些,我尤其不是古兰经专家。我可以想象应该就是想起真主。我不知道在古兰经有没有像佛教,尤其密续教授这样细节讲解死亡过程发生什么。我没看过,但不代表没有。只是我没见过。

我会这么问是因为,我曾经跟许多学生一起住在杜拜,那边有可以说很重的伊斯兰文化。我在要出嫁的,由父亲交到丈夫手中的女人身上,只见过全然的虔诚。此后,现在甚至更多,有很多学生跟老师都像那样真的很虔诚,但当谈到死亡,却什么都没说。这就像是:在世时真的做到最好,那我就可以去到乐园。能去那里是件大事,要怎么准备呢? 我是在基督教家庭长大的,好像也没有像佛教这样提供对如何死亡的准备。

要准备死亡时,佛教说最好的念头就是皈依,我们要走的方向,菩提心,指向证觉,以及祈愿能持续值遇教法、导师等,才能持续灵性道途。我们在想着佛陀为我们灵性导师的念头中死去。同样的,在伊斯兰教,在死时主要想着真主,应该是蛮能模拟的。

在伊斯兰教,对死后会发生什么有很特别的教导。会有一份所有作过好事坏事的纪录,在我们死后会被检视。然后我们去到某种监管处,很可怕或很美好,直到审判日。然后所有人从坟墓起来,面对真主,然后有最终的审判,之后不是永恒的天堂就是永恒的地狱。

在伊斯兰教,人们可能会这样思考。如果一个人是个好穆斯林,就会强调悔改,请求真主宽恕所做过的任何负面事情。这在佛教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好比说违犯了菩萨戒或密续誓戒等等,那么在死前,最好就要重新接受,才能带着新鲜纯净的誓戒离开。我想对于真诚的修行人来说,佛教跟伊斯兰教是有蛮多可比之处的。当然,大部分人都不是,但如果你是的话,就会这样作的。

我们期待死后要来的,而不是放不下所拥有的。当然也有殉道的,但那是另一个主题了。

控制忿怒与忠诚度的矛盾

我在奥斯陆的学校当老师,大概六成都是伊斯兰教学生。你能谈谈忿怒的行为,尤其是这些学校中的男孩子吗? 在伊斯兰世界有很多状况,很多忿怒也从那里来。我的女儿跟其他女孩去清真寺,却有可怕的流言跟坏行为。这些从巴基斯坦、阿富汗、现在叙利亚来的人不再住在家乡了,而且有了第二代。我该怎么跟我女儿说呢? 这真的很困难,你对这种攻击性跟忿怒有何看法?

任何人从那个区域来,即使是第二代,看到那么多痛苦跟流血,都一定是非常沮丧的。那当然会让年轻人非常不快乐;他们没有足够能力去处理这些情绪。表现出来的就是忿怒。少数族裔的一个心理问题,不管是穆斯林还是其他移民,就是忠诚度。一方面,新的地主国要求忠诚跟本地的价值,但他们又有自己的文化跟宗教,他们觉得要忠诚。 

这很像是在离婚时小孩的分割忠诚问题。他们可能觉得如果对妈妈忠诚,就是对爸爸不忠诚,反之亦然。问题是如何让他们在对两者皆忠诚当中寻得和谐。例如,如果我们说某人只能对现在国家忠诚,而不是原生的文化宗教,那么下意识地,因为这种忠诚感驱使,此人就会对原生文化的负面忠诚。这表现为攻击性强等等。

从治疗的角度看,能承认他们的文化背景中的正面东西,让他们能对其忠诚,会有帮助。这能容许同时忠诚而不相矛盾。并不一定要非此即彼。这是社会真的要去探讨的。在欧洲的某些社会,他们说女人不能戴罩纱等等。这在他们看起来是很恐怖的,而真的会引发忿怒。 

戴罩纱有什么大不了? 例如在美国,如果她们的脸在法庭上完全遮盖,那才是唯一必须要拿掉的时候。或是当她们开车时。

我们得要去检视人们背景文化当中哪些是可以跟社会和谐融合,没有矛盾问题的。这能帮助解除这种攻击性。对孩子来说,当然很难理解。也许你可以跟你的女儿说,当她遇到困难时,不要沮丧或忿怒;妳难道没有说过别人坏话但并不是有心的吗? 你可以帮忙她了解那些人并不是真的有心的,人们不高兴的时候常常讲坏话。这样做可能有助,但要看这孩子有多大。

谢谢各位。很高兴跟你们讨论,我希望这能提供你们一些思考素材。

Top